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申遗成功:意义与责任

来源 :人民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山墓地遗址。它是良渚文化迄今为止所见等级最高的墓地。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太湖流域一个早期区域性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遗产构成要素包括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工程和同时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同时,一系列以象征其信仰体系的玉器为代表的出土文物也为其内涵及价值提供了有力佐证。
  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处,位居世界第一。
  良渚申遗成功,从学术上实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让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脉络愈发清晰,也对良渚古城遗址开展的后续保护管理工作提出了要求。

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一直以来,国际社会不时出现一些声音,称中华文明应从发现甲骨文的商代算起,也就是说能实证的只有3500年左右。
  83年前,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黑陶和石器在古城遗址区域被发现,开启了良渚文化考古进程,也让这座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300年之间的“中华第一城”逐渐掀开神秘的面纱。
  11条水坝组成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世界上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神秘绚烂的礼俗制度、令人赞叹的农业和手工业水平、规模庞大的城市系统,共同描绘出一幅中国史前社会文明的图景。可以说,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将世人对中华文明史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世界遗产委员会表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遗址真实地展现了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稻作文明的发展程度,揭示了良渚古城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区域城市文明的全景,符合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要求。
  在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与会的各委员国一致认为良渚古城遗址为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提供了学术支撑,填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空缺,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堪称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为世人认识真实、全面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提供了又一个独特的历史文化窗口。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表明了它的突出普遍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在国际上得到了高度肯定,意味着它所代表的中华5000多年文明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意义重大。
  事实上,良渚古城遗址的独特贡献还在于,它让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脉络愈发清晰。
  大量出土的玉琮、玉璧、玉玦等文物,折射出先民的精神追求,以鸟、蝉、鱼等为原型的玉雕动物佩饰,彰显着古代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观念;二里头、殷墟等夏商时代遗址中,源自良渚文化的玉琮、玉璧成为中华文明在多元交融中不断演进的实证,印证了中华文明逐渐积累、不曾中断的发展特点。良渚古城遗址不仅真实、完整地保留了人类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等特质的有力见证。
  正因其深厚历史和独特价值,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古城西城墻遗址。
2011年3月,正在发掘中的良渚古城遗址。 摄影 徐昱/新华社
玉琮,软玉雕刻而成,古人用于祭祀神祇的一种礼器,内圆外方。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玉冠状器。相当于梳子的柄,下侧安装梳齿,往往只在高等级墓葬里看到。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嵌玉漆杯 良渚博物院 供图
玉璜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三叉形器 良渚博物院 供图
良渚文化石犁 良渚博物院 供图
从反山墓地出土的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神徽。

保护发展新起点


  中国世界遗产数量世界领先,是由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所决定的。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留下了数量巨大、种类丰富、特征鲜明、分布广泛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相对于世界遗产数量,世界遗产的保护责任与义务需要更加关注。保护和管理好珍贵的世界遗产是中国政府作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的庄严承诺。《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遗产委员会决议对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每一项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状况都必须接受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与监督。
  因此,世界遗产数量的增加,意味着中国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投入更多的精力、物力和人力开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尽快解决当前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法律体系不完备问题,采取科学手段妥善保护遗产本体真实性和完整性,提升展示阐释水平和遗产保护融入社会发展的程度。
  作为世界共同的遗产、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良渚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对遗产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协调研究与展示的关系?如何找到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平衡?如何推动考古和保护相融合?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让遗产保护朝着正确方向前进。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中国在遗址保护上已经探索出了一些可行路径。如河南安阳殷墟对宫殿宗庙、王陵遗址采取地下保护、地上复原标识的方式;甘肃敦煌莫高窟,利用数字技术和多媒体展示手段构建虚拟洞窟。这些成功经验为公众架起通向中华文明的桥梁,为文化遺产注入丰富时代内涵。
  (本报道未署名图片由中共杭州余杭区委宣传部提供)
故宫博物院武英殿的“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展览年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到明清时期,贯穿了中华上下五千年。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其他文献
随着时间的脚步进入2019年,“一带一路”建设经过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近6年,成果不断显现。在欧亚之间,中欧班列成为欧亚地区互联互通的重要标志。其中,以义乌为起点的“义新欧”中欧班列,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贸易往来。  在中欧班列中,有一条线路叫“义新欧”。2月14日,2019年中国农历春节后首趟回程的“义新欧”中欧班列(义乌—马德里)满载着68个标箱的进口商品,横跨欧亚大陆1.3万多公里
期刊
6月5日,由中國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中国外文局、俄罗斯中国友好协会主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人民画报社、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俄罗斯科学院欧洲所等机构共同协办的2019中俄全球治理圆桌论坛在莫斯科举行。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全球治理变革与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长王晓晖,中联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
期刊
6月8日,《習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吉尔吉斯文版首发式暨中吉治国理政研讨会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总统官邸举行。  本次活动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外文局、中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馆共同主办。吉尔吉斯斯坦总统热恩别科夫,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统奥通巴耶娃,中宣部常务副部长王晓晖,中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杜德文出席活动并致辞。  热恩别科夫在致辞中说,习近平主席是当代和未来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他的著
期刊
在古生物研究的圈子里,徐星的名字谁都不会陌生。2012年,英国《自然》杂志曾这样评价他:“徐星革新了恐龙进化研究,帮助中国成为古生物学的动力室。他已经给60多个物种进行了命名,比今天其他任何一个在世的脊椎动物古生物学家所命名的都多。”  徐星与古生物研究的缘分始于偶然。他1969年出生在新疆伊犁,少年时代常梦想成为物理学家,18岁考入北京大学,因为可供选择的专业有限,被分配到古生物学,毕业后保送到
期刊
6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朝鲜劳动党委员长、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和夫人李雪主陪同下,在平壤“五一”体育场同朝鲜各界群众一道观看大型团体操和艺术演出。 摄影 黄敬文/新华社  两天,近30个小时,11场活动。中朝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深入交流,畅谈传统友谊,探讨友好合作,共商和平稳定,擘画两党两国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是中国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时隔14年再次访问朝鲜,也
期刊
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李京文(左二)在莫斯科留学时与苏联同学在一起。 本刊资料  自新中国成立次日中俄建交开始,两国关系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道路。从相互视为友好国家到建设性伙伴,从战略协作伙伴到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再到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70年风云际会、滄海横流,世界早已不是彼时的世界,两国关系也今非昔比。两国元首一再强调,今天的中俄关系,正处于历史的最好时期。  
期刊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建立外交关系70周年。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之时,中央政府外交部长周恩来致信苏联驻华使馆代办齐赫文,表达建立外交关系的愿望。10月2日,苏联副外长葛罗米柯复信周恩来,确认从即日起建立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关系。  70年来,中俄两国共同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冷战结束后,双方都意
期刊
“绿色”的本源是生态,“绿色”的初心是生活。在北京世园会、内蒙古旺业甸实验林场、四川广元,记者所到之处,无不感受到中国在绿色发展中的作为与成就。  北京世园会。这里正拥抱着来自世界各地热爱自然、珍视生态的客人,向世界昭示一个古老东方大国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和各国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决心。  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西南部的旺业甸实验林场。几代林场人和国内外各界人士,为森林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注入不可或缺
期刊
中俄人文交流的目标是传承世代友好,巩固民间友好往来,促进文明互学互鉴。人文交流是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发展对丰富中俄关系内涵、夯实中俄关系基础、提升中俄关系水平具有积极意义。中俄建交70年来,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等诸多影响,人文交流曾一度起伏不定。最近30年,随着中俄关系日益紧密,人文交流在两国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发展,其形式、程度、机制、影响等与此前相比均有重大
期刊
经贸合作关系是双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与两国之间的政治外交关系密切相连,并随着政治外交关系的起伏呈现出巨大变化。70年来,中俄关系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也促使目前两国经贸合作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  回顾历史,中俄经贸合作经历了苏联时期的波动和俄罗斯独立后的调整与发展阶段。  中苏贸易从无到有,历经起伏。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1950年2月24日,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