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悯的情怀

来源 :新高考·高三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xing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忧”和“爱”是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的两个关键词。“忧”是一种情感,一种心理感受,一般被认为是被动消极的情绪。忧的人,往往表现出不快乐、不高兴的情绪,与之有关的词语很多:忧愁、忧劳、忧虑、忧郁、忧伤,甚至忧愤等等。但是,“忧”其实又是一种高贵的精神品性,是一个良知者应有的文化基调,本质上就是一份悲悯的情怀。从美学上看,忧同浪漫的悲剧意味休戚相关;从哲学上看,忧郁产生于人对日常世界的不满和对另一个更高世界的渴望。人类超越现世的庸俗与丑陋,多半要借助于“忧”这样的情绪。相对于快乐来讲,忧是更深刻、更沉重的一种情绪。前者趋向于肤浅和遗忘,而后者趋向于高贵和救赎。“爱”也是一种情感,可以是情爱、慈爱、友爱、博爱,甚至是溺爱。
  面对这两个词,有人说,过去命题比较多地指向道德与思想层面,今年“忧与爱”切入人的感情层面,强调真情实感,这是一个突破。应该承认,这种说法颇有见地,但又仅仅是命题技术上的一种肯定。我们以为,命题者固然要追求命题技术的进步,但其用心或者说它的实际效应远比技术来得丰富。“写”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在一篇作文中,学生的语言基础、文化积累、思维品质、结构文体的能力、情感与价值取向,甚至书写,都将毫无遮蔽地呈现在考官面前。在所有这些要素中,命题者为何突出了情感?价值观的迷失,情感的摇曳,是当下社会的基本特点,不仅每个成年人,还包括青少年学生,都有切身的体验。学校教育唯利是图、急功近利,家庭教育生存至上、分数第一,所有人都处于非常态的焦虑之中。明乎此,你就会恍然大悟了!
  具体到语文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课程三维目标中的一维,是核心任务。而实际的教学基本上是读写技能的机械训练,更荒唐的是,为了应对考试,写作训练的过程被省略了。很多同学背熟了样文,努力学习套用的技巧,于是阅卷老师们只好无奈地读着大量的雷同卷。明代的王阳明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形成了“摧挠”的合力,造成学生情感的“衰痿”。这让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少年不识“忧”滋味!准确点说,大多数不知“忧”滋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命题者一拳击中了当前社会与教育的软肋。或者说,命题意图本身就是“忧与爱”,他们借命题表达了一份忧虑与悲悯的情怀。
  无“忧”还得说“忧”,怎么办呢?只能为赋“忧、爱”说套话,自然还有假话。试题是有三则材料的,第一则是孟郊的《游子吟》,它为母爱(亲情)的倾诉敞开了大门。所有人都以为,这是一个人人有话说的话题,事实恰恰相反。二十岁的史铁生在夕阳中摇向地坛,头也不回,二十年之后他才体会到,倚在门框上的母亲有多痛苦;朱自清在与父亲冷战了十三年之后,才泪流满面地写下《背影》,体会到爱之苦痛、生之艰难。经典作家的母(父)爱作品之所以震撼人,具有持久的魅力,是因为他们经历了非常态的复杂人生,有了痛彻心扉的感受。我们的同学自然缺少这种体会,更何况几乎被剥夺了体验情感的机会,面对“忧与爱”,一定忧郁着、痛苦着!
  被逼无奈之下,只好在作文中调侃老师:“看到这个题目,我倒有些思绪万千。我或许能写篇记叙文,反正故事最好编。比如,小明原来不学无术,整天跟着一帮狐朋狗友瞎混,学业早已丢到九霄云外去了,他的爸爸很是担忧。但爸爸没有拍桌子摔板凳,而是坚持用爱感化他。最后甚至可以加一个情节,爸爸发高烧却仍坚持给儿子送雨伞,怕的是儿子淋坏了。最终,小明痛改前非。记住,一定要加一个情节,那就是哭。要把最后小明接过雨伞的情节,写得惊天地泣鬼神,哭得越凶越好。”瞧瞧,多么坦白,告诉你这是个虚假故事,看你给不给分。于是,大量相似的叙述性情节演绎着虚情假意,即使是真实的故事也不免令人怀疑。没有细节,缺乏细腻的心灵体验。
  第二则是艾青的诗句,借生灵对环境的忧与爱,表达儿女对故乡、民族、国家的忧与爱。此类例子、诗文车载斗量,想说多少都有。从这个角度切入,我们会看到一个个老故事的堆砌,但任你怎么说,我也不会动心,因为听得太多了。第三则是罗曼·罗兰《巨人三传》序言的节选,表达的是全人类之情,即是我们说的终极关怀,是悲悯情怀的最高层次,属于一种最博大的忧患层面的忧与爱,或者叫做宗教层面的忧与爱。而我们的教育恰恰没有培育出相应的视野与胸怀。因此,表面看,这是一个人人有话说的题目,一个似乎不需要审题的题目,其实考生面对着难以逾越的障碍。关于这些话题,要么不知道说什么,要么最动听的最深刻的几乎说完了,你还能说什么呢?
  障碍还不止于此。谁都知道这是道关系题,但并不是谁都知道这是一个有着多重甚至悖论的复杂关系命题。爱是人类的永恒主题,当然也是人们最熟悉的常规议题,加上了忧,就把爱与悲悯情怀结合了起来。多数考生把它简单地归为因果关系,有忧必有爱,有爱必有忧。或是并列,先忧后爱,先爱后忧。要么就是没有关系,以爱代忧,以忧代爱,这在叙事文体中最为突出。议论类作文的“没关系”突出体现为格式化——这一倾向早就存在,如今不仅没有得到遏制,而且有扩张之势。我们的考生没有能力阐释两者间复杂的关系,不能对列举的事实做合理的评析。对这一现象,江苏今年用了一个通俗的词语:整体打包。基本格式是,总论:忧与爱是人人必备的。分论:①忧与爱可以让生活更加充实;②忧与爱可以让成就更加巨大;③倘若没有了忧与爱,世界便没有了进步,甚至会灭亡。
  当然,总还是有人知“忧”的,虽然是少数,却让我们有了些许安慰。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特定情境中表现反常行为,比如写母亲送考:
  ……今日的交通,也像是母亲的心情一般,那样的急促,那样的忙乱。我拿起书看着,可眼神却时常飘向母亲的脸庞。那几缕头发,依旧坚守着它们的阵地。母亲眉间的距离越发窄了,直至出现了一条深深的沟壑,才肯作罢。
  “今儿的车有点堵,不过没事儿,来得及。”母亲转过头,此时,我与母亲的眼神交汇了。那道深深的沟壑像是从未出现一般,猛的消失了,留下的,却是母亲那浅浅的微笑。
  送考是一个普通甚至俗气的事件,但是作者截取几个生活情景,娓娓道来。从厨房备餐到行驶在前往考场的路上,乃至到考场后,始终以“我”的视角全方位传达着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感。在这种状态中,一贯沉稳的母亲,一反常态,动作“急促”、“忙乱”,眉尖紧蹙,“沟壑”与“微笑”瞬间转换,所有有意味的反常被精确地捕捉到,“忧”态毕现,母亲的神态、心理、动作得到了充分表现,形象鲜活而有点可爱。   以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件起兴,体察入微:
  一只逗号般大小的虫子带着花香歇在我已合上的发黄的扉页上,生命如它,那样渺小而又脆弱,让人在担忧之际多了一丝玩弄的念头。被工作恼得焦头烂额的我颇有兴致地拨弄笔尖,一次次挡住它想要前行的路,它便随我转变着方向,反复至精疲力竭,迷失了南北东西,静静地呆在书上。如此,咱便失去了兴致。不过是被捉弄一下罢了,却如此放弃自己的目标,这样的生存状态真令人担忧。……再看小虫,突然有了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同样置身于茫茫天地间,竟有着同样的可悲之处,陡然心生怜爱之情,将它用笔尖挑起,轻轻放在栀子花叶上。
  一只虫子而已,但作者不仅体察入微,而且刻画入微、精思入微,催生出无穷感慨,既有道家的“齐物”、佛家的“慈悲”,更有蕴含浩渺宇宙情怀的终极关怀。专家评点说:“作者文心雕‘虫’,却雕出了夭矫飞动的‘龙’,或潜于渊,或飞于天,纵横曲折,无不如意。”
  摆脱习惯思维,在思辨中表现“忧与爱”。比如爱国,习惯上我们会用为灾难留下泪水,为大我牺牲小我的事实印证“忧与爱”,但有人不是这样,他会想起德国诗人伯尔,这位德意志的赤子,“二战”期间一直在叛国,但他却比“任何一个人都爱这个国家”;他会想起左拉、鲁迅、索尔仁尼琴,因为他们会说,是“国家错了”,即使被流放,即使被攻击,也绝不改变。他们不是盲目屈从于统治阶级的权威,而是以最深的悲悯情怀担忧国家民族的未来。
  还要有一份胆量与勇气来展开对现实的批判:
  前段时间,“两会”胜利闭幕。满载人们殷望的人大代表们齐聚首都,共商国是。多数代表慷慨陈词,表达发展忧思。而竟有少数代表一团和气,只顾“举手”、“赞成”,扬言此乃爱国之举,“不给国家添麻烦”。
  这番奇谈怪论实在笑掉人大牙。忧,因爱而生。因为爱,我们才忧心忡忡。倘使“举手爱国论”成立,每年两会大可不必开了。全票通过,一致同意……没有一点儿忧虑,平顺进行。这样的举动,敢称“爱”国?
  作者认为,畏惧风险、不敢畅谈忧虑,不足以称“爱”。忧与爱共生,无忧何爱?民主社会,“讲真话”、“说忧思”早已不需冒杀头之险,直言不讳的代表理应得到掌声。他们有气魄,有理想,敢于在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控诉无能之辈,针砭时弊,他们是英雄。作者和这些敢“讲真话”的代表一样,直面国家的政治生活,就民主政治建设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深刻、妥帖地阐述了在“共商国是”方面“忧”与“爱”的共生关系,可谓有胆有识。
  我们从优秀的文章中看到的是:鲜活的生活、大量的阅读、缜密的思辨。当然,还有工整的字迹、整洁的卷面、简练的语言。江苏今年的作文评分特别强调这种“语文素养”,在评卷标准中单列表述,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也许正是这些养育了体“忧”的敏感心灵,培养了识“忧”的卓越能力,考生才有了下面这段充满悲悯情怀的文字:
  惊羡于你摇曳的舞姿,却害怕你旋转时跌倒;沉醉于你温柔的眼神,却担心你那双清澈的眸子会蒙上阴翳;我赞美你洁白无瑕的裙摆,却忧虑你裙摆上沾上污点……
其他文献
我们学校刚刚进行的语文考试的诗歌鉴赏题是这样的: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簇,犹向陶公觅宠光。  [注]① 糗粮:干粮。首句典出《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 政:通“正”。  1.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2. 请自选
期刊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是语文《考试大纲》规定的重要知识点之一,但高考试题并不考査辞格的辨别,只考査在具体语段中的运用及其作用,且往往与“仿句”、“连贯”等语用题和“古诗鉴赏”、“现代文阅读”等理解题结合起来综合考査。  尽管如此,辞格的运用却离不开其准确的辨别,否则,必然会影响其正确的运用和对其作用的恰当分析。本文仅就常见辞格中的五个易混难点,为同学们提供一些突破的技巧,供参考。  一、 明
期刊
针对《考试大纲》古代诗文阅读部分关于分析综合项里的“筛选文中的信息”项,从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看,除了北京、上海、浙江、安徽、湖南、四川地区的6套试卷外,其他包括2套全国卷以及9个地区的共11套试卷均有单独命题。  一、 信息筛选题的命题方式  “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命题者从文中提取若干信息,列出四项组合,要求我们在基本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意,根据题干所设条件,筛选出符合或者不符
期刊
作文是高考语文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上乘的作文不仅为语文成绩购买了一份可靠的保险,而且能起到拉分的作用,因此需要我们加以足够的重视。下面就我的个人经验谈谈高考作文的写作。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成功的高考作文首先来自平时的积累,多看看散文类的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首先,散文中优美的语句会逐渐使你的作文文采飞扬;其次,散文中蕴含的深邃思想,也可以提升文章的思想性。但是,阅读不是泛读,而是要
期刊
高三(2)班的孩子们:  你们好!  在这个夜深人静的时刻,只是想给你们写一封信。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在通讯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忘却了写信的快乐。今天晚上为了一个注释查找了电脑中所有的文档,看到了很多跟你们相关的文章、照片和视频。尽管手上有一项紧迫的研究任务需要完成,我还是很有兴致地看了我笔下的你们和你们笔下的我。  给你们上的最后一节课我说的是“今天我们来上最后一课”。我这么说时,可能绝大多数同学
期刊
“明哲保身,但求无过”,曾被毛泽东视为自由主义进行批判。然而,这种曾被批驳得体无完肤的思想,其流毒至今仍未肃清。某公司为防止梯子倒下伤人,特意在旁边写上“注意安全”字样。“注意安全”看似温馨的四个字提示,背后其实另有玄机。仔细体会,潜台词应该是:“我已经提示,再与梯子发生碰撞,无论致伤致残都与我无关。”  曾见过“此处禁止乱扔垃圾”的标语,感觉这样的提示不够温馨,仔细想想乃不得已而为之;“水深危险
期刊
对于诗歌鉴赏考点的复习备考,本文提出四句话供同学们参考,即:重视课本,探究命题,抓准要点,避免误区。  一、 重视课本。课本是“一课之本”,课本中有很多优秀的古代诗词,有不少可供借鉴的课后练习题。复习备考时应该对课本加以足够重视,以课本复习为切入点,以教材中的典型诗句为例子,重视课本中的练习,较好地实现知识积累和能力迁移,收到“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效果。  事实上,高考试题中考题的设置与考试题型,
期刊
2012年的高考江苏卷现代文阅读的文学类文本选取了现代作家师陀的《邮差先生》,很多考生受文末写作时间“一九四二年二月”的影响,把文本机械地理解为“抗战题材小说”,自然也就无法把握作品的主旨与表现形式。同时,最后一问:“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很多考生对此题一头雾水,不知如何回答。事实上,这里涉及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术语:“抒情小说”。如果
期刊
词句理解,是理解文章的起点。关键词句成了理解文章的锁钥。一篇文章能否透彻理解,有时关键取决于几个重点词句是否理解到位。目前的高考现代文理解,越来越多地考查学生对于重点词句的理解,这渐成一个趋势,值得我们在现代文阅读复习之时高度关注。  【考情分析】  目前各地的高考试卷中,词语理解题的命制主要针对词句的理解,其实跨越了考试说明中“理解”(B)和“鉴赏评价”(D)两个能力层级。  在论述类和实用类文
期刊
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对整篇文章作篇章结构进行分析,梳理文章内容,从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观点;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赏析、评价、探究。所以,“分析综合”实际上是文章阅读的基础。  一、考什么与怎么考  《考试说明》中文学类文本閱读、实用类和论述类文本阅读中都对“分析综合”有具体要求。概括而言,涉及到“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