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如何融入高中古代人物传记教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yut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华夏儿女的文化根基,这些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和担当精神、发明创造精神、人格修养的道德精神等,这些精神文化都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提出要建设、弘扬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本文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古代人物传记教学中的必要性、意义和策略作简要论述。
   一、在古代人物传记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要性分析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人物传记教学中是执行国家教育战略的需要。为了能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分别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關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两份文件都强调要重视并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古代人物传记教学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专门提出了传承中华文化的课程目标,即“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1]。还在18个教学任务群中设立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专题群,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其三,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代人物传记教学价值的体现。高中语文必修四的古代人物传记单元所选作品均为《史记》《汉书》等正史中的人物传记。每篇课文中的传主都是人格方面、事业方面有强烈个性和成就的人物,都显现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华夏民族的智慧和文化,他们的典型事迹能给处于青春期正在完成人格定型的中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获得人生启迪。
   最后,古代人物传记包含了很多高考要考察的古代文化常识等内容,且全国卷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就是人物传记。为了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并能考出优秀的成绩,在古代人物传记教学中就很有必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古代人物传记教学的意义
   1.帮助学生了解、弘扬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无论是物质文明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今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创新和发展。语文学科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语文课程是民族文化、社会文化、历史文化的载体。语文教材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古代人物传记随处可见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因以上特点,语文课堂就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及品格的最佳平台。在古代人物传记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了解、弘扬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品质、健全人格。
   古代人物传记除了文学、文化价值以外,也是很好的德育素材,传记中的很多优秀传统文化具备独特的育人价值,教师可以运用古代人物传记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来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修身养德等方面的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全学生人格。从《苏武传》中苏武“持节牧羊十九年”忍辱负重的自强不息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到《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中学习廉颇和蔺相如能为了集体的利益而通力合作,共同抵御敌国的爱国团结精神;再到《张衡传》中学习张衡博学多才、从容淡静的崇高素养。大力发掘和弘扬这些优秀道德文化都有利于引导学生锤炼自身的人格修养,提高道德品质。
   3.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贯彻在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等,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价值观和人生哲学”[2]。文化传承与理解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古代人物传记教学中,通过分析、评价传记中的人物,认识传主的精神品质,体会这些品质的可贵之处,从而学习传主优质的品德、高尚的情操。挖掘和学习传主身上体现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会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供强大的支撑。学生在学习中会自然而然的受感染,从中得到益于人文素养的提高,使学生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国家和民族有高度责任感的中学生。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古代人物传记的教学策略
   1.深入挖掘课文中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教材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爱国感情和文化自信。”[1]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的人物传记的课文中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教师在备课时要熟读课文并深入挖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里廉颇为了赵国的安危,敢于知错、敢于认错、敢于改错的优秀品质;蔺相如不计较和廉颇的私人恩怨,以国事为重,先国后己的博大胸怀。廉颇和蔺相如二人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以大局为重的集体观念,二人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维护国家尊严和安全。再如《苏武传》中的苏武出使匈奴国,被扣押之后宁可挨冻受饿也绝不投降,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历经九死一生才重归汉土,《苏武传》反映了这位民族英雄威武不屈,贫贱不移、自强不息、至死不渝的精神品质。廉颇、蔺相如和苏武身上都有深重的“家国情怀”,他们总是把国家的利益摆在首要位置,然后再去考虑个人荣辱安危。《张衡传》中张衡有好学深思、聪明谦虚、不同流俗、不慕名利等良好的人格修养;还有“约己博艺,无坚不钻”的科研精神;他在社会弥漫奢侈风气时做《二京赋》讽谏,发明浑天地动仪来预测地震,做河间相法度威严,政治清明,种种表现都体现了他对社会的关爱。
   教师可以运用这些模范人物来给学生们树立一个对国忠诚、自强不息、敬业创造、不慕名利的榜样,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悟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国家、对社会的关爱、团结协作、学习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爱社会、提升人格修养的良好素质。    2.加强诵读,涵咏体会优质精神。
   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都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优秀文学作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情感和语气诵读这几篇课文,体会其中的情感,涵泳其中的精神和气质。通过反复诵读,浸润其中,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熏染、陶冶。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见秦王没有诚意以城换璧时,为维护赵国尊严和保护和氏璧不被狡猾的秦国夺走,巧言说:“璧有瑕,请指示王。”拿回和氏璧后怒发冲冠说“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顾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矣!”逼迫秦国按约定办事,最终完璧归赵。如果学生能用恰当的感情和语气读出蔺相如手持和氏璧准备撞柱时的那种维护国家尊严不顾自身安危的大义凛然和不畏生死的气魄也就说明学生理解了蔺相如深深的爱国情怀。再如《苏武传》中苏武面对昔日旧友李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降说“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若学生能读出苏武立场坚定、宁死不降的民族大义,那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就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拓展阅读,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教材中除了古代人物传记外,还有很多篇目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如《记念刘和珍君》中刘和珍、杨德群不畏恶势力,奋起反抗段祺瑞政府的那种关爱社会、担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优秀品质。《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为了郑国的安危,放下多年不被郑伯重用的怨恨,只身一人夜缒而出进秦军营劝退秦国的虎狼之师,他的为国奉献深明大义也是一种优秀文化。还可以阅读一些名人或伟人传记,如《苏东坡传》中苏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乐观豁达,与民同乐的优良传统,还有《论语》中包含重义轻利、诚实守信、见贤思齐的思想,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等,《史记》中霍去病为国家忘自家的爱国精神;张骞通西域的开拓精神;商鞅变法的改革创新精神等都是优秀的文化资源。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坚持真理、忍辱负重、秉笔直书的宝贵品质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更有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精选学习内容,将传统文化元素组织学习单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书籍。这些优秀的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多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担当精神等优秀品质。
   4.联系现实,继承并创新优秀传统文化。
   古代人物傳记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古代人物的生活距离现在学生生活有很长的时间距离,想要充分的理解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现实生活,增加生活中对优秀文化的体验,找到课本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表现,激发学生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如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涌现出一批批医护工作者,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主动请愿出征支援武汉重灾区,这种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关爱社会、治病救人的崇高精神就是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也可以通过举办节日活动,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和道德风尚,寄托了整个民族的精神憧憬。如“重阳节”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了解孝老、敬老的传统,也可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演讲或朗诵比赛、征文比赛、课本剧比赛等活动。还可组织学生观看《我和我的祖国》《湄公河行动》等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参与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在学校布置名言警句、通过环境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不言而教,实现环境育人。总之,要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才能更好地理解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儿女的精神滋养,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沃土,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实现文化强国的根基。语文课程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而古代人物传记,有丰富的文学内容,传主的高尚品质和人格素养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有先天的优势。教师在教学当中,必须围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刻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发展和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通过多种方式在古代人物传记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长久地传扬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01.
   [2]张延.浅谈优良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J].高教研究,2012(8):230-231.
   [3]郑成玉.浅析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9.05.
   [4]王二青.文言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J].中国校外教育,2018.1(52).
   [5]马康.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文学教育,2018.(52):102.
   [基金项目: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专项基金;项目名称:《钱梦龙语文教育思想在中学语文课堂的实践研究》编号:QNSYDSPY009]
   杨丽,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反常"即违反常规与定势、违反惯常逻辑的一种写作手法。这种"不写之写"的手法,能"诱发读者通过违反人情、悖乎事理的细节来思考和窥探作品所要揭示的生活本质和规律,以达到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国对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重视,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最先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总体课程改革的方向
1优点葡萄用先篱后棚架,是昆明市富民县城郊的果农,从近十多年来栽培葡萄中,摸索、改进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架式。其优点是,在幼树期树体上时用单篱架,既能满足枝蔓分布需要的架面,又可
知情权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知情权并不是一项绝对的权利.知情权的行使是有限的.
11月~12月。物候期:休眠期。温度:温度高时利用膜间压茬处的通风口调节,温度低时利用保温草帘和加温预备火炉进行保温和增温。一般立冬节扣棚膜,以12月底扣膜为好,扣膜7~10天后白昼15~20℃、夜5~10℃;相
《猫》《母鸡》《白鹅》是老舍先生和丰子恺先生笔下的关于动物的文章,现在均被选入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在作家的笔下,性格古怪的猫、慈爱尽职的母鸡和高傲
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议论文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初中时期正是学生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阶段,也是学生自我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而议论文作为一种抽象思维较强的文
里扎马特、乍娜两个葡萄品种栽培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王志杰黄维敏黄瑞(宝鸡市蚕桑果树工作站,721001)万怡霞(西北农业大学园艺系,712100)我们在1989年引进里扎马特、乍娜两个欧亚种葡萄品种,在宝鸡
四川省农科院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中心生产的“葡萄膨大剂”在吐鲁番地区的主栽品种无核白上使用,有明显的促进果实膨大作用。通过实验表明,花后15天喷施10PPm的“葡萄膨大剂”,对果实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代社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开始成为全国教育教学为之奋斗的目标,但在高考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