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新生儿腕带在儿科母婴同室护理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up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检查对照核心制度执行与落实时,发现在查对制度中,经完善后新生儿患者在接受特殊检查、治疗的身份识别中仍存在模糊因素。方法:调查新生儿腕带在护理工作中的依从性,新生儿患者在接受特殊检查、治疗时有了明确的查对执行依据。结果:病儿家属认知不足,护士操作欠规范,健康教育不完全到位,在护理工作中仍存在不足。结论:完善查对制度,规范腕带流程 ,杜绝了重大医疗事故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中图分类号】R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036—01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患者身份的识别是医疗安全的保障[1],确保各项护理工作准确执行,患儿在接受特殊检查、治疗时能正确识别身份,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护士识别隐患 预防缺陷的能力,降低了护理缺陷频率,但在实际工作中患儿标识腕带的依从性不足,因此,完善各项制度流程,及时督导在儿科工作中非常重要。
  1.1 对象:收集了从2013年1月到2013年5月入住我科的患儿150例,对其这150例进行患儿家属对患儿佩戴腕带情况的调查以及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中对新生儿佩戴腕带情况的调查及分析。
  1.2 方法:
  1.2.1标识腕带:腕带分2层上面为医用无毒PVC,下面一层用棉质的布进行包裹,防止患儿对腕带出现过敏情况.。标识腕带属于一次性使用物品,腕带两端有不可逆的一次性可调式纽扣。
  1.2.2 腕带的填写:由2位责任护士核对信息后在腕带上用圆珠笔填写病人基本信息,包括科室、姓名、床号、住院号、性别,经双人核对无误后给患儿戴上,至患儿出院时撤除。
  1.3 调查方法: 针对150例患儿家属对患儿佩戴身份腕带的情况(见表1)
  通过表2 可见 100 %的护士认为新生儿佩戴腕带可以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后对腕带进行核对可以有效保证对患儿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确保查对环节能正确执行,规范了护理查对制度,保证了护理行为的准确和安全:80 %的护士在工作中发现由于患儿佩戴的松紧不定而导致腕带容易滑脱,有15%的护士在滑脱之后没有及时的补写并佩戴,这些原因均直接影响了患儿家属对标识腕带的认知程度,导致患儿佩戴腕带的依从性不足。
  2 對策:
  2.1 加强患儿家属对腕带的认识,做好患儿家属的宣教工作,告知家属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在没有医务人员的允许不得随意将腕带取下。
  2.2 在房间床头及抢救台上标明醒目标志,在每位患儿的床头前都贴有明显的标签(请用药前核对腕带信息),提醒每位护理人员在对患儿进行各项操作前必须进行身份识别。
  2.3 定期组织护士学习双重身份腕带识别的意义,树立以患者安全为优先考虑的理念,使护士从思想上接受双重身份外带确认的方法,在工作中严格执行腕带核对制度。
  2.4 根据每天病人数量及危重人数调配工作人员,按三级甲等医院标准分管病人数量,新生儿用药前的双人确认信息正确,保证工作有效完成。
  2.5 规范护士操作行为,告知护理人员身份腕带对快速确认病人身份、保证医疗安全,护士长评估当日新入院病人对腕带的认知情况,护士宣教是否到位;每周二、四对腕带进行依从性专项检查,了解患儿腕带佩带的情况,确保患儿的手腕带。提高病人腕带佩带的依从性,有效地防止因错误识别患者引起的医疗事故,能够最大限度提高管理效率,也是医院现代化、正规化医疗管理的发展方[2]。
  3 结论:
  通过此次调查应加强新生儿腕带监管,规范护士操作,制定腕带执行的护理流程,加强健康教育,不断完善腕带识别制度,提高新生儿腕带的依从性从而减少了因错误识别患儿引发的医疗护理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邓娟,谢蓉芝,吴华颖.完善身份标识手腕带,落实护理查对制度[J].中国实用医药,2009,2(4):252.2
  [2] 杨万里.住院患者管理应把握的问题[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1,8(4):320.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取栓术后重症监护室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重症监护室1999~2008 年收治17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病例。17例按照腹膜刺激征阳性和阴性分为A组和B组。术前A组和B组分别经CTA三维重建和动脉造影确诊。全麻后行剖腹探查、肠系膜上动脉切开取栓、肠切肠吻合术。术后转入外科监护室,予抗凝、全胃肠外营养,肾功能不全及脓毒血症者接受血液滤过治疗,并行精心护理。要求护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品管圈的应用对于十二指肠营养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影响。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通过组织专题讨论,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改进措施。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有效地降低了十二指肠营养管非计划性拔管, 是提高护理质量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  【关键词】品管圈;十二指肠营养管;非计划性拔管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0
【摘要】 目的 观察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以缩短病人急性期,减少病人卧床时间,减少脑室系统粘连梗阻性及交通性脑积水、再出血等并发症,防治脑血管痉挛、血性脑脊液刺激、减轻头痛症状,减少病人痛苦。促进病情恢复。减少住院时间。方法 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脑脊液置换疗法。结果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在各种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治疗有效率
【关键词】布氏杆菌病;波状热;网状内皮细胞;脑膜炎;血清学检查凝集实验效价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24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062-01  布氏杆菌病是有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细菌侵害部位为网状内皮系统,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1]。其临床特点是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肝脾肿大等,易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