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令:出门不管,平安回来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ms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毛从四年级开始,从学校带回的家庭作业,就令我一筹莫展——
  算术:很难,我读不懂题意;
  美术:有趣,像是看展,我们小时候学的是图画入门;
  语文:能懂,但,一做就错……
  偶尔我自信心作祟,对毛毛的周记提个建议,次日一定得到最低分。我是在老家的村小学开的蒙,高中偏科,念了个大专,靠运气在写字楼里上班。如果让我退回去再做一次小孩,我可能连小学都毕不了业的。
  我预感到自己的知识结构经不起推敲,对毛毛未来的呵护将仅仅止于衣食饱暖——虽然,那时她还坐在我自行车后座的小藤椅里上学,我们晴雨兼程,上坡的时候她舞动小手为我加油,下坡的时候她就安心地念念童谣,我们亲密无间、呼吸与共,像是同一个人。
  毛毛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们终于有了一套自己的小房子,坐落在老城区的市中心:室外车水马龙、霓虹闪烁,昼夜不息,室内的格局乏善可陈,但那是我们盼望已久的第一个家,我们大破大改、费尽心机、用足了每一寸空间。入住的第一天,我们心情雀跃,在卧室、卫生间、小厨房、南向的客厅、阳台改成的书房……在我们新家的每一个空间里,走来走去,以房子主人的姿态,过舒展的、自由的、期待已久的生活。
  “妈妈,明天我想跟同学们一起上学,坐3路公交车去,我想以后都这样。”她跃跃欲试、成竹在胸,眼睛里充满了成长的渴望,是一个小孩子想一节一节地长高、想独立、想亲自去触碰这个世界的一份热望。我同意了毛毛的请求,刚刚有了小房子的我特别能懂得她的心情。况且孩子已经长大,我自行车后座的那把藤条座椅已经过于窄小了。
  每天清早6点半,我起床给她热一份牛奶煎个蛋,面包是头一天就备好的,她哼哼唱唱地吃完,就背着双肩书包兴冲冲地下了2楼的平台。我从3楼的北窗探出头看她:“出门不管!”她回过身笑盈盈地挥手回应:“平安回来!”我目光的尽头是一座那个年代的摩天大楼,3路公交车站就在大楼门前,我甚至能看到毛毛拉着扶手上车,车子突然启动,她趔趔趄趄地接连后退,然后两手紧紧抱住车内栏杆,小身体稳住了。
  女儿升入初中,上了一所排名“甲类甲校”的名校,因为住址相近,小学的好朋友也基本升入了同一所初中。她和同学们每天把作业做得漂漂亮亮的,发愿高中也要考上“甲类甲校”,一直可以做同窗。
  初三下学期,课业愈加繁重,毛毛面黄肌瘦、睡眠不足,每天蔫头耷脑的,像是花季里的一朵苦菜花。中考一模成绩出来了,毛毛的分数在她心仪的“甲类甲校”的范围内,但不占绝对优势。毛毛不管不顾、信心满满,睡得更晚、起得更早,像是一名精疲力尽的马拉松选手,进入了最后冲刺的5公里。与此同时,市里的四所甲类高中同时启动了招生攻势。一天下午,我接到一个电话,来自本市一所“甲类乙校”,校方热情地邀请毛毛报考,承诺只要毛毛第一志愿填写该校,即便考试失手仍然可以降低20分录取。我像是看见了救命稻草,当即回应可以考虑,并在次日到校签署了一份预录取协议。签完协议,我脚底生风去菜市场买了菜,给毛毛做了红烧青鱼、生菜叶炒蚕豆米、咸肉莴苣汤,晚饭吃得喜氣洋洋,像是提前庆贺金榜题名。毛毛刚开始有点懵,还有点委屈和不甘,但是看到父母发自内心地欢歌笑语,就也凑趣地跟进情绪——我们是第一次做父母,毛毛是第一次做女儿,我们都是第一次遇到中考这件事呢。晚饭后毛毛照旧回到书桌前,虽然妈妈已经自作主张把她“签”出去了,她没有反抗,但是希望我们不再打扰她,她要和同学们一同全力以赴地进考场,试试自己到底能考到哪儿。
  一个月之后,成绩出来了,毛毛的分数可以就读市里的任何一所高中,包括她心心念念的那所“甲类甲校”——我觉得内疚,整晚一声不响。毛毛的外公专程来家里,祝贺毛毛,也批评我,他并非为了孩子未能就读“甲类甲校”而遗憾,而是觉得我应该尊重孩子的愿望,哪怕孩子中意的是“甲类丙校丁校”。外公中肯而智慧,谈话结束前他话锋一转:
  一是签约的“甲类乙校”也非常好,出过院士,培养过外交官,要求毛毛安心就读;
  二是3年后的高考,志愿由毛毛自己做主,父母不得干涉。
  高中阶段的分科,毛毛选择了理化组合,那是最难啃的课程,我听从父亲的嘱咐,没有吱声。毛毛不多言语,拿定主意后就付诸行动,我的作用只是每天陪她早起、为她做一份早餐,然后目送她出门:“出门不管!”她还像以前那样回答:“平安回来!”
  3年后,毛毛去北京读大学,学的是草坪管理,她的高中同学大多选计算机类和会计类专业。可以想象今后同学聚会就是软件工程师们和会计们的峰会,其中夹杂着一个种草的,那就是毛毛。
  5年后,毛毛去美国的一所藤校攻读硕士,申请的专业是建筑景观设计。从本科到研究生,所学内容左奔右突、缺乏对应,还得跨越语言和地域,是绕远路了吧?毛毛说,学习这件事情,有趣就行,没有所谓捷径,也就无所谓绕远路。她本科曾一度被“服从”进“木工人造板”专业,若不是机缘巧合调整到了“草坪管理”,她就准备就读木工人造板的。多学习总是有益的,如果心里不总是纠结“收益”的话——这一点我深深赞同,我们从未要求毛毛赢在起跑线上,也不要求她一味地奋力争先,至于阶层逆袭、弯道超车、强势崛起等成功学词条,我们只会互相提醒规避。
  2014年,我和毛毛的父亲去伊萨卡出席女儿的毕业典礼,整座校园美得像一场梦。一周后我们先行回国,毛毛送我们到肯尼迪机场,一应的登机手续办完,毛毛就留在安检的那一侧了。转身再看毛毛,毛毛也踮脚挥手,同样在注视着我们:她穿一件花朵连衣裙、白色平跟鞋,黑色直发、眉眼精致,在一群着装随兴的机场旅客中很抢眼。她刚刚在陌生的国土上读完了硕士,在她向往的学校如期完成了学业,她正站在花季里,笑盈盈地迎候着更加充沛的未来。我一时间略有哽咽,如果距离靠近,我也许会对女儿说:“11年前我不声不响武断做主,让你错失了和小朋友们一同就读最理想高中的机会,好在那是最后一次替你做主,也是唯一的一次。那之后你为自己做的主,全都很美。”但是,我们相隔这几十米的距离,我想说的话就变成了一句内心独白,只有我自己听得见、听得懂。我和毛毛互相挥手,就像重温着我们之间曾经的口令:
  “出门不管!”
  “平安回来!”
  那是我们互相的祝福和承诺,永远都是。
  郁金香:文学硕士、编审,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
  编辑 木木 691372965@qq.com
其他文献
今年4月4日是清明节,我们一家人在乡下老家过节。爸爸带我到后院看香樟树,他说,这是我曾爷爷生前种下的,这棵香樟树的年龄比我大多了,有三十多岁了。  香樟树的主干是棕色的,特别粗,我都抱不过来。树干上有一个个白色的小泡泡,那是小虫子的家,白泡泡上有一个小洞,那是小虫的“家门”。树枝是绿色的,每根树枝又都有两三个分叉,上面满满地长着树叶。树叶有深绿色的、浅绿色的,还有橙红色的。深绿色的是老叶,浅绿色的
期刊
隔壁四婶子家送来了一碗大白米饭,几片猪肉搁在最上面。大米瓷白,肉色敦厚,仿佛连盛饭的那只碗都在飘香,实在让我们生馋。  可是母亲不准我们动,一筷子都不准动,态度很是坚决。  以前可不这样。左邻右舍的,谁家来了个亲戚什么的,煮了饭,烧了肉,都要这样送来送去的,让小孩子们解解馋。母亲总是将人家送来的饭啊肉的分成三份,我们弟兄三人一人一份。所以即使在饥饿年代,我们小孩子也常常有意外的口福。于是,我们就盼
期刊
黄蓓佳大姐主编的“年华璀璨”儿童文学丛书,已经推出两辑共计三十本,这中间有不少书的作者是多年耕耘在儿童文学园地的资深名家,如曹文轩、程玮、徐鲁、金曾豪、王一梅、章红等;也有近年来在童书领域英气勃发新作不断的新锐中坚,如赵菱、孙卫卫、沈习武、小河丁丁、杨筱艳、王苗等;但令人惊喜的是,还有一些“新”面孔、“老”熟人也加盟其中,令人眼睛一亮,如梁晴、荆歌、庞余亮等。当我看到在这个行列中的《耳朵湖》出现了
期刊
天蓝云白,阳光灿烂,微风和煦。从瘦西湖西门进入时,可见门前几株梅树正举着一朵朵梅花,仿佛在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我欣喜地称之为“迎客梅”。  因为是初春,瘦西湖里开放的花并不多,除了梅花,主要有迎春花和玉兰花。迎春花稀落地开着,仿佛腼腆的春姑娘羞于见人。路旁几棵挺拔的玉兰树,正开着白色或粉色的花朵。她高大美丽,特别显眼,远远地就能看见。人们在欣赏她的同时,其实她也在欣赏美景。  要说赏梅,最集中的地
期刊
她叫晴儿,比我大一岁。我在西安,她在西藏。我们是怎么认识的呢?大抵是因为我们都是别人眼中的“不完美小孩”——我的脸颊上有块鲜红斑痣,而她,先天性左前臂缺失。  鲜红斑痣可以治疗,可缺失一只手臂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生活的不便,意味着无数的挑战,还意味着别人异样的眼光。  我和晴儿一起去游乐场,有别的孩子在一旁议论:“看那个女孩,她只有一只手,好奇怪啊!”晴儿微笑着坦然回答:“是有点奇怪呢。不过
期刊
咕卟咕卟植物羊  阿玛抓回来一只植物羊。  植物羊其实是一种植物,村里人都叫它野草果。它叶片宽大,枝干像铅笔一样挺直,但没有铅笔那样瘦;植根上长着密密的胡须,有凹凸的皱纹。你仔细看,就像一张羊的脸,有角,有眼睛、鼻子和耳朵。把植株倒立起来看,俨然就是一只仰着头的山羊,阿朵就给这种植物取了个名字——植物羊。  阿玛把植物羊放在堂屋的夹层下,告诉阿朵,植物羊会唱歌,会跳舞。阿朵不信。  第二天,阿朵起
期刊
机器妈妈生了一个漂亮的女儿——铝盆姑娘。这姑娘长得百里挑一,谁见谁夸,尤其是那张银光闪闪的脸盘,就像十五的圆月。不,按她自己的说法,比十五的圆月还要明亮光洁。   女儿总不能守着妈妈过一辈子。这天下午,铝品厂的工人阿姨为铝盆姑娘打扮了一番,然后把她和许多铝盆姐妹放在一起,说是要运往商店,卖给用户。是呀,既然来到世上,就得有所价值。铝盆姑娘心里很高兴。  可是,她刚出世,如何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她丝
期刊
五一假期里,家人一起看了B站发布的五四青年节演讲视频《我不想做这样的人》。  儿子问我感受如何。  坦率地说,这些十四五岁的少年,生长在一个充满变数的时代,对人生的初步思考,与我们出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样板戏引导下形成的“做人要做这样的人”的标准模板,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重返十四五岁,你会不会后悔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希望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儿子的第二问,让我一时不知如何对答。  “人生轨迹”
期刊
叶弥,本名周洁。1964年6月生,苏州人,祖籍无锡。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94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成名作《成长如蜕》。著有中短篇小说集《天鹅绒》《亲人》《钱币的正反两面》《桃花渡》等,长篇小说《风流图卷》《美哉少年》。曾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小说《天鹅绒》改编成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所著作品译介至美、英、德、法、日、韩、俄罗斯等国。现居苏州太湖边。  
期刊
背着背包,甩着短发,她哼着《彩云追月》,就这么一路从昆明到贵阳,又从贵阳搭上去皖南的卡车。作为西南联大医科的学生,在国家危亡之际,她是多么向往去延安或者皖南参加新四军,现在,梦想终于成真。  她踏上了皖南的土地,站在了新四军政治部的门前,蹦蹦跳跳地来到了军政治部文化组办公室,站到了一位拉着小提琴的军人面前。  会跳舞吗?不大会。  会拉琴吗?也不大会。  那你会什么?停下拨琴弦的手,军人皱起了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