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体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发展探讨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cyzhc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认知规律,是建立主体性课堂的必要前提。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意识到主动积累知识,并提升学习效果的重要性,教师应积极对授课模式进行优化,才能真正发挥课堂教学的意义。语文学科的应用性、人文性与丰富性,使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既提升人文素养,又能灵活使用文字,成为语言应用能力与交际能力较高的素质人才。为发挥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重视对学生主体性的提升,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创造优质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课堂角色;初中教育;语文课堂;主体性
   课堂角色地位的明确,使师生双方在各自的职责中,更有方向性地进行知识的传递,学生通过主体性的应用自觉规范课堂行为意识,在不断探索中强化认知能力,寻找更好地提升语文学习质量的方式。语文学科内容丰富,要求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在不断积累基础知识中,具备较强的文字应用能力与交际能力。基于学科的丰富性与人文性,教师只有将课堂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避免被动学习环境对思维意识的束缚,使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强化学习自信心,发挥真正的教学价值。
   一、主体性的价值内涵
   从哲学内涵来看,主体性是指个体在进行社会生产与实践活动时,能够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客体的相互关联中出现的自觉行为意识。因此主体性的本质在于个体通过思维意识的延展,能够对客观事物进行自觉探索,并能动地改造世界。所以主体性更加强调人们的实践性,可以在参与生产与实践中,将自我意识融入其中,以取得更好的实践效果。而学生主体性,则是指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能够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尽量通过各种有趣的教学手段,使教学环境既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能避免学生在被动的学习环境下养成依赖他人的习惯,主动对知识进行思考与探索,才能使学习节奏紧紧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在参与学习活动时的积极意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与教师良好关系的营造中,更好地得到教师的鼓励与支持,成为学生积极探索知识并努力学习的动力。
   二、语文课堂中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实际意义
   应试大环境的约束,使教师更加青睐使用灌输教学的方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希望可以帮助其在快速明确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但现实情况是,落后的授课模式,不仅对正处于身心发育关键时期的初中生而言,难以感受学习语文知识的乐趣,无法发挥学习主体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学习自信心的加强。语文学科所包含的知识浩如烟海,不仅是学好其他知识的基础,同时还能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应用,更好地强化情感表达能力与交际能力。所以完全按照教材内容来进行的教学活动,无法展现出学科的丰富性与人文性,也会在落后的教育理念下,使教学质量不升反降。
   三、初中语文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具体途径
   1.树立主体意识
   学生如果长期在被动的学习环境下参与学习活动,很容易形成依赖心理。即使教师在教育改革理念的要求下,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但由于主体意识的缺乏,学生仍然会习惯寻求教师的帮助,无法真正发挥主体性课堂的教育意义。教师应鼓励学生意识到主动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并通过对其主体意识的锻炼,使学生习惯自主探索知识,并获得解决学习任务的成就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学习方法,在发挥自身主体性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知识并掌握学习节奏,使语文课堂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更好开展。
   2.拉近师生距離
   青春发育期的学生往往有着比较鲜明的个性,更喜欢用特立独行的方式来展示自我。所以很多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秩序,选择以刻板的态度以及高压的管理政策讲解知识,希望可以创设有秩序的课堂环境。但这种错误的思想不仅很容易疏远师生关系,影响课堂学习氛围,还更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不仅是对其学习主体性的严重忽视,还会影响授课效果。教师应积极寻找拉近双方关系的办法,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积极寻找提升学习效果的策略,并努力通过主体性的应用摆脱依赖教师的习惯,在体会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中,与教师共同协作,更好地提升整体的课堂学习质量。
   3.强化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是展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授课内容,将小组合作理念引入课堂中,鼓励学生能够在相互间的思维碰撞中挖掘课文内涵,并感受作者表达情感的同时,更好地发挥主体性,完成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这样既可以很好地避免被动学习习惯的形成,学生也在积极探索知识过程中,形成乐于合作、勤于沟通以及积极探索的学习模式,在寓教于乐的合作学习环境下,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趣味性与人文性。
   总之,强硬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与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还严重疏远师生双方关系,难以发挥课堂教育的真正价值。教师应结合教育改革目标,意识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积极意义。既保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知识的空间,又能避免过多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其在自我思辨意识的应用下,更好地感受主动探索语文知识的魅力,进而在强化思维能力与提升人文素养中,更好地使学生在主体性的发挥下,推进语文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陈才静.新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如何体现学生主体性[J].读书文摘,2017(12)
   [2]王晓芹.语文教学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14)
   作者简介:杨秀红(1973—),女,汉族,山东省淄博人,大学学历,中教一级,研究方向:学本课堂全科阅读。
其他文献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该文调查了农村中学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减退情况。结果表明学习环境、社会环境、教师以及学习者过往学习经历会对学习者英语学习动机的减退产生影响。教师可以通过自我专业发展,改进教学方法以及营造英语学习环境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从而改善英语教学效果。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小学语文教师非正式学习传统文化的认知度研究,是现代化语境中个人和国家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可供人们借鉴和参考的一种思维和实践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育的质量,还可以培养健全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小学语文;非正式学习;传统文化;认知   一、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余敦康先生说:“
教师信息化能力是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重点内容,学习共同体与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相结合,对于外语基础教育信息化改革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必须明确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是基于共同信念和目标的学习者、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在此基础上展开针对性的培训、合作、课程整合与资源共享,切实提升外语基础教育教师的信息化能力。
摘 要:隨着教育的发展,传统教育中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应试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以及学科教学的要求,逐渐退出了教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各个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其主要的核心思想,这也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非常重要的区别之一。在此背景下,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中,电脑、手机这些电子产品已经是每一个人唾手可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5G时代,从牙牙学语的孩子到头发斑白的老人,每个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接触到许多新鲜事物。在21世纪中成长的儿童、少年,他们的世界充斥着诸多新鲜事物与压力,需要他们用积极的心态去分析、去理解。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学校、社会都过于重视成绩和升学率,而忽视了孩子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忽略了学习任务过重
期刊
随着“立德树人”理念的深入推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要有效探索课程生活化,让学生学习、思辨、实践、延伸,为课程学习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在生活案例中培养学生具备
摘 要:从学生物理观念与逻辑思维发展角度入手,探讨了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实践路径,力求通过思考性、趣味性、挑战性的物理课程构建,促进学生探究能力与科学精神的发展与提升。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探究;主体地位;物理观念   初中物理实验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和兴趣,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复杂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实验数据处理过程中,
通过梳理英语口语语料库构建发展历程,介绍大学英语实验教学口语语料库的研制过程,具体包括该库研制背景,整体设计思路,建库原则及应用前景。大学英语实验教学语言实验项目由易到难梯度设置,将语料库定位为跟踪学习者自主学习模式下口语学习变化的历时研究,从而为提高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和学生有效自主学习起到反拨作用。
摘 要:新时期,教育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对教学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和要求,教师需要探索创新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的质量。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形成学习思维的关键时期,而数学学科对学生学习理科知识、形成科学性思维有重要的作用,科学研究表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应用大多来源于初中数学知识。因此,初中数学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初中数学是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且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要求学生具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