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言的安慰

来源 :名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ssml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尔德说过,“人在亲自说话时,他几乎不是他自己,给他一个面具,他就会跟你说实话。”或许谎言从来不全是真实的遮蔽,有时反倒因为谎言赋予的面具,我们才得以安然接近乃至接受生活的真实与人性的真相。
  因此,当我沉醉于施林克的《夏日谎言》,恍然发现书中围绕“谎言”而书写的七个哀伤的小故事,其实无一不在叙写和揭露更多的“真实”。与德国文学那些动辄叫人叹为观止的大手笔叙事不同,施林克更擅长把握的是现代日常生活的隐秘角落,以及从这隐秘中折射出的人性切面。
  七篇故事中的谎言,并非是那些意在伤害他人的恶意的谎言,事实上,主人公们编织谎言的目的,或是不愿在麻烦的男女关系中制造新麻烦,或是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抑或自以为了解,或是为了埋藏一段记忆,又或是为了留住生活的美好状态。这些谎言的诞生多是因为爱,以爱为名的谎言,在说谎者看来已经不是谎言了,而是他们心里认同的那个“爱”的一部分。乖悖的是,他们所爱的对象却并不领受掺杂了谎言的爱,认为这不仅是爱的变质,更是变质的爱,甚至说根本不是爱。《最后的夏天》里那位欺瞒家人准备在痛苦不堪时了却生命的教授,当妻子无意间发现他的自杀计划,尽管他一再强调“我不想让我的离开给别人带来麻烦”,妻子仍旧怒不可遏,认为这是彻头彻尾的自私行径,一场不告而别的自杀不过是丈夫为了要“讨好死亡”,全不知情的妻子不过是这场“告别”的陪衬。
  因此,施林克笔下的“谎言”的复杂性,不在于它们究竟背离了多少的真实,而在于谎言的产生与接受竟可以这般截然多歧。谎言,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两端。
  最末一篇《南方之旅》讲的就是一个欺骗自己的故事,或者说重新发现自己的故事。一个年老的女人在孙女陪同下,来到当年生活的城市旅行,因为孙女的追问,回想起年轻时的爱人,一个颇有才情的独臂大学生。而多事的孙女竟还替她找到了当年的爱人,如今同样老迈的哲学教授。在混杂着尴尬和意外的见面中,两人回忆起了当年的情感。然而关于分手的原因却各执一词。她记得当年的他埋头学术,毫不顾及自己,还为出外参加学术会议的他空等了好久,终于不得不分手。他却指出,这些都是谎言,事实上,他当时只是出差十天,十天之后,她已然离去。
  归程中,她向孙女坦陈了这则谎言。“不是他离开了我,而是我离开了他”,这一切是因为“害怕”,“害怕我无法理解他的思想,害怕和父母决裂”。然而内心中她受不了自己做出的错误选择,加之日后并不幸福的生活,这一切使她怪罪他,“是他没有看出我的恐惧,是他没有给我帮助,是他没有拉住我”。
  谎言,就其最终极的指向而言,或许并非为了欺骗别人,而是自己。人们发现自己其实更乐意生活在谎言里,在这其中得到安慰与放松。在真实和谎言的边缘游走,是因为人们从未真正倾向接受真实,我们更乐意接受我们愿意接受的那部分真实。与其说谎言遮蔽了真实,毋宁说它凸显了真实。施林克展现的不是我们面对谎言的处境,而是多数情况下,真实让人心力交瘁的处境。
  《逃离德黑兰》
  作者:安东尼奥·J·门德兹 / 马特·贝格里欧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这是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的原著,影片男主原型便是作者门德兹本人。他是美国中情局伪装部门负责人,在中央情报局技术服务部门从事秘密工作25年,参加过冷战时期最重要的一些秘密活动。1980年他在伊朗危机中营救6位美国外交官,获得“勇敢情报之星”的奖励。30多年后这段经历被改编成了电影《逃离德黑兰》。这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男人的勇气与责任,以及在绝境中看到希望的坚定信心。
  《盗梦好莱坞》
  作者:郝建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好莱坞电影在中国格局中是文化先锋还是艺术毒素?好莱坞有没有主旋律?中国为什么没有黑色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名师郝建的这本电影评述合集,从视觉享受、文学解读、拍摄技巧及影片传达出的社会思考等方方面面,精析多部类型电影,引导读者在自己的理解之外,对影片产生更加专业、更加深刻的思考。
  《打工女孩》
  作者:张彤禾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张彤禾是前《华尔街日报》驻北京记者,同时也是《纽约客》《国家地理》等媒体的撰稿人,她的丈夫何伟同样以描写当代中国的非虚构作品而闻名。当她想写本关于中国的书时,这个国家的农民工吸引了她——在中国,外出务工已经有二十多个年头,几百万人,离开村庄,去城市工作。她尤其对女性感兴趣,背井离乡,她们得到最多,或许失去也最多。
  《鸳鸯谱》
  作者:东东枪/地下天鹅绒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鸳鸯谱》是知名博客作者、网络段子高手东东枪及著名胡思乱想家地下天鹅绒写的同名情感专栏作品合集,天马行空风趣幽默的文笔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两性关系中的种种。《鸳鸯谱》创办之初,东东枪曾说:“垂杨柳是用来倒拔的,鸳鸯谱是用来乱点的,这个专栏我没打算拿自己当《人间指南》,就当咱是病人之间的交流病情儿了。”书中一半内容是情感问答(东东枪回复读者来信),一半是情感随笔(地下天鹅绒幽默解读两性),理论和实践经验相得益彰。
其他文献
和李晨的几次交道,让我觉得这个人很亲切,感受不到工作属性问题带来的距离,这大概和他的经历有点关系。《士兵突击》刚播还没红的时候,这一段空白期,他跑去做了些生意,其实以李晨的性格,他当不了商人,因为生活的太随性,潜意识里也拒绝自己被琐事所困,于是他又回来演戏了,接过几部没有什么观众缘的电视剧,直到《士兵突击》大红,才又回到正轨。在《我的团长我的团》宣传时期,因为《士兵突击》效应,我们准备把这部剧推上
期刊
如果一个姑娘能在被人指责为小三后用实名微博义正严词地说:  “感情不是政治,没有强弱,又何来掠夺”,那么日后她来一出未婚先孕也绝对不足为奇。  在流行藏着掖着的娱乐圈大大方方地提供自己的感情作为众人的谈资,并树立了“敢爱敢恨”的勇猛形象,你甚至还要暗赞她的高明,她不是别人,她就是电影《我要成名》中的霍思燕。  宋柯  据说分手是因为狗  宋柯和霍思燕的恋情被曝光是在2006年,先是一位参与电影《我
期刊
现在,投资人会问杜琪峰,“电影能不能进去大陆”,“不能的话预算就会很少”。  而内地等待港导的是更多甚至全新的“规矩”。  杜琪峰执导警匪片25年了,此前“杜氏警匪片”已经成为一块叫好又叫座的金字招牌。以内地公安缉毒为背景的《毒战》恰是杜琪峰执导的第50部电影。这些年,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的状况引发业界大讨论,他和许鞍华被认为是“港味”电影的终极代表者,香港电影到底该坚持本色还是向内地市场妥协,一直是
期刊
和在电影里一样,亚历山大·塔霍(Alexandre Tharaud)在舞台上优雅的鞠躬,伴随着掌声谢幕。只是这场音乐会不在巴黎,而是北京。  在讲述老年生活的哀婉电影《爱》中,塔霍“饰演”了自己,一位成功的钢琴家。随着这部电影斩获戛纳和奥斯卡,音乐家塔霍变成了“演员”塔霍。“我觉得很搞笑,这个角色的拍摄其实没用多久,但是现在所有人都在和我谈这个。我以后可再也不拍电影了,不过这次经历是个惊喜。”  
期刊
在《金婚》中林永健被观众发现“喧宾夺主”,  张国立说:“别咱们这么一群人干不过一个林永健啊!”那一年林永健已经37岁。  自称“小眯眯眼儿、大牙板、八字眉”的林永健,最近成了北京卫视的“救星”。偶像演员马伊琍和杜淳的《青春期撞上更年期2》收视持续走低被叫停,临时拉来林永健监制并主演的《毕有财》补档,这部零宣传、零预告的电视剧竟然效果奇好。  一向被形容“长得太客气”的林永健,在电视屏幕上的号召力
期刊
题材扎堆一直是国产电影的老问题。  制作方一窝蜂追着蹿红电影的屁股走,  他们把人物打捞出来,洗净榨干。  之前是黄飞鸿,霍元甲,现在轮到叶问了。  很忙  2013年的第一个季度,“叶问”的通告很满。  它先得赶着在1月8日王家卫的《一代宗师》里与中国内地观众见面,两日后赴香港,继而到全球许多国家;一个多月后的2月24日,影迷对于它与梁朝伟的探讨热乎劲还没退,郑嘉颖出演主角的电视剧《叶问》登陆齐
期刊
虽对于《魔境仙踪》里的男主人公奥斯卡来说,  做一个伟大的魔术师还是一个好人是无比艰难的抉择。而对于詹姆斯·弗兰科来说,  任何身份的转变都毫无难度,他简直能够72变。  据说《魔境仙踪》的导演山姆·雷米最初打算找小罗伯特·唐尼或是约翰尼·德普来出演男主角,出于种种原因,他最终选择了詹姆斯·弗兰科来扮演这个改邪归正的魔术师。从江湖术士到拯救奥兹国的英雄,这种蜕变的人物设定被詹姆斯·弗兰科演的让人信
期刊
阿丁说自己写的都是失败者的故事。在新书《寻欢者不知所终》中,  那些小镇上的年轻人仿佛永远处在危险之中,过剩的荷尔蒙像躲在角落里的巫师,  突然就能让生活栽入深渊——瞎了一只眼,或者断了一条腿,或者把自己的父亲搞疯。  《寻欢者不知所终》是其中一个短篇的名字,男主人公叫“冰”,为了离婚而去寻欢,最终“冰”化了——嫖客失踪,妓女报案,爱情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书里的14个短篇小说都和逃离有关,原本这本
期刊
“花果山装腔指南”APP作者。微博名人,奢侈品“反腐斗士”。  铅笔是古老的文房用具。最早的铅笔,真的用铅做芯。古罗马人发现铅块可在平面上划出浅痕,就用它来记录文字。拉丁文里管铅笔叫“Penicillus”,本意是小尾巴。中文里的“铅笔”,则是从日本引进的外来词。有种说法认为中国汉代就有了铅笔,依据是《东观汉记·曹褒传》里有一句:“寝则怀铅笔,行则诵文书。”  铅笔之妙,是随时随地都能书写记录。有
期刊
强卡洛手舞足蹈地说,“我比莎士比亚更懂奥赛罗!”作为著名歌剧导演,  强卡洛对同乡威尔第的经典歌剧《奥赛罗》有着特殊情感,“当所有男孩出去撒野时,  我都是跟着父亲去剧院后台看他演出,我是听着《奥赛罗》长大的。”此次国家大剧院音乐节上,  强卡洛执导《奥赛罗》,力图打造出一个里程碑式的范本。  今年是歌剧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和理查德·瓦格纳诞辰200周年,作为西方歌剧历史上两位旷世奇才,威尔第和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