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塘荷音匀》谈对状物类散文的理解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se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
  季老的家门口有一方池塘,名为红湖,位于北大校园内,早年这里也曾绿叶红花,清香满塘,但随着一场浩劫,水面变得空空荡荡,萧索凄凉。
  笔者在准备这篇课文的公开课时,觉得正好能从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把握对状物类散文的理解:移“情”入文,感“情”體物。首先是作者对荷的描写及感悟都融入了深深的感情。《清塘荷韵》中季老对荷的想、盼、赞、赏、祝。有了这情感的变化,就能把握对荷的描写思路,所以把握状物散文就是要能抓住作者融入表达对象的情感,才能真正理解文章。而状物类散文对于情感的融入就是作家真情的流露。《清塘荷韵》中作者对荷花顽强生命力的赞美,赋予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情感,表达了一种向往美好的信心。从这种意义上说,荷花的生命力是顽强的、也是永恒的。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感受到生命的快乐。现在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它走得如此飘逸、洒脱。能以这样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对荷的这种种情感也是作者的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更是体现了季老豁达、超然、彻悟生命的人生境界。
  对于状物类散文的情感把握,首先要知道文章中情感的一致性和变化性以及含蓄性,然后再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从“物”的特征剖析情感。凡是好的散文,尽管“物”的特点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自然界的日月山水、风霜雨雪、花草虫鱼、名胜古迹都会移入作者的情感,这样抓住了“物”的特点,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
  2.从“物”描写的语言剖析情感,抓住感情色彩的词语,有特殊情感移入的句子。
  3.从“物”描写的顺序入手剖析情感,顺序意味着作者的情感变化。
  其次,抓住了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对于表达对象的情感,也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笔下的“物”。因为状物类散文的“状物”,就是把事物的形状、颜色、性能等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季老笔下的“荷”与季老的“情”是这样体现的:之前作者希望的是满池塘的荷花,可实际荷花长得太慢了,由于对荷花的极度喜爱,他担心这样孤零零的荷花终究不能达成自己的愿望。荷花没有开放,但是它们的梦想却一天也没有停止过,也正因为如此,才换来了一片生机勃勃的荷塘。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檗。“蝉噪城沟水,芙蓉忽已繁”,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叶竟跃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铺满了半个池塘”,放眼望去,满目的绿荷红蕖,撩云逗雨,映日迷霞。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吗?
  季老深爱着这满塘“季荷”,每天数次徜徉于湖畔,默坐静观。塘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令人万躁俱寂,陶然于玄思冥想之中。这就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而此时,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实,微风已拂不起半点漪沦。望着坠落的莲瓣,心中反而更添—份宁静,这便是对生命的彻悟。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它走了,走的如此飘逸,如此洒脱。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从季老的《清塘荷韵》对“荷”的描写,我们对状物类散文的阅读首先要弄清“物”的描写顺序,把握整体印象。“状物”不但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序。描写顺序,可以从概括到具体,可以从整体到部分,可以按总——分——总的顺序。就全篇而言,写静物的一般按照外形、结构、用途的顺序写;写动物的一般按照外形、动态、习性来写;写植物的一般按照形状、颜色、滋味的顺序写,也可按照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写,或者按照根、茎、叶、花、果的顺序来写。弄清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就能够很快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加深理解。
  其次就是要抓住事物特点,理解写作目的,把握作者移入“物”的情感,通过情感体会“物”的灵气。因为状物散文总是通过对个体形象的描述,突出事物的特点,表达思想情感。也就是通常说的托物寄情、托物言情和托物言志。在阅读这类散文时,一定要通过景物描写去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体味作者寓什么理,寄什么情,言什么志。《清塘荷韵》一文,作者通过描写荷的种植、对荷的盼望、对荷的赞美、对荷的欣赏进而写出了荷的外形之美,红艳耀目、与众不同、卓然挺立、迎风弄姿,这样,就把荷的内在气质描写出来了。
  以物为中心,以情为抓手,这是我们解读状物类散文的正确途径。
其他文献
据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协会(ICDE)网站2015年11月11日报道,随着“理想项目”(IDEAL Project)临近尾声,项目负责人卡尔·霍姆伯格和数据与情报专家卡门·尼格吉娜共同举办了在线研讨会。会议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在远程学习模式中,成年人能学习到什么;未来如何打破壁垒,创造更多的机会,以便相关专业人士参与终身学习项目。议题还涉及致力于推进远程教育发展的国家政策、法规和方针;远程教育与新
本篇图:《孤注》剧照  周浩拍摄纪录片20年,拿了两次金马奖、做过奥斯卡金像奖的华人评委,终于拥有了第一部能在中国大陆院线放映的电影—《孤注》。  你也许还不认识周浩,但应该听过纪录片《棉花》《大同》和《差馆》。新疆棉花采摘、大同市长下令强拆、21世纪初的广州火车站,这些都曾是周浩导演所拍摄纪录片的内容。此外还有毒贩夫妇、留守儿童、高三冲刺……题材或生猛,或平实,轻轻一推,周浩的纪录片给予普通人一
2021年3月9日,美国旧金山,当地餐厅重新开放  拜登入主白宫以来,延续了前任特朗普的货币宽松政策,继续轰隆隆地开动印钞机印美钞。今年3月开始,美国物价飞速上涨,5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达到5%,创下12年来的新高;5月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上升6.6%,涨幅为2010年11月有可比数据以来最高水平。即将发布的6月数据,整体也不容乐观。  美国高通胀危机,给世界经济、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
【摘要】本文主要从项目学习实践的成与败开始论述,重点阐述了指向跨文化素养的PBL项目学评一致实践研究。从项目初期的计划共订、学习目标内化入手,设定学习目标; 项目中期,学评合一互促,学习过程深化;项目后期,三维评价推动,学习成果活化。通过学评合一研究,让学生学有目标、学有方向、学得开放、学得多元。  【关键词】项目学习;评价  【作者简介】陆群,杭州市省府路小学。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小学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工作以及学生们的学习状况。英语学习孩子从小就开始的,英语的重要性不比语文、数学低。英语学习不良会直接影响一个人与外国友人的沟通以及出国深造的想法。因此,学生必須从小养成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英语的学习在于长期的积累,绝不可一蹴而就。  【关键词】小学英语;绘本阅读;策略  【作者简介】李奕,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石湫中心小学。  英文绘本用英文可以称为“
石勇总主笔  有几个读者对我分析消费主义那篇文章里所说的“社会运作基准线”很感兴趣,要我详细解释解释。  行。但基准线很多,限于篇幅,我在这篇文章里,只讲跟语言-智商有关的那个社会运作基准线。  我们先想一下,有几个人知道“先验主体”“内时间意识现象学”“实践理性”“消费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这些概念或表述到底是什么意思?恐怕没几个人知道吧?  不知道就对了。它本来就是一个叫“学术界”的那帮人用的专业
在我的想象中,家庭应该是一个人生命的起点和终点,也是精神力量的最重要来源,更是疗伤的港湾、梦开始的地方。TVB影视中最常见的心灵鸡汤之一就是“我们是一家人嘛!”。然而,正如这期报道所言,不管是否有硝烟,家庭确实是战场:出轨、背叛、长辈专政、虐待、家暴等,都能够给人最致命的打击,让涉事者走向自我毁灭或形成社会动荡。  阳光底下没有新事物。家庭的上述悲喜剧在几乎每个时代都曾上演过,只不过当下丰富、迅捷
随着疫情防控的逐渐好转,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自从6月份首次回正以来,随后均呈现全面复苏和平稳增长的趋势。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36376亿元,同比增长4.4%。  与2020年上半年多地出台房地产扶持政策相比,第三季度房地产调控政策有所转向,中央多次召开会议强调“房住不炒”定位不变,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措辞更加严厉,并从多个方面部署调控举措。  数据显示
一、教育背景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就要注意培养好习惯。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作为班主任,要发挥教育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二、教育目标  认知目标:对习惯的内涵和分类有所了解。  情感目标:懂得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养成好习惯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