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列传》与李唐《采薇图》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guang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后世史书的编修,大多学习太史公模样,为历史人物列传记叙。但是,作为纪传体史书的开山之作,《史记》却又是与众不同的。比如,《史记》列传第一篇《伯夷列传》,将伯夷和叔齐合并列传,虽名为个人传记,但对二人的介绍文字却并不多,通篇文字更多为太史公对伯夷叔齐生平故事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看法。
  太史公在这篇《伯夷列传》中记录了主人公这么几件事情:
  一是伯夷、叔齐二人辞去孤竹国王储身份,不愿继任国君之位。为此他们俩离开了孤竹国,去了遥远的岐山脚下,投奔了周人;
  二是伯夷、叔齐二人在武王伐纣时,扣马力谏,并发表了“父死不葬,爱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的观点。这话说得打着仁义旗号讨伐纣王的周武王很没面子,但是周武王还是夸他俩是“义人也”。
  三是伯夷、叔齐在武王伐纣成功,天下宗周之时,耻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为食,最终饿死首阳山。
  然后,太史公将行文的重点放在了对伯夷、叔齐二人的点评上。
  先是二人不愿意继任孤竹国国君的事情,太史公将二人与尧时代的许由,以及夏时代的卞随、务光相比拟。我们知道,尧欲让天下给许由,许由非但不要这天子之位,还在听了尧的话之后,赶忙用水洗耳,以示自己不为天子权位所玷污。至于卞随和务光二人,商汤欲让位于他们,但二人拒绝了天子之位,双双投水而死。
  太史公由是感慨天下公权传递不易,“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但若抛弃传位之难不说,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的更多则是为了争夺权位而手足相残、父子互弑的悲剧。许由、卞随、务光在历史上的名气虽不如尧和商汤响亮,但是这三人却推辞权位而保持终身高洁,甚至以死明志,故而在史书上,他们又留下了另外一种名声——不贪恋权力、唯求自我内心深处的安宁。
  显然,伯夷、叔齐也是这样的历史人物。他俩放弃王位,远离权势,独善其身的品德基调原本已经可以为他俩在历史上留下美名,可他们却还要对武王伐纣扣马力谏。这个典故则又在历史上为他们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历代对于伯夷、叔齐的这个行为,评价各有不同。有认为他们落后于历史,没有搞清楚武王伐纣、取商而代之的历史必然,也有人认为他们作为忠臣,为后世树立了榜样而已。
  既然扣马力谏,阻止武王伐纣,还口出狂言大声叫嚣“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天下宗周之时,伯夷、叔齐自然也不能食周粟,这才是二子道德高尚的最后体现,也使二人“忠君”的标杆形象,留存于后人的文字和图画之中。两宋之交的李唐,有画作《采薇图》传世,便是以伯夷、叔齐的典故入画,为李唐人物画的代表作。

  这是一幅长卷人物画作品,画中的两位主人公便是伯夷和叔齐,所描绘的是两人在武王伐纣之后,耻食周粟,隐居首阳山的情况。画面并未展现首阳山的全景,只是选取了伯夷、叔齐二人在山间采薇时的休息场景进行描绘。整体构图呈现全包围的形式,将主人公的活动呈现在画面中心,以达到突出重点的效果。人物身旁摆放着锄头与篮筐,李唐通过这些器物,表现伯夷、叔齐二人耕种自取、稼穑听己的隐居状态。山石以李唐特有的小斧劈皴笔法构建质感,树木的画法则带有明显的宋代院体的技法特点。此外,这幅作品的山石上还有李唐的题款“河阳李唐画伯夷叔齐”,可证此画应出自李唐之手。

  《采薇图》是李唐历史人物画的传世名作,李唐创作这幅作品显然是有其用意的。根据画史记载,李唐曾经创作过不少政治画,要么表现南宋立国之初的政治历史,要么就描绘历代政治人物的形象。当然,还有一些市井风俗人物画作,而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皇室、贵族阶层,对于普通百姓社会的关注,属于“今体人物画”的范畴。
  《采薇图》属于反映历代政治名人的作品。李唐在南宋初年创作《采薇图》,以伯夷、叔齐入画,以两人耻食周粟,坚守臣子气节的典故,暗指南宋立国之初的外交政治情况,自然也就体现到南宋初年对金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坚韧气节和不屈的民族精神。显然,李唐意在通过伯夷、叔齐的典故,激励宋高宗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
  这种說法比较传统,在学术界也多为学人引用。然而还有一种观点也值得我们去关注:《采薇图》或许只是李唐应高宗皇帝命令所作。其画作本意并不在于“箴规”和“托意规讽”,用以激励皇帝坚持气节,进行抗金战争,而是歌颂宋高宗本人而已——李唐并不是在自主意识下创作了这些作品,实际上这些作品本身就是宋高宗装点自家门面之用。宋高宗在画作中被比拟成伯夷、叔齐一般的历史人物,他不食金粟,领导南宋军民积极进行抗金战争。
  如此一来,伯夷、叔齐的故事,就不再是太史公在《史记·伯夷列传》中记叙的那么简单了。他们被走了样儿地安置在后世人所需要的政治场景中。这应该是这段历史的创造者,伯夷、叔齐本人,乃至太史公都没法预想到的吧。
其他文献
家谱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将向何处去?  这里的终极追问,并非从哲学意义、生命意义这两个高度提出,而仅仅是从具体的家谱出发,使我们知其来处,以鉴将来。所谓慎终追远,要在莫忘根基,踵其祖武,使家族后人,不再混沌莫名。  由此,便催生了当下的修谱热。  就我有限的观察,这一轮民间修谱热来势甚猛,且并非高门世家所独致,一般人家也在同宗同姓之间联系搜罗。基于此而催生的修谱生意,让一些有点传统文化底子的
期刊
《詩经·陈风·月出》云:“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这枚先秦的月亮,照在男人的身上,撩起了男人对美丽女子的思慕之情;照见历史的河流,撩开了中国诗歌意象里最为五彩斑斓的涟漪。从那以后,这枚月亮在人类的诗情画意里一直存在至今。你挂月来我登楼  建安三曹,操诗雄浑,丕诗练达,植诗微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明月在枭雄曹操的眼里,是囊中物。匆匆的足迹里刻满了酸甜苦
期刊
国人自古就有“兰花情结”,从孔子的《猗兰操》、属原的《离骚》《九歌》开始,文人雅士就与兰结下了不解之缘,以兰为题的诗、文、曲、画,不可胜数。自古至今,“兰”作为君子淡雅高洁之德的象征物,其文化内涵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而有趣的是,扶兰草到兰花,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兰”都代表着君子之德。“当为王者香”:从孔子到唐太宗  古人和兰花的故事,较早的一个是孔子作《猗兰操》。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
期刊
宜宾赵氏是蜀南望族,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其五世孙赵唪中三甲第二百三十三名进士起,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十二世孙赵增琦中二甲第十三名进士止,历时八朝一百八十九年,七代人中共出了六个进士、四个翰林、二十九个举人、一百余个秀才,有“一门六进士、三代四翰林”美誉。  是什么样的家风家教,致宜宾赵氏“子孙繁衍,科第络绎为蜀南之冠”,并且贤名远扬?  优良的家风家教是齐家良方,一般家族多会在族
期刊
《家谱》乃一家之史,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目的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  庞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01位,人口较多。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公布数据,全国庞姓人口约有310万人,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7%。以封地庞乡为姓氏  现有庞姓多数为毕公高之后,庞姓人均称其为得姓始祖。毕公高,周初著名政治家。商朝末年,周文王的第十五子高,随周武王
期刊
石姓原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春秋时卫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碏,字石,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卫桓公二年,其弟州吁因为骄奢淫逸被卫桓公撤去将军之职,出奔国外。十几年后,州吁领着一众党徒潜回国内,刺死桓公,自立为君。石碏之子厚也参与了密谋,被拜为大夫。后石碏把州吁和石厚骗到陈国,又暗中给陈桓公写了一封密信,信上说:”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等到州吁到陈
期刊
从北京郊外到内蒙古、山西、河北一带,分布着不少野长城残垣,当年它们曾作为抗敌的最前沿和京师的主要屏障,屹立在古老的华北平原和三晋大地之上,维系的是和平与安宁,承载的是中华民族的沧桑历史。五墩台一大境门茶马互市铸就的开放之门  华北山河大地是如此雄奇又宁静,放眼蔚蓝天际下,初秋草木竞芳,远山峰峦苍翠,而明长城,就在这一片高山上,沉静恒久地守卫着京城北大门,守卫着张家口的黎民苍生与大好河山。  张家口
期刊
趋势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我们用了很长的时间,才懂得了它的手语,这个手语。代表着一种转型的指向。  从《国家历史》到《看历史》,这本刊物的“历史”说长也长,说短也短。长短之间,历史的进退伸缩、事件的波诡云谲、人物的起落浮沉,都在纸面上纤毫毕现。  超過一百期,一万多个页码,超过一千万的文字总量……这是纸面呈现的黄金十二年,在都市报带着新闻急速奔跑的时代大环境下,这样一个相对静态的历史^文刊物,还能春风
期刊
李小孩玻璃瓶  隋代1957年出土于陕西西安今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玻璃鸭形注  北燕1965年出土于遼宁北票今藏辽宁省博物馆动脉影  @动脉影,一个喜欢逛博物馆、拍博物馆的普通人。在微博上有超过150万粉丝天天欣赏他拍摄的博物馆展品。  玻璃一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印度佛经的汉译而出现,而中国制造玻璃的历史或许要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玻璃熔炼的温度不高,且含较多金属杂质,
期刊
王世杰可谓民国史上的风云人物,他以学者步入政坛,担任过教育部长、外交部长、国民参政会秘书长等要职。他从1933年5月到1938年1月担任教育部长、任职共计4年零8个月,是自晚清学部成立以来担任全国教育行政最高首长任期最长的一位。他担任教育部长的时期,恰是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学术进步最快、成就最大的时期,他也积极筹备抗战时的教育,使中国教育在战火中得以弦歌不辍。军训教育从童子抓起  “九一八”事变后,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