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器抗心动过速起搏干预心房高频事件的疗效分析

来源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抗心动过速起搏(rATP)干预心房高频事件的有效性。方法研究对象为符合起搏器植入指征、置入DDDRP起搏器(Medtronic,A3DR01)同时合并心房颤动(AF)的患者49例,依据其起搏器植入指征分为病窦综合征(SSS)组和房室传导阻滞(AVB)组两组,rATP功能在置入术后1个月随访时打开,记录房性心动过速(AT)/AF负荷基线值,3个月后再次随访记录AT/AF负荷,比较在rATP功能开启前后患者AF/AT负荷的差异;rATP降低AT/AF负荷的患者有效率;rATP终止AT/AF事件的有效率
其他文献
为解决生产车间重型构件吊运难题,以长兴分公司锌锅吊运项目为例,创新性地设计多行车非对称平衡载荷吊装技术锌锅的技术方案,并通过工艺强度计算软件校核了该方案的施工可行性。该方案可解决锌锅吊运问题,为车间设备起吊重型设备提供新的思路,可供类似案例借鉴和参考。
肾细胞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分子靶向药物显著提高了晚期肾细胞癌患者的生存时间,但整体治疗效果仍不理想,即使初期治疗有效的患者也终将产生耐药而进展,因此需要不断探索研究新的诊疗手段。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给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进一步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本文从审评的角度阐述我国晚期肾细胞癌临床试验关注要点,以期为我国晚期肾细胞癌的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方法研究目前国内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患者对终末期管理的知识及需求。方法对2014年3月12日至2018年12月25日在国家心血管中心心律失常中心二病区植入ICD或电池更换的患者进行电话问卷调查,研究患者对ICD的终末期管理的知识及需求,并通过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127(应答率84.7%)位患者符合入选标准。当问及是否选择停掉ICD的电除颤功能时,只有21例(16.5%)选择停用ICD的电除颤功能。112例(88.2%)并没有和他人讨论过关于停止ICD电
目的:制备B群脑膜炎球菌H因子结合蛋白A(fHBP A)和H因子结合蛋白B(fHBP B)亚家族的单克隆抗体,建立检测fHBP抗原含量的ELISA方法。方法:重组表达并纯化fHBP A(His)和fHBP B(His)标签蛋白免疫小鼠,将小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筛选3株稳定分泌抗fHBP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A,B和AB。以抗AB为一抗,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抗A、抗B为二抗,分别建立检测fHBP A和fHBP B的双抗夹心ELISA方法。结果:3种单抗效价均在4.4×105~8.8
针对简单非迭代聚类(SNIC)算法不能较好贴合图像中目标边缘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多特征非迭代超像素分割(MNSS)算法。在特征提取上,利用高斯卷积在Lab颜色空间上对每个像素点求出其水平和垂直方向的颜色梯度特征,通过对像素点进行腐蚀和膨胀操作,得到像素点形态学轮廓特征,在不丢失梯度特征表示的同时,增强算法边缘命中率。基于SNIC算法非迭代聚类框架,依赖于像素点间的颜色、空间、颜色梯度、形态学轮廓特征
高尿酸血症是尿酸在体内生成过多或排泄不足引发的疾病,也是痛风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日益增加的患者使其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临床治疗药物虽能控制部分病情但仍有各种不
起搏电极固定于心内膜时,对心肌产生局灶性损伤,在腔内电图上可记录到损伤电流,不同的起搏电极导线(主动、被动电极,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电极导线,无导线起搏器电极)、不同
目的观察三种类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A+-ICD、单腔ICD和双腔ICD)识别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植入ICD的患者113例,根据ICD型号不同分为A+-ICD组(n=39),单腔ICD组(n=38),双腔ICD组(n=36)。通过ICD程控随访收集患者心律失常事件。结果 1年随访时间内A+-ICD组有14例、双腔ICD组有8例发作阵发性心房颤动。A+-ICD组26例共记录1147次快速型心律失常事件,207次(100%)被正确识别为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或心室颤动(简称室
针对多基线InSAR高程重建方法鲁棒性不强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边缘检测的扩展卡尔曼滤波多基线InSAR高程重建方法。该方法利用最大似然高程反演算法获得地形的粗略高程,并进行滤波处理,再通过sobel算子提取地形的不连续边界,在连续区域用扩展卡尔曼滤波相位展开算法进行高程重建,在不连续边界区域用基于全变分(TV)的最大后验算法进行高程重建。该方法将单基线与多基线InSAR高程重建技术的优点结合起来,提高了算法的鲁棒性。通过2组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固体剂型连续制造(CM)中,物料通过完全集成设备的装配线,节省操作时间并降低人为错误发生的可能性,已逐渐发展成为药物产品的优选平台。欧美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已批准了数个商业化连续生产的药品,其生产工艺控制策略的要素是采用科学框架来寻找降低制造过程发生变异的风险。过程分析技术(PAT)监控方法可实时控制产品质量,促进制造的持续改进和创新,从而实现先进过程控制和产品的实时放行。其最终目标是以更高效和更低的成本将更安全的药品迅速推向市场,实现制药工业4.0数据化及过程控制系统集成的目标。本文探讨了过程分析技术在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