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尔德说过,“人在亲自说话时,他几乎不是他自己,给他一个面具,他就会跟你说实话。”或许谎言从来不全是真实的遮蔽,有时反倒因为谎言赋予的面具,我们才得以安然接近乃至接受生活的真实与人性的真相。
因此,当我沉醉于施林克的《夏日谎言》,恍然发现书中围绕“谎言”而书写的七个哀伤的小故事,其实无一不在叙写和揭露更多的“真实”。与德国文学那些动辄叫人叹为观止的大手笔叙事不同,施林克更擅长把握的是现代日常生活的隐秘角落,以及从这隐秘中折射出的人性切面。
七篇故事中的谎言,并非是那些意在伤害他人的恶意的谎言,事实上,主人公们编织谎言的目的,或是不愿在麻烦的男女关系中制造新麻烦,或是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抑或自以为了解,或是为了埋藏一段记忆,又或是为了留住生活的美好状态。这些谎言的诞生多是因为爱,以爱为名的谎言,在说谎者看来已经不是谎言了,而是他们心里认同的那个“爱”的一部分。乖悖的是,他们所爱的对象却并不领受掺杂了谎言的爱,认为这不仅是爱的变质,更是变质的爱,甚至说根本不是爱。《最后的夏天》里那位欺瞒家人准备在痛苦不堪时了却生命的教授,当妻子无意间发现他的自杀计划,尽管他一再强调“我不想让我的离开给别人带来麻烦”,妻子仍旧怒不可遏,认为这是彻头彻尾的自私行径,一场不告而别的自杀不过是丈夫为了要“讨好死亡”,全不知情的妻子不过是这场“告别”的陪衬。
因此,施林克笔下的“谎言”的复杂性,不在于它们究竟背离了多少的真实,而在于谎言的产生与接受竟可以这般截然多歧。谎言,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两端。
最末一篇《南方之旅》讲的就是一个欺骗自己的故事,或者说重新发现自己的故事。一个年老的女人在孙女陪同下,来到当年生活的城市旅行,因为孙女的追问,回想起年轻时的爱人,一个颇有才情的独臂大学生。而多事的孙女竟还替她找到了当年的爱人,如今同样老迈的哲学教授。在混杂着尴尬和意外的见面中,两人回忆起了当年的情感。然而关于分手的原因却各执一词。她记得当年的他埋头学术,毫不顾及自己,还为出外参加学术会议的他空等了好久,终于不得不分手。他却指出,这些都是谎言,事实上,他当时只是出差十天,十天之后,她已然离去。
归程中,她向孙女坦陈了这则谎言。“不是他离开了我,而是我离开了他”,这一切是因为“害怕”,“害怕我无法理解他的思想,害怕和父母决裂”。然而内心中她受不了自己做出的错误选择,加之日后并不幸福的生活,这一切使她怪罪他,“是他没有看出我的恐惧,是他没有给我帮助,是他没有拉住我”。
谎言,就其最终极的指向而言,或许并非为了欺骗别人,而是自己。人们发现自己其实更乐意生活在谎言里,在这其中得到安慰与放松。在真实和谎言的边缘游走,是因为人们从未真正倾向接受真实,我们更乐意接受我们愿意接受的那部分真实。与其说谎言遮蔽了真实,毋宁说它凸显了真实。施林克展现的不是我们面对谎言的处境,而是多数情况下,真实让人心力交瘁的处境。
《逃离德黑兰》
作者:安东尼奥·J·门德兹 / 马特·贝格里欧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这是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的原著,影片男主原型便是作者门德兹本人。他是美国中情局伪装部门负责人,在中央情报局技术服务部门从事秘密工作25年,参加过冷战时期最重要的一些秘密活动。1980年他在伊朗危机中营救6位美国外交官,获得“勇敢情报之星”的奖励。30多年后这段经历被改编成了电影《逃离德黑兰》。这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男人的勇气与责任,以及在绝境中看到希望的坚定信心。
《盗梦好莱坞》
作者:郝建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好莱坞电影在中国格局中是文化先锋还是艺术毒素?好莱坞有没有主旋律?中国为什么没有黑色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名师郝建的这本电影评述合集,从视觉享受、文学解读、拍摄技巧及影片传达出的社会思考等方方面面,精析多部类型电影,引导读者在自己的理解之外,对影片产生更加专业、更加深刻的思考。
《打工女孩》
作者:张彤禾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张彤禾是前《华尔街日报》驻北京记者,同时也是《纽约客》《国家地理》等媒体的撰稿人,她的丈夫何伟同样以描写当代中国的非虚构作品而闻名。当她想写本关于中国的书时,这个国家的农民工吸引了她——在中国,外出务工已经有二十多个年头,几百万人,离开村庄,去城市工作。她尤其对女性感兴趣,背井离乡,她们得到最多,或许失去也最多。
《鸳鸯谱》
作者:东东枪/地下天鹅绒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鸳鸯谱》是知名博客作者、网络段子高手东东枪及著名胡思乱想家地下天鹅绒写的同名情感专栏作品合集,天马行空风趣幽默的文笔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两性关系中的种种。《鸳鸯谱》创办之初,东东枪曾说:“垂杨柳是用来倒拔的,鸳鸯谱是用来乱点的,这个专栏我没打算拿自己当《人间指南》,就当咱是病人之间的交流病情儿了。”书中一半内容是情感问答(东东枪回复读者来信),一半是情感随笔(地下天鹅绒幽默解读两性),理论和实践经验相得益彰。
因此,当我沉醉于施林克的《夏日谎言》,恍然发现书中围绕“谎言”而书写的七个哀伤的小故事,其实无一不在叙写和揭露更多的“真实”。与德国文学那些动辄叫人叹为观止的大手笔叙事不同,施林克更擅长把握的是现代日常生活的隐秘角落,以及从这隐秘中折射出的人性切面。
七篇故事中的谎言,并非是那些意在伤害他人的恶意的谎言,事实上,主人公们编织谎言的目的,或是不愿在麻烦的男女关系中制造新麻烦,或是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抑或自以为了解,或是为了埋藏一段记忆,又或是为了留住生活的美好状态。这些谎言的诞生多是因为爱,以爱为名的谎言,在说谎者看来已经不是谎言了,而是他们心里认同的那个“爱”的一部分。乖悖的是,他们所爱的对象却并不领受掺杂了谎言的爱,认为这不仅是爱的变质,更是变质的爱,甚至说根本不是爱。《最后的夏天》里那位欺瞒家人准备在痛苦不堪时了却生命的教授,当妻子无意间发现他的自杀计划,尽管他一再强调“我不想让我的离开给别人带来麻烦”,妻子仍旧怒不可遏,认为这是彻头彻尾的自私行径,一场不告而别的自杀不过是丈夫为了要“讨好死亡”,全不知情的妻子不过是这场“告别”的陪衬。
因此,施林克笔下的“谎言”的复杂性,不在于它们究竟背离了多少的真实,而在于谎言的产生与接受竟可以这般截然多歧。谎言,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两端。
最末一篇《南方之旅》讲的就是一个欺骗自己的故事,或者说重新发现自己的故事。一个年老的女人在孙女陪同下,来到当年生活的城市旅行,因为孙女的追问,回想起年轻时的爱人,一个颇有才情的独臂大学生。而多事的孙女竟还替她找到了当年的爱人,如今同样老迈的哲学教授。在混杂着尴尬和意外的见面中,两人回忆起了当年的情感。然而关于分手的原因却各执一词。她记得当年的他埋头学术,毫不顾及自己,还为出外参加学术会议的他空等了好久,终于不得不分手。他却指出,这些都是谎言,事实上,他当时只是出差十天,十天之后,她已然离去。
归程中,她向孙女坦陈了这则谎言。“不是他离开了我,而是我离开了他”,这一切是因为“害怕”,“害怕我无法理解他的思想,害怕和父母决裂”。然而内心中她受不了自己做出的错误选择,加之日后并不幸福的生活,这一切使她怪罪他,“是他没有看出我的恐惧,是他没有给我帮助,是他没有拉住我”。
谎言,就其最终极的指向而言,或许并非为了欺骗别人,而是自己。人们发现自己其实更乐意生活在谎言里,在这其中得到安慰与放松。在真实和谎言的边缘游走,是因为人们从未真正倾向接受真实,我们更乐意接受我们愿意接受的那部分真实。与其说谎言遮蔽了真实,毋宁说它凸显了真实。施林克展现的不是我们面对谎言的处境,而是多数情况下,真实让人心力交瘁的处境。
《逃离德黑兰》
作者:安东尼奥·J·门德兹 / 马特·贝格里欧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这是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的原著,影片男主原型便是作者门德兹本人。他是美国中情局伪装部门负责人,在中央情报局技术服务部门从事秘密工作25年,参加过冷战时期最重要的一些秘密活动。1980年他在伊朗危机中营救6位美国外交官,获得“勇敢情报之星”的奖励。30多年后这段经历被改编成了电影《逃离德黑兰》。这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男人的勇气与责任,以及在绝境中看到希望的坚定信心。
《盗梦好莱坞》
作者:郝建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好莱坞电影在中国格局中是文化先锋还是艺术毒素?好莱坞有没有主旋律?中国为什么没有黑色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名师郝建的这本电影评述合集,从视觉享受、文学解读、拍摄技巧及影片传达出的社会思考等方方面面,精析多部类型电影,引导读者在自己的理解之外,对影片产生更加专业、更加深刻的思考。
《打工女孩》
作者:张彤禾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张彤禾是前《华尔街日报》驻北京记者,同时也是《纽约客》《国家地理》等媒体的撰稿人,她的丈夫何伟同样以描写当代中国的非虚构作品而闻名。当她想写本关于中国的书时,这个国家的农民工吸引了她——在中国,外出务工已经有二十多个年头,几百万人,离开村庄,去城市工作。她尤其对女性感兴趣,背井离乡,她们得到最多,或许失去也最多。
《鸳鸯谱》
作者:东东枪/地下天鹅绒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鸳鸯谱》是知名博客作者、网络段子高手东东枪及著名胡思乱想家地下天鹅绒写的同名情感专栏作品合集,天马行空风趣幽默的文笔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两性关系中的种种。《鸳鸯谱》创办之初,东东枪曾说:“垂杨柳是用来倒拔的,鸳鸯谱是用来乱点的,这个专栏我没打算拿自己当《人间指南》,就当咱是病人之间的交流病情儿了。”书中一半内容是情感问答(东东枪回复读者来信),一半是情感随笔(地下天鹅绒幽默解读两性),理论和实践经验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