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的突围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ss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我对雕塑专业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作品比较关注。参与了几次优秀作品的评选工作,自己也带过几届毕业的学生。新鲜出炉的学生作品究竟怎样,一直成为我的兴趣点。
  几年看过来,毕业作品整体上的艺术水准在逐年提高,今年亦然。无論是造型能力,还是表现能力,比以往又成熟了一步。学生们对不同体系的造型规律都能很好地掌握,无論是超级写实主义、现实主义、中国古典,还是装饰性的,都可以游刃有余地运用;另一方面,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这些作品几乎囊括了我们在书本上和大的美术馆看到的所有现、当代艺术语言形式。
  在20年前,雕塑教学基本局限于八大美院,当时的教学体系已经成型,开始主要以49年以前留法教师为班底,上世纪50年代后以留苏教师为教学骨干,一直延续现实主义艺术体系。雕塑教学内容、环节、进度、目标都很清晰。这种情况延续到90年代中期,雕塑形式语言的探索也走了十几年路程,但基本没有对雕塑教学形成影响。这些年,雕塑专业的招生量扩大了很多,八大美院的招生量扩大了几倍,开办雕塑专业的学校增加到几十所。招生量增加的同时,问题伴随而来。大多数学校没有雕塑专业办学经验,教师年轻,来源广泛,难以形成系统化的教学体系,造型基础、创作、素质培养都没有成文的范本可依。现在一切都要依靠探索和整合,预期的教学成果是不明确的。艺术基础教学向多元化改革,更加重视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造型基础课程减少的同时,不再维系以前唯一的现实主义造型体系。80后乃至90后的一代被普遍认为缺少精神上的韧劲和没有学习的动力,他们信奉的是实用主义哲学。他们能否学有所成,也是一直被担心的问题。
  教学规模的扩大和摸着石头过河一般的教学体系探索的结果如何,可以通过近年来的毕业作品来检验。令人欣喜的是,透过这次展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論,扩大招生壮大了雕塑队伍,有益于雕塑在社会的普及和提高,雕塑教学从单一走向多元并逐步成熟。从同学们的作品中反映出十几年教学探索的成功。可以看到,多元化的造型体系不仅不会影响造型技能的掌握,相反,在对不同造型体系的学习参照中,能够更好地认识造型的规律,从而为造型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许多同学在作品中展现了面对不同形式需要,表现游刃有余的造型能力。
  究其原因,这几届的同学属于80、90年代交点上的一代,先天没有保守的思想包袱,他们思想极度活跃。在开放的时代里,他们的学习是以自我为中心式的,以前的教与学的关系是灌输关系,缺乏对主动性的开发;而现在的教是启发式的,学习是主动性的。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他们的学习方法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主动的模仿。模仿是人共有的天性。在这个时代里,无穷无尽的图像和声音触动着他们的感觉器官,他们在这样的氛围里长大成人,于是他们生成了超强的模仿欲和表现欲。耳濡目染的形象积淀,为他们的模仿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课堂教学对这些同学的造型能力培养不再是决定性的,他们的造型基础学习更多发端于模仿,从很多同学的作品里,我们可以轻易看出模仿得源头,有的是模仿当红的某位艺术家的作品,有的在模拟一个曾经轰动一时的流派,也有的在触碰新媒体的表现……这一代展现了让人佩服的模仿能力。他们在模仿中掌握了造型技巧,也同时学习了创作的规律,把造型基础学习和艺术创作学习有机联系起来。人类都有表现欲,这个时代给了他们充分表现得舞台,他们敢于表现,善于表现自我、传达个性。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想象、富于创造的激情。虽然他们创作的方法还主要是模仿,但他们的模仿有更多的主动性,他们选择有关社会和内心状态的东西去表现,这比八十年代那些怀抱理想而亦步亦趋地模仿西方现当代艺术形式要主动得多、智慧得多。
  尤为可喜的是,他们的形式意识非常强烈。他们形式意识的主动性体现到了作品的实现层面,在体量、材料、加工工艺方面体现了他们创作态度的坚决。这个时代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同时提供了前辈无法想象的物质条件。因此,这最大程度上拓展了他们的创作空间。只要他们能够想到,就可以毫不犹豫地去实现。他们有的选择传统的石、木、金属材料、树脂,使用传统的雕塑技法;也有的选择琉璃、纸、声、光、电材料,采用新的造型手段。他们善于采用新材料新技术,他们完成了我们羡慕得要死的体量和加工工艺。在题材上,他们不排斥传统的宏大叙事,更关心有当代色彩的卡通形象,也会表现对抽象形式的思考。他们的作品在现实的写照、诗性的情怀、哲理的思考方面都表现得很充分。同学们的学习方法、思维习惯、创造力也给我们很多启发,我们一边看着他们成长,一边在向他们学习。
  当然,他们的作品还不能展现超越年龄的思想内涵,这不是批评,这是对这个年龄段的同学的作品的起码判断。艺术创作需要一个积累过程,生活的积累、认识的积累、创造能力的积累都有一个过程。艺术语言的成熟需要长期锤炼。同学们作品的多元化方向尚处于探索过程的开端,模仿之后还需要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形式语言,每种形式都有可深入探索的空间,下一步要做的是对形式的完善提高。他们才刚刚起步,开阔的视野和创造态度是他们的优势。
  雕塑界的老一代创造了严谨的中国雕塑学院化造型体系,他们的艺术创造依然是今天多元艺术语言的一个部分,但是已经不再是当代艺术的主流形式;中生代艺术家承前启后,是中国雕塑艺术的中坚力量,但时代留下的性格使很多人开始沉迷于个人符号;新一代的孩子们正迅速突围,他们中的一些必将成为活跃中国雕塑界的生力军。这是近年来关注毕业生作品展的感受,今年的展览更让我坚定了这样的看法。
其他文献
1997年,法国古董收藏协会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一条消息,他们郑重告知全球的古董收藏家们不要购买一面诞生于250多年前的古镜,因为它是一面能杀人的“魔镜”。   这面“墨镜”自被制作完成开始,已经陆续夺走了38人的性命!   新闻发言人表示,虽然这面“魔镜”已经暂时得到了妥善的处置,但是并不能保证在今后永远不会出现在市面上流通,当有人见到这面标有“路易斯·阿尔泼1743”的古镜时,请一
Marc Wellmann(以下简称MW):Bartsch先生,您现在正在搞什么创作?  Volker Bartsch(以下简称VB):我现在正在创作《七宗罪》,先是用影印的方式表现过这个主题,之后用过绘画和雕塑的手法表现过它。在我的雕塑创作过程中,我曾把青铜和一些现成品联系在一起,其中包含有一些破旧的铁道铸件的模具,这些东西供我使用和改造,陪伴着我已经有25年了。经过岁月的洗练,这些物体充满了一
1984年生,福建省宁德市人。福建省雕刻艺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首届宁德市工艺美术名艺人、中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宁德市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  师承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周秉益先生,擅刻人物、花鸟等,其作品形神兼备、雕刻精细、线条流畅、既注重天趣和人艺的结合,又顾及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使作品达到“天人合一”“返璞归真”之情趣,让竹根“变腐朽为神奇”。  2009年在福州创办了承旺竹
“甲子新旅——韩美林新作观摩及研讨”于2009年12月26日在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全国政协办公厅、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及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活动迎来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全国政协机关党组书记、副秘书长杨崇汇,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孙怀山,文化部部长蔡武,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中西古代城市、建筑以及雕塑在性质、功能、形式等方面的差异性比较,阐述了我国城市雕塑的当下困境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雕塑;中西比较;创作语境  Abstract: Through comparing with the differences in cities ﹑architectures and sculptures in nature, function, form
In recent years,the design and creation of the craft sculpture had already changed apparently,they were no longer manifest the monotonous contents and forms,sculptures had already indicated the divers
熊是一种典型的冬眠动物。对熊来说,一年主要分为三个季节:春至秋是享乐季节;秋至冬是大吃特吃季节;冬至春是睡觉季节,因为这段时期绵延了整个冬天,所以又被称为“冬眠期”。  熊:我冬眠就不需要大小便,你行吗?   熊在冬眠期间,新陈代谢速度会变慢,它们的体温会降至1℃到9℃。所有身体机能都会大幅减退:呼吸变弱,心跳变慢,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度也会下降。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在这段时间内,
编者按:当代艺术已超越本体,走向多元,对艺术中的越界以及继承与创新等问题,是2009年中国国际雕塑年鉴展讨论的专题,在座谈中专家们从社会学、文化学、艺术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期《艺术无疆》《雕塑界继承传统的陈疴新疾》《从哲学层面看当代艺术》等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阐发了各自的观点,这些文章观点不同、各有见地。下期将继续发表,以呈现学界批评与争鸣的状态。
笔者曾于两年前在金泽21世纪美术馆看到过Ron MUECK的大型回顾展,在超现实的空间尺度与颠覆性视觉经验的集体爆发中,充分体现了人性与历史、社会的碰撞,人类对自身问题的审视与怀疑。Ron Mueck代表了西方社会对于科学与艺术集体认知的共性存在问题的当代解读,是西方主流美学体系中的延伸。Ron Mueck的作品就是凭借他多年模型翻制与道具制作的经验完成了具有相当视觉震撼的作品。他并没有因为对于制
据说世界各地流传着一张简单却暗藏杀机的神秘地图,这张地图被标出了12个位置,它们就像是被诅咒了一般:在这些地方,飞机、船只和人们有时会突然全部消失不见,离奇失踪。它们有一个令人惊恐的代号——“邪恶的漩涡”。  “邪恶漩涡”的诞生  说到这些诡异漩涡之前,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位关键人物——伊万·桑德森(1911—1973),因为“邪恶漩涡”这一词语,最初就是由他提出来的。  桑德森出生在英国的爱丁堡,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