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j0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历史教学的目的,贵在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遵循历史的发展规律,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一切事物的内在联系,从中受到启发,有所收获,“以史为鉴”学会做人的道理。知识领域的开拓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很大的影响,下面就谈几点浅见。
  
  一、运用“典型法”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所谓“典型”,即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深刻地反映社会的突出特征。历史知识包括时代背景、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意义和影响等,要再现当时的历史场面,使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感人的场面震撼学生的心灵,就必须在教学中抓住典型时间和典型人物去启发学生的思维,运用所学的知识弄通历史的来龙去脉。我在讲授中国历史第四册第五课“抗日救亡运动”西安事变的发生时,我是这样引述的:“同学们,《西安事变》这部电影你们看过吗?”学生有的回答看过,有的回答没看过。接着提出问题:“发动西安事变的主要人物是谁?”学生回答是张学良、杨虎诚,我在黑板上悬挂张、杨两位将军的图像,并简短地介绍张、杨两位将军的生平事迹,要求学生看课文,这样简短地提问和概述,一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让他们去弄懂事情的真相,从“做什么”到“想什么”这一思维过程,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富有一定的感染力,从而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对了解西安事变的经过和结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采用“层层剥笋法”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之后,就要正确地引导他们去认识事件的起因,然后结合学过的课文内容加以阐述:自“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对日军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根据蒋介石的密令,由于张学良未放一枪一炮,就率领东北军10万人撤至关内,日军如入无人之境,不到半年时间就占领了东北三省。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就拱手送给了日本帝国主义,使东北3000万同胞在日军的铁蹄下过着“亡国奴”的生活,背井离乡,到处流浪,受尽了欺压和凌辱,张学良成了不抵抗的罪人,受到全国人民的指责。通过这一叙述,就恰到好处地交代了事件发生的起因,接着请学生看书分析:1、西安事变发生之前,张、杨和陕北红军的关系怎样?2、张、杨为什么能够接受“停止内战,联红抗日”的主张和红军停战?3、张、杨实行“兵谏”的目的是什么?以上三个思考题再次激起学生的兴趣,都能进行不同性质的回答。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揭示事件的经过: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国民政府内部分化加剧,张、杨在进攻陕北红军屡遭失败感到没有出路,经过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争取,此时的张学良身系国难家仇于一身,张、杨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联红抗日”的主张和红军实行停战。在蒋介石亲自到西安强令张学良、杨虎诚两位将军再次进攻红军,张、杨两位将军多次苦劝蒋介石联红抗日无效后,于1936年12月12日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内战等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这样补充说明,学生就更加清楚明白了。两位有胆有识、顾全大局、深明大义的英雄形象就跃然纸上展现在学生面前,如身临其境,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之情。
  
  三、用“上下连接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对上面的问题虽已明确,但对事变发生后如何解决,持不同的看法,特别是“抓住蒋介石后怎么办?”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有的说把罪大恶极的蒋介石杀掉,有的主张把蒋介石送军事法庭处理,有的说交给共产党裁决等等。显然学生对事变的最终解决把握不真切,对当时事变发生后的复杂形势理解还不透彻,这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从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来认真分析,用基本的史实、基本的概念和基本的规律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我向学生阐明:如果把蒋介石杀掉,国内将更加混乱,日本帝国主义好乘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亲日派”头子主张武力讨伐张、杨,指挥大军紧逼西安,阴谋置蒋介石于死地,以夺取最高统治权力,好取而代之,这是不妥当的;把蒋介石送军事法庭审判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蒋介石是国民政府的最高统帅。所以,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只有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才有利于人民、有利于抗日,才符合民族的利益,经过共产党的努力和全国人民的压力,蒋介石被迫答应了“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的条件。张、杨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终于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预示着抗日新局面的到来。经过分析概括就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历史是生活的教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就使他们从中受到了教育,使他们懂得祖国的历史,融汇了“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的悠久文化。让他们体会了我们的祖国是伟大的,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学好本领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祖国的强大就是自己的骄傲。由此可见,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回答和思考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就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使学生受到教育的效果。
其他文献
初中化学实验内容繁多。我认为在复习中,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把实验内容分为三个重点进行复习,这样可最大程度地提高实验复习的效率。    一、注重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复习    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主要内容,也是中考试题必考的知识点。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基本操作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常见仪器的使用,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等。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复习,教师可根据教材和考纲要求,先找
期刊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要求每个公民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才能。作为教师,我们培养的人才要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呢?下面简要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英语是一门似简而实难的学科。由于受现有条件和旧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对英语说的方面
期刊
党中央提出:中国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一个公平正义社会,一个诚信友爱的社会,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而且还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各种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关系。地理教学作为直接研究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学科,在贯彻“和谐社会”建设理念,普及宣传“和谐社会”思想时,具有学科上的理论优势,在地理
期刊
在理化课堂上正确运用情感教学创设情景,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新奇感、惊讶感、兴趣感,可以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的热情,以求得教学的长期效应。教师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语言、体态、演示表演、实验,激活学习氛围,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使教师的教学得心应手,轻松自如。  可以这么说:“情感”就像物理学中的“场”一样,存在于每一节课的始终,影响着教学认识活动的进行。它是
期刊
“天平的使用”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从表面上看同学们会读、会用。但对于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我们并没有留意,只要求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我们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在此本人略谈在教学中的一些教学总结。    一、天平的结构原理    天平是根据杠杆的平衡原理制成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按正常称量时,被称量物体放置左盘,砝码放置右盘,再移动游码直至天平平衡
期刊
2006年2月19日,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在中央党校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
期刊
一、根据学科特点指导学习方法     1、根据学科研究对象指导学法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对象的性质和规律是不相同的。因此,不同学科的学习应联系不同的实际,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例如,哲学研究的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共同性质和共同规律。因此,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从最普遍、最一般的意义上去学习和理解哲学常识的理论知识。     2、根据学科研究方法指导学法   学科研究对象不同,决定了它们的研究
期刊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后不久,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进行了系统深刻的阐述,极具指导性、时效性和针对性,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学校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
期刊
大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大班为小学做准备,小学是学校教育的开始,小学教育是学前教育的继续发展与提高。因此,学前教育与小学既有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两者关系处理得如何,关系到儿童的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及教育质量的高低。如何使大班的儿童升入小学而能较快地适应小学数学的学习,使之过渡、衔接得合理、科学,确实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根据我的实践,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搞好调查研究,
期刊
所谓思想品德课的三维教学法,就是在中学思想品德课的备课、讲课、练习等教学环节中重点体现德育渗透,基础知识及能力训练三方面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从德育、知识、能力三个角度入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什么要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突出德育、基础知识与能力要求呢?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贯穿德育教育,对学生是进行德育渗透,是中学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目标,也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任务。可以说,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是中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