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常态化研修的七种模式

来源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jipi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阳县自2015年秋成为国培项目县以来,紧紧围绕“教师专业素养整体提升”目标,抓牢“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和“送教下乡培训”两个重点,统筹五类培训项目,创新培训模式,建立起乡村教师常态研修机制,初步实现了“输血造血两相宜,校本研修促发展”的目标。
  “研训一体”培训管理模式。县教育局调整了研训中心内部机构,设立了五个职能室(即综合办公室、教学研究室、教师培训室、教育科学规划室、教育发展研究室)。每个部门牵头一块工作,相互合作。研训员既是培训师又是教研员,组织和参与各类培训,至少承担一门学科的教学研究任务。机构和职能的调整,实现了办事高效、运转协调的目标,促进了研与训的真正融合。
  建立全县研训一体三级管理网络。县级以研训中心为主体组建教师专业发展管理指导团队,整合培训、教研、电教等资源,开展本区域网络研修与送教下乡培训;乡(镇)级以中心组为主体组建乡镇管理指导团队,由研训站主任牵头,建立学科工作坊,开展跨学校的联片研修活动;学校以研修组为主体组建校本研修指导小组,由校长、学科骨干组成,开展校本研修活动,落实送教下乡、网络研修具体任务。
  “一师一课”常规研修模式。各学校将国培项目与“一师一优课”活动整合,利用网络开展“一师一课”创优活动,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轮公开课或竞赛课。线上研讨查找资源,线下研课磨课,成为校本研修的新常态。教师们积极撰写教学案例、专题论文、教育叙事,制作课件、微课、课堂实录等并上传到网上。坚持以网络课程引领研修活动,线上线下一一对应,教师的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混合研修“混”出了一片教学改革的新天地。
  “一坊一讲”主题研修模式。2015年,全县建立县级学科工作坊29个,校级学科工作坊198个;2016年,组建县级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工作坊17个,校级学科坊160个。学科坊是在一个或几个相近学科学员中建立起来的学习共同体,“坊主”是核心成员,是平等中的首席,负责学员的管理,组织线上线下活动,发布研修简报,回答学员问题,指导学员作业等。各级“坊主”在自己负责的学科工作坊每学期上传一个个人主讲的视频课程,围绕研修主题根据学科需要有所侧重,可以是问题诊断或经验提炼,也可以是知识补充或方法引领,还可以是案例分析或学情通报,内容包括组坊目的、研修主题、学情通报、线下任务、检测方法和学习愿景等。学科坊的研修主题鲜明,形成体系;线上有理论、线下有实践;能關注不足,补齐短板;提炼经验,聚焦闪光;使混合式学习落到实处,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合作共赢”联片研修模式。各项目学校建立联片学科工作坊,由学科中心研修组组长任“坊主”,利用区域网络社区组建跨校学习共同体,开展跨学校的区域研修活动,引领本学科教师开展研修。一是依托中心学校,构建联片研修组织。一月一会,中心校召开辖区内学校管理人员和研修组长联席会议,将校长例会与学科研修进行整合。一科一组,组建语文、数学、英语、体育艺术、综合等联片研修组。一次一题,围绕年度主题,自定研修主题、定中心发言人、定课堂教学展示、定沙龙式问题研讨。二是开展集体备课,深化联片研修行动。依托网络平台,以应用技术、突破重难点为着力点,进行单元整体备课和课时备课的集体研讨。三是改革评价方式,巩固联片研修成效。实行无纸化办公,个人教案“圈注”修改即可,以网上抽查的形式对集体备课质量进行考核评价。联片集体备课改单打独斗变团队发力,资源共享,减轻了个人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段八步”按需送教模式。依托地方名师培训团队,本着“按需送教、交错安排”的策略开展送教下乡培训。送教之前,各学校根据校本实际和当年的网络研修主题填写《送教需求调查表》,县研训中心汇总后交错安排,做到送教学科错开,送教地点错开,送教时间错开,避免过于集中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送教过程遵循“一主线二结合三送到”原则。一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为送教研修的主线;二是以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两个结合点开展送教研修;三是精心选择师德楷模、教学艺术、信息技术三种送教内容。送教流程为“四段八步”。“四段”即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四个阶段,“八步”即课堂观察找问题、示范观摩定主题、专题讲座作引领、同课异构出精品、优质课堂现场看、精彩做法大家评、优质资源要共享、校本研修再延伸,重在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和素质能力的提升。按需送教给学校的校本研修带去了专业引领,成为常规研修提档升级的推进器。
  “科研领航”成果提炼模式。以课题研究为基本手段,促进课题研究与国培项目有机结合,探索出课题引领、科研推动的成果提炼模式,增强参训教师的成果意识,提升全体教师的科研素养,推进国培项目的健康发展。国培项目实施以来,长阳县教师发展中心在省科规办的支持下,以课题的方式带动整个国培项目的开展,制定了《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研究》课题实验方案,成立了课题实施管理项目组,学校申报立项的子课题达21个,全面开展以国培项目为主要研究内容的课题研究。
  该课题于2016年7月被列为省级重点课题。旨在以“国培计划项目县”为驱动,立足本县教育教学和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携手中国教师研修网深入调研,以科学构建高效课堂为目标,以提升乡村教师素质为重点,以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项目为核心,以置换脱产、送教下乡等项目为支撑,分年度按主题分步实施、逐年推进,研究并解决相关问题。
  “一校一品”特色研修模式。每一个国培项目都必须结合学校的实际在校本研修中得到落实和延伸,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承和地域文化,校本研修除了常规研修之外还必须有专题研修和特色研修。各项目单位借助项目中期检查评估,认真梳理实施国培过程中学校的校本经验,化“独到之举”为“特色经验”,并在后续的校本研修中不断完善和提升,形成“一校一品牌,经验各不同”的整体格局。
  “一校一品”的整体格局已基本形成。县实验小学、龙舟坪镇津洋口小学等把国培与学校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坚持德育为首、立德树人的宗旨,注重德育网络构建,坚持管理育人、活动育人、课程育人,特色鲜明,创“文明校园”之品;榔坪镇中心校的“水之魂”文化挖掘、龙舟坪镇花坪小学的“花之韵”文化构建、资丘镇资丘小学的土家文化传承等,把国培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从校园环境、制度设计、精神培育等方面入手构建学校文化,初具特色,创“文化校园”之品;磨市镇中心校、县职教中心等把国培与信息技术的普及运用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教师培训及教学研究中,创“智慧校园”之品;以及“课程校园”之品、“科普校园”之品等等。
其他文献
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代企业的竞争图景,因此,企业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应对在过去10余年来越来越成为一个吸引学者和管理者注意力的主题。主动型的企业环境战略
阳春三月,万象更新。走进有着2800多年历史,楚文化、汉水文化、三国文化发源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一股尊师重教、重读尚文、勤奋好学之风扑面而来。基础教育强市、状元之城的美名名副其实,其背后是一批扎根襄阳教育沃土的“襄派教育家”作支撑。  何为“襄派教育家”?襄阳市教育局程敬荣局长撰文指出:“所谓襄阳气派的教育家,就是能够深深植根于襄阳教育这片沃土,倾情于襄阳教育事业,在教学、育人、治校、管
期刊
近日,由湖北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2017年度全省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事项评选结果出炉,来自武汉市、襄阳市、宜昌市、黄冈市、孝昌县等12个市州县申报的10个项目被评为“创新事项”
期刊
建立和完善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让广大教师热心从教、安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是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黄冈市创新五项机制,突破发展“瓶颈”,探索出一条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康庄大道”。  创新补充机制:畅通“2条主渠道”和“1条辅渠道”  补充乡村教师是促进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对此,“黄冈经验”如下:  一是充分利用省招平台,建立义教阶段教师补充主渠道。严格执行“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推进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民经济的持续向前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发
创业机会是创业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和关键命题。已有研究大多把研究的焦点放在机会识别上,成功的识别机会只能加大成功创业的可能性,对于创业者而言,机会开发才能够推进创业
在许多服务场景,顾客在服务消费时需要员工的高度参与,员工与顾客之间的人际互动贯穿整个消费过程,服务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在满足顾客期望和影响服务质量感知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2013年12月,孝昌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县创建工作顺利通过了湖北省教育厅的督导评估.2014年10月,该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在经过整改落实后,通过了国家教育部的督导评估.
期刊
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要求:“要完善教师表彰奖励制度,探索建立国家级教师荣誉制度”。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也指出:“要建立教师国家荣誉制度,加快形成继承我国优秀传统、符合时代精神的尊师重教文化,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如何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建立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充分发挥
期刊
以高产陆地棉栽培品种中棉所12和8891的杂交组合湘杂棉2号为材料,采用单粒传法构建了含有180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