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潜山彭岭M32出土木俑浅析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ke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自西向东影响安徽各个地区的文化面貌,这在与湖北接壤的皖西南地区体现尤为明显。墓葬中的木俑是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反映,起着在死后的世界服侍墓主人的目的。通过对安徽潜山彭岭M32号墓出土的4个木俑进行简单讨论,通过对木俑的形态、姿势、衣着等特点的观察,探讨楚文化东渐时期对皖西南地区的影响。
  关键词:皖西南地区;楚文化;木俑
  中图分类号:K872
  长江从安徽的西南进入,贯穿安徽南部,对于安徽的地形地貌、交通和文化交流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皖西南地区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西连湖北,北靠大别山脉,南临长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交通咽喉要道,同时也是周边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春秋时期,皖西南地区一直是吴越与楚国交战之地。直到战国时期,皖西南地区被楚吞并。《史记》中是这样描述的:“皖,夏姓,皋陶之后;亦舒国之地。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两汉属庐江郡。”春秋战国时期,皖西南受楚文化影响甚深,尤其体现在墓葬的葬制和随葬品中。本文通过讨论安徽潜山彭岭M32出土木俑来浅析楚文化对皖西南地区的重要影响。
  潜山彭岭墓群位于安徽西南部潜山县南部,1992年就进行发掘工作,发现一批战国西汉墓,墓群多数为中小型墓葬,其中M32保存较完好。M32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具为一棺一椁。木椁平面呈长方形,使用木枋搭建而成,木椁周围填青膏泥。椁室外镶有边框,框架下也使用青膏泥填塞,椁上有南北向横铺三块盖板,盖板之间使用边榫相扣,M32的椁内分为棺室和边箱,棺室在北,边箱在南。棺室呈长方形,棺外涂黑漆,棺内涂朱漆,棺盖内贴锦帛,棺内底铺设木雕花笭床。边箱内还随葬有一组陶器,有鼎、盒、壶、盘、豆、舫、熏炉等,此外还有漆耳杯、木俑、竹筒、竹席、铜鐎壶等随葬品共40余件。
  基于湖南、湖北地区对楚墓多年的勘探、发掘的出土材料,楚墓中长方形或正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较常见,另外在木椁的四周填以青膏泥作为墓室密封防腐措施的葬俗,也是楚国墓葬的特点之一。结合安徽潜山彭岭M32中出土的随葬品组合特征,可以认为安徽潜山彭岭M32具有典型的楚国晚期风格,应为战国晚期楚墓。
  木俑,即中国古代墓葬中用于殉葬的木质人俑。如今,各地的楚文化墓葬中已发现大量木俑,包括江陵楚墓、长沙楚墓、信阳楚墓等。木俑在墓葬中的主要职能为侍奉墓主人,为墓主人服务,是墓主人生前生活的映射。木俑形象多为侍俑、武士俑、舞俑、乐俑、杂役俑等,俑的数量多少和制作精美程度直接反映了墓主人的身份高低。国内楚墓出土木俑数量不少,河南信阳、湖南长沙、湖北江陵地区均有发现,向东至安徽安庆、六安等地都有分布。从分布区域来看,战国中期的楚木俑集中发现在湖北江陵、河南信阳;战国晚期发现的楚木俑更多,分布范围更广,主要有湖北纪南城周边地区、襄樊、黄冈,湖南长沙、湘潭等地,以及安徽安庆、六安和浙江湖州等地。
  安徽潜山彭岭M32出土的4件木俑保存较好,彩绘图案还清晰可见,出土时4件木俑均位于边箱。安徽潜山彭岭M32的4件木俑整段均为圆木雕凿,人俑作直立状,俑的头部雕刻简化,没有雕刻发丝,头顶宽而扁平,斜肩,细腰,双手拱于胸前作持物状,面颊丰满,眼、鼻、口雕琢清晰,却雕眉不刻眼,身着长衣及地,交领右衽,宽袖,曲裾,衣纹刻划精致,形象生动,还有黑漆绘在衣领、袖口、衣边,其上还绘白色花朵作为装饰,可以看出这4件木俑的制作精美,造型统一,应为同一批制作。这4件木俑的通高依次是M32:2高44厘米,M32:3高47厘米,M32:11高44厘米,M32:13高43厘米(圖1)。
  学者张莹莹曾对楚墓出土的木俑进行较为系统的类型学研究,她认为楚木俑演变是十分明显的,从形象、精致到抽象、简化。战国中期前段的楚木俑,制作精致、形象、多彩绘,头上雕刻头发,衣着常绘精细花纹,形象逼真;到了战国中期后段,木俑制作出现简化趋向,彩绘开始减少;到战国晚期,楚墓中发现的木俑数量增多,中小型墓葬中也开始出现木俑,木俑的制作更加简单,头部扁平且一般不刻划发髻、不细化发丝,面部通常只雕眉但不刻眼,衣着花纹也趋于简单化,例如战国晚期的长沙楚墓M569出土的立俑,面部和衣纹雕刻简练,全身几乎没有彩绘。
  1951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湖南长沙市东郊五里牌发现楚墓群,在M406中发现了木俑30件。其中M406:14的木俑通身涂有白粉,头部的眉目、鬃晃以及身着的襟、袖、裾等处均用墨绘出,在襟袖及裾边上又加绘了朱红斑点;两臂下垂并举于身前,似是在举托什么东西,袖口处有一个小洞,无手,手可能是另外部件加附在小洞上的,已经掉了(图2-1)。M406:15木俑的五官、头发、衣着均用朱墨彩绘,面部和衣着特征与M406:14有较多的相似性。此外,M406:15的冠旁有缨两条,下垂至领部,腰上还有腰带,是M406出土所有木俑中最大的一个(图2-2)。长沙五里牌M406出土木俑数量较多,出土时木俑位于M406的内外椁之间,且M406还出土楚简38枚,说明墓主人的身份较为尊贵,有可能是贵族级别。这两件木俑与安徽潜山彭岭M32墓中出土的4件木俑具有相似之处,衣领、袖口及衣边上绘有彩绘,双手并举于身前,但长沙五里牌M406出土的两件木俑头部刻划出五官细节,头顶绘黑漆以表头发,更为形象生动,长沙五里牌M406木俑应当是早于潜山彭岭M32出土木俑的。
  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发现了一座楚墓。信阳长台关M2为一棺二椁,出土木俑有10件,此外还随葬有铜编钟13件及陶鼎、陶壶等,出土器物种类较多、数量丰富,应是士大夫级别的墓葬。其中信阳长台关M2:148彩绘单串饰物木俑,眉眼刻划清晰,嘴角向下弯曲,用彩漆绘出头发和五官,以及袖口、腰带、饰物、裾等,人俑双手交握并举于胸前,呈侍奉状(图3-1)。信阳长台关M2:148木俑彩绘种类和面积较安徽潜山彭岭M32出土的4件木俑多和大,且俑的造型更为复杂、制作更精细,描绘的眼睛有神、面部表情生动,衣着身前还佩戴有串饰,说明木俑的身份不是普通的侍从。所以,信阳长台关M2:148出土木俑从时间上来说应比安徽潜山彭岭M32出土木俑要早,应是战国中期。   1954年在长沙杨家湾发现一座楚墓,即长沙楚墓M569,葬具为一棺一椁,内设边箱,出土木俑有49个,种类繁多,有跪坐俑、执器立俑、舞俑、技乐俑,随葬品还有陶鼎、盒、盘、匜等,漆器20余件,还有铜镜、玉瑗各一件等,随葬品总数200余件,出土器物数量多、种类丰富,应是士大夫级别的墓葬。其中长沙楚墓M569:4为执铲立俑,平头、宽额、高鼻,眉眼刻划模糊,身着长袍、窄袖,双手垂举于身前,左手执铲,右手手心向上,俑通高54厘米(图3-2)。长沙楚墓M569:4木俑为直立俑,造型简单,面部没有刻划出眼睛,衣纹简化,没有绘出明显的衣襟,与安徽潜山彭岭M32出土木俑的面部具有相同特点,即平头,面部细节刻划较简单,所以长沙楚墓M569:4木俑应是战国晚期的楚木俑。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安徽受楚文化影响较大,尤其是安徽西南部。战国晚期,楚国东渐趋势加强,对安徽的影响程度越来越深,皖西南地区是最先受到影响的地区之一,在楚迁都寿春城时达到顶峰。总之,皖西南地区与湖北接壤,受到楚文化影响的时间比安徽东部的其他地区较早、影响程度较深。安徽潜山彭岭墓群多为中小型墓,从出土实际情况看,这片墓群可能是战国晚期家族墓地,墓葬制度和葬俗深受楚文化影响。M32位于潜山彭岭墓群南区,墓型属于中型墓,棺内底铺设有木雕花苓床,纹饰精美,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很有可能高于周围的小型墓墓主。安徽潜山彭岭M32的4件木俑形制、大小、衣着相似且统一,应为同一批制造,简单的面部雕刻和平头等特征说明这批木俑的制作年代应当为战国晚期楚木俑。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記[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杨鸿霞.安徽潜山彭岭战国西汉墓[J].考古学报,2006:P231-304.
  3.张莹莹.楚墓出土木俑的考古学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6.
  4.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沙杨家湾M6清理简报[J].文物参考资料,1954(12):P20-46+P2+P1-2.
  5.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6.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潜山公山岗战国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2(1):P95-124+P131-144.
  7.邱东联.楚墓中人殉与俑葬及其关系初探[J].江汉考古,1996(1):P7.
  8.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9.高至喜.楚俑研究.商周青铜器与楚文化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1999.
  作者简介:
  黄婷,在读研究生,考古学硕士,单位:安徽大学历史学院,研究方向:商周考古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索引式”教学法应用于医学影像学见习的教学效果.方法 以178名医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其中113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实验组,使用“索引式”教学法;65名麻醉医学专业学生为对照组,使用传统教学法.以见习考核与问卷调查的形式定量及定性评价“索引式”教学法的实施效果.结果 实验组见习考核成绩(80.3±16.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1.3±2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
针对当前创新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哈尔滨医科大学首先明确创新教育的目标,在师生中树立、培养创新教育的理念,并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项目为龙头,以创新基地为保障,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平台展开了创新教育实践探索,取得良好效果。
期刊
比较武汉大学医学部传统的《神经病学》课程教学、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教学模块及武汉大学目前实施的CPPT《神经病学》教学改革中不同教学安排,探讨医学院校开展《神经病学》课程整合相关问题.结果显示:“教改班”的课程整合获得了教师和学生的好评;能够将基础课程内容整合到《神经病学》临床课程一起教学,对提高我国医学教育质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有重要意义。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可有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网络平台的PBL将网络教育和PBL教学结合起来,在信息获取、交流和传输方面有明显优势,还可解决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把该教学方式应用于神经病学的教学中,探索教案编写、网络平台建立和教学过程等环节实施的最佳方案和形式,并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和总结,以提高神经病学的教学质量,推进基
[摘 要] 编程教育作为培养儿童计算思维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逐渐呈现低龄化趋势。对早期儿童来说,编程教育对其计算思维的培养成效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文章采用系统综述法,以2010—2019年间国际发表的编程教育实证研究成果为分析对象,以布伦南和雷斯尼克提出的三维计算思维能力模型为参照,试图回答编程教育主要培养早期儿童哪些方面的计算思维、采用了哪些编程工具、效果如何评价等基本问题,以揭示编程教育培养计算
胸腔镜手术属于高技能手术,具有缄默性、情景关联性、传递难及个性化等特点.其动作形成主要是通过动作定向、动作模仿、动作整合、动作熟练、动作自动化这个五个过程来实现.其认知的形成分为四个阶段:学习样例进行类比、形成抽象规则、转向使用产生式规则、提取特定样例.在缄默知识视野下研究胸腔镜手术教学策略与方法,可以促进学习者更快更好地掌握这门技术。
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还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指标内容不全面;二是指标没通过定量研究赋权重.针对这些问题,尝试构建一个全面的指标内容框架,涵盖临床医学本科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思想、道德等.提出一套科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和流程,包括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头脑风暴法、专家访谈法、德尔菲法,并综合应用一些统计学方法.为制定临床医学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腹腔镜基本技能的培训是微创外科发展的必然要求,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微创外科针对从事微创外科的医务工作者,通过讲解有关腹腔镜基本理论知识,并与模拟训练和手术观摩等方式相结合,教法灵活,使学员真正掌握这门微创技术。
中国的医学生培养模式和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别,在住院医师培训方面才刚刚起步.病理医师作为医院做出最终诊断的医生,职业培训却不容乐观.医生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偏低是现今国内病理行业的现状.西京医院病理科从2009年开始执行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希望能够为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病理科住院医师培训模式提供参考和借鉴。
结构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与生物技术专业知识密切相关,开展结构生物学第二课堂活动可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理论课程的重要补充,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教学质量.相关授课教师总结多年来针对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开展结构生物学第二课堂的经验,认为精选的教学内容、合理的课堂设计、充分的课前准备、灵活的教学方式和客观的课后总结,有助于提高第二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