邵飘萍与汤修慧:新闻夫妇的传奇爱情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solinkwei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人都赞其为“乱世飘萍”,却不知藏匿其背后奔走息事、拯救危难的“肃清手”;他是“新闻全才”,却离不开“金牌助手”式的新闻夫人;他“铁肩辣手”,她“侠骨柔情”……他们亦夫妻亦战友。在那个战乱烽火的年代,书写着新闻界的传奇爱情……
  邵飘萍与汤修慧的结合,于未来将是一段世人皆晓的伉俪佳话。
  在汤修慧念书期间,两人经常鸿雁传情
  1886年,邵飘萍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市南市街道紫溪村。邵飘萍16岁便中了秀才,这也为他日后就读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造就远大抱负、养成爱国雄心埋下了伏笔。
  1909年的深秋,邵飘萍完成大学学业,返回浙江金华市任中学教员。其间,他娶了金华朱店女子沈小仍为妻,也遇见了人生中最重要的爱情伴侣汤修慧。邵飘萍与沈小仍属旧时代的包办婚姻,因沈父与邵父旧识稔熟,便私下订了这门亲事。据说,即便如此,邵飘萍与目不识丁的沈小仍却相敬相合。或许都是生自穷困人家,彼此多能体谅。沈氏对邵家最大的贡献便是为邵飘萍生了五个子女,无奈福浅命薄,于1923年去世,仅活了33岁。
  思想开化、年轻风华的邵飘萍也渴望着男女真爱,而汤修慧的出现正中这位桀骜才子的“下怀”。汤修慧于1892年生于江苏苏州一个商人之家,母亲早逝,从小便跟着父亲迁至金华的游坊巷开照相馆。因为帮着父亲打下手,汤修慧“从父学艺”,对摄影技术尤为精通,这也成为她日后投身新闻界的“通关令”。1902年的一天,邵飘萍偶然进去“汤记”照相馆——那时的汤修慧漂亮能干、多才多艺,而邵飘萍也是英姿勃发、事业有成,才子佳人一见钟情,碰撞出爱情的火花。从那以后,春心初动的汤修慧经常看到在窗外来回经过的邵飘萍。很快,两人交往渐密,暗种情思。交往期间,视野开阔的他向她灌输新思想,教她追求自己的理想与人生,这也成为汤修慧这个中国传统女子日后冲出封建藩篱的萌芽。
  当邵飘萍得知能干机灵的汤修慧并没接受过太多的正规教育时,便立马劝说汤父,遵循“因材施教”的理念让她出去见见世面。后来,由他出资把汤修慧送进了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进行深造。在汤念书期间,两人经常鸿雁传情,相互慰藉,感情也日益深厚。尽管知晓邵飘萍已有妻室,但淡泊名利与地位的汤修慧并不介意,而是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更何况,他们出生于男人多妻妾的旧时代。1912年,历经十年情路,邵飘萍与汤修慧终于结为连理。发妻仍健在,汤修慧顶多算作二房。按照浙江金华、东阳一带的规矩,男儿小时过继给叔伯为子,便可正式娶二房,而邵飘萍早年就已过继给伯父。无论怎样,这对书写新闻奇迹的夫妇终于在一起了。汤修慧或许不知,自己与邵飘萍的结合,于未来将是一段世人皆晓的伉俪佳话。
  忠孝难全的“金牌助手”
  成亲后,新婚之妻便随赴京任职的邵飘萍来到了北京,而发妻则留在了杭州老家。汤修慧是一个非常识大体的女人,在京城稳定下来后,不仅劝服丈夫把沈氏和其孩子接来北京同住,还亲自去杭州迎接,更与沈氏姐妹相称。然而,如果细究民国时期的名人婚姻,往往都是无多少文化的原配能传宗接代,而知识女性反倒无法生育。汤修慧为人妻的命运也是如此。据说体贴、善解人意的沈氏在获取公婆同意后,还把次子邵蔷生正式过继给汤修慧,以慰她晚年时的寂寞。此后,汤修慧与沈氏便一起抚育孩子、打理家庭生活,情谊日笃。沈氏去世后,汤修慧更是全权担负起抚养照料孩子的责任,对沈氏的孩子视如己出。
  在京时,邵飘萍工作繁忙,常无暇陪家人。每次汤修慧的生日来临之际,都不见邵飘萍有任何提及。她以为是他忙于工作忘记了,可总在生日当天,就会在桌子上或枕头边发现他送的生日礼物。或是一件珍贵华丽的裘皮大衣,或是一只精美无比的女式手表……邵飘萍一生以“怪才”闻名,连制造浪漫都别具一格,这每每让汤修慧幸福无比。
  “自古忠孝难两全”,汤修慧虽然无法尽孝为邵家传接香火,却在“尽忠”里做着轰轰烈烈的大事。那便是,一心一意做好邵飘萍事业上最得力、最出色的战友与助手。两人结婚后,汤修慧就开始帮助丈夫操作办报活动。天资过人、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她经常为《妇女时报》等报刊撰稿、写评论。她写的不是一般女撰稿人的诗词文赋,却是精短的论文,大谈中国教育、卫生事业。其言辞气势,颇有巾帼不输须眉之风。经过一系列办报经验的积淀,汤修慧越来越能独当一面。
  1916年,邵飘萍在北京创办了新闻编译社,两年后,《京报》问世。这时的汤修慧已成为邵飘萍事业上不可或缺的“金牌助手”。她所写的评论,辛辣有力,经常博得读者的赞扬好评;而其聪明能干、精力过人、泼辣大胆的作风,更助邵飘萍将报社事务、家务生活处理得井井有条。此外,她在交际人事上也颇有建树,不仅能为丈夫出谋划策、撑场博面,更有着比邵飘萍还果断的处事手段,堪称“女中丈夫”。
  这样的女子,是邵飘萍新闻事业上的左膀右臂。她能明白他的难处,知晓他的苦心;她不似普通妇人那般只懂劝慰夫君,更能“推波助澜”,为其解决问题、办成实事。邵飘萍愈发离不开她,而她也始终如一地尽着为人妻为夫友的“忠义”。
  堪称完美的夫妻合作
  《京报》初创阶段,邵飘萍打出了“必使政府听命于民意”的旗号,模仿英国《泰晤士报》、法国《法兰西时报》和《巴黎公论报》,意图用报纸来监督政府。但中国国情与西方不同,报人办报需要资金,或多或少会接受政府的津贴,这在当时是公开的秘密。在这期间,邵飘萍与汤修慧一唱一和,一个与政府内幕军阀搞好关系;一个就和高官们的“内人内子”们套近乎。胆识过人的汤修慧曾经两次与段祺瑞的长子段宏业及其姨太太私下会面,并收下了段宏业“补助”的大额现金支票。其实,这些军阀也是《京报》的重点“抨击”对象,邵飘萍为妻子私下“收款”的事,发过火、生过气,但面对尴尬现实,最终还是接受了。人人都知道,邵外出有专车、服饰显高贵、出手还大方,这都不是一个穷报人能负担得起的。
  《京报》创办得非常成功,不仅成为北京的畅销报,邵飘萍更受北大校长蔡元培邀请创办了“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并担任讲师。其间正值少年毛润之在京,听过邵飘萍的激情演讲后,毛润之十分散重邵氏夫妇二人,更尊称他们为“先生”与“师娘”。为了更加深入、真切地了解社会,打探“第一信息”,邵飘萍经常去到妓院进行底层采访。要知道,幕府要人、智囊人物都爱花天酒地,潇洒快活。没想到,胆大的汤修慧也提出随夫同往。邵飘萍不禁笑道:“这怎么可能,哪有带着夫人的道理。”汤修慧立即反驳:“谁说只许男人吃花酒,不许女人吃花酒,你们还叫着男女平权,却事事排斥女人!”这下邵飘萍倒不好拒绝了。汤修慧逛窑子是“入乡随俗”,大家叫条子,她也叫。等到应叫者来到跟前,居然也是女人。众人皆愕,她却立马操起一口吴语,便与之姐妹相称。话说“汤二爷”逛窑子还闹过一个笑话。有次邵飘萍和朋友酒酣饭饱后,决定换院子(窑子的规矩是:一个院子的姑娘,不能无缘去别个院子,如果被客人带去,则叫“过班”),汤修慧也跟着去。哪知刚进去便被跑堂会错意,指着她大呼“过班”。又气又急的汤修慧顺手一个耳刮子,打得那跑堂鼠窜而逃。   这一来二去的,汤修慧倒成了姑娘们口中最亲热、最贴心的“汤二爷”。在八大胡同,她更是打听到很多政治上的要闻秘事,无人不叹邵飘萍夫妇消息的灵通与手段的高明。据说,汤修慧还时常女扮男装各处走动,风头高举。这对新闻夫妇的轰动传奇,不得不说是夫妻二人完美合作的结晶。
  阴阳两隔的晚年守候
  办报期间,正义凛然的邵飘萍经常会得罪高官幕僚,引来杀身之祸。而这时,汤修慧便成了丈夫性命安危的坚定守护者。
  1913年8月,邵飘萍因发表了抨击袁世凯的文章,不仅被查封了报馆,还被警方逮捕。当时的汤修慧还在杭州女师读书,得知消息后她四处奔走呼吁,救出丈夫。1919年“五四”浪潮后不久,因公开发表《国民一致对外之声援》,批评当权的“安福系”,邵飘萍再次遭到通缉,创办不足一年的《京报》第一次被查封。心急如焚的汤修慧劝说丈夫躲避起来,自己再四处奔走疏通,最终不仅救回丈夫,还使《京报》复业。通缉一事反倒使这对新闻夫妇名声大噪,汤修慧的“夫人外交”可见一斑。
  然而,锋芒太露、树大招风的邵飘萍仍然没有躲过军阀的毒害。因同情冯玉祥,邵飘萍为伸张正义,力排众议,利用《京报》特刊抨击各路军阀,由此惹火了张作霖与张学良父子。1926年4月24日,邵飘萍被张作霖派的军阀张宗昌逮捕。4月26日凌晨3点,被禁锢在报馆的汤修慧自觉此次事险,为了营救丈夫,竟然不顾个人安危,胆大地翻过报馆的围墙,躲过守卫的警察,赶到花园饭店,请张培风先生出手相救。但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凌晨4时20分,邵飘萍被枪杀于天桥刑场。
  一代“新闻才子”冤毙离世,一对有情人阴阳两隔。从此,汤修慧下定了终身守候亡夫,代其完成新闻事业的誓言。邵飘萍遇害前,有人曾问他:“你出走后,这个京报馆、通讯社怎么办呢?”邵飘萍说:“这个不用忧虑,修慧自能料理。”果如他所料,1928年6月12日,汤修慧再次复活《京报》,并亲自撰写了《京报二次复活宣言》:“呜呼,飘萍先生之丧……修慧盖无日不锥心泣血,含辛茹苦,以求得机会,一伸先夫子宏大之志愿……”字里行间,无不表达了她继承夫志、前仆后继的决心。
  煞费苦心的汤修慧凭着一人之力将《京报》艰难维持至1937年的“七七”抗战。抗战胜利后,汤修慧试图重启《京报》,未成。待她再Ng,时,报社已被托押给银行。“文化大革命”期间,她被遣返浙江进行劳动改造。无奈之下,她向毛主席直书冤案,这位主席昔日的“师娘”才得以返京安度晚年。
  1986年3月2日,汤修慧病发卒于魏染胡同寓所,享年97岁。据邵氏儿孙回忆,汤修慧晚年期间,每一天都离不开报纸,她始终似邵飘萍在世时那样,关心国家大事,关心中国新闻事业。或许,对于阴阳两隔的他们来说,那一天一份的报纸,便是隔世情感的最好依托。
  彭立昭据《东方女性》满清云/文 整理
其他文献
2015年5月17日。在“赖声川戏剧作品中国演出季”媒体见面会上。93岁的表演艺术家秦怡宣布:今年年底她将参加《如梦之梦》演出,在剧中饰演老年顾香兰。她笑着说。“我从艺的时间太长了。简直就是‘如梦之梦’。但还是觉得这个梦做得越长越好。”参演《如梦之梦》,秦怡或将成为国内年龄最大的舞台剧主演。“电影和话剧哪个好?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找到答案。”说起自己为什么接演《如梦之梦》。话剧演员出身的电影明星秦怡
期刊
由电广传媒文化、海润影视、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凤凰传奇影业、海宁北辰影视文化联合出品的战争爱情传奇大剧《怒放》,于6月15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实力演员林永健、李曼首次联手上演“最萌年龄差欢喜冤家”的战地爱情故事。  在其他剧集故事还一窝蜂挤在抗日战争时期、敌我间谍战时,电视剧《怒放》以独特的眼光将故事背景投在了更为混乱的北伐战争年代。在那个年代,更为复杂的派系、更为冲突的信仰之争、更多转变的人
期刊
提起陈数,有人会马上想到“美女”、“气质”、“风韵”,继而马上想到的,可能是网络上那些关于“陈数整容前后照片大对比”之类的文章。  这类文章中,多用夸张的语言描述其“整容前后的差异”,用极具贬损色彩的词语形容人家“整容前”的相貌。潜台词显而易见:“原来你是赝品!”,“打假”成功的喜悦、“揭开你的老底儿”的快感在这“对比”中得以释放宣泄。  既然那么喜欢“揭人老底儿”,那么我们来看看陈数的以下历史:
期刊
6月14日,37集悬疑动作传奇大剧《夺宝传奇》登陆北京影视频道首农剧场。该剧由重庆广播电视集团和北京金菲林公司联合出品,李森导演,赵舒亚编剧,徐僧、陈洁、亓航、石安妮、马诗红、马杰等实力演员鼎力加盟,讲述了在内忧外患的民国乱世,因一张佛家宝藏地图而引发的关乎国家命运的夺宝、护宝大战。6月10日,《夺宝传奇》主创人员徐僧、陈洁、马诗红、何前锋、磊子、梦丽跟北京电视台“欢聚一堂”活动一起走进亦庄社区。
期刊
1937年10月,日军在相继侵占我北平、天津和保定之后,侵略气焰更加嚣张,更加自信为不可战胜。继而大举南下和西进,企图占领整个华北和中原地区。为了保卫山西太原,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和第二战区急调10多万部队,在太原以北的忻口地区组织防御。同时,又调集多个师,据守娘子关,以配合忻口之战。  日军为了切实控制正太路南的平行大道,必然加紧从井陉至平定的小路运兵运粮。刘伯承计划在七亘村打一仗,钳制日军的迂
期刊
北京卫视正在热播的《剧场》中,陈数饰演难度颇大的“郁珠”一角。她说演员都有属于自己的直觉,当她看到剧本时,就像当年遇到《暗算》中的“黄依依”一样,“这次《剧场》是严老师自己亲自写的一个电视剧剧本,所以字里行间都是她,在某种程度上会让我觉得我离她的文字、我离她更近了。郁珠是个不完美的英雄,可她身上有一种坦荡的干净。事实上我发现,在很多专业人士身上都有这样一个共性,就是生活中的他们其实经常会显得没有才
期刊
演员在表演上都是有局限性的,很大原因都与自身的形象或气质有关。正如很多演员年纪轻轻却长相先老一样,演员陈数的个人气质也有着一种“自来旧”的感觉,可以说正是这种感觉让她在《暗算》、《新上海滩》、《倾城之恋》、《铁梨花》等影视剧中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也足够撑起了时下正在热播的年代戏《剧场》。  由严歌苓同名小说陡编的电视剧《剧场》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南方小城话剧团里女演员间,因舞台角色和现实爱情发生的
期刊
辜鸿铭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等9种语言,曾获过13个博士学位。1917年,他接受蔡元培的邀请,来到北京大学教授英国文学和拉丁文。同时受邀的多数是一些“新派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人。辜和这些新派人物理念不同,是以经常会打些嘴仗。如他曾骂胡适这位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说的英语是“美国中下层英语”。  又,著名报人张友鸾曾生动地记述了一个辜鸿铭和罗家伦之间互相“讨厌”的故事。  
期刊
一闭上眼睛,老友徐肖冰仿佛就在眼前,他那慈祥的面孔,亲切的笑容,豁达又风趣的谈吐好像就发生在昨天:那是1996年5月,中国文联举办“96首都文艺家万里采风”活动,我们一行七人,分配到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基地一丹江口水库摄影采风。我们这个团从事摄影的人还有侯波大姐和我,其他四位分属音乐、文化界。  徐肖冰团长对采风团团员提出要求,他说:我们这次来丹江口,不能就是走马观花的看看,希望大家给当地留下“干货
期刊
2013年2月25日,青瓦台迎来了它的新主人——新当选的总统朴槿惠。朴槿惠对于青瓦台并不陌生,9岁时,她第一次走进这座典雅的建筑,度过了18年的少年和青年时光。  其间,她失去了双亲。1979年11月21日,27岁的朴槿惠怀着晦暗的心情搬离了青瓦台。一个月前,她的父亲,曾经连续担任了五届总统的朴正熙,在宫井洞韩国中央情报部的二楼餐厅遇刺身亡。她的母亲陆英修,死于早前的另一次暗杀。  在韩国,朴正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