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补墙》赏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l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补墙》是美国著名诗人弗罗斯特创作的一首无韵体诗,它运用传统的诗歌技巧及朴实的文字,表达了深邃而复杂的主题思想。
  关键词: 诗歌《补墙》 弗罗斯特 诗歌技巧
  一
  弗罗斯特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他的诗大都以新英格兰的乡村为背景,描写当地的田园风光和风俗人情。每年的二月二十三日是新英格兰一年一度的修墙节(Terminalia),这一天,邻居们都会来到墙边,摆放鲜花、祭品来祭奠边界神(Terminus),诗歌《补墙》就是诗人弗罗斯特就此风俗写的一首抑扬格无韵体诗歌。全诗45行,诗中有描述,有诗人的内心独白,有和邻居的对话。它描述了春天里,邻里之间补墙时的景象,以及叙述者和邻居态度的分歧。处于二十世纪美国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弗罗斯特总能用质朴简单的话语传递复杂深邃的情感而无需借助于新颖的诗歌技巧,而且诗歌主题也毫不例外地关注人性异化和孤独,诗人的诗风完全不同于以T.S艾略特和庞德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的,他深受爱默生和梭罗的超验主义哲学的影响,坚持运用传统的创作手法、日常生活的语言、来自大自然的意象,反映最纯真朴实的情感。《补墙》就是这样一首看似简单,实则蕴涵着丰富内涵的诗歌。
  二
  “墙”有着保护和隔离的双重作用,那么搁在两家之间的墙是好还是坏?诗人用了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整个事件,这样的使用让诗歌读起来更像一篇独白,让读者对诗歌内容产生联想。“我”一开始就说:“something there is that doesn’t love a wall”,来表明有种东西不喜欢墙,它使墙基松动,墙块脱落,墙体破损。之后通过对比“hunters”对墙的破坏行为,显示这种未知的力量的可怕,因为人为破坏是可知的,可修复的,但是叙述者和邻居之间的墙的破损却是无声无息的,正如:“no one has seen them made or heard them made”。之后又说“Spring is the mischief in me”,春天本是生机盎然、万物复数、给人带来生机的季节,为什么却是“我”心中的痛?因为尽管墙被这些力量破坏了,但是到了春天就要被修补,这是“我”不愿意做的。叙述者进一步阐述两家种的东西各不相同,一家是松树,一家是苹果树,就更没有修墙的需要了。但是邻居坚持“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结果叙述者尝试说服邻居未果陷入痛苦的沉思之中。可见补墙隐含着拆墙之意。如果认为这首诗歌的表意只是这么一件乡间小事就大错特错了,弗罗斯特认为,不论他的诗多深刻,必须给人以思考的余地,引出有关深刻或肤浅的疑问,诗应该“始于愉悦,终于智慧”。他的诗是寓深刻于平凡之中,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揭示人性主题。所以“补墙”的意义不止如此。“如果仅仅认为弗罗斯特的诗只是提供了简单的日常生活哲理和美国式的智慧,那就再愚蠢不过了;同样,如果他的诗觉易读而觉得浅显,也是个错误,即使是那些描写普通乡村风景的诗……也可能极为深奥,复杂”①。
  冷漠的人际关系是这首诗的主题之一。墙在这首诗中重复出现多达九次,在其表面意义之下一定蕴藏着更深的含义。诗人用简单朴实的语言描述了邻里之间补墙的行为,从叙述者和邻居之间的互动可以看出此时的墙还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叙述者从开始猜测是某种力量(不论是人为还是自然)导致了墙体的破损,之后想象猎人追逐兔子的情形,但是没有人知道墙是怎么开裂的。这使之前所有的推测成为不可能。既不是某种魔力又不是猎人,那到底是什么使墙破损就成了一个谜。可见邻里之间平常交流甚少,只是到了每年春天补墙的时候才会碰上一面。“And on a day we meet to walk the line.And set the wall between us once again.And keep the wall between us as we go.”这三句更是语意双关,虽然是要修补作为界限的墙,给邻里创造见面的机会,但是这样就在彼此之间设立了一道屏障,更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其中“and”的几次出现让读者体会到叙述者对每年重复的补墙怀有一种厌倦的感觉,甚至这一年一次的见面机会他都不想参与。叙述者和邻居对补墙持不同的态度,但是他们彼此的直接交谈很少。在诗中,叙述者始终没有开诚布公地和邻居谈论自己不希望补墙的想法,总是用很隐晦的方式向邻居暗示自己的想法。“那边种松木这边种苹果树,我的苹果树永远不会越过这一屏障,跑到他松树下去把松果尝”,但是邻居却未能领会其中隐含的意思,仍然坚持补墙。可见邻里双方交流受阻。叙述者很想让邻居思考补墙的必要性,到底“我要把什么来防”。但是他不敢确定能否让邻居理解自己的用意,只是陷入自己的思绪之中。“In each hand,like an old-stone savage armed.”“he moves in darkness as it seems to me,Not of woods only and the shade of trees.”之中叙述者将自己的邻居形容成石器时代武装的野蛮人就是邻里关系不畅的表现,他把自己放在高于邻居的位置,认为自己才是讲道理的文明人。邻居慢慢地走入黑暗当中,这里的“黑暗”有着深层含义即依循守旧、顽固不化等保守的性格阴暗面。最后,“something there is that doesn’t love a wall.”墙被“某种自然的力量”推倒了。“自然”可以是花草虫鱼这种物化的世界,也可以指人的天性,作为大自然的一分子,人有着和他人沟通的需要,而墙却是阻碍人与人之间正常交流的障碍,所以渴望沟通的天性使人们不希望有墙的存在,叙述者就是一个渴望沟通的人。但是“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ur”这样一句从祖上传下来的谚语却根植在邻居的脑海中,视其为言行举止应该遵守的教条。从这两句形成的反差可以看出邻里双方不可协调的矛盾。墙既是邻里之间有形的隔阂,又是人们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所产生的无形的隔阂。   除此之外,这首诗还反映出现代人内心的矛盾和困惑。叙述者被塑造成一个渴望交流、语言诙谐幽默、善于思考的人,他不喜欢挡在邻里之间的这堵墙,他分析了是否有必要补墙,他试图给邻居讲道理,结果却是徒劳。读完全诗可以看出叙述者的心理和行为是矛盾的,他不希望补墙的态度是不坚决的。明明不喜欢墙,可是每到万物复苏的春天,却是“我”来通知街坊邻居来补墙(I let my neighbor know beyond the hill)。不想补墙,却和邻居一起劳动,哪怕是磨破了手指。“我”希望能够冲破壁垒,但是又犹豫不决。如“I wonder”,“if I could...”,“I could say”等可以看出叙述者缺乏信心。“我”心中的意愿,却只能用“somgthing”,“Elves”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来间接地表达。很想有个好邻居,却对邻居冷嘲热讽,笑他恪守古训,顽固不化。如此种种可以看出“我”的言行是多么不一致。叙述者内心的矛盾和困惑显而易见。
  最后,诗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思维模式与人生信念。诗中的“我”代表了现代人渴望沟通、渴望交流的理想和愿望,“我”从自然的力量破坏了墙的现象顿悟生活,主张人与人之间要畅通无阻地交流,心中要不设防。诗中复杂的句式和故弄玄虚的内容表现了叙事者迂回间接的叙事方式,彰显了他想象力丰富、语言风趣幽默的特点。滚落的石头从墙上滑落,“我”用魔术把他们放稳,这不仅表现了叙述者的诙谐语言,还反映出了他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缺乏实干的精神。“to whom I was like to give offence”巧妙地运用了“offence”和“a fence”的相似点来传递出邻里之间和睦相处,谁也不冒犯谁,谁也不防范谁。而邻居自始至终只有一句话,“好篱笆会促成好邻居”,这句话直截了当地反映了没有商量余地的坚决态度。邻居用富有智慧的谚语来作答,比起叙述者复杂冗长、迂回间接的语言表达,一方面显示了邻居严肃认真的态度,另一方面显示了他恪守传统、不知变通的思维范式。
  三
  现代派诗人以其摒弃诗歌传统和在诗歌形式上的新奇而名噪一时,但是弗罗斯特却无意于诗歌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而是坚持以传统诗歌韵律、清新自然的日常生活语言来作诗。《补墙》这首诗通俗易懂,却有着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自身的矛盾和困惑、人的不同的思维模式的深切关怀。弗罗斯特将自己的语言风格运用于诗歌,透过诗歌题材的表征,揭示了现代社会的本质。这首诗发人深省,让我们意识到现代生活中各种各样有形无形的墙,比如邻里之间互不相识、都市人的抑郁等。我们需要沟通,相互理解,以便造就和谐的生活。
  注释:
  ①Emory Elliot,Clolumbia Liter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8:944.
  参考文献:
  [1]罗斌.季节忧郁的构建——从意象的建构功能谈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季节意象,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2).
  [2]李红霞.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补墙》中的二元对立,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8).
  [3]刘瑞英.弗罗斯特“意义之音”的理论探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4).
  [4]王冰.英文诗歌赏析,中国校外教育,2011(7).
  [5]赵彤,罗伯特.弗罗斯特:传统诗歌的守望者,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2).
  [6]张新改,罗伯特.弗罗斯特诗作中的人生哲学思考,时代文学,2011(5).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首先探讨了当今高职《英语视听说》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然后深刻分析了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视听说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必然性,最后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措施和实施建议。  关键词: 高职视听说教学 职业导向 实践一体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规定:高职高专教育要根据“以服务
摘 要: 作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针对学校实际情况,结合民族预科教育和预科生特点,对预科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民族预科高职物理教学中应采取的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 民族预科 高职物理教学 教学改革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人才活跃在社会各行业领域中的重要岗位上,为地区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同时,各民族各地区受教育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异,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并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
本文以维拉帕米和萘普生两种药物为代表,探讨了微生物尤其是真菌在药物N-,O-去烷基化代谢研究中的应用,比较了真菌与人体在这两种药物代谢之间的异同,并制备了部分代谢物纯品;采用超速离心法制备了真菌微粒体,测定了其活性并研究了其对药物的转化能力,从亚细胞水平研究了真菌进行药物转化的机理;利用人体细胞色素P450酶的特异性底物及其相应的特异性化学抑制剂,探讨了真菌细胞内相关的药物转化酶与人体内药物代谢酶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20 0 2年我国精铅产量将继续增长 ,预计全年产量将达到131万t,但铅精矿供应仍不足。预计 2 0 0 2年铅锌价格将会上涨 ,刺激一些小型矿山和矿石品级低的矿山增产。铅精矿产量将
摘 要: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消极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教师职业倦怠不仅会影响教师自身的教学质量和生活质量,还会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间接地对学生的学习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这种现象在高中较为明显,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作者参考了相关的文献,根据已有的研究从理论上分析了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缓解策略。  关键词:
中小学校外社会基地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为学生量身打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它独特的功能与价值观已凸显,已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然而,实践基地这个新生事物,没有专业教师,没有教材,没有固定的办学经验,一切都得创新。尤为重要的是,长期从事普通教育的教师到校外实践基地工作,他们的综合素质迫切需要“转型升级”。下面我结合昆山市未成年人素质教育校外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谈谈看法。  一、基地教师综合素质“
新媒体是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支撑体系下的媒体形态,本文基于医疗健康教育现状和新媒体的特点及优势,对新媒体在我院冬梅护理品牌健康教育
摘 要: 20世纪初,旧中国人们的思想观念仍然被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统治着。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的依然是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性仍然处于被歧视被压迫的地位,人身自由仍然受到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曹禺是个旧社会的反抗者和暴露者,是个悲剧感很强的作家,他给文坛带来繁漪、陈白露、金子三个典型的光辉女性形象。他不仅把妇女问题放置于封建传统中去讨论,更深化了五四时期关于女性解放问题的思考。从他的作品中的这些悲剧
内镜主要用于临床医学的检查、诊断以及治疗,应用时必须进入到患者的体内,因此每次使用后的内镜必须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和无菌处理,防止病菌污染而引起的交叉感染.本文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