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各高校不断加强有关工作,努力探索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新途径。经过多年的努力,各校在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上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不可否认,当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要进一步深入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应处理好四对关系,做好三个转变。
一、处理好四对关系
1.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通过系统深入的专业教育,培养适应各行各业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是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基本教学目标,要在目前教学总学时不断压缩的情况下,做到既确保专业教育目标的完整实现,又有效地加大文化素质教育的力度,实在有难度。这就需要适当地调整我们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案,而这方面的思想阻力是相当大的。因此,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掌握好一个适宜的度,并据此确定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合适比例,是一个不断需要研讨的课题。
2.思想道德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二者的目标和任务都是协调一致的。但由于高校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要求,一时很难改变,若处理不当,在操作中就可能出现与新增的文化素质教育课挤学时、争师资的情况。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势必影响到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能否得到长期和系统的实施。
3.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在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有人提出,文化素质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重要的是环境熏陶,因此,应当主要通过第二课堂来实施。但是,总结多年来各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经验,我们发现,文化素质教育如果不能进入第一课堂,就很难做到有计划、有系统并且长期稳定地实施。因为大多数高校目前的現状是,教师把第二课堂看作软任务、软指标,很难全身心地投入。而且由于第二课堂没有约束力,许多学生都比较消极被动,这就很难有效地达到提高全体学生文化素质的目标。
4.文化素质教育与文科专业建设的关系。随着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在许多传统的理工科院校中也开始建立起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师资队伍,继之而起的是一批人文社会科学的院系和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理工科院校破土而出。这无疑给理工科院校学科结构的优化和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矛盾,其中之一就是:随着文科专业的建立和发展,理工科学校中本来就有限的文科师资开始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专业建设上,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力量反而受到削弱。为此,要处理好文化素质教育与文科专业建设的关系,也成为理工科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健康开展的保证。
二、做好三个转变
1.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深人开展有待于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进一步转变。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是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先导。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要求应该如何调整,怎样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水平,文化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给予恰当的定位,怎样评价、评估文化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只有在观念上、思想上真正明确了这些问题,才能在育人的全过程中逐步改变那些习惯的、传统的做法,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2.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待于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文化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内容,不仅大学要加强,中小学也要加强。由于高等学校在招生和培养上实行的“严进宽出”的格局,使得中学,特别是高中学生的学习负担并未减轻,学习过程仍带有较大的应试成份。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大学实行“宽进严出”,校门开得大一些,管理规范严格一些,淘汰机制完善一些,使中学教学真正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切实地开展起来,为大学输送高素质的学生,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在此基础上,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阶段的文化素质教育。
3.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有待于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变革。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大多数国家的高等学校都实行学分制和选课制。学分制是以学分来控制教学过程和计算学生的学习份量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以选课制为基础来保证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能较好地照顾学生的个别兴趣和需要,有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教学模式上,学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鉴于此,当前我国在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上,一方面要把选课制引入到必修课中,在必修课中要开出不同档次、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课程,改变目前一门课只有一个档次、一种类型、一种风格、一个教师上课的局面,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志趣、特长、特点加以选择。另一方面,要提高自由选修课的比重。这就要求学校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开出更多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同时要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使学生的选课更具有针对性。另外,在教学模式上要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实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地探索和获取知识的新模式,减少课堂讲授,增加小组讨论,鼓励课堂发言和学术争鸣,加强对学生的独立学习的指导,并积极为学生的独立学习创造条件。
一、处理好四对关系
1.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通过系统深入的专业教育,培养适应各行各业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是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基本教学目标,要在目前教学总学时不断压缩的情况下,做到既确保专业教育目标的完整实现,又有效地加大文化素质教育的力度,实在有难度。这就需要适当地调整我们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案,而这方面的思想阻力是相当大的。因此,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掌握好一个适宜的度,并据此确定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合适比例,是一个不断需要研讨的课题。
2.思想道德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二者的目标和任务都是协调一致的。但由于高校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要求,一时很难改变,若处理不当,在操作中就可能出现与新增的文化素质教育课挤学时、争师资的情况。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势必影响到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能否得到长期和系统的实施。
3.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在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有人提出,文化素质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重要的是环境熏陶,因此,应当主要通过第二课堂来实施。但是,总结多年来各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经验,我们发现,文化素质教育如果不能进入第一课堂,就很难做到有计划、有系统并且长期稳定地实施。因为大多数高校目前的現状是,教师把第二课堂看作软任务、软指标,很难全身心地投入。而且由于第二课堂没有约束力,许多学生都比较消极被动,这就很难有效地达到提高全体学生文化素质的目标。
4.文化素质教育与文科专业建设的关系。随着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在许多传统的理工科院校中也开始建立起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师资队伍,继之而起的是一批人文社会科学的院系和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理工科院校破土而出。这无疑给理工科院校学科结构的优化和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矛盾,其中之一就是:随着文科专业的建立和发展,理工科学校中本来就有限的文科师资开始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专业建设上,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力量反而受到削弱。为此,要处理好文化素质教育与文科专业建设的关系,也成为理工科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健康开展的保证。
二、做好三个转变
1.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深人开展有待于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进一步转变。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是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先导。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要求应该如何调整,怎样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水平,文化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给予恰当的定位,怎样评价、评估文化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只有在观念上、思想上真正明确了这些问题,才能在育人的全过程中逐步改变那些习惯的、传统的做法,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2.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待于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文化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内容,不仅大学要加强,中小学也要加强。由于高等学校在招生和培养上实行的“严进宽出”的格局,使得中学,特别是高中学生的学习负担并未减轻,学习过程仍带有较大的应试成份。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大学实行“宽进严出”,校门开得大一些,管理规范严格一些,淘汰机制完善一些,使中学教学真正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切实地开展起来,为大学输送高素质的学生,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在此基础上,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阶段的文化素质教育。
3.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有待于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变革。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大多数国家的高等学校都实行学分制和选课制。学分制是以学分来控制教学过程和计算学生的学习份量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以选课制为基础来保证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能较好地照顾学生的个别兴趣和需要,有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教学模式上,学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鉴于此,当前我国在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上,一方面要把选课制引入到必修课中,在必修课中要开出不同档次、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课程,改变目前一门课只有一个档次、一种类型、一种风格、一个教师上课的局面,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志趣、特长、特点加以选择。另一方面,要提高自由选修课的比重。这就要求学校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开出更多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同时要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使学生的选课更具有针对性。另外,在教学模式上要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实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地探索和获取知识的新模式,减少课堂讲授,增加小组讨论,鼓励课堂发言和学术争鸣,加强对学生的独立学习的指导,并积极为学生的独立学习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