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改变了我人生的书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ep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常被读者问懵:你最喜欢的书是什么?对你影响最大的书是哪一本?你能不能给我们推荐一本书?是的,大多数情况下,我都答不上来;即便回答,也只是随便用一两个书名搪塞一下。
  此时,夜深了,坐在书堆里,我忽然想起伴随我四十多年的一本书。我已经舍不得、也不忍心翻开它,因为它实在是破烂不堪。我小心翼翼地把它装进一个文件盒,放在书架上,作永久的珍藏。这本陪伴我经历了人生最痛苦、最难忘、最快乐时光的书,正不受打搅地、静静地睡在蓝色文件盒里。我在文件盒侧面的标签上写了这样一句话:“我用过的第一部《新英汉词典》,永久收藏。”
  对,影响我一生的其实不是一本书,而是一部词典。
  虽然读过不少书,但没有哪本书像这部词典这样,如此长久地陪伴我,如此深刻地影响我,如此不断地改变我的命运。我之所以要让它“休息”,是因为它已经“衰老不堪”。每次把它从文件盒里取出来,都像是从神龛里捧出圣物似的,唯恐把它碰坏。是的,四十年前的“这堆纸”,伴随我东奔西跑、走南闯北,甚至漂洋过海,如今它已经破烂得无以复加。哪怕是在收旧书报的人那里,也没有一本书比我的这本词典更破旧;如果我把它卖给收旧书报的,他们也会嫌它不够整齐。它烫金的封面,早已看不到原来的字迹;它的扉页,不知什么时候被遗落在地球的哪个角落;它的内页,边角全都卷起,以至于要查一个单词时,必须将卷起的书角展平;放在书桌上,它已经没有一部近1700页的词典本来应有的“雄姿”,不过是一堆揉皱的烂纸而已。
  一部词典,如果没有经受千千万万次的翻阅,断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英语里有个词语,现在的学生一开始往往不能明白,这个词叫dog-eared,按字面解释,是“狗耳朵的”。初识时,颇为费解。当年,我却一下子就懂得了这个词的意思:书页“折角了的”“卷边了的”。用dog-eared,其实挺象形的:书角卷起来了,像狗的耳朵竖着或耷拉着。我的这部词典不就是这样的吗?在中文里面,我们也可以用“狗啃过似的”来形容。总之,这本词典真的烂得不能再翻了。我坚信,世界上肯定找不到第二本这样的词典。于是,我只好将它深藏,让它 “安度晚年”。
  这部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新英汉词典》,是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举全家财力买到的。不知吃错了什么药,上高中后,我忽然想学英文。在那所只有三间房、四周都是农田、如今已成为养猪场的农村高中里,我是唯一一个立志要学英文的“怪胎”。我的数学肯定不是体育老师教的,但我的英语肯定是我的物理老师教的。我清晰地记得高一第一次上英语课时的情形。物理课下课后,老师并没有离开教室。上课铃响了后,他继续给我们上课——上英语课。我们都很惊讶。物理老师说:“同学们,根据学校的安排,现在由我教你们英语。我们的教材一共有两册,但我只教你们第一册,因为第二册我自己也不太会。”我便是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开始了我的英语学习。
  记得那是春天,是4月8日(词典的后面写着这个购书日期),我逃了课。凌晨4点便从家里出发,穿过黎明前的黑暗,穿过寂静的原野,步行去25里外的县城。买到词典后,再步行25里路回来。下午上学时,我就把这本词典带到了班上。同学们很惊讶,很羡慕,因为他们做梦也没想到,世界上居然还有这么厚、这么漂亮的书。他们使劲地将手在衣服上擦干净后,我才同意他们把它打开看一眼。在全班同学们面前,我的形象仿佛一下子高大起来。
  第二天上午,课间休息时,我得意洋洋地跑到班主任办公室,向他展示我的“大书”。班主任接过词典,翻了翻,皱着眉头,问道:
  “这是你买的?”
  “嗯。”
  “多少钱?”
  “六块钱。”
  没想到,班主任的眼睛瞪得奇大,我从来没见过他的眼睛睁得那么大过,眼珠简直快要从眼眶里掉出来了。他瞪完眼睛后,把词典往我手里一塞,只说了一句话:“你这个败家子!”
  既然这样,我也就没有必要再向他表达我的“抱负”了。但从班主任的办公室里走出来,我心里极其难过,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错了。教室后的稻田里,一群鸭子在啪啦啪啦地觅食,我忽然意识到,这部词典是我母亲卖了多少鸡蛋才凑足了钱的呀。一只鸡蛋5分钱,家中一共才养了5只鸡。可是,词典既然买回来了,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已经没有退路,只能勇往直前!我暗暗立志:将来要是有出息了,一定要买很多很多鸡蛋给母亲吃。我更不服气班主任说我是个败家子。
  于是,我开始疯狂地学习,我要为家里挽回“损失”。其实,这部词典在我精神层面上的冲击更大。我也像班上的同学一样,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厚的书,我觉得它伟大、辉煌、威严,甚至觉得它神圣无比。我很惊讶,世界上居然有人能编写出这么厚的一本书,居然有人能认识那么多我不认识的单词。他们太有学问了,太了不得了!我一定要成为那样的人!油灯下,走路时,我如痴如醉地背着这本大书里的单词。可是,对于一个乡下孩子,很多单词实在是难懂。我的意思是,就連词典里的一些单词的中文释义我也弄不明白。比如,什么是巧克力?什么是冰激凌?什么是香蕉?我虽然能背出chocolate、ice-cream、banana,可是,我从来没见过这些东西,不知道它们究竟长啥样。
  然而,从那个春天起,我的人生因为一部词典而改变。我每天都要带着它,放学后,放牛时,坐在牛背上,都要把它带着。可以想象那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夏天,一个乡下孩子,光着脚,骑在牛背上,手捧一部词典,口中念念有词。其实,我不仅是用它来查看单词,事实上,我是把它当着一本书在读,这也是为什么它会破烂成现在这个样子。因为这部词典,我养成了读词典的习惯。没有合适的书可读时,我可以阅读词典。如果我是荒岛上的鲁滨逊,只要一部词典,我就会很开心。
  怀揣这部词典,我沿着乡间泥泞的小径终于走到了很远的地方,我得以“阅读”人生绚丽的风景。借助这部词典,我考取了大学英文系;借助这部词典,我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借助这部词典,我考取了博士研究生;借助这部词典,我完成了博士后出站报告;借助这部词典,我考取了公派留学;借助这部词典,我读了不知多少原文经典;借助这部词典,我译完了《傲慢与偏见》《鲁滨逊漂流记》《苔丝》《双城记》;借助这部词典,我翻译了300多首诗歌……因为这部词典,我由一个放牛的孩子,成了大学教授。
  可是,它太旧了,太烂了,没法用了。于是,我后来又买了其他的词典来取代它。可是,任何词典到了一个词典爱好者的手中,命运都不会太好,我的第二本词典也快翻烂了。但我依然怀念我用过的这第一本词典,因为是它影响了我的一生。虽然现在我们基本上都在用电子词典,但纸版书的魅力却是任何电子书无法替代的。尽管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可以抚摸它,依然可以继续感觉它的温度、它的厚度、它的重量,我永远也无法像删除电子文档那样,将它从我的生活中“删去”,因为,它的每一页上都有我阅读过的痕迹;每一页的字里行间,都有我的笔迹,红的、蓝的、黑的,都有岁月留下的永远抹不去的印记。更主要的是,如果不是这本词典,我不知道我还会在家乡那些泥泞的小路上徘徊多少年。
  陈义海:教授,比较文学博士(博士后),双语诗人,翻译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兼任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跨文化研究、文学翻译和诗歌创作。出版各类著(译)近三十种,曾翻译出版《傲慢与偏见》《鲁滨逊漂流记》《苔丝》等;主要诗歌作品有《被翻译了的意象》《迷失英伦》(双语)等。其第一部英文诗集《西茉纳之歌和七首忧伤的歌》2005年在英国出版。曾两度获得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诗歌奖、散文奖,中国新归来诗人代表诗人奖。
  编辑 木木 691372965@qq.com
其他文献
叶弥,本名周洁。1964年6月生,苏州人,祖籍无锡。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94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成名作《成长如蜕》。著有中短篇小说集《天鹅绒》《亲人》《钱币的正反两面》《桃花渡》等,长篇小说《风流图卷》《美哉少年》。曾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小说《天鹅绒》改编成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所著作品译介至美、英、德、法、日、韩、俄罗斯等国。现居苏州太湖边。  
期刊
背着背包,甩着短发,她哼着《彩云追月》,就这么一路从昆明到贵阳,又从贵阳搭上去皖南的卡车。作为西南联大医科的学生,在国家危亡之际,她是多么向往去延安或者皖南参加新四军,现在,梦想终于成真。  她踏上了皖南的土地,站在了新四军政治部的门前,蹦蹦跳跳地来到了军政治部文化组办公室,站到了一位拉着小提琴的军人面前。  会跳舞吗?不大会。  会拉琴吗?也不大会。  那你会什么?停下拨琴弦的手,军人皱起了眉,
期刊
毛毛从四年级开始,从学校带回的家庭作业,就令我一筹莫展——  算术:很难,我读不懂题意;  美术:有趣,像是看展,我们小时候学的是图画入门;  语文:能懂,但,一做就错……  偶尔我自信心作祟,对毛毛的周记提个建议,次日一定得到最低分。我是在老家的村小学开的蒙,高中偏科,念了个大专,靠运气在写字楼里上班。如果让我退回去再做一次小孩,我可能连小学都毕不了业的。  我预感到自己的知识结构经不起推敲,对
期刊
亲爱的施江熠:  展信安!  当你看到这封信时,已经是2035年了,可能你是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发现的这封积满了灰的信,纸张已经泛黄,字迹也开始模糊不清了,但幸运的是,你还是找到了它,与14年前的自己会面。  此刻,你那里是阳光明媚的午后,还是繁星满天的深夜?我写这封信的时候,窗外下起了雨,伴随着阵阵雷声,我坐在北窗前,遥想2035年的你。  不知此刻的你,过着怎样的生活?你知道的,自从上了高中,我
期刊
天刚黑,农家的灶头做饭烧稻草,小风中刮过来一阵阵焚烧干稻草的香味,这是此地傍晚特有的味道,每次闻到这香味,对于生的爱恋便又增加几分。于是忽然起念,要去外面看看月亮底下的风是什么样的。  关上门,走出院子,回头看一眼院中的花、树和菜。半生搬家二十多次,唯有在这里是住得最久的,再有三个月就满整十年了。十年的缓慢生活是一笔财富,漫长清静的日常生活收获颇多,给了我生命感动的,就有小院中的这一小块土地。当初
期刊
我是一个只需要很少很少爱的人。  幼年时托给舅妈照管,舅妈喜出望外:“用两个被子夹在中间,放在床上,她一动都不会动,头上帽子歪了掉下来也不用管,这样的小孩我可以带一百个!”不知道是不是受到我的鼓励,舅妈后来开了一个幼儿园。  后来大了,寒暑假负责照管我的小姨也很满意:“那个书呆子在走廊藤椅上半天没动了,我妈给了她一本书。”  前段时间几个人聊开车,说到犯困时需不需要补充能量或者休息,王董来劲了:“
期刊
1  马陵山西麓,起伏的丘陵锻打了它的血气;骆马湖东畔,悠悠的碧波冶炼了它的性格。山水的情怀让棋盘坚强而又柔韧,让167平方公里的土地,自展风流。  我们和棋盘,是一个城市里比邻而居的两个小镇,是一个汉字的左撇右捺,是一家子各自生活的兄弟。像我们共同种植的庄稼,一不留神就会把根须扎进彼此的身体;像我们平时闲聊的家常,一个共同的话题,就让我们越过了对方的地界,却丝毫不知。  我们一衣带水,我们手足相
期刊
走进去,拐角的拐角便是先生屋了。老太指着一条弄堂对我说。  道了声谢,我走进弄堂。拐角的拐角,一间小屋赫然出现在眼前,屋檐下方的一块匾上工整地写着三个大字:先生屋。还没进屋,就听到里面有说笑的声音。听声音,像是一个女子在和一个老人寒暄。  不用敲门,门是敞开着的。  我跨进门槛,问道,这就是先生屋吗?  屋内说话的女子侧过身来,说,是的,你来做头发?  我有点尴尬地摸了摸头,说,不是,我只是来看看
期刊
十多年前的某个盛夏,我在蝉鸣声声中结束了高考。  走出校门,左拐,在报刊亭前停下,站在那里,翻看了半个小时最新的杂志。瘦削的老板低头看报,偶尔头也不抬地端起茶杯,吸溜着嘴,嘬一口茶。那是报刊亭的黄金时期,老板并不担心翻阅过的杂志无人购买,而大部分书与杂志,也不会以清洁为由,拒人千里地进行塑封。有风缓缓地吹来,掀起我的裙角。阳光炙烤着大地上的植物,发出细微的焦煳的味道,和让人迷醉的成熟的芬芳。我看得
期刊
1  奶奶侧身躺在客堂间门口的一张木门板上,露出瘦骨嶙峋的身体。一个老医生正在给她做手术,大人们都围在边上,给老医生做助手。我牵着妹妹,站在场院的苦楝树下。妹妹在抽泣,嘴里还含糊不清地呢喃着“吓”。我内心也紧张着,小手捏成一个小拳头,屏着呼吸,不敢出声。  我当时六七岁,能记住一些事情就是在这个时候,也能用头脑想些事情了。大人们永远在忙忙碌碌,连给奶奶开刀也那么急促。他们的手脚不停,父亲和叔叔各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