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其师而信其道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tao78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以及新的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学科。但是,长期应试教育使学生知识的增长是以情感的麻木和责任感的丧失为代价的,最终直接导致了人文精神的缺失,使他们对生命价值与意义充满怀疑、虚幻和破灭。而培养孩子感受世界、感受美的人文情怀,首推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要想完成这一目标,就必须改变目前应试教育成绩至上的做法,学会关怀,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语文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生命;尊重;和谐;人文精神
  
  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以及新的课程标准关于语文学科性质是这样定义的:语文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是,在考试指挥棒下,语文教师只注重知识、智能——理性能力的开发,而忽视人文、艺术——感性能力的培养。学生知识的增长是以情感的麻木和责任感的丧失为代价的,最终直接导致了他们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怀疑、虚幻和破灭。马加爵事件、清华大学刘海洋伤熊事件、北京某高校硕士博士跳楼等事件屡见不鲜。这样的代价未免太大了。而培养孩子感受世界、感受美的人文情怀,首推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要想完成这一目标,就必须改变目前应试教育成绩至上的做法,学会关怀,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语文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构建和谐语文课堂的意义
  
  1 和谐语文课堂使学生乐学
  古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意思是说和自己的老师感情亲近了,也就愿意相信、听取老师传授的道理了。这其实说的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只有师生关系和谐健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有可能被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总是特别愿意和志趣相投、感情融洽、令人喜爱尊敬的人相处。学生喜欢上自己喜欢或崇拜老师的课,他们往往爱屋及乌地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东西。具体地说,和谐语文课堂的核心是:把学生与教师看作相知、相遇、相识、相爱的两个生命体,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学生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
  2 和谐语文课堂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
  由于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的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认识人生和社会,总是从认识自己,认识周围的环境和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开始的。教师的言行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品质。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师生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学生视教师为知己,学生自觉地打开心灵窗扉,有机会把他的困难与问题在一个轻松和民主的环境中说出来,从而得到一些精神上的放松愉悦,最终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
  
  二、如何构建和谐语文课堂
  
   1 尊重关爱生命是构建和谐语文课堂的前提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因此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尊重生命的差异,保护生命、热爱生命。教师应该以一颗平等的心关注所有的生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要宽容生命,因为学生在成长的路上,思想上、行为上都尚未成熟,过失与错误在所难免。要给每一个学生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关注生命的发展权,给生命松绑,给灵魂减压。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多一些选择的机会。教师不应是发号施令的权威,而应是学生生活上的朋友、学习上的伙伴,学生发展的参谋;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菜单,少一点指责,多一些对话;少一点约束,多一些自主;少一点强制,多一些空间。
  2 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和谐课堂的保障
  和谐师生关系坚持的理念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同时,我们也清楚语文教育首先是老师和学生之间活生生的人的关系,语文教育专家于指出:“教育对象是活泼的生命体,在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必须紧扣语文自身的特点,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塑造。”然而,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教师首先具有健康的人格。教师要做学生楷模,教师要严于律己,言行一致,要时刻充满活力和自信,让学生从教师的身上看到一种向上力量,用这种力量去感染学生,鼓舞学生。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教师要能够对付突发事件,在发生意外的情况下,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保持良好的情绪,以理服人,从学生心理出发,避免伤害学生自尊心,对学生情绪警醒巧妙调控,适时引导,妥善解决。这对于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起着有益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觉得教师可亲可信,才能对教师所教科目的兴趣不减。尤其是语文教师要发挥本学科的优势,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采用极富情感色彩的语言熏陶教育学生。
  当然和谐师生关系的创建方法途径各种各样,不管我们选择怎样的方式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都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尊重关爱生命为前提,以民主平等为基础,以教师高尚的人格作保障。
其他文献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者判断学生的作业正误时,如果单纯的用“对”或“错”来评价,不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甚至会影响师生间情感的交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探索能有效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维度和谐发展的新型数学作业批改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激励式批改——以“优”激”优”,提高作业兴趣    我们批改作业时可以尝试采取客观评价与
【摘 要】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要建立体育档案,主要应分三个步骤做起;1、为每一个新入学的高一生进行立卡建档;2、新入学的高一生,对规定项目进行测验,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然后,在每一学年结束时,都进行逐项对照测验,看学生身体锻炼的进展情况;3、学生毕业时,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把他们从入校到毕业的基本情况公布,并逐个写出具体分析意见,让他们了解自己三年来的体育锻炼及提高情况,以便他们在升入高中后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面临诸多困惑,如:语言积累中,学生都能背诵名言佳句,但结合意思填空时,却不知是哪一句;仿写(拓展)句子时,“下笔千言”,结果却“离题万里”。“教无定法”的理念大家都烂熟于胸,但若想有良好的教学效果的话,从情感“破”课,即进行愉快教学,定会有事半功倍之功效。  几千年前,《论语》开篇就载有孔子对愉快教学的认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揭示了学习过程本身应该充满乐趣而让学生从中获得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事物的特征或原理。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文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说明文的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说明文也是中学生最不愿意学的一种文体,这就造成了说明文教学长期处于低效状态,使其处于中学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翻阅不同时期名师的课堂实录及通览各级各类的语文公开课,也很少发现有说明文的教学实例。  暑假培训时听了两位老师上的叶圣陶的说明文《苏州园林
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学生总有好的差的。作为一个教师,既要关心“优生”,又要关心“差生”。关心“优生”往往并不难,许多事情,只要教师一指点,“优生”便立有起色,进步较为显著;“优生”各方面都不错,教师从感情上也容易贴近,自然关心得也较多。但“差生”则不然。有些差生,不仅学习成绩差,且生活习惯、个人性格都有与众不同之处。这样的“差生”,想让教师从心底里去喜欢他,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这并不是说,差生“
摘要: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理念倡导的一种重要教学活动,通过创设探究情境促进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提高学生数学素质。《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达到这一要求呢?教师应将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
中学物理知识内容是物理学的初层次,其主要内容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础知识而以力学、电学为重点,本文就力学部分的教学及对力学解题做了一些探究。    一、从全局观点分析力学教材    从全局观点分析力学部分教材,揭示物理学基本规律,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对此从以下二个方面认真分析教材。  1 力学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学的基础,也是经典物理的基础之一,动能定理和动
新课程基本要求是以“人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愉快地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引导激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小学语文作是一门基础学科,饱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因此,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注入新鲜血液,深化改革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寓创新人才成长的“沃土”。  一、以疑激趣,激发学生情感,诱发创新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
儿童时期是心理卫生的黄金时期,其思维、个性、道德观念的形成,感觉、知觉、注意、想象、记忆、情 感、意志的发展,无不需要教师的密切注视和科学的教养。因此,教师应了解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卫生特点, 做好幼儿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不但思想内容丰富,而且不少课文中都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我们在教学时,要很好地去把握它,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思想品德教学中去。  一、克服嫉妒,培养
伴随21世纪脚步的临近,知识经济浪潮已悄然兴起。知识经济最为突出的现象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社会的进步使知识的创造、存储、学习和利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而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则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教育以其悠久的发展历史、强大的社会功能、独特的教学优势和卓越的现代技术,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面对现代教育特别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国都提出明确的教育目标,以赶上和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