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论语》的学习之道

来源 :锦绣·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_h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其内涵丰富而深刻。本文从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内容与目的等几个方面探析《论语》关于学习的论述及启示。
  关键词:学习;学习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目的;理想人格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作为孔子及其弟子语录结集的《论语》里记录了丰富的教育理念和人格理想,其中关于学习的论述,发人深省,耐人寻味。本文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与目的等几个方面发掘和探析孔子的学习观,对于当代的教育教学实践仍有启发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学习态度
  1、诚实
  孔子认为学习文化知识必须要老老实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这句话生动表达了孔子的求学态度。《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同样生动体现了孔子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求知无类”,在知识面前不装腔作势,不回避自己认知能力的局限性。
  2、勤奋
  孔子在他的那个时代,已经是最有学问的人了。但仍然勤学不辍。“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倡导“好学”。在《论语》中有十多处提到“好学”一词,如“敏而好学”(《论语.公治长》)、“笃信好学”(《论语.泰伯》)等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通过不断的弥补不足,就能达成博学的境地。只有好学才有可能博学。好学是博学的前提。博学的另一个前提,就是“学而不厌”(《论语.述而》)。叶公曾向子路了解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一时说不上来,孔子来了个自我评价,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孔子对学习的态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3、谦虚。孔子不仅诚实求知,勤奋好学,而且始终保持一种谦虚的心态。他不以自己已有的学问而自居。子曰:“我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扣起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孔子还有一句名言。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说明他善于向别人学习,善于吸收他人的优点和长处,不清高。不造作,不自欺欺人。正如他自己所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4、求善
  孔子在学习中是有道德选择的。他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这也是他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态度。什么是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价值判断,就是孔子择善求善的原则。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论语.里人》)。即,一个人立志实行仁德。就不会做坏事了。孔子重视道德信念对人的激励。认为一个人。有了坚强的道德信念,就能坚持不懈地完善自身德行。正如孔子所言,“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与柏拉图“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的名言有着同样的境界。
  二、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温故知新
  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习”在《说文》里解释为“数飞也”,就是鸟不停的反复拍打翅膀练习飞行的动作,一直到学会飞行,掌握飞行的本领。其实知识的学习也是这样。学了一遍,不可能完全掌握,有些重要的知识必须要反复练习才能学会。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孔子所讲的“习”字,既有复习、温习的意思,又有“践行”的意思,其实就是知行统一。所谓“温故而知新”就是通过温习、实践已有的知识而觉悟出“新知”来。这达到新知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迁移与重组的过程。
  2、“学”与“思”、 “问”相结合
  孔子倡导学与思要相辅相成,不可偏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这句重要经验来自孔子自身的切身体验和实践。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说明孔子从一开始就想构思大的理论或新的创意,但关起门来空想是不行的。所以他从老老实实读前人的书开始,先把前人的系统思想和理论学会,通过积累总结然后产生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孔子不仅倡导学思结合,还倡导“学”、 “问”结合。在《论语》中记载的“问”,有100多条。可见,善于提问题对学习多么重要。孔子说:“切问而近思”,能提出针对性的问题,本身就是思考的体现。不善思考的人,是提不出问题的。孔子非常欢迎有疑问的人。认为“于不疑处有疑”,才能辨明是非,有所得益。此外。孔子还注重“下问”。《论语.公治长》中孔子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就是指乐于向学问和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问题,不失时机地向周围的普通人学其所长。比如孔子向农人请教稼穑的知识就是生动体现。
  3、学与兴趣相结合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2000多年前的孔子对此就有了深刻的认识,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所以孔子非常注重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愤者。心求道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就是说学习者必须达到积极的学习态度,教育者才去点拨他、启发他。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成效。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孔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老师应该“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一切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在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三、学习内容与目的
  1、学习的核心内容
  孔子时代非常强调六艺,六经的学习。“六艺”的内容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经”的内容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概三千焉。精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在六经学习过程中,孔子主张,通过《诗》和《乐》来培育学生的情怀与审美能力。子曰:“兴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子罕》),认为“诗”能够激发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礼”可以教会学生遵循社会规范、积极融入社会;“乐”(即音乐)可以让学生达到审美境界,荡除邪念,陶冶情操。
  孔子把“六艺”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这些课程的设置有其内在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因为“六艺”相当于现代教育的“德智体美劳”,“礼”教人以德;“书”和“数”教人以智慧;“乐”教人于美;“射”与“御”则教人掌握军事体育技能和具体劳动技能等。
  2、学习的目的
  在孔子心目中,学习的最高目的是“学以治世”。正如子夏所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这里“优”的含义,不能仅仅狭义解释为优秀。其包含的内容很广泛。有富足、优裕和有余力等诸多含义。因此,只要一提“学而优则仕”就作出“读书做官”的反应是不合适的。台湾学者注释的《论语今注今译》说:“仕者进了职务而有余暇,便应致力于学问;学者有充足的知识,便应为社会做事”。这个解释较深刻地说明了“学”与“仕”的关系。表明学习有了收获和能力之后。就应“入仕”为社会效力。反映了孔子积极入世、关注社会、关心民生的思想。
  孔子认为,学习是人格完善的根本途径。子曰:“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论语.洋货》)。孔子在此指出了当时社会中的六种美德与六种劣癖的内在关系,认为本性仁爱但不学习,其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天资聪明而不好学习,其弊病是浅尝辄止;本性诚实而不爱学习,其弊病是易被人欺骗和伤害;本性耿直而不爱学习,说话办事无遮拦,其弊病是语言尖刻,容易伤人;本性勇敢而不爱学习,就会胡作非为,其弊病就是使人滋生祸端;本性刚正而不学习。就不能有效控制自己,其弊病是狂妄自大。可见,学习对于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学习的内容,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同样意义重大。
  孔子的理想人格是君子风范,最終趋近圣人境界。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又说:“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中庸》)。“君子”的人格楷模集中体现为“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的三达德境界,孟子所倡导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大丈夫气概,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美。
  作者简介:陈雷(1964—),男,法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因素中,病害虫害是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想要降低病害虫害对于农作物的影响,就要在春耕期间做好农作物的植保工作。为农作物的健康生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春耕期间;水稻玉米大豆;植保技术  标准整地、选择良种、播种适时虽然是春耕生产的主要环节,春耕生产期间的植保技术也不能忽视,也要认真做好。本文主要阐述了水稻玉米大豆在备春耕生产期间的植保技术。  一、水稻植保技术应用
期刊
摘 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工作对林业整体生产过程非常关键,在林业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工作可以有效保护森林资源,保证林业健康发展,稳定生态建设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属于生态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管理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步伐的加快,必须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检疫管理工作,引进现代化方法对病害虫的恶性繁衍严格控制,另外,政府也应增强支持力度,确保
期刊
摘 要:提起近代怀疑论,最大的代表就是大卫·休谟。他用彻底的经验态度,试图找到确证不疑的知识,最终却走向怀疑论。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上,休谟可以说是承前启后的一位伟人,他上承洛克,贝克莱的经验论,下启康德领头的德国古典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绕不过的人物。他的怀疑论也引起众多哲学家的解释,争论,直到今天仍然值得关注。  关键词:休谟;怀疑论;解答  休谟被认为是西方哲学史上承上启下的人物,他结束了经验论和
期刊
摘 要:藏语有三大方言区,本文将其统而分为牧区方言和农区方言两种方言,并分别对二者在各方言区的差别以及境内方言和境外方言作了比较和分析;明确了大力推广通用藏语,重视民族语文工作的重要意义;在藏语的发展趋势、统一藏语的方法即藏语研究的条件等方面提出了笔者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藏语;牧区方言;农区方言;推广;重视;发展与研究  一、藏语方言的差别及现状  藏语依据上、中、下三个藏区分为三个方言区,即
期刊
摘 要:科学有效的选取相关技术可以为苗木在成长期间的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创造出更大的经济还有社会方面的效益。所以,要将苗木在培育以及移植方面的工作良好的完成,同时还要将技术的选取工作优质完成,还有就是将后期出现的病虫害的预防以及治理工作完成好。  关键词:林业;育苗培育;移植造林技术  在林业生产过程中,育苗移栽技术对苗木生长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苗木种植质量和移栽成活率直接影响到林业项目的质量
期刊
摘 要:寒地水稻的栽培是一项新兴的水稻种植技术,这种技术的研究与使用能够很好解决寒地水稻的供应问题,对于缓解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粮食危机以及能源危机都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为研究寒地水稻的高产技术提供了现实的条件与必要性,促进了高产技术的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水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水稻产量高、品质好,满足人们对稻米的食味要求。但是在水
期刊
摘 要:大豆-水稻水旱轮作能增加水田土壤的非毛管孔隙,提高氧化還原电位,促进土壤通气和有机质分解,防止土壤次生潜育化过程,并有利于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对改良土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连续采用大豆-水稻轮作,可增加产量。文章进一步分析大豆-水稻轮作栽培模式的产量、效益及栽培技术。  关键词:大豆-水稻轮作;栽培模式;轮作栽培  一、水稻  田块准备:翻耕前10天左右,草荒田每亩用10%草甘膦水剂750
期刊
摘 要:北方是一年一熟的春大豆区,是我國最主要的大豆产区,在国内都因北方大豆产量高、品质好而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必须提高大豆的栽培技术,以期提高大豆的产量。结合因地制宜的理念,北方大豆种植基本从5月份开始,播期一般为5 cm耕层土温稳定通过7~8℃即可播种。以种植春季大豆为多,从北方的气候特征着手,了解大豆生长习性,从良种预选、耕种施肥、灌溉方式、病虫防治及除草防害等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北
期刊
摘 要:新时代,推动基层党建工作,需要基层党组织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突出政治功能,发挥好党支部主体作用,解决困扰基层党建问题,持续提升组织力,团结带领群众完成任务,推动中心工作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政治建设统领;基层党建;提质创优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
期刊
摘 要:伴随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攻坚脱贫进入到关键阶段,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以及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势在必行。当前,吉林省美丽乡村建设中主要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以及垃圾围村、资金供给不足、顶层设计不完善等问题。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主要是因为资金供给困难以及顶层设计不足。为此,吉林省要进一步加强筹资渠道和顶层设计,提升吉林省美丽乡村建设实效。  关键词:吉林省;美丽乡村;顶层设计;资金  一、吉林省美丽乡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