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我为袁氏修家谱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g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还记得小的时候,我的父亲告诉我,我们家是因为“湖广填四川”才来到重庆的。他卷起袖子,指着手臂皮肤上一根隐隐约约的细纹说:“当年我们的祖先被绑着强迫离开家乡,所以手臂才留下来这些绳索的印子。”我仔细看看自己的手臂,真的有这么一道细纹。后来,我也曾经对我的孩子说过这个,他们的手臂上也有这样一道隐隐约約的线。那时候我就在想,我的祖先真的是来自湖北吗?他们为什么会被迫离乡背井?在千里之外的老家,还有我们袁氏一族的亲人吗?

初读家谱


  1994年,侄子袁修本、袁修俊来到成都,我们聊到了老家开县,聊到了那些熟悉的山水与乡亲,渐渐也聊到了家谱的事。这时候我才想起来,多年前在我离家求学时父亲曾留给我一本残破不全的家谱,我一直带在身边,后来又带到了成都。
  此时找出来,翻看检视,第一次觉得,或许我多年思考的问题,可以在这本家谱里找到答案。
  我手里这本残破不全的《袁氏家谱》,由我的伯父袁学锒在1909年续编,并复抄于1934年。我花了一段时间来仔细阅读这本家谱,越读越觉得有意思。
  这本家谱为木刻刊印纸本,封面刻印有“汝南郡乾隆子壬重印《袁氏家谱》”字样,扉页抄录有《袁氏族谱旧序》,开篇写道:“国有玉牒,家有谱藏,萃涣之时,义大矣哉。前人重其事于既往,后人篆其绪于将来,虽百世同心可也。”在续修家谱的序言中,大伯袁学锒记载了他所了解到的袁氏家族的来历,以及历代续修家谱的经过。
  我们这一支袁氏家族的根源,在湖北荆卅『石首县。清雍正五年(1727年),洪水成灾,祖辈袁琼、徐氏夫妇不得已背井离乡,从石首县来到四川北道顺庆府广安卅从义乡白马场居住,生育抚养了4个儿子。至乾隆二年(1737年),袁琼病故,徐氏带着4个儿子迁来川东夔府开县浦里老三甲窝蓬沟,佃业居住,辛勤耕耘,家道渐渐兴隆,终于在开县安居下来。1789年,石首县袁氏族祖袁士龙、袁凤仪送来一套共六卷《袁氏家谱》,由万县万家坝袁作森保存。1834年,袁作森又将入川第一代祖宗袁琼以后的全族人口进行续编,整理为毛边纸手抄本,装订于后。1909年,袁学锒在开县红花园石坝堂兄袁学正(庚子科举京监太学生)家中取得《袁氏家谱》六册,抄录始祖一脉宗派目录、上十六世祖、下二十四代孙的支派谱系,列罗齐全,增补修订,并嘱族人抄写多本,“代代相传,以致永远,不忘根本”。
  我手中这本家谱,应该就是当时族人所抄之一。由此我才知道,其实我们家并不是因为湖广填四川才来到开县的,而当我每每读到大伯所写“本族中不读诗书、不懂礼仪者,不知家谱有何益处,以为无非是添注个名字罢了,可是世人都称呼我们袁家为‘仕宦根基,书香传家’,难道我们自己还不尽力吗”,我都觉得,修订家谱、传承家训,作为袁氏后人,我们同样责无旁贷。
  侄子袁修俊当时是我们家族中文化程度最高的,毕业于四川大学,他也一力主张修谱。因为我年少时读过几年私塾,有一点古文底子,经过商议,决定由我与袁修俊牵头,重修《袁氏家谱》,同时也厘清袁氏家族在四川的发展。从那个时候起,我努力开始学习与家谱相关的历史,并投身到袁氏族谱的续写与修订中来。
  由于我保存的《袁氏家谱》残缺不齐,侄子袁修万将他保存的那本家谱寄给了我。我随即开始整理和翻译其中的《序言》《家训》等,并广泛搜集袁氏起源的资料,研究家谱的现代编制方法。但凡完成一点文字,我都会将它们发给袁修俊等人,征求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2001年6月,我和袁修俊专程回到红花园石坝袁修全家,看到了他们保存的原始版本的六卷《袁氏家谱》,到此我总算是把能找到的《袁氏家谱》收齐了。
  《袁氏家谱》经过七次编修,所载内容,从1297年出生的一世祖袁方开始,记录了前后700年、子孙20余代,数以万计的族人生卒年月和杰出人士的事迹。其中的手抄本,堪称书法墨宝,是极有收藏价值的珍贵文物,也是研究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料。
  据1468年首次编撰的《袁氏家谱》记载,袁氏一世祖为袁方(1297-1359),应为河南汝宁府汝阳县袁宏(公元328年生,东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著有《竹林名士传》《后汉记》三十卷)后人,考取举人后赴江西吉水县任知县,病逝任上。其长子袁志达(1332-1423)中举后回河南,途遇兵乱受阻,滞留于湖北省石首县,袁氏家族遂在此安居,繁衍生息。五世祖袁恺为明朝庚午(1450年)科举人,官至河南监察御史、云南巡抚,《袁氏家谱》正是由他主持首次编撰。他还亲自撰写《家训》,并撰列出前十六代世派:方志寿思、恒宗爵汝、垂世懋鼎、玉尚系作。此后,十三世伯祖袁士龙于乾隆五十七年(1793年)主持续修家谱,撰写《新刻袁氏重修家谱叙》,并拟定后二十四世派:大学正修为本、道在先致其知、善士心怀盛德、行之家国时宜。子子孙孙都按这个世派来取名。在今天看来,这二十四字也极其优美,而我的名字正是按正字辈来取的,我应当是石首袁氏第十九代孙。

修订家谱


  在这次拜访中我了解到,近年多次有袁氏后人寻根溯源找到这里来查谱、抄谱,这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家谱的重要性,这也提醒了我们,要加快重修家谱的脚步。
  2002年12月,我和侄子袁修俊、侄孙袁为成,代表袁氏祖孙三代,对续谱工作的组织、内容和步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商议,确定了具体的方案,并撰写了《修谱倡议书》,发给本族知名人士,建议成立筹备组,进行家族人口情况调查,得到本族人士积极响应。   因为2003年春天开始的“非典”事件,修谱一事暂停一段时间后于2004年再次启动,《简谱》《序言》和《家训》的整理和翻译基本告一段落。
  2005年春,我们以筹备组名义印制了1000份3种“袁氏普查表”,发送回袁氏家族所在的区县各地,对袁氏后人的现状进行调查。
  2005年8月5日,由族内人士慷慨捐资,首届袁氏家族(开县系)代表大会在开县(今重庆市开州区)岳溪镇胡家龙泉山庄召开了第一次大会,在30余位族人倡议下,成立了自1934年以后半个世纪以来的第八次修谱组委会,加强对续谱工作的领导、监督和保障。具体的修谱工作由我主持,当年在成都完成了初稿。
  2006年7月5日,经过第一届第二次族代会的讨论,初稿得以通过,将原有的七卷家谱刊印本复印之后印刷了50本,并附上了家谱第八卷修订本。
  这次续谱与前六次有明显不同之处:一是将原谱的文言《序言》《家训》等翻译成白话文编在本卷之首;二是分为简谱和详谱两个部分,特别是入川前的各代祖宗,只保留直系,而删除旁系,一目了然;三是采用横书、简体、表格式谱系,并按家庭、同辈相近排列,便于查询和阅读。
  袁氏家族内部也因为这次修谱,增加了凝聚力。2010年6月19日,在第一届第四次族代会上,就有云阳袁氏宗亲200多人前来合谱。2011年11月,我和妻子杜星凤也带着修订版《袁氏家谱》前往湖北省石首县,找到了袁氏宗祠所在地,受到了族人的热情接待,并成功与袁氏总谱合谱。
  2011年11月,经家族成员协商,董姓支系今后新生婴儿,恢复姓袁。开县支系、云阳支系、董姓支系合为一个开县支系;字派合并为一个系列。扶日堂荆州石首系《袁氏族谱》新谱编委会决定,新增延续字派:瑞雪振朝纲,文明孝义慈。
  此后,第二届第一次族代会决定,对第八卷第1版增补相关内容,印制《袁氏家谱》第八卷第2版100本。
  到此,从最初酝酿到最终成书并完善内容,这本《袁氏家谱》的修订前后经历了17年。这个过程说起来就是几个时间节点,但对我个人来说,前前后后花费了极多心血,而我也从中收获良多。

家谱家风


  作为袁氏家族开县支系第19代孙,我为能参与到家谱的修订与保护工作中来,感到非常自豪。在我看来,一本家谱,真實记录了一个家族的历史,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的组成部分;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是规范族人行为的准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
  在明成化四年(1468年)先祖袁恺首编的《袁氏家谱》中,专门列有《袁氏家训》一篇,其中的家规包括,凡为父母者,儿子到了7岁,选择优良教师严加教育,女儿到了7岁,选择贤惠褓姆精心抚养,对子女不可娇生惯养;子孙务必勤读诗书,努力农务;对兄弟朋友要谦和,对父母长辈要孝顺;不可态度骄横、生活奢侈、性情懒惰、羞辱祖先等。《家训》中对族人的行为细节也有详细规定,例如举办长辈丧事时,子孙须着孝服,不得贪食酒肉,并停止娱乐活动;子孙切戒嫖赌,饮酒应有节制,不可酗酒。这些朴实的家训流传至今,是一个家族门第家风的体现,也与当下提倡的中华传统美德不谋而合。
  对我而言,修订家谱的初衷只是想弄清楚我从哪里来;在修订过程中,我所接触到的、我所阅读到的那些话、那些名字,是血浓于水的家族渊源,是融于生命中的遗传密码,它们指引着我不断寻找家族的根,而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我渐渐明白,有家才有国,有家训家风才有家国情怀,正是一个个普通如袁氏家族的繁衍生息,最终汇成了中华民族的五千年血脉,并且还将永世流传。
其他文献
国人自古就有“兰花情结”,从孔子的《猗兰操》、属原的《离骚》《九歌》开始,文人雅士就与兰结下了不解之缘,以兰为题的诗、文、曲、画,不可胜数。自古至今,“兰”作为君子淡雅高洁之德的象征物,其文化内涵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而有趣的是,扶兰草到兰花,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兰”都代表着君子之德。“当为王者香”:从孔子到唐太宗  古人和兰花的故事,较早的一个是孔子作《猗兰操》。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
期刊
宜宾赵氏是蜀南望族,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其五世孙赵唪中三甲第二百三十三名进士起,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十二世孙赵增琦中二甲第十三名进士止,历时八朝一百八十九年,七代人中共出了六个进士、四个翰林、二十九个举人、一百余个秀才,有“一门六进士、三代四翰林”美誉。  是什么样的家风家教,致宜宾赵氏“子孙繁衍,科第络绎为蜀南之冠”,并且贤名远扬?  优良的家风家教是齐家良方,一般家族多会在族
期刊
《家谱》乃一家之史,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目的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  庞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01位,人口较多。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公布数据,全国庞姓人口约有310万人,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7%。以封地庞乡为姓氏  现有庞姓多数为毕公高之后,庞姓人均称其为得姓始祖。毕公高,周初著名政治家。商朝末年,周文王的第十五子高,随周武王
期刊
石姓原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春秋时卫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碏,字石,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卫桓公二年,其弟州吁因为骄奢淫逸被卫桓公撤去将军之职,出奔国外。十几年后,州吁领着一众党徒潜回国内,刺死桓公,自立为君。石碏之子厚也参与了密谋,被拜为大夫。后石碏把州吁和石厚骗到陈国,又暗中给陈桓公写了一封密信,信上说:”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等到州吁到陈
期刊
从北京郊外到内蒙古、山西、河北一带,分布着不少野长城残垣,当年它们曾作为抗敌的最前沿和京师的主要屏障,屹立在古老的华北平原和三晋大地之上,维系的是和平与安宁,承载的是中华民族的沧桑历史。五墩台一大境门茶马互市铸就的开放之门  华北山河大地是如此雄奇又宁静,放眼蔚蓝天际下,初秋草木竞芳,远山峰峦苍翠,而明长城,就在这一片高山上,沉静恒久地守卫着京城北大门,守卫着张家口的黎民苍生与大好河山。  张家口
期刊
趋势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我们用了很长的时间,才懂得了它的手语,这个手语。代表着一种转型的指向。  从《国家历史》到《看历史》,这本刊物的“历史”说长也长,说短也短。长短之间,历史的进退伸缩、事件的波诡云谲、人物的起落浮沉,都在纸面上纤毫毕现。  超過一百期,一万多个页码,超过一千万的文字总量……这是纸面呈现的黄金十二年,在都市报带着新闻急速奔跑的时代大环境下,这样一个相对静态的历史^文刊物,还能春风
期刊
李小孩玻璃瓶  隋代1957年出土于陕西西安今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玻璃鸭形注  北燕1965年出土于遼宁北票今藏辽宁省博物馆动脉影  @动脉影,一个喜欢逛博物馆、拍博物馆的普通人。在微博上有超过150万粉丝天天欣赏他拍摄的博物馆展品。  玻璃一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印度佛经的汉译而出现,而中国制造玻璃的历史或许要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玻璃熔炼的温度不高,且含较多金属杂质,
期刊
王世杰可谓民国史上的风云人物,他以学者步入政坛,担任过教育部长、外交部长、国民参政会秘书长等要职。他从1933年5月到1938年1月担任教育部长、任职共计4年零8个月,是自晚清学部成立以来担任全国教育行政最高首长任期最长的一位。他担任教育部长的时期,恰是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学术进步最快、成就最大的时期,他也积极筹备抗战时的教育,使中国教育在战火中得以弦歌不辍。军训教育从童子抓起  “九一八”事变后,教
期刊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后世史书的编修,大多学习太史公模样,为历史人物列传记叙。但是,作为纪传体史书的开山之作,《史记》却又是与众不同的。比如,《史记》列传第一篇《伯夷列传》,将伯夷和叔齐合并列传,虽名为个人传记,但对二人的介绍文字却并不多,通篇文字更多为太史公对伯夷叔齐生平故事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看法。  太史公在这篇《伯夷列传》中记录了主人公这么几件事情:  一是伯夷、叔齐
期刊
第一次体验飞机驾驶后,她就决定,这辈子必须做一个飞行员。她创造了女性在飞行史上的无数纪录。并最终为飞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艾米莉亚·艾哈特(左)  1897年7月24日,艾米莉亚·艾哈特(Amelia Earhart)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州的艾奇逊市。她自我介绍时总说自己叫AE(姓名的首字母),她的朋友也这么称呼她。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美国社会,艾哈特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女孩,她像男孩子一样在野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