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引入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以提升职业指导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就业能力。本文从体验式教学的意义出发,侧重论述了体验式教学的具体操作,详细分析了“情境—对话—体悟—评价”四个具体操作流程,并指出在体验式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运用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以下简称:职业指导课程)在我国开课时间虽短,但是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意义重大。为了提高职业指导课程的教育效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课题组尝试以体验式教学理论为指导,将体验式教学引入课程之中,大胆创新,初步探索了体验式职业指导课程的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
一、体验式教学引入职业指导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体验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1]体验对于学习具有重要意义。Kolb(1984)强调:“学习是一个根植于体验的连续过程。知识不断从学生的体验中产生,并且在体验中加以检验”。因此,体验式教学引入职业指导课程之中具有重要意义。
1.体验式教学符合大学生认知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我潜能
在观念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认知心理呈现出认知结构不稳定和认知复杂程度比较低的特点,[2]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完善。一方面大学生虽然能正确认识自我,但是也存在着认知绝对化、过分概括化和泛化的问题,对客观认识自我形成认知偏差;另一方面大学生和社会接触少,个人建构知识的数量较少,易导致人际关系的认知偏差。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在职业指导课程中,体验式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理论,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与反思、感悟与升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就业能力。
2.体验式教学强调以人为本,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职业指导课程中,体验式教学强调在一种融合的、开放的、平等的学习氛围中,“以人性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引导小组讨论,关注不同个体的实际需要。这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家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育思想。体验式教学反对传授事实性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把学生的经验、活动放在教育过程中的核心位置。这种富有人性化的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3.体验式教学贴近真实生活,有利于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这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3]一方面教育为生活所必需;另一方面生活为教育提供具体内容。职业指导课程是一门社会实践很强的课程,特别强调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使学生达到认知、情感、意志的有机结合。在体验式教学中,为了缩短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运用”之间的转化时间,要求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和复杂性,这样体验教育才能有实际指导价值,才能培养具有独立、自主、创新精神的主体。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验式教学的操作流程
国内外对体验式学习的研究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料,先后提出了单阶段模式、二阶段模式、三阶段模式、四阶段模式和六阶段模式。结合我国社会客观情况,结合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要求,结合大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和内心需求,在职业指导课程具体教学中,我们按照“情境—对话—体验—评价”等四个步骤来进行体验式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是体验式教学的前提
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前提条件。知识是具有情境的,情境的创设应考虑复杂性和确定性两个方面。[4]在引导学生真实实践中,要避免问题情境的简单性、封闭性,避免问题情境的虚假的复杂性。为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是要问题情境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任何虚假的情境是起不到教育效果的。二是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建构与经验积累,吸引学生兴趣,引发学生体验、反思。三是要设计具有一定复杂性和结构不良性的现实问题,问题的矛盾性能够使学生在复杂的情境中深入探究,实现意义的协商与建构。
例如:讲解“求职简历的优化”时,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开放性问题。用图表形式总结简历应该包含哪些信息?关键内容是什么?有哪些注意事项?用人单位如何评价你的简历?针对简历的不足,提出哪些修改意见?……这些问题的设计从学生求职的实际需要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容易激发求知欲望,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帮助学生积极反思体悟。
2.建立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关系是体验式教学的基础
建立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关系是体验式教学的基础。“对话就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理解的过程”,[5]“对话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6]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掌握有效的对话技术是教学效果成功的基础保证。
第一,教师在言语上(或行为上)要肯定学生话语的权威性。避免对学生身体或言语的威胁、侮辱,允许学生多次试误。对话不是质问,而是激发学生思考,激活对话者间的关系,营造对话氛围。第二,教师要善于采用一切有利于对话的教学形式。在职业指导课程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式有: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法、小组讨论法、模拟现场法、户外拓展训练法、体验交流法、问题学习法、社会实践法、多媒体教学法、生涯人物访谈法、学生讲课法等。要善于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想中学”“读中学”“跑中学”,通过切身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第三,教师要提供回路(backchannel)信息以有助于保留这种对话。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使用这样的语句,例如:“我了解你喜欢什么,现在你能为此做些什么呢?”“你说的就是……(解释学生作出的陈述)吗?”“你考虑过你行为的后果吗?你首先要干什么?然后再干什么?”“过去你一直这样做了吗?”“你经常这样做吗?”……使得对话关系能够持续下去,对话内容能够深入下去。
3.在实践中体验升华是体验式教学的关键
体验升华是体验式教学的关键一环。体验就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7]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真实体验。“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无论思维、智力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惟有体验,才能提供学生主体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手段;惟有体验,才能实现多种潜在发展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确定性的转化,发展只有在体验中才能真正实现。”[8]
升华是体验的高级境界。在体验阶段,学生实现了由外显社会知识到内隐个体知识的转化。体验是一种实践性的思维方式,这种实践性思维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分析性思维,并可能引发创造性思维。在升华阶段,在平等、民主的讨论氛围中师生间、生生间彼此尊重,真诚交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帮助学生实现由内隐个体知识到外显实践能力之间的转化,达到认知平衡。例如:在讲授职业兴趣时,创设了“岛屿度假计划”的情景,充分进行多维度的对话,引导学生分组体验自己最感兴趣的三个岛屿的社会活动方式,内化形成自己个体的知识。然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将自己的内隐体验,在师生间、生生间充分碰撞,从不同的角度感悟深思,不断探究内心行为动机,从而明确职业兴趣,使学生领悟内蕴于知识中的深刻意义,启发学生从现实条件出发,培养锻炼兴趣能力,让学生在游戏情景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与意义。
4.评价是体验式教学的保障
评价是对体验式教学效果的直接评判。评价具有评定功能、诊断反馈功能、预测功能和传导功能。[9]在评价过程中,要采用适当的评价工具、评价信息收集的方式与途径,以及评价的判断方式。常用的评价工具有:测验、问卷、评定量表、检核表、秩事记录表等。评价信息收集的方式与途径主要有:观察法、面谈法、抽查法、档案资料分析法、秩事记录法、自陈量表法、测试法、抽样法、个案研究法、投射法等。评价的判断方式一般有主观经验判断、模糊印象判断、分项分析判断、综合比较判断、数值计量判断等方式。[10]评价过程同样具有教育功能,能够对学生的行为和能力进行反馈、指导。学生通过与他人行为的认识与比较,能够将知识内化为内心的体验,能够将行为规范内化为行为需要。这种评价一旦成为惯用形式,就具有了隐形课程的功能。
三、在实施体验式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的角色问题
在职业指导课程中,教师的地位不应是“权威者”、“中立者”的角色,而应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创设问题情境阶段,教师不同于传统教师的“监督者”和“独裁统治者”的角色,而是一位领导者。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方式等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有一个智慧的思考。在对话阶段,教师是一位学习者和组织者。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制定活动规则,以学习者的身份融入到活动之中,尽量不干预活动项目的进行。在体悟阶段,教师是一位倾听者、咨询者。倾听学生的感悟,允许学生犯错。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行疏导。在评价阶段,教师是一位裁判员。对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整体的总结和点评,使学生明白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是有利的,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哪些是必须避免的,对学生提出新的要求。
2.情境设计中的泛游戏化问题
游戏法是体验式教学中使用较多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这种隐喻性教育方式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游戏的质量决定着教学的效果。由于一些教师缺乏设计意识,出现了为体验而体验的形式主义,只为片面追求课堂教学热闹,对学生获取知识没有多大价值的无效体验。所以设计活动时,一要考虑活动的内容是否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一般活动应该包括:活动名称、活动场地、活动时间、材料准备、人员要求、活动目的、活动流程、活动体会、活动注意事项等九个部分。二要考虑活动的节奏。时间既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三要考虑活动的趣味性,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四要重视活动经验的分享,学生之间经验的交流,教师的总结与点评,二者缺一不可,往往会起到“一两拨千金”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时,通过“撕纸人生”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大学时光的宝贵与短暂,理解到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提升生命质量的意义。在讲解大学生择业心理调试中的压力管理时,通过一分钟能鼓多少次掌的动手实践,迅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3.课件的制作问题
课件具有直观、形象、信息量大的优点,在职业指导课上必不可少。它既可以创设体验式学习环境,又可以强化记忆,提高语言技能;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能力。但是在体验式教学中,课件制作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课件呈现内容单一,尽是文字,影响了教育效果。二是课件过分注重形式的时髦和视频的新鲜,而忽视了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联系。三是教师在课堂上过分依赖课件,很少书写板书,导致师生互动性差。为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具备较高的教学素质,又要具备课件制作的技能。
参考文献
[1]王北生.教育的应用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郝玉梅,陈笑丽.试论认知在大学生人格发展中的作用[J].前沿,2006(2):77-78.
[3]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152-153.
[4]陈亮.体验式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5]金生鈜.理解与教育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35.
[6]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一读书一新知三联书店,1991.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8]杨四耕.体验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9]鲁洁.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563-566.
[10]鲁洁.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社科研究2010年度基金项目(JYZX201023)。
作者简介:
文军(1957-),女,湖北武汉人,石家庄学院资源与环境系高级政工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贾立敏(1974—),女,河北鹿泉人,在读博士,石家庄学院计算机系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运用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以下简称:职业指导课程)在我国开课时间虽短,但是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意义重大。为了提高职业指导课程的教育效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课题组尝试以体验式教学理论为指导,将体验式教学引入课程之中,大胆创新,初步探索了体验式职业指导课程的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
一、体验式教学引入职业指导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体验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1]体验对于学习具有重要意义。Kolb(1984)强调:“学习是一个根植于体验的连续过程。知识不断从学生的体验中产生,并且在体验中加以检验”。因此,体验式教学引入职业指导课程之中具有重要意义。
1.体验式教学符合大学生认知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我潜能
在观念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认知心理呈现出认知结构不稳定和认知复杂程度比较低的特点,[2]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完善。一方面大学生虽然能正确认识自我,但是也存在着认知绝对化、过分概括化和泛化的问题,对客观认识自我形成认知偏差;另一方面大学生和社会接触少,个人建构知识的数量较少,易导致人际关系的认知偏差。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在职业指导课程中,体验式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理论,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与反思、感悟与升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就业能力。
2.体验式教学强调以人为本,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职业指导课程中,体验式教学强调在一种融合的、开放的、平等的学习氛围中,“以人性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引导小组讨论,关注不同个体的实际需要。这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家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育思想。体验式教学反对传授事实性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把学生的经验、活动放在教育过程中的核心位置。这种富有人性化的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3.体验式教学贴近真实生活,有利于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这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3]一方面教育为生活所必需;另一方面生活为教育提供具体内容。职业指导课程是一门社会实践很强的课程,特别强调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使学生达到认知、情感、意志的有机结合。在体验式教学中,为了缩短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运用”之间的转化时间,要求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和复杂性,这样体验教育才能有实际指导价值,才能培养具有独立、自主、创新精神的主体。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验式教学的操作流程
国内外对体验式学习的研究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料,先后提出了单阶段模式、二阶段模式、三阶段模式、四阶段模式和六阶段模式。结合我国社会客观情况,结合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要求,结合大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和内心需求,在职业指导课程具体教学中,我们按照“情境—对话—体验—评价”等四个步骤来进行体验式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是体验式教学的前提
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前提条件。知识是具有情境的,情境的创设应考虑复杂性和确定性两个方面。[4]在引导学生真实实践中,要避免问题情境的简单性、封闭性,避免问题情境的虚假的复杂性。为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是要问题情境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任何虚假的情境是起不到教育效果的。二是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建构与经验积累,吸引学生兴趣,引发学生体验、反思。三是要设计具有一定复杂性和结构不良性的现实问题,问题的矛盾性能够使学生在复杂的情境中深入探究,实现意义的协商与建构。
例如:讲解“求职简历的优化”时,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开放性问题。用图表形式总结简历应该包含哪些信息?关键内容是什么?有哪些注意事项?用人单位如何评价你的简历?针对简历的不足,提出哪些修改意见?……这些问题的设计从学生求职的实际需要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容易激发求知欲望,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帮助学生积极反思体悟。
2.建立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关系是体验式教学的基础
建立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关系是体验式教学的基础。“对话就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理解的过程”,[5]“对话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6]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掌握有效的对话技术是教学效果成功的基础保证。
第一,教师在言语上(或行为上)要肯定学生话语的权威性。避免对学生身体或言语的威胁、侮辱,允许学生多次试误。对话不是质问,而是激发学生思考,激活对话者间的关系,营造对话氛围。第二,教师要善于采用一切有利于对话的教学形式。在职业指导课程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式有: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法、小组讨论法、模拟现场法、户外拓展训练法、体验交流法、问题学习法、社会实践法、多媒体教学法、生涯人物访谈法、学生讲课法等。要善于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想中学”“读中学”“跑中学”,通过切身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第三,教师要提供回路(backchannel)信息以有助于保留这种对话。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使用这样的语句,例如:“我了解你喜欢什么,现在你能为此做些什么呢?”“你说的就是……(解释学生作出的陈述)吗?”“你考虑过你行为的后果吗?你首先要干什么?然后再干什么?”“过去你一直这样做了吗?”“你经常这样做吗?”……使得对话关系能够持续下去,对话内容能够深入下去。
3.在实践中体验升华是体验式教学的关键
体验升华是体验式教学的关键一环。体验就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7]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真实体验。“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无论思维、智力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惟有体验,才能提供学生主体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手段;惟有体验,才能实现多种潜在发展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确定性的转化,发展只有在体验中才能真正实现。”[8]
升华是体验的高级境界。在体验阶段,学生实现了由外显社会知识到内隐个体知识的转化。体验是一种实践性的思维方式,这种实践性思维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分析性思维,并可能引发创造性思维。在升华阶段,在平等、民主的讨论氛围中师生间、生生间彼此尊重,真诚交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帮助学生实现由内隐个体知识到外显实践能力之间的转化,达到认知平衡。例如:在讲授职业兴趣时,创设了“岛屿度假计划”的情景,充分进行多维度的对话,引导学生分组体验自己最感兴趣的三个岛屿的社会活动方式,内化形成自己个体的知识。然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将自己的内隐体验,在师生间、生生间充分碰撞,从不同的角度感悟深思,不断探究内心行为动机,从而明确职业兴趣,使学生领悟内蕴于知识中的深刻意义,启发学生从现实条件出发,培养锻炼兴趣能力,让学生在游戏情景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与意义。
4.评价是体验式教学的保障
评价是对体验式教学效果的直接评判。评价具有评定功能、诊断反馈功能、预测功能和传导功能。[9]在评价过程中,要采用适当的评价工具、评价信息收集的方式与途径,以及评价的判断方式。常用的评价工具有:测验、问卷、评定量表、检核表、秩事记录表等。评价信息收集的方式与途径主要有:观察法、面谈法、抽查法、档案资料分析法、秩事记录法、自陈量表法、测试法、抽样法、个案研究法、投射法等。评价的判断方式一般有主观经验判断、模糊印象判断、分项分析判断、综合比较判断、数值计量判断等方式。[10]评价过程同样具有教育功能,能够对学生的行为和能力进行反馈、指导。学生通过与他人行为的认识与比较,能够将知识内化为内心的体验,能够将行为规范内化为行为需要。这种评价一旦成为惯用形式,就具有了隐形课程的功能。
三、在实施体验式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的角色问题
在职业指导课程中,教师的地位不应是“权威者”、“中立者”的角色,而应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创设问题情境阶段,教师不同于传统教师的“监督者”和“独裁统治者”的角色,而是一位领导者。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方式等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有一个智慧的思考。在对话阶段,教师是一位学习者和组织者。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制定活动规则,以学习者的身份融入到活动之中,尽量不干预活动项目的进行。在体悟阶段,教师是一位倾听者、咨询者。倾听学生的感悟,允许学生犯错。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行疏导。在评价阶段,教师是一位裁判员。对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整体的总结和点评,使学生明白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是有利的,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哪些是必须避免的,对学生提出新的要求。
2.情境设计中的泛游戏化问题
游戏法是体验式教学中使用较多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这种隐喻性教育方式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游戏的质量决定着教学的效果。由于一些教师缺乏设计意识,出现了为体验而体验的形式主义,只为片面追求课堂教学热闹,对学生获取知识没有多大价值的无效体验。所以设计活动时,一要考虑活动的内容是否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一般活动应该包括:活动名称、活动场地、活动时间、材料准备、人员要求、活动目的、活动流程、活动体会、活动注意事项等九个部分。二要考虑活动的节奏。时间既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三要考虑活动的趣味性,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四要重视活动经验的分享,学生之间经验的交流,教师的总结与点评,二者缺一不可,往往会起到“一两拨千金”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时,通过“撕纸人生”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大学时光的宝贵与短暂,理解到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提升生命质量的意义。在讲解大学生择业心理调试中的压力管理时,通过一分钟能鼓多少次掌的动手实践,迅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3.课件的制作问题
课件具有直观、形象、信息量大的优点,在职业指导课上必不可少。它既可以创设体验式学习环境,又可以强化记忆,提高语言技能;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能力。但是在体验式教学中,课件制作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课件呈现内容单一,尽是文字,影响了教育效果。二是课件过分注重形式的时髦和视频的新鲜,而忽视了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联系。三是教师在课堂上过分依赖课件,很少书写板书,导致师生互动性差。为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具备较高的教学素质,又要具备课件制作的技能。
参考文献
[1]王北生.教育的应用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郝玉梅,陈笑丽.试论认知在大学生人格发展中的作用[J].前沿,2006(2):77-78.
[3]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152-153.
[4]陈亮.体验式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5]金生鈜.理解与教育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35.
[6]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一读书一新知三联书店,1991.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8]杨四耕.体验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9]鲁洁.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563-566.
[10]鲁洁.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社科研究2010年度基金项目(JYZX201023)。
作者简介:
文军(1957-),女,湖北武汉人,石家庄学院资源与环境系高级政工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贾立敏(1974—),女,河北鹿泉人,在读博士,石家庄学院计算机系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