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Chandigarh地区儿童斑秃的临床研究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l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人斑秃的流行病学已有充分的资料,但对儿童斑秃的流行病学调查则不足。作者报告了印度Chandigarh地区16岁以下的201例斑秃患者11年的调查结果。在1983~1993年间,共有201例儿童斑秃患者。其中男84例(占41.8%),女117例(58.2%)。0~5岁占27.9%(56/201),6~10岁39.8%(80/201),11~16岁32.3%(65/201)。病程2天至10年,平均7.6个月。平均发病年龄6.8岁。

其他文献
皮肤中有白血病细胞浸润称之为皮肤白血病。皮肤受累的发生率随基础白血病的类型而有所不同,髓细胞性和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约为11%~33%,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只是偶有皮肤病变。虽然皮肤白血病常与骨髓或骨髓外病变相关,但偶尔也可作为先于骨髓受累的一种孤立的表现形式。它也可能是疾病复发的最早表现。作者报告1例7个月的男婴,其白血病复发的仅有证据为头皮部明显的鳞屑性病变,最初被误诊为脂溢性皮炎。
期刊
与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可能相关。此后陆续有报告LP、尤其是口腔粘膜LP伴有HCV感染。LP患者HCV标记的流行率为4%~38%,有明显的地区差异。该文对德国的LP患者作了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以确定抗-HCV的流行率和HCV基因型的分布。
报告1例α-干扰素(INF-α)治疗皮肤恶性肿瘤后发生了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69岁,6年前患Waldenstrm巨球蛋白血症,开始应用泼尼松和苯丁酸氮芥治疗,一年前出现了多发性皮肤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手术和放疗疗效差。
发育不良性黑素细胞痣(DMN)在临床和组织学上均介于色素痣和浅表播散性恶性黑素瘤之间。早期诊断和治疗可降低其发展至侵袭性黑素瘤的危险性。
用毛囊细胞培养及同位素标记等技术研究药物对毛囊细胞的作用,发现米诺地尔、环孢素A、胰岛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FK506、imuvert有促进毛囊细胞生长作用;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肽、表皮五肽有抑制毛囊细胞生长作用。骨化三醇低浓度能刺激毛囊生长,而高浓度则相反。维甲酸对体内毛囊有促增生作用,对培养毛囊细胞无影响。
复发性口炎(RA)是常见病,病因不明,一般认为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与免疫异常有关。其在HIV感染者中的发病率为1%~4%。损害主要在口腔,但亦可见于食管或更远的胃肠道。反应停治疗难治性HIV相关性RA通常有效,但该文报道的患者对反应停出现耐药性,改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后获得了迅速而持久的疗效。
应用碱性磷酸酶和单克隆抗碱性磷酸酶方法(APAAP)对18例皮肤型红斑狼疮患者的皮肤活检标本进行了免疫组化研究。其中慢性盘状红斑狼疮(CDLE)10例(男2、女8),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8例(男1、女7)。取材时所有病例均未接受全身治疗。对照组为4例健康人。取光暴露部位皮损和光暴露部位的正常皮肤冰冻切片,进行组化染色。
细菌性阴道病是以加特纳菌及某些氧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性疾病。发病率高,可经性传播。并可引起早产、羊水感染、产后子宫内膜炎、绒毛膜羊膜炎、子宫颈癌等并发症,其原因可能与病原体合成的酶及代谢产物有关。目的多采用临床标准诊断该病,辅以实验室检查。积极治疗是必要的,多采用灭滴灵和氯林可霉素,孕妇患该病以局部用药较好。
诊断并处理以尿道症状为主诉而来性病门诊就诊的男性患者,应结合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检查尿道多形核中性粒细胞的方法,有助于筛查淋球菌和生殖支原体感染,但对于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这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均很低,容易漏诊。基因扩增技术对辅助诊断衣原体、支原体感染有一定意义,但由于没有统一质量控制标准,临床上应慎用。
英国男科学会推荐在供精者中作STD筛查,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受精者和胎儿感染STD病原体的危险。该文作者回顾性总结了1992年1月至1995年12月四年间对妇产科预选合格的175名供精者作STD筛查的结果,作了人口统计学因素、性活动史资料的群体比较,并对该学会的STD筛查方案提出适当修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