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喻的角度看语词的多义现象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inyao1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隐喻是人类共有的,而隐喻化过程是相对的。隐喻的过程就是意义构建、意义转化的过程。由此可见,语义是流变的,非固定的。本文在阐述隐喻化过程的基础上探讨如何认识语词的多义现象,如何理解隐喻的相对论,以提高学习者,尤其是二语习得者的词汇能力。
  关键词:隐喻 语词多义 词汇能力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隐喻在语言意义构建和演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揭示这一过程对强调学习过程中语词多义性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一方面说明词义的生成和转变是一个认知心理过程,另一方面意味着二语习得者如果要获得接近母语的词汇能力,在学习中应经历类似的认知心理过程。迄今为止的外语语文词典没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典主义理论,如概念的二元对立、边界清切性、语义离散性、充分必要条件等思想(参见Katz & Fodor,1963)使得语言学家、词典学家把词与词、词相语词项之间的天然关系给无情地或无可奈何地割裂了。认知理论研究词汇、语义的相互关系,包括意义构建、词义演化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旨在重新建立这种失去了的词汇/语义关系,以增强二语习得者的词汇/语义推理能力。而隐喻及其语言学习的关系就是它要考察的一个方面。
  Indurkhya(1992)指出所有知识都是隐喻,尼采更认为所有语言都是隐喻的。如果不追溯其深奥的哲学思想,这些断言未免显得有些夸张。我们姑且采取一个较折中或妥协的观点,即除极少的原始语块或原始语结之外,所有语言或知识都是隐喻的。据Fauconnier(1997:9)的理论,可以把隐喻理解为两个域之间部分结构的投射映现。就词汇而言,可以说投射映现的仅是一些原型特征,甚至可能是一些非本质的特征。也就是说,一个所指的部分原型特征投射映现于另一所指,但能指不变。所以说投射映现是通过语言实现的。这一映现固化于语言并在语言中得到反映。揭示或激活这一隐喻过程将有助于学习者对该语言的认知。
  
  二 隐喻三段论
  
  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意味着将隐喻思维引入语言学习者的逻辑机制。Werner(1975)等认为隐喻三段论能够解释许多(也许是所有的)隐喻现象(Werner,1988)。这样的逻辑机制可用来模拟隐喻创造者的认知过程。该三段论表述如下:
  If A has a set of attributes q
  And
  if B has a set of attributes q
  
  then B is A
  Werner等从有关精神分裂言语的一篇论文中援引了一个例子:
  If socks smell,…
  And
  if men smell,…
  
  then men are socks
  这个隐喻虽然有点怪,但能够说明隐喻化机制,即该隐喻创造者的逻辑机制,并以此来预见语言学习者的逻辑机制。显然,学习者的逻辑机制需要反推为什么men are socks,并得出这样的推理结论:也许是因为men和socks的共有特征。
  由此可见,所谓的隐喻过程就是从“源域”(source domain)到“的域”(target domain)的部分特征(可能是原型特征,也可能是非原型特征)的投射映现。隐喻命名或隐喻叙述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只不过它是潜意识的。命名人或叙述人在投射过程中根据语境选择源域的特征,体现在词汇上就是义素(semes)的流变。学习者的词汇能力应该包括对这一投射映现过程的感知和领悟。
  
  三 多义性的生成
  
  自然语言中语符的多义性大多是从隐喻表达式派生的(Lakoff,1987)。也就是说,大部分多义性可以看作隐喻化的结果。由于词汇空缺,人类为了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就要为新遇到的事物起个名字。其主要方法就是使用隐喻手段,即发现源域和的域的相似性,从而以源域之名代指的域之实。
  隐喻导致语言的个体发生(ontogeny)(姑且定义为通过语码进行的共时性的意义构件,它是个人性的语言使用),可以看作某种系发生(phylogeny)(姑且定义为通过语码进行的历时性的意义进化,它是文化性的语言发展)的一个断面,因为后者的发展取决于前者。由于后者没办法直接观察,我们只能考察语言的个体发生,以体味种系发生可能是什么样子。语词多义性的过程可用三段论表示如下:
  If B has a set of attributes q as A does
  And
  if A is metaphorized as B
  
  then we can call B A
  比如,
  If a flying toy has a similar image as a kite
  And
  if a kite is metaphorized as a flying toy
  
  then we can call a flying toy kite
  我们可以设想原始的情况可能是:说话人指着风筝说,“Kite, kite.”于是,kite和flying toy的关系可以表示为:a flying toy is a kite;连接词“to be”的意义是模糊的,可以表示为:is = is not + is like。
  自然,B不是A,但是像A。这里表示的仅是两者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让连接词和外部题元(A flying toy is a kite.句中的主语)同时脱落,内部题元保留了下来,经固化后指代所论及的事物。这便是一种多义性产生的隐喻化过程,因此在词典中,我们可以看到kite的多义性:kite1指一种鸟;kite2指风筝。
  多义性产生之后,该隐喻实际上就“死了”,因为喻体词的意义已经映现到现实世界的客体上去了,广大民众不再觉得它是隐喻了。就像Tilley(1999)所说,“隐喻表达式一旦产生,说话人的内部规则系统就由此而改变。于是隐喻不再是语言的偏离(deviance)。也可以说,隐喻不再是隐喻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经历了这一隐喻过程的语词就由此而获得了具有隐喻理论的第二义项。有的词,其第一义项被淘汰,只剩下具有隐喻理论的义项了。如cloud源自古英语,原义是一堆石头或土,隐喻化以后指天上的云,一堆看得见的集聚的水蒸气。其隐喻化产生的义项已完全取代了该词的原义,这就是所谓的语义的嬗变。
  胡壮麟(1997:49-75)总结说,语言符号的多义性和新鲜感得益于隐喻的创造。这一结论便于我们理解隐喻化在词汇语义变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Fauconnier(1997:9)也说,语义变化很大程度上在于共时性的投射映现。
  
  四 隐喻相对论
  
  无论就语言的个体发生还是种系发生而言,都可以说隐喻具有泛人类的普遍性,也就是说无论哪个民族、哪个人都会使用隐喻。而隐喻化,即具体隐喻成什么,则可能是相对的,因语言而异。也就是说,每一语言都有其具体的隐喻化系统。
  事实上,隐喻化因人而异。但是,当一个人的隐喻表达式为其言语社区所接受时,它就在该语言中固化了,成为其民族共有的东西。任何语言莫不如此。其结果是,在隐喻化方面语言间各不相同。
  既然人类的认知机制是相同的,不同的语言也可能会有相同的隐喻化过程。就是说,尽管不同语言的语符可能有着根本的差异(如汉语方块字和英语拼写姊妹之间的差异),由于泛人类的共性因素,从源域到的域投射映现过程中,有独立于语符的极其相像的心理过程,即投射映现的特征是一样的。其后果,包含于喻体词之中的义素也是一样的。总体说来,各种语言的隐喻化系统是不同的,所谓相同只是各个系统相互重叠的部分。重叠的情况可举以下实例:
  汉语的“病倒了”,英语的“fall ill”,“come down with disease”,法语的“tomber malade (fall ill)”几乎有同样的投射映现。这种相似性有助于习得相关的语言,因为学习者不必重新设定参数了,或稍加提示就能感知这种相似性。然而这仅是隐喻化的重叠现象。这些语言在十字路口相遇之后,就分道扬镳了。如在汉语“倒”字的隐喻化系统中,有“倒台”、“倒闭”、“倒嗓”、“倒胃口”等等;而英语“fall”的隐喻化系统却是朝不同方向延展的:“His face falls”、“fall with the country’s jurisdiction”、“the falls of Niagara”、“in the fall of 1996”等等。
  所以,从隐喻的角度看词汇的多义性的目的,就是促进学习者的词汇能力或可传递性技能,以使学习者本人就可解决因隐喻化不同而引起的词汇问题。
  
  五 结论
  
  根据隐喻的张力理论(参见Cormac,1985,1988),隐喻可以诱发激情,传达情绪感受,而根据心理学的实验研究,隐喻真正反映了脑中的意象(Aitchson,1997:89)。就词汇习得而言,其基本规律是:隐喻的生动性有助于激活认知图式。而这种情感过滤因素又便于这类隐喻用法的存储。其意义是:泛人类经验和人类共有的认知能力使含有隐喻因素的词和义项易学、易记。给隐喻词汇模块的处理方式以实际经验上的支持。总之,词汇中的隐喻具有多层意义:隐喻的投射产生了生动性;隐喻化引发范畴化,从而形成概念隐喻;概念隐喻意味着可以建构这类词汇模块;而人类又有着类似的概念隐喻表征。这一切因素都有利于二语词汇的习得。
  
   参考文献:
   [1] Aitchson,J.1997.The Language Web:the Power and Problem of Words.Cambridge,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Cormac,Earl R.Mac.1985/1988.A Cognitive Theory of Metaphor.M.I.T.
   [3] Fauconnier,G.1997.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Indurkhya,B.1992.Metaphor and Cognition.Dordrecht:Kluwer.
   [5] Katz,J.J.& Fodor,J.A.1963.The structure of a semantic theory.Language.39, 170-210.Also in J.A.
   [6] Lakoff,George.1987.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7] Werner O.,1988. How to teach a network:minimal design features for a cultural knowledge acquisition device or C-KAD. Relational Models of the Lexicon.(ed.)Evens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 Tilley,C.1999.Metaphor and Material Culture.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9] 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现代外语》,1997年第4期。
  
   作者简介:迟振峰,男,1965—,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大迟庄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英语阅读,工作单位:沧州师范专科学校。
其他文献
在精密的时间测量系统中,为了获得严格的定时同步脉冲,必须消除多级分频器所产生的误差,因而需用比较复杂的分频系统。本文专门讨论了利用脉冲选择的晶体管化同步分频系统的
一、前言微波功率的調制在测量技术中应用頗为广泛,而微波功率無慣性可調衰减則論不在测量技术中或微波功率的实际应用中更是愈来愈被需求。因此,曾出現許多利用不同器件及
单边带无线电通信具有较多的优点,目前正在向这方面发展。我们结合教学工作,对高电平相移法单边带发射机进行了试制。高电平相移法单边带发射机结构简单,调整容易,不需要切
雀儿姐姐:  教师节马上到了。我看平日里老师那么辛苦又那么关心照顾我,所以我就亲自制作了一张节日贺卡。可是其他同学却在背后议论说,我这是在讨好老师。我觉得很委屈(wěi qū),雀儿姐姐,你说我做得有错吗?  琪琪  琪琪:  你好,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你不要难过,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来你是一个懂得感恩(ēn)的好孩子。尊敬(zūn jìnɡ)师长是一种美德(dé),老师把知识无私(sī)地传授(sh
期刊
XFL-8型厘米波信号发生器,是上海亚美电器厂1965年投产的新产品.本仪器可供实验室、工厂生产车间用来校试厘米波接收机或作为测量线、天线以及其它无线电设备的标准信号源.
1966年10月在华盛顿召开了电子器件讨论会。会上,有九位专家提出了“相控阵雷达选用哪种管子”这样一个问题。与会代表进行了座谈,并对当代新技术水平给以评述,这里简单介绍
《说文·女部》:“女,妇人也,象形。王育说。凡女之属皆从女。”许慎解释其为象形字,至于像什么,没有明说,从字形来看,像双手交叉,跪着的女子。 “Said the text of the Min
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进行主动学习已经成为高中数学教师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兴趣制定教学计划,选择适合学生的
摘 要:本文运用Chomsky最简方案的移位合并和vP壳的原理,提出用双层vP壳的概念来分析汉语“(V+O1)+O2”结构的生成机制,并解释其原因。研究发现,S-结构“(V+O1)+O2”结构由D-结构“v+O2+(V+O1)”两个题元结构经过动词V移位,与轻动词(介词)v的“处所”义或“方向”义强特征进行合并,发生词化,V移位后内增了轻动词的及物性特征,形成了过渡性的双宾语结构;V继续移位到轻动
为了适应社会环境变化,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国家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新课改,对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