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理念的人工湿地景观设计原则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unjie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过上了舒适和高质量的生活。而人工湿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景观类型,为人们提供了舒适、高雅、时尚的生活环境。我国的实地景观受到了社会学家和相关专家的高度重视,本文阐述了人工湿地景观设计原则,分析了人工湿地景观设计的特点,并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生态理念;人工湿地;景观设计;和谐相处
  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湿地的生态功能逐渐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重视。人工湿地的景观必须要从环境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利用好多方面的资源营造良好的人工湿地景观。目前,在人工湿地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只有从人工湿地景观的设计角度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基于生态理念的人工湿地景观
  1、对人工湿地景观的理解
  随着生态景观的发展,人工湿地生态型的景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从生态角度上看,人工湿地景观具有很强的美学价值和欣赏价值。人工湿地景观不仅造型优美,而且功能齐全,具有较强的開放性、观赏性、教育性、生态性和良好的净化功能。人工湿地景观通过科学的设计,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工湿地景观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对美的追求而设计的,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保、文化、艺术、科教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使各项功能要符合生态理念设计的要求。
  2、人工湿地景观的生态系统
  人工湿地景观具有较强的美学属性,强化景观的生态性和功能性,深化美学特性对人工景观设计的意义重大,要体现出较强的美学特性。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到人工湿地景观在构造、功能和景观方面的独特特点。在系统中能够促进物质和能量不断地进行交流、转换、循环,促进系统内、外部之间的信息交流。人工湿地景观具有较强的净化功能和透水性能,适宜厌氧水生植物生长,这些厌氧的水生植物具有较强的净水功能。因此,水底生长的厌氧、好氧微生物群体构成了人工湿地生态景观的净水系统,对环境和水体具有强较强的净化功能。人工湿地具有原生态的自然景观特点,原生态的自然生态景观不仅具有较强的自然美,他还具有别具一格净化性能,能够满足人民多样化的审美需求。
  二、基于生态理念的人工湿地景观的特点
  1、人工湿地自然生态景观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人工湿地自然景观结构造型优美,形式多样,而且功能比较齐全,在这个系统中适合水生、湿生和陆生生长的生物,能够较好维持生物的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2、人工湿地自然景观具有较强的净化性
  人工自然景观的净化作用是模仿自然的湿地系统,结合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实现水体和环境的净化功能。
  3、人工湿地具有较强的审美性
  人工湿地景观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等的场所,人们在人工湿地景观场所可以看到各种花鸟虫鱼,满足人们的身心愉悦,激发人们对大自然的喜爱,唤醒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人工湿地景观把内部系统和外部景观完美的结合了起来,具有较强的审美功能,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满足了人们对审美的需求。通过观看人工湿地景观,可以达到赏心悦目的目的,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人工湿地景观传承了自然的文化气息,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
  三、人工湿地景观的设计原则
  1、要遵守人工的景观的地方性原则
  地方性原则是景观设计的核心,生态湿地景观设计,必须要考虑到整体的环境和地域文化。人工湿地景观设计还要结合当地的生态气候和地理、地貌进行设计,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植物、材料,尽可能的利用和保护当地的植物。[1]2、要遵守传承人文特色的原则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生活空间的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具有独特的人文特色是当地所具有的特色文化。一个适宜的生态湿地公园设计必须要考虑到当地的生态文化给人们的启示,只有充分的考虑到了当地文化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才能够在实地生态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充分的考虑到文化传承、人文特色的特點。
  3、要建立起保护生态景观的意识
  自然景观有它不断的更新和演变的规律,也孕育着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生态景观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树立起生态景观的保护意识。[2]地域性的湿地生态自然景观,要通过保留其现有的植被对景观进行梳理,优化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并且结合城市的规划做好相应的生态建设,使自然景观和城市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
  4、生态景观建设要建立起最小干预的原则
  在生态系统系统设计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讲究审美、讲究美学效应。[3]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一定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调动自身的创作能力与对生态景观进行原生态的创作。当市民远离自然环境的时候,自然环境和自然元素也在逐渐的消失。因此,在生态景观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恢复自然的原本面貌,通过树叶的摆动,使人感觉到风和日丽的环境,通过花开花落让人感受到四季的不断变化,通过小亭流水让人感觉到田园般的生活气息。
  5、人工湿地景观选址的完整性原则
  人工湿地景观的选址非常重要,人工湿地景观选址要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在景观的选址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湿地土壤、湿地植被、湿地水文等几个主要方面的要求。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尽量以原有的湿地区域作为选择的区域,人工湿地景观的建设尽量不要破坏原有生态湿地的生态系统,确保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自然系统的完整性。
  6、人工湿地景观设计要满足自然均衡的原则
  人工湿地景观设计要遵照自然景观的设计基础,充分考虑可能影响生态环境的各种因素。人工湿地景观的自然环境较为复杂,各种生物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虽然人工湿地景观为各种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但是生存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设计上设计师必须充分考虑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其他文献
【摘要】:长笛是一种古老的乐器。从长笛出现至今,长笛的结构发生了多次变化, 长笛的演奏技巧也随之发生了大量的变化。本文以时间的顺序研究了长笛构造的演变与长笛的演奏技巧之间的关系。长笛从设计之初到现在经历了按键的增多、管长的变化、尾管的增加以及材质的变化,长笛結构的这些改变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长笛对乐曲的表现能力和适应能力。进而,长笛的构造变化与随之产生的长笛演奏技巧的变化也更加的适合现在音乐厅中使用
期刊
【摘要】:美学观和方法论有密切关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国古典美学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西方由于这些美学思想体现在西方不同文化领域,具有不同的美学价值。可以说中西方美学是屹立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两坐不同的高峰,他们之间没有根本上的谁高谁低之分,只是由于观念上的不同造成美学的差异,虽然艺术的审美本质问题是一個重大的美学课题,但试图从美学方法论的角度, 探索一下东西方美学对艺术本质的不同认识。会为我们今后
期刊
我认为忽略艺术之间互有连通又互有特色。陶瓷在以前强调陶瓷的装饰,所谓装饰就是陶瓷绘画,但它也只是装饰陶艺中的一种方式而已。那么陶瓷成了一个新的艺术载体,怎么去绘画?这就要注意到陶瓷工艺这个特殊材质。陶瓷与油画布这个载体的不同,陶瓷工艺是为绘画服务的,不懂工艺,很难体现出陶瓷的特色;完全追求工艺,就失去了陶瓷绘画本身的语言。因此要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绘画表现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陶瓷本身的特点与习性。
期刊
【摘要】:西方艺术史上对于杜尚的研究总是经久不衰,杜尚的出现打破了生活和艺术之间的界限,把生活中的许多现成的东西都赋予了艺术的光环。他是叛逆的,摧毁性的,他不把艺术当回事,但是奇怪的是艺术却特别把他当回事。可以说杜尚一个人发起了一场运动,一场真正的运动,而这场运动彻底改变了杜尚之后的西方現代艺术的进程。  【关键词】:自由;毀灭;反艺术;现成品  一:杜尚的艺术人生  在美术史上,马尔赛·杜尚一直
期刊
传统图案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一种必需的艺术修养是构成当代艺术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但是,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开拓就没有进步,这要求我们在中华民族丰厚文化遗产当中,采撷精华,继承传统,开拓创新。藏族传统图案作为藏族文化观念的物化形式,它深刻地渗透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反映了藏民族的审美意识、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是藏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藏族传统图案的发展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
期刊
【摘要】:中国人物画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而人物画论要晚得多,约始于春秋末。它一产生,就受到了儒家文艺思想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画已趋隆盛,在人物画的造型法则上,东晋顾恺之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了“传神”、“以形写神”的主张,由此奠定了中國人物画的理论基础。南齐谢赫对顾恺之及其前后的画论加以明确化、系统化、完善化,提出了“六法”论。作为人物画批评的艺术标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
期刊
【摘要】:声乐演唱不言而喻避免不了舞台的展现。而舞台的展现则是对声乐演唱者的一个综合性考验。它不仅仅是歌唱技巧的掌握和运用,更是心理素质的体现。有人说:“姿势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发声的源泉。”没有正确科学的发声方法,声乐演唱将不能进行,舞台表演将大打折扣。  【关键词】:声乐演唱;心理调控;科学发声  一、意识影响歌唱表演  在正常歌唱学习和演唱过程中。大脑对歌唱活动存在有意识控制与潜意识控制两方
期刊
【摘要】:“日常生活审美化”不是西方话语的简单移植,它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现实以及审美泛化境况内在契合,构成当代美学研究的整体现实语境。它们使“日常生活美学”作为一种新的现实的美学话语成为可能。“日常生活审美化”并非中国学者赶时髦式地随意译介西方当代学术话语,而是在感同身受中国审美文化具体现实的基础上,积极寻求美学话语转型的一种选择。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文化研究;日常生活美学 
期刊
【摘要】:李健吾不属于主流的批评家,他的批评具有自由主义倾向,是融合了中国文化的印象式文学批评,与传统的社会学批评和心理学批评不同。在对《雷雨》的批评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他的智理,又可以感受到他的才情。本文主要分析李健吾评《雷雨》的艺术。  【关键词】:李健吾;文学批评;直觉感受  李健吾批评《雷雨》,文章一开头就表明了自己谦逊的批评态度,李健吾谦逊的态度没有贬低他批评主体的地位,他认为,批评者和
期刊
【摘要】:艺术大众化作为一种社会对艺术的要求,一种艺术的社会学评价标准,对中国画写实风格的兴起影响巨大,其一、由于艺术大众化所具有的明确的社会学指向,决定了中国画改革的依据已经不再是艺术本体而是社会需要。对于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社会来说,对于写实风格的推崇其实是一种对现实主义创作的要求。进入20世纪后,美术大众化思潮对中国画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其不断变革和发展。出现于20世纪中国画坛的画作名家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