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利怪物的身份

来源 :奇闻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syste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鼻子“胖蚯蚓”
   1958年夏天,化石收藏家塔利前往美国芝加哥南部的马荣溪寻找化石标本。塔利的本职工作是水管工,化石收藏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但多年的化石收藏活动让他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塔利之所以选择马荣溪附近的几处煤矿作为化石发掘地,是因为:一方面,那里是著名的化石矿床,保存了大量古生物化石结核;另一方面,为了让煤层暴露出来,矿厂剥离了大量含有化石结核的页岩并堆砌起来,选择煤矿作为发掘地就免去了繁重的挖掘之苦。经过一番寻找,塔利收获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块化石标本。
   这块化石中保存的动物看上去像一条“胖蚯蚓”,它身长30厘米左右,有一条“长鼻子”,还有铲子状的尾部。虽然塔利在化石收藏方面也算得上见多识广,但他不曾在古生物图鉴上看到过,也没在博物馆或化石爱好者俱乐部中见过类似“胖蚯蚓”的化石标本。意识到这件标本不平凡后,塔利迅速将其送至专门研究无脊椎古生物的专家尤金那里。
   在看到这件化石后,尤金不但说不出它是什么动物,甚至无法将它和任何一个已知动物类别联系起来。尤金事后写道:“这个发现很重要,也让我很尴尬。”1966年,尤金在论文中正式将这种动物命名为“塔利怪物”,以纪念其发现者。
   拼出来的怪物
   塔利怪物化石所处地层的年代为3亿年前的石炭纪晚期,那时的海洋被有颔鱼统治。塔利怪物显得很另类。如果在当时的海洋中遇到塔利怪物,那么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长长的“鼻子”,其最前端有一个钳子一样的嘴,里面有多颗尖锐的牙齿。在“鼻子”的后面是它流线型的身体:身体前端长着与蜗牛类似的眼柄,体侧有类似鳃孔的小窟窿;身体尾部有水平和垂直的尾鳍。
   从塔利怪物那看似七拼八凑的身体上,科学家找不到任何明确的演化线索:它们的钳状长嘴让人想起欧巴宾海蝎;柔软的身体和尾部像是鱿鱼或海蜗牛等软体类动物;鳃孔结构又与七鳃鳗等脊椎动物类似。塔利怪物的身体构造好像一锅乱炖,汇聚了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和脊椎动物的特点。在塔利怪物被发现后的几十年时间里,科学家根据大量化石不断提出各种关于它们身份的假说,但始终确定不了它们是从什么动物演化而来的。
   吸血怪物的祖先?
   转机出现于2016年。当时,美国科学家麦考伊提出:塔利怪物是脊椎动物,并且很可能是现代七鳃鳗的祖先物种。七鳃鳗口若吸盘,内有利齿,身体每侧有七个鳃孔,这也是它们名称的由来。七鳃鳗科下属的动物个个都是生性凶猛的“吸血狂”,它们是地球上目前仅存的无颔鱼(绝大多数鱼有下颌,而七鳃鳗没有下颔)。
   麦考伊掌握了两个关键性证据。首先,他发现在几乎所有的塔利怪物化石标本中,都有一条从眼部沿身体中央一直延伸到尾端的淡色中轴线。在此之前,一些科学家认为它是塔利怪物的消化道,不过事实并非如此。塔利怪物消化道末端的位置更靠近身体前半部分,并且一般在化石中会留下深黑色痕迹。经过分析,科学家证实淡色线条是塔利怪物的脊索(脊椎的前身,有弹性、能弯曲、不分节),而具有脊索是早期脊椎动物的标志性特征之一。
   许多鱼类化石中都有鳃囊这个构造。鱼死后一般都是身体一侧接触水底,这样形成的化石能够保留清晰的鳃部形态。但塔利怪物死后,一般是身体前部或后部触底,这种姿态使其在形成化石的過程中鳃部形态很难完整保留下来。幸运的是,麦考伊找到了一些侧卧的塔利怪物化石,并在其中发现了类似七鳃鳗的鳃囊结构。
   在同年发表的其他研究中,科学家在塔利怪物化石的视网膜部分同时发现了球形和圆柱形的黑素体层,这种视网膜的黑素体分层结构也是脊椎动物的标志性特征之一。
   找到分子证据
   2020年5月,在另一项关于塔利怪物的研究中,科学家再次确认了它们的脊椎动物身份。这一次科学家不走寻常路,他们选择从“生物学签名”入手进行研究。
   不同大类的动物由独特的身体化合物构成。比如,螃蟹和龟都有保护自己的坚硬外壳。但螃蟹(无脊椎动物)的硬壳主要由几丁质(多糖)构成,而龟(脊椎动物)的硬壳主要由角蛋白(蛋白质)构成。因此高几丁质含量是无脊椎动物的生物学签名,而高蛋白质含量则是脊椎动物的生物学签名。
   在该研究中,科学家对塔利怪物的多个化石样本进行了“原位拉曼显微光谱分析”,这是一种通过激光使特定分子基团发出不同共振光谱的分析手段。由于几丁质和蛋白质具有各自特有的分子基团,这种分析可以让科学家掌握化石中残留的有机物种类和比例。分析结果显示,塔利怪物化石样本中的蛋白质比例更接近脊椎动物的模式。在分子层面的坚实证据支持下,塔利怪物的脊椎动物身份终于被确定。
   虽然科学家已经帮塔利怪物找到了它们的归属,但怎样解释它们和其他七鳃鳗科动物(无论是已灭绝的,还是现存的)外形的巨大差异呢?
   其实,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或多或少误解了进化。提到七鳃鳗,许多古生物爱好者就会想到“原始鱼”。而一旦在七鳃鳗和原始鱼之间画上等号,人们就容易把所有原始鱼类都想象成现代七鳃鳗的样子。七鳃鳗的确是现存的原始鱼,但在数亿年间,七鳃鳗家族在身体构造的进化方面进行了无数次探索和实验,诞生过一系列复杂、罕见甚至奇葩的身体构造改变,塔利怪物的存在就是最好的证据。
  
   延伸阅读
   僵尸鱼:七鳃鳗
  七鳃鳗又名八目鳗、七星子,小脆骨,是圆口纲、七鳃鳗目的一种古老动物,与鱼纲的鱼类动物并不属于一类,并不是鱼。一般所说的七鳃鳗指的是七鳃鳗目,下仅有七鳃鳗科,包括日本七鳃鳗、东北七鳃鳗、雷氏七鳃鳗等。 分布在北冰洋水域,包括白令海、朝鲜沿海、日本沿海的北太平洋及加拿大、蒙古、大陆东北淡水水域。欧洲的上流社会从中世纪开始就视其为美食。
   七鳃鳗样子很像一般的鳗鱼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我对雕塑专业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作品比较关注。参与了几次优秀作品的评选工作,自己也带过几届毕业的学生。新鲜出炉的学生作品究竟怎样,一直成为我的兴趣点。  几年看过来,毕业作品整体上的艺术水准在逐年提高,今年亦然。无論是造型能力,还是表现能力,比以往又成熟了一步。学生们对不同体系的造型规律都能很好地掌握,无論是超级写实主义、现实主义、中国古典,还是装饰性的,都可以游刃有余地运用;另一方面,是表
内容摘要:本文对新石器时期马家窑陶器于造型特征、造型风格、造型语言、纹饰方面进行概括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马家窑文化有代表性的陶器在造型语言方面的特点,总结传统雕塑造像观的成型与变化,以利于中国传统雕塑文化的造型语言的深入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造型轮廓;造型风格;造型特点;纹饰  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分布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文化类型,是受中原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区域文化,主
⊙by Luo Xiaoping  此前,朋友告诉我,国内当代艺术品市场多火多旺,许多国际著名画廊移师798,在那儿安营扎寨。6月份,我随美国艺术家访问团去了一趟北京,并走访了798。  798已具规模,画廊林林总总,作品之多,观念之新出乎我的意料,感叹国内经济飞速发展带给了当代艺术新气象的同时,也就不奇怪今年年初美国纽约苏富比的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首次创造了从未有过的傲人业绩,以至引起国际当代艺术
罗伯·沃德(Rob Ward)是一位丰富而多产的艺术家,在他40余年的从艺生涯中,进行了关于形体、色彩、平面、空间等等艺术本体上的深入探索,建构了自己独特的视觉逻辑。他的作品意在揭示事物存在的本质及其内外联系,具有抽象表现主义和极少主义的特征,要想真正理解它们,必须追溯到他的教育经历与艺术实践过程。    一、教育与文化背景    沃德生于1949年的英国诺丁汉,于1969年一1973年在英国的纽
2011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一篇文章,指出当今文艺创作有十人恶俗,它们分别是:回避崇高。情感缺失、以量代质。近亲繁殖、跟风炒作,权力寻砒、解构经典、闭门造车、技术崇拜。这种对当下文艺创作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批评,十分中肯,它的提出很快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7月29日,中国美协组织了“加强文艺批评、保障美术事业繁荣健康发展座谈会”,同时一天中国摄协也召开了“大力推动社会主义先
梅多斯右手握住F-18战斗机的操纵杆,左手掀开了导弹发射按钮的保险盖,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按了下去。  一枚AM-63X凤凰导弹从飞机的吊架上落下,它尾部喷出一串橘红色的火焰。几秒钟后,导弹已加速到飞机速度的两倍,向远离200公里的靶标疾驶而去。梅多斯看了一下雷达屏上的脉冲波,这是靶标的信号,它清晰可见,一切正常。  美国通联航空公司52次航班“空中巴士”在1.2万米的高空,以每小时1200公里的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东方美神观音和西方美神维娜斯的对比研究及观音形象的来由和变化、生动地阐述民族化和世俗化进程及东方审美和心境取向。  关键词:东方美神与西方美神:观音形象:民族化:世俗化    观音是东方的美神。她不仅是美神,还是善神,表里俱美,是“大慈大悲”的化身。维娜斯,是西方的美神,但她是喜欢偷情的风流女神,还惹出不少事端以致引起战争,谈不上心灵美,人们喜欢她,但不敬仰和崇拜,观音是受人崇
在奥妙无穷的大自然中,常有一些植物会神秘的自燃,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原本生长得很茁壮的植物突然化为一堆灰烬呢?   在南美洲的大森林里,有一种名叫“看林人”的杜鹃树,花色金黄,枝干挺直。这种植物的花朵和茎叶里,饱含着具有挥发性的芳香油脂,当森林炎热干燥时,这种芳香油脂极易引火燃烧,酿成森林火灾,所以当地人又称它为“纵火花”。   非洲赤道地区和欧洲的西班牙有一种自焚树。它材质优良,很受当地人喜爱。
198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同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1994年毕业,获学士学位。2003年至2004年赴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学习,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职教于南京艺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
内容摘要:中国古代石窟文化繁荣发达,石窟寺数量众多,很多石窟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些石窟能够保存至今,和古人的聪明才智以及保护措施密不可分,本文以龙门石窟为例,说明古代石窟保护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及这些方法在现代石窟保护中的借鉴和使用。  关键词:龙门石窟 保护方法    古人开凿石窟、雕凿佛像,不仅是要做功德和祈福,更重要的是要弘扬佛法、广传佛教,使石窟造像能传之后世、万代永存。基于此,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