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教师教学用书》使用建议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u_hechu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与统编本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学用书》”),旨在“帮助教师把握教材特点,领会编写意图,明确学习要求,并提出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建议”。可见,《教学用书》对语文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那么,此书在一线教学中的使用现状如何呢?到底该如何更好地使用一年级《教学用书》呢?笔者针对这两个问题开展了调查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年级《教学用书》的使用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教学用书》提供借鉴。
  一、《教学用书》使用现状分析
  笔者针对一年级语文教师对《教学用书》的使用情况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此次问卷面向全区一年级语文教师,问题涉及教龄、职称、是否配有《教学用书》、《教学用书》是否有用、书中哪个板块最有参考价值、哪个板块在使用过程中存有疑惑。调查共收到206份有效问卷。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普遍重视使用《教学用书》,会将其作为平日备课、公开课备课、写论文的参考依据。98.06%的教师认为此书有用,尤其是“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教材解析”“教学目标”“教学建议”“教学设计举例”等板块能发挥重要的参考价值。
  调查显示,57.77%的教师对《教学用书》的使用存有疑惑。其中,54.86%的教师对个别板块的使用存疑,2.91%的教师困惑于所有板块的使用。
  “哪个板块在使用过程中存有疑惑”(多项选择题),调查结果如下:
  使用困惑的呈现与教龄、职称没有明显的关联性。这就意味着,不同层次的教师在使用《教学用书》时,都会因存有疑惑而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
  二、《教学用书》使用策略探究
  《教学用书》对教学的重要指导作用已达成共识,但教师不知如何有效地使用,这是一线教学客观存在的现象。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使用《教学用书》,让其发挥潜在的价值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把航——以“编写说明”为纲领,明晰教学意图与方向
  《教学用书》开篇就是“编写说明”板块,其重要性一目了然。此说明从“教科书编写思路”“教科书主要内容”“教学目标”“使用教科书要注意的问题”“教师教学用书的内容和编写意图”五个板块加以阐述,以宏观的角度整体解读教材,提纲挈领地呈现一整册教材的编写意图与教学指向。因此,这一板块的文字不容忽视。读懂它有助于明晰教学定位,有助于准确把握教学走向。
  以一年级下册为例,笔者依据“编写说明”,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与需求,对本册语文教学注意点作了如下梳理:(见下图)
  通过梳理,不难发现,笔者根据“编写说明”,从自身教学需求出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建了明晰的教学目标网络,借此明了本册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意图与方向。同时,本册教学的整体把握和定位,还能辐射下一册教材,帮助建立连贯、完整的教学序列,让教者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定点”,前后有“衔接”。
  除“编写说明”之外,《教学用书》中的“单元说明”也能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中发挥类似的“定点”“衔接”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用书》时,应当加以重视,不要轻易放过。
  (二)定向——以“教学目标”为基准,精确教学重点与难度
  《教学用书》对教学目标的呈现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为整册教材的教学目标,安排在开篇的“编写说明”之中;第二层为每单元的教学目标,出现在各个单元的“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之中;第三层为每课的教学目标,按课同步出示。
  这三层目标彼此联系,层层分解。前者是后者的统领,后者是前者的细化。教师只有统筹把握这三层教学目标,才能在每一次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精准到位,让总目标在一次次分层目标的叠加中得以最终达成。
  《教学用书》中的目标定位对一年级的教学更为重要。因为一年级倡导“零起点”教学。“零起点”的刻度以何为准?《教学用书》的目标定位给出了衡量标准。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此为基准,不随意拔高、加深教学难度,不随意增加、拓宽教学要求。精确把握教学程度,确保“零起点”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教学目标中只要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没有提出任何默写要求,教师就应严格遵照,不随意逾越。
  此外,细读《教学用书》中的教学目标,不难发现,其表述比较笼统,更多指向需要达成的共性化的“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当时、当地、本人、本班的实际情况,对共性目标进行个性化处理,完善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让三维目标更加融合、统一。如一年级下册《姓氏歌》的教学目标,《教学用书》的表述如下:
  1.通过儿歌诵读,认识“姓、氏、李”等12个生字和弓字旁、走字旁、金字旁3个偏旁;会写“姓、什、么”等7个字。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运用合适的方法,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姓氏,对中国的姓氏产生兴趣。
  笔者对此教学目标个性化处理如下:
  1.结合读文,通过动画演示等方法,借助姓氏介绍的过程,认识“姓、氏、李”等12个生字和弓字旁、走字旁、金字旁3个偏旁;通过观察字形,借助教师范写,正确书写“姓、什、么”等7个字。
  2.联系生活,了解“姓氏”的意义;通过比较,认识单姓和复姓;通過“加一加”“偏旁介绍”“组词”等方法,学会介绍“张、李”等单姓;通过“名人介绍”等方法,学会介绍“诸葛”等复姓。在教师创设的交际情境中,能运用合适的方法,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姓氏。
  3.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问答、拍手等方式,体会句式特点和课文的节奏感。
  4.通过观看微课,激发对各种姓氏以及《百家姓》的学习兴趣,初步感受中国姓氏文化的魅力。
  对照以上目标可见,笔者丰富了教学目标的“过程与方法”,通过“量身定制”,凸显每课教学的独特性。但万变不离其宗,个性化目标的制订需遵照《教学用书》,体现学段特点,符合年段教学的基本要求。   总之,《教学用书》中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准绳,教师应重点关注,课课对照,确保教学重点与难度的适切。
  (三)内修——以“教学建议”为参考,优化教学板块与思路
  《教学用书》中的“教学建议”是根据教师教学的需要,从识字写字、朗读指导、课文理解和实践活动等方面分别提出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建议。因其实用性强,所以在问卷中有66.99%的教师认为这一板块最具参考价值。的确,笔者在备课过程中,经常能从“教学建议”中得到启发。
  如一年级上册《秋天》一课,它作为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承载着一个特殊的使命——启蒙指导“正确朗读课文”。关于这一目标,本课“教学建议”中的朗读指导给出了明确的建议:关注轻声的读法;关注词语连读,不唱读;借助拼音读准“一”的变调。根据这三条建议,笔者将本课朗读指导的教学思路梳理如下:
  1.初读正音环节。
  借助拼音读准带有“一”的词语:一片片、一群大雁、一会儿、排成“一”字。随后出示拼音单元的儿歌,拓展“一”的词语:在一起(儿歌《在一起》),一动一动(儿歌《小白兔》),一只船、玩一玩(儿歌《欢迎台湾小朋友》)。
  2.指导读句环节。
  出示句子: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教师范读,借助课件将“了”“子”的字号变小,指导读好轻声。
  随后师生问答读:
  师:秋天到了,天气怎么了?
  生:天气凉了。
  师:树叶怎么了?
  生:树叶黄了。
  师:一片片叶子怎么了?
  生: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又如《端午粽》一课,书中提出这样一个教学建议: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个长长的句子由外及里介绍了关于粽子的三个方面内容。我们可以让学生分步读好:(1)读一读,想一想,这句话写了粽子的哪些特征?找一找相关的事物。(2)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事物分别是怎样的。(3)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的顺序,从而发现句子由外及里描写了粽子的样子。
  此建议表述清晰,任务明确,笔者根据这个建议,设计了以下教学板块:
  1.读句子,想一想:外婆的粽子是用什么做的?(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贴“箬竹叶、糯米、枣”)指导学生将它们的名字读正确。
  2.结合图片,介绍认识“箬竹叶、糯米、红枣”。相机发现它们的颜色特点,指导朗读: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3.师生合作,问答朗读。
  师:怎样的箬竹叶?
  生:青青的箬竹叶。
  师:怎样的糯米?
  生:白白的糯米。
  师:怎样的枣?
  生:红红的枣。
  师:青青的什么?
  生:青青的箬竹叶。
  师:白白的什么?
  生:白白的糯米。
  师:红红的什么?
  生:红红的枣。
  4.(板贴粽子的剖面图)看图找一找,箬竹叶、糯米和红枣分别在哪儿?请一位学生上台,将“箬竹叶、糯米、枣”的词卡贴到图片相应的位置上。
  结合板贴,教师引读。
  师:是的,箬竹叶在最外面,难怪课文中说——
  生: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
  师:箬竹叶里面是糯米,所以课文说——
  生: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
  师:糯米里面是红枣,所以课文说——
  生: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5.指导朗读完整的句子。抓住“里面、中间”这几个方位词,读出事物之间的关系。
  这两个板块的设计都得益于“教学建议”。笔者据此优化或适当调整“教学建议”的前后顺序,或将“教学建议”具象细化为多个步骤。有了“教学建议”的参考,备课过程变得快捷而高效。但是,参考“教学建议”要避免拿来主义。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照搬“教学建议”,不假思索地套用,造成了识字写字、朗读指导、课文理解和实践活动各自为政、互相割裂的现象。因此,智慧地对待“教学建议”至关重要,择优而用、适时而用,避免机械使用。
  除“教学建议”外,对待“教学解析”“教学设计举例”也是同理。教师可借此拓宽思维和想象空间,在吸纳中充分发挥《教学用书》的参考价值,从而优化教学的板块和思路。
  (四)外拓——以“教学资源”为借鉴,丰富教学资料与手段
  《教学用书》编排了“教学资源”,提供了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参考资料。此外,书中还设计了小贴士,补充相关知识背景和示范指导要求。这些资源根据要求灵活出现,如一年级下册的《教学用书》中,“教学资源”出现了19次,占总课目的45.24%;“小贴士”出现了20次,占总课目的47.62%。
  书中呈现的资料类型多种多样:有插图说明(如《天地人》),有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如《小壁虎借尾巴》中“动物尾巴的妙用”),有和课文内容匹配的儿歌、儿童诗(如《小青蛙》中的《青蛙种豆》),还有作者介绍、习俗由来、字形演变等等。这些资源遵循学理,内容科学、规范,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可借鉴、可利用的宝贵素材。
  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资料特点,灵活使用。有些资源是对教材的直接补充,教学时必不可少,如《听故事,讲故事》中的《老鼠嫁女》,是本课听、讲的故事内容。有些资料可以选择性地引入课堂,作为教学内容之一,如教学《我是中国人》时,可借助“教学资源”中的准确信息,认一认图中的少数民族;学完《一个接一个》后,可简要介绍金子美铃,读一读她的《全都喜欢》,加深对作者的认识;学习了《树和喜鹊》之后,读读“教学资源”中的儿歌,复习巩固本课的生字。有些资料是教师示范指导的根据,不能直接告诉学生,需咀嚼反刍后使用,如《金木水火土》中“正确的写字和执笔姿势”,各種笔画的“示范”等,教师都应领会要点之后,用直观的方式演示出来,帮助学生掌握其中的要领。还有一些关于知识背景的资料,教师明白即可,无须告诉学生,如“字谜”的概念,“一”“不”的变调规律,等等。
  借鉴这些资料,还能帮助教师丰富教学手段:拍拍小手,读读儿歌;动动手指,做做字母操;看看情境图,编编小故事;滚动“快乐大转盘”,玩玩小游戏……总之,灵活借鉴书中各类教学资源,能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教学用书》的各个板块都有其编排的意图,教师只有读懂它,才能用好它;只有用好它,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海曙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郭艳红
其他文献
1  初冬的一大早,国强推着自行车前脚出门,后脚就被老婆桂芳吼住,你个收脚板的,天寒地冻,穿得像个猴子,冻病了在家挺尸莫折腾老娘!“收脚板”是八字门村民骂人的口头禅,谓外出寻死。大清早听到不吉利话,国强也没个好脸色,扭头朝桂芳翻了一个白眼,凶道,刚立冬,能把鸡巴冻掉?话音刚落,一件黄夹袄旋风似的盖过来。国强一把抓住,随手甩在自行车后座上。低头刚迈了几步,忽听到楼上传来吱嘎一声响。国强再次扭头,看到
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工作的业务逻辑与流程,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教育条件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是整体看来是大同小异的。本系统的设计理念和出发点就是最大程度地使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工作的业务逻辑和业务流程抽象化并力图予以普遍化、规范化、模型化。那么如何从一开始便把握住业务需求的变化并获取一个普通而又全面的软件解决方案?如何建立全面的业务模型?如何描述和划分系统的功能?  对于复杂问题的解决之道,跟建筑行业一样,软
目前的中小学没有专门的写作教材,面对躲不开的作文教学,一线教师普遍感到茫然:备课之前,不知道要教什么;上课之后,不知道教了什么;评课之后,感觉什么也没有教。面对写作教学这座大山,有些老师信奉讲,讲得天花乱坠;有的老师信奉练,练得日月无光;有的老师苦于无术,干脆就让学生作文“野生”……结果,山还是那座山,作文终究还是成不了文。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没有清晰的写作教学目标,学生也没有明确的写作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  1.针对当前生活中的不便,能展开奇思妙想,想象发明的东西。  2.借助雙气泡图、图画等思维图示,抓住特点介绍想象事物。  3.学习运用 “和熟悉事物比一比”的方法,把特别的样子写清楚;用“如果……就……”等假设句式,把新奇的功能写清楚。  教学过程:  一、创设语境助想象,抓特点  1.同学们,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冒出一个想法:啊!我真想发明一个什么东西,来改变现在的生活。你在什么时候,
青年导演鹏飞的新作《又见奈良》于2021年3月19日上映,影片以战后遗孤为背景,主要讲述收养日本遗孤的中国陈奶奶去日本奈良寻找养女的故事。这部中日合拍影片入选2020年第3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并获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奖。这部关注边缘人、特殊群体的影片与日本岩井俊二导演的影片《燕尾蝶》(1996)有异曲同工之妙。《燕尾蝶》以日本20世纪80年代经济腾飞为背景,讲述中国、非洲
颁奖词  朱煜,我称他为“大仓老师”。他,在讲台上站了26年。兢兢业业,勤勉有加,苦苦摸索,成績骄人。让人欣喜的是,他,潜心研究,著书立说,把经验惠及我们以及大家。  希望他在讲台上继续站下去。因为,我们,都需要他。  ——贾志敏
摘要 MPEG-2l多媒体框架是正在制订中的关于多媒体信息发布和使用的国际标准。它是一个支持通过异构终端和网络,使用户透明地、广泛地、交互地使用多媒体信息资源的综合性的技术标准。本文简要的介绍了MPEG-21多媒体框架标准的研究目标和用户需求,阐述了MPEG-21多媒体框架标准的基本要素,最后重点讨论了MPEG-21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MPEG-21;目标;用户需求;要素;教育应用  
一、故事文体教学的现状综述  在小学语文统编本教材中,编排有特殊单元,包括阅读策略单元、文体单元、作家单元、习作单元、综合性活动单元等,其中文体单元包含童话故事、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和小说等。  笔者以为,文体单元中的故事文体教学大致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文体意识淡薄。在文体单元的教学中,虽然教师无需刻意地教授文体知识,但不可缺乏文体意识。从教学现状看,文体意识淡薄的现象普遍存在,语文课
举水河拐了十八道弯,这十里却直溜溜像是墨线弹了来的。那河水一个劲儿冲了两岸陡峭的夹口,向南一扭头,在长江北岸撇了个滩头后流进了长江。这滩头后来生长了一大片绿色的树林,有一群乌鹊飞过千山万水,来到这片绿色的树林里,开始建筑属于自己的天地。据说,这便是乌林镇名的由来。   十字街把乌林镇分成东南西北四个关。逢集日,南北街摆的多半是鱼虾、水产、干柴、青菜挑子,一份挨着一份。街上人流拥挤,叫卖不断。日过
1948年出生于古巴哈瓦那的美国摄影家阿贝拉多·莫瑞尔(AbelardoMorell),以“相机暗箱”(Camera Obscura)系列黑白照片奠定其当代摄影艺术史地位的初始念头,起于他在担任大学摄影教师时,试图把世界摄影史开篇必然提及的“小孔成像”原理,以实际的摄影图像拍照出来作为教学演示的形象说明。  结果,这个在观念上相当于折返摄影史原点的拍摄尝试,开启了阿贝拉多·莫瑞尔跻身当代世界杰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