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角色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来源 :幸福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iion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能帮助幼儿成长。尤其是角色游戏,能促使幼儿对社会产生初步的认知,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交流与分享能力,让幼儿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由此可见,角色游戏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小班幼儿而言,可以加深其对社会情感的了解,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小班角色游戏可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角色游戏可以让幼儿模仿自己喜欢的任务角色,激发幼儿的多种兴趣,规范幼儿的社会行为,培养幼儿的社会情感和良好的价值观念。小班幼儿年龄较小,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对外界未知的事物、环境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幼儿教师可以借助角色游戏,让小班幼儿初步接触并了解社会。教师可以为小班幼儿营造极具社会化的游戏环境,并通过多种模式开展角色游戏,如单一角色、小组角色、班级角色等,帮助幼儿树立社会意识,增强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幼儿能充分认识社会,加深幼儿对社会的了解。同时,在开展角色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正确引导幼儿,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并根据幼儿的喜好合理分配角色,提高幼儿的体验感,让幼儿能在角色游戏中充分感受角色和故事带来的乐趣。此外,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适当融入角色游戏,并从多个角度观察幼儿的游戏过程,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以此有效地指导幼儿,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二、小班角色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影响


  (一)深化幼儿的自我意识
  小班角色游戏可以有效地深化幼儿的自我意识,让幼儿了解自身所需,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学会思考,并能进一步感知社会。
  一方面,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角色游戏可以充当催化剂。幼儿通常以自我为中心,通过角色游戏可以转变幼儿的思想,让幼儿能快速适应社会化环境。自我意识是幼儿成长的关键点,可以帮助幼儿逐渐感知社会事物,丰富幼儿的经验和思想,促使幼儿能不断地融入社会,增强幼儿的知识和能力。特别是小班幼儿,教师在该阶段采用角色游戏的方式开展教育,可以扩大幼儿社会活动的范围,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让幼儿学会了解他人的思想和感受,促使幼儿萌发自我意识。
  另一方面,角色游戏可以引导幼儿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避免幼儿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学会换位思考。教师可以利用虚拟情境,让幼儿感受他人的想法,并在不同的角色中,让幼儿尝试理解他人,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让幼儿在日常的游戏和生活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从小培养幼儿正确的思想意识,为幼儿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加深幼儿的社会认知
  小班幼儿对社会的认知还不够充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通过对各类事物的观察和了解,会逐渐对社会形成正确的认识。其中,角色游戏在该阶段可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能有效加深幼儿对社会的认知。在实际游戏过程中,幼儿借助扮演的角色,能在相应的情境下了解该角色所具备的责任和正确的行为。良好的角色能对幼儿的思想起到促进与指导作用,让幼儿对社会产生新的认知,有利于幼儿从容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交往。同时,在角色游戏中,通过让幼儿模仿相应的角色,还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文明礼貌、尊老爱幼等,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在角色扮演中,教师可以设计让幼儿排队购买商品的情节,告知幼儿在排队时应养成不插队、有序排队的良好行为,通过角色游戏加深幼儿对排队行为的理解与印象,让幼儿在排队时能有效规范自身行为。再如,教师还可以设计日常生活中端茶倒水的情节,安排幼儿扮演“爸爸”“妈妈”等角色,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认识社会中的行为规范,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增加幼儿的社会情感
  情感是人们通过感知事物而自然形成的一种心理变化,社会情感是在人们得到满足后的一种体验。在角色游戏中,社会情感要求幼儿能掌握各种情绪的表达方式,并学会控制情绪,了解情绪表达的多样性,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在角色游戏中,教师通常会为幼儿精心设计游戏主题和游戏角色,并针对幼儿的情绪变化进行合理引导,让幼儿学会控制情绪,顺利完成角色扮演任务,促使幼儿在日后游戏中,学会调节自身情绪,能与其他幼儿进行合作,更好地与社会环境相融合。同时,在社会情感中,还包含关心、责任感、内疚感等内容。通过角色游戏,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体验各种情感,帮助幼儿学会掌握不同情感的表达方式,培养幼儿准确判断各种情绪以及情感,学会感知社会中的各种事物,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四)强化幼儿的社会行为
  首先,角色游戏可以为幼儿提供良好的交流机会。小班幼儿在刚入园时,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会产生害怕的心理,難以快速融入学习环境中。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带领幼儿开展角色游戏,为幼儿分配相应的角色,并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与机会,以对话的形式安排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彼此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促使幼儿能快速融入集体环境中,提高幼儿的交流能力。
  其次,角色游戏可以规范幼儿的社会行为。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可以为幼儿设定某一特定的环节,让幼儿通过扮演所设定的角色感受合作与分享的快乐,并起到规范幼儿行为的作用。同时,角色游戏还可以帮助幼儿掌握大量的生活技能,增强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充分发展幼儿的社会性行为。
  最后,角色游戏可以有效规避幼儿的消极行为。消极行为主要包括破坏物体、打骂同学、目无尊长等,这类行为通常带有倾向性,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小班幼儿无法准确认知社会,并且无法真正了解社会中的各类事物,不能准确判断事物以及行为的好坏。但是,角色游戏可以让幼儿感知到错误行为,让幼儿能充分认识错误行为,从而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小班角色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游戏指导中的注意事项
  在小班角色游戏中,幼儿教师通常会为幼儿设计相应的主题和具体的角色,并让幼儿自主选择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激发幼儿参与角色游戏的兴趣,让幼儿能在游戏中感知不同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在实际的游戏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以下三点注意事项。
  其一,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表现,深入了解幼儿的性格和想法,为幼儿选择适合其扮演的角色。幼儿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适当的时间给予幼儿恰当的指导,为幼儿提供游戏帮助。同时,教师还需要鼓励幼儿切身体会所扮演的角色特征,让幼儿在游戏中能与社会有效融合。
  其二,教师应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随着游戏的不断变化,幼儿体验过的角色也逐渐丰富,此时教师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融入游戏中,引导幼儿细心观察周围的生活,加深幼儿对身边事物的印象。
  其三,教师应间接指导幼儿的游戏过程,通过扮演相应角色适时介入到幼儿的游戏中。在幼儿遇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介入,引导幼儿通过自主思考和分析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积极引导幼儿游戏
  小班幼儿具备极强的模仿能力,通常喜欢模仿家长或教师的行为举止,但是小班幼儿对社会与生活的认知不够,且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因此,教师在开展角色游戏时,应尽可能趋向于生活化、简单化,保证游戏内容易于幼儿接受与理解。在设计游戏内容时,教师可以加入“和我一起做”的环节,先由教师摆出动作,再让幼儿进行模仿,紧接着互换角色,由教师模仿幼儿的动作。对于游戏中一些较难理解的情节,教师需要加以解释,确保幼儿能有效理解。在游戏结束后,教师要对每个幼儿的表现进行鼓励与评价,增强幼儿学习、参与活动的自信心,为后期角色游戏甚至其他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同时还可以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促使幼儿对社会产生新的认识。
  總而言之,小班角色游戏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开展角色游戏时,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轻松、和谐、愉悦的游戏环境,培养幼儿的社会认知、情感以及行为,促使幼儿对社会形成初步的认知和印象,让幼儿通过体验多种角色了解各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规范自身行为。
  (作者单位:吴江区实验幼儿园)
其他文献
幼儿的生命教育是指通过教育让幼儿对生命有正确的认知,让幼儿用正确的观念去看待、爱护生命,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不断发展的人。  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学前教育中意义重大,家长和教师都不应忽视对幼儿的生命教育,不能让生命教育成为学前教育的盲点。幼儿年龄尚小,对生命没有基本的了解与思考,还不明白什么是死亡,不明白生命的珍贵,自然也不知道怎么去保护自己的生命,不懂得怎样尊重别人的生命。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中
在医院检查中,抽血检查是最常见的检查项目,许多病例在确诊前都要参考患者的血液检查结果。血常规检查一般采用静脉抽血或指尖针刺来集血液。检验人员通过在显微镜下计算血细胞的数量,观察细胞的形态和分布判断受检者是否患病以及患病的类型。血常规检查较为简单,一般在抽血后的1~2小时就能出结果。血常规检查前的注意事项  血常规检查前需要清淡饮食,在抽血检查前3天,不要吃过于油腻以及高蛋白的食物,尤其不要饮酒;还
幼儿生活自我服务能力,又称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幼儿独立地管理自己生活各方面的能力,包括进餐、盥洗、穿脱衣物、入睡、整理物品等。从小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对幼儿的终身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一個小朋友起床哭了引发的一系列穿脱衣服的故事为例,践行生活及教育思想。一、故事缘起引关注  午睡起床时,小朋友们都开开心心地坐在被窝里井然有序地穿衣服。教师也忙个不停,因为冬天到了,很多小朋友穿线衣都很
自然观察是幼儿获取周围事物信息、发现事物之间联系的基础,对于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发展幼儿的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观察习惯,能有效促进小班幼儿的操作智能发展。本文针对借助自然观察促进小班幼儿操作智能的实践对策这一课题和大家一起进行探究。自然观察能够促进小班幼儿操作智能发展  3~6岁的幼儿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他们总是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众所周知,幼儿时期是儿童思维发展和学习习惯养成的
導致儿童出现营养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有能量过剩、缺乏微量元素以及营养不足。幼儿期是儿童成长的关键阶段,需要科学合理的营养搭配,本文探讨当前学前儿童存在的营养问题,对影响学前儿童营养状况的因素展开分析,并提出我国学前儿童营养健康问题的解决措施。一、当前学前儿童存在的营养问题  现阶段学前儿童存在着生长发育较为缓慢、超重、贫血以及体重低等营养健康问题,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  (一)营养不足问题  营养不
什么是药品有效期,药品有效期是怎么规定的,启用后使用效期怎么计算,此外药品应在什么条件下保存,多久清理一次药品,超过有效期的药品服用过后有什么危害,过期的药品该如何处理?下面向大家做个介绍。药品有效期  卫计委及GMP标准对药品有效期的规定:药品的有效期是指药品在规定的储存条件下,能够保持质量的期限。也就是说如果药品在开启的情况下或者没有在规定的储存条件下保存,那么药品保存期就不在规定的期限內。通
幼儿的一日活动包括生活活动、学习活动、户外活动、游戏活动等。连接一日活动各个环节的过渡性环节称为“驿站”,它起着约束作用,包含着重要的教育契机。本文通过探讨幼儿日常活动之间过渡环节的有效衔接,分析解决幼儿日常活动之间过渡环节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为幼儿教育的不断完善提供有效指导,保障幼儿的自由、自主、自律。一、过渡环节组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想法老旧,形式单调  目前,许多幼儿教师还没有意
所谓的幼小衔接,其实就是指衔接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相邻阶段的教育过程。这一阶段是幼儿进入小学的必经阶段,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这也是十分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十分关键,因此如何才能够更好地对大班幼儿进行良好教育,培养他们的良好学习习惯,是幼儿园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他们的小学学习更加顺利。  在幼小衔接的视角下,如何才能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可以更快、更好地适应
妇科疾病是女性常见病、多发病。部分女性由于自我保健意识匮乏,加之不良的生活与卫生习惯,使得妇科疾病缠身。对此,在日常生活中,女性应积极预防,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远离妇科病。(一)良好的卫生习惯  女性要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尤其要注意内衣裤的清洗。女性最好不要使用洗衣机清洗内衣裤,因为洗衣机中存在大量的细菌,会导致内衣裤残留霉菌,即便晾晒也难以完全消除。换洗的内衣裤要放在通风处晾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之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之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六大解放”思想与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二者都认为应该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培养幼儿,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笔者认为,将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与幼儿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