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思乡诗表现手法举隅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zhang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94年以来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诗鉴赏题,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愈来愈倾向考查对普通群体都具备的永恒情志(如思乡念亲、惜别怀远等)的理解,着重检测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的感悟,强化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积淀和人文底蕴阐发的能力考查。
  而关于乡愁类诗歌的鉴赏出现于多份高考试卷,如2002年高考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的鉴赏,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闻雁》、《寒塘》两诗的鉴赏,2004年浙江卷的《菩萨蛮》,广西卷《鹧鸪天》,江苏卷《征人怨》,安徽卷《秋思》等;2005年全国卷《邯郸冬至夜思家》,福建卷《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江西卷《绝句》,湖南卷《与浩京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等的鉴赏。由此可见,乡愁类诗歌鉴赏的考查是高考热点之一。笔者作为多年的高考辅导教师,对这类诗歌常用表现手法做一归纳,以飨广大考生。
  古典诗歌中用来传达情志的媒介很多,文人墨客往往感时生情;中秋望月怀远;重阳登高思亲;日暮行人思归;月夜除夕思亲;伤春悲秋念归,常常托物(子规、杨柳、梅、菊、雁、笛、月等)传情。平时阅读如能有这些敏感意识,再熟知一些常用表现手法,鉴赏能力必能有较大的进步与提升。
  一、比喻:如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硭,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此诗感情激烈、比喻奇特。诗人被贬柳州,心情抑郁不平,于此登山赏景愈加触动“愁肠”,所以荒秋之中的奇峭山峰在他眼里简直如同一柄柄利剑,无论行至何处,目及何方,却像总是在割刺他思乡的愁肠,此比形象逼真,切合当地独特的山形物态,三、四句再由“割愁肠”转出奇想,迭进一层,因观异乡景只能伤怀,索性登高思“故乡”;然而思乡情太切,只靠自己的一双眼睛眺望,终不能表尽内心的渴望,于是诗人由佛教化身之说生发联想:自己若能化身“身千亿”散立于每个山头,尽情遥望故乡,那该多好!想象奇特,比喻绝妙,表情痴烈,可谓“沉着痛快”。又如吴融诗《春归次金陵》中的“更被东风动离思,杨花千里雪中行”写诗人久官在外,终于去官返乡,当“地近乡园自有情”之时,喜不自胜,归心似被东风吹起的“杨花”,千里回转,轻快飘渺。“雪”又比花,见出杨花之多,思绪寥乱。
  二、烘染。如崔涂《春夕》诗中的“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三更啼”两句。上句写梦境,因长年在外旅居,思家心切,而成夜梦,梦中飞越万里,获得了片时回乡之乐,但是这不过像庄周梦化蝴蝶,乐趣毕竟只是短暂的虚幻,梦醒后发现自己依旧是“孤独异乡人”,依旧离家万里,更加失望忧愁。下句写梦醒处境,夜深月寒,不时传来杜鹃鸟“不如归去”的哀啼,真让人听来“一叫一回肠一断”(李白)。两句含意互相烘托映衬,梦中还家与子规夜啼,一乐一悲;“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而愁惨的气氛,把思乡之情烘托得更加浓烈。
  三、反衬。如元好问《颍亭留别》:“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诗中“怀归人自急”是离乡人真实心情的写照,为一诗之眼。但前后都极力渲染闲悠的物态。波是淡淡起,鸟是悠悠下,一个“自”字,说明景物美好,鸟兽自在,都非关己也,从而反衬的人更加孤苦焦灼。
  四、借景寓情。如李益诗《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前两句抓住边塞月下之景的特点,极力渲染大漠的荒寒和凄冷,“回乐峰”“受降城”点出地点,分别以“霜”“雪”形容沙和月,一写天上,一写地下,上下交映,无比单调、苍凉,为下文铺垫。第三句又诉诸听觉,以呜呜的深沉芦管声,进一步渲染气氛,触动人的思乡情绪。“不知何处”说明不止一处,凡是有征戍者的地方都会借笛寄情;也透露出征人惆怅的心境。最后用“望乡”两字点活全景,通过虚拟的征人望乡的细节动作,表现乡思的心理。这就使人之情貌与上面所写的夜景、笛声浑然一片,不直接抒情,但思情已尽见。
  五、细节。如张籍《秋思诗》“洛阳城里风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中摄取“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节进一步将“意万重”“说不尽”的乡思形象化、具体化,尤能表达诗人对这封家书的慎重和对故乡深深的眷眷思念,细节典型,生动感人。又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慢慢,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第二句以夸张之笔写泪透襟袖涟涟不干的细节,渲染离乡愁思。
  六、反常。如唐空图《漫书五首》之一中的“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写远离家乡,乡音越来越少,但听到莺啼声却和故乡的莺声相似,无端勾起思乡的隐痛,又无可奈何,只好迁怨于莺鸟。天下莺啼本一样,诗人却要怪怨它,恨其似乡音,是基于不该相似的心理的,这样反常的认识源于异地耳中乡音稀的事实,但心中却未曾忘却故乡音,当听到熟悉的莺啼时,便触动愁心,恍惚中似归故乡,转醒过来方知误将莺声当乡音了。一个“恨”字,情反常理,转出数层曲折,把乡思情表现得极真切。和此手法相同的还有“乡愁不随秋夜永,客愁偏向雨声添”(熊秫《客里书事》),“墨到乡书偏黯淡,灯于客思最分明。”(黄景仁《二十夜》)“别却并州已六年,眼中归路直于弦。”(元好问《家山归梦图》)“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游汉江》)等。
  七、层叠。如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诗中的“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泪忆三巴。”两句先用三个“一”字重叠反复,写出杜鹃鸟悲鸣声声,愁肠寸断,次句又以三个“三”字对偶,点明时令,着眼于视觉,间接写出如血如火的阳春风光,突出一个“忆”字,把子规悲鸣,三月鲜花和断肠愁怀融成一境,相互映衬,纡结萦回,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又如李觏《乡思》诗:“人言落日是天涯,望尽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前联的反跌之法,抒写家乡难见的伤怀,夸言故乡在天涯之外而从侧面含蓄吐露怀乡之情,下联承上点出“恨”字,不见家乃因“碧山相阻隔”,已令人生恨,何况暮色苍云又遮碧山。真是障碍重重,伤恨重重,一层深化一层。
  八、因梦寄情。如戎昱《旅次寄南张郎中》诗中的“归梦不知湘水阔,夜深还到洛阳城”,先写归梦,后写梦后,梦中回到故乡,看见春光满园,梦醒只见残灯落花,对比更加鲜明,突出乡思之深、急切,相似的还有“春风一夜吹香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武元衡《春光》)“寻常梦在秋江上,钓船游扬藕叶中。”(章孝标《梦乡》)等。
  当然,古人表现乡愁的手法是很多的,比如还有对比、双关、设问,虚实相生等等,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上面提到的八种手法是常见常用的,希望能给广大考生一点帮助。
  
  李芸,周玲,现居新疆泽普巴州。
其他文献
一  2018年春末的一天, 我坐在北京飞往哥本哈根的航班上。时至午夜,机舱里关了灯,黑暗中传来隐隐的鼾声。经济舱狭小的空间让我夜不能寐, 于是我戴着耳机听歌———“  Are you going to Scarborough Fair?Parsley, sage,rosemary and thyme,Remember me to one who livesthere,She once was a
那时,非常遥远又好似昨天  一次事故之后  我们经历了一次漫长的迁徙  母亲的脸灰暗、阴冷,神堂里的石像一般  村庄流云般的炊烟  母亲的呼唤  是我全部的记忆  那时,老屋的锅台好高  即便抬高脚尖,也够不到上面  童年的光影中,唯独缺少父亲的陪伴  那是我童话城堡不完整的残缺  我和妹妹是两只羊羔的陪伴  在母亲缝补碎花的格子衣服的温暖里  我第一次失眠了  时间其实是长著牙  疯狂吞噬万物的
梦做了一半  梦做了一半  突然忘了我是谁  在高高的天空上  我使劲地朝下望  我看见一群陌生小孩  在兔子城堡做游戏  滑滑梯,竖蜻蜓  用小树枝做铅笔  “别醒呀,别醒呀! ”  他们全都冲我喊  “请你继续做梦吧  我们还要在梦里玩”  小狐狸  小狐狸,小狐狸  你为什么跑进寺庙来  大殿上的师父正诵经呢  香炉边的白灰上  迭沓轻浅脚印两行  大殿上的师父正诵经呢  躲进一束腊梅花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是,我发现许多语文教学却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有些语文课表面上看起来“轰轰烈烈”,但实际上却没有培养到学生的能力。甚至语文课上,有些同学昏昏欲睡,有些同学交头接耳,还有些同学做着别科作业……我不仅陷入了沉思,如何彻底医治语文教学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考试难考、成绩难以提高”的顽症呢?采取多种形式的方法和手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改变旧
《雷雨》不仅是一部家庭悲剧,更是一部社会悲剧。其中“周朴园逼蘩漪吃药”一出尤其让人过目不忘,体现了曹禺先生的独特匠心,技高一筹。可以说蘩漪手中的这碗药不同寻常,它是一碗扼杀旧式女性自由幸福生活的“毒药”,也是一碗驯化青年男女绝对服从权威的“毒药”,更妙的是这碗药如一面镜子,照射出周朴园这一封建家长丑恶的内心世界。  这碗药的奇妙处还在于它融入了周家内部尖锐的矛盾冲突。首先体现在周朴园与繁漪之间,专
许吉安,1957年7月生。1980年参加工作,1994年调入浙江省绍兴鲁迅中学任副校长,现任该校党委书记、校长。1997年被评为市“十佳师德标兵”,1998年获省“春蚕奖”,200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劳动模范称号,200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5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他的管理理念体现在“新”、“高”之上,他的工作作风体现在“实”、“细”之中。学校发展五年规划的制定,以
每个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受其相应的学习动机驱使,学习动机的不同导致了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的差异。从理论上讲,所有学生都有追求成功、回避失败的动机倾向,正如阿特金森所指出的,每个学生都有同时具备追求成功与回避失败两方面的特征,只是二者表现程度不同而已。尽管追求成功、回避失败是所有学生共同的愿望,但在实际的学习情境中,有成功就有失败,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在我国的中小学,人们通常根据分数指标把学生分成三类:一类
占:董校长,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的采访。我们中学语文老师普遍感觉在教学中,吃力不讨好,教学效果总是难以令人满意。您从事语文教学三十多年,对中学语文教学有很多的研究,造旨很深,见解独到,您能就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给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做些指导吗?  董:我很乐意能有机会借助《语文教学与研究》这本语文界权威杂志和广大的语文教师同业来谈谈语文教学问题,也希望我们在交流过程中,彼此共同探讨语文教学问题,以期达到
新课程的实施导致新的课程因素的出现,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使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教师过程也变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这种开发性的课堂犹如战场,瞬息万变。课程的生成性与开放性、教学目标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学生对课程的多元化反应和个别差异等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中不可控因素增多。现代课堂对教师的课前备课和课堂现场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自主、合作、
站在二十一世纪的开端,对席勒美学进行研究时,张玉能先生具有一种非凡的洞见能力和精审独到的概括能力,他洞见到了席勒思想中完整的审美人类学体系,概括了这个体系可能提出的诸多问题。同时,他所采用的视角也是富有价值的,因为这使得用思想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美学家,来研究审美人类学问题的存在根据和发展趋势的构想成为现实,为确立美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新的美学研究方向彰显出当代意义。不仅如此,还由于是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