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故乡的“别样”大年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zh06014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月初三“做十”、初五“做大岁”和十五“游龙灯”,是莆仙年俗文化最独特之处。莆田特有的地域性“元宵月”民俗活动从正月初六起至二十九日妈祖宫举行“尾夜灯”方休,堪称全国最长的元宵节。
  尊老祝寿齐“做十”
  “前年我80岁,我的两个侄子,一个60岁,一个70岁,正月初三,我们叔侄三人按莆仙年俗都在这天‘做十’。我的儿孙有21人从海外回来,亲朋好友集聚前来祝寿,大门外燃放的鞭炮屑足有一尺多高,那热烈温馨的场面我终身难忘。”提起当时“做十”的情景,祖籍莆田市仙游县的华侨张天华老人依然显得激动而幸福。
  在仙游和莆田一些地方,正月初三是“祝寿日”。当地老人从50岁开始,每10年都要集中“做十”(做寿)。这一天,乡间小道、大街小巷,到处是肩挑红色担盘或手提礼盒的人,将寿面、鸡蛋、炮烛、中堂、布料等贺礼送往寿星家,一到门口,燃放鞭炮;主人则用红(米团)、白糕、柑橘、糖果等回赠,并设宴款待亲朋好友。
  “那天‘做十’,我家收下的寿面、鸡蛋、中堂堆得像小山似的,我们摆了好多桌洒席答谢大家。”老人边说边用手比划着,“‘做十’只是一种民间年俗,却让我深深感受到家乡尊老风气和乡情的淳厚。今年我在香港的二嫂也回来了,她也要在初三这天做90大寿。”
  张天华告诉记者,莆仙初三“做十”的习俗起源有很多传说,有说因过去太穷了,集中一天祝寿省钱;也有说是因为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备有年货,大家又都回家过年,集中做寿热闹红火,“这一习俗在海外的莆仙人中也广为流传”。
  勿忘历史“做大岁”
  在莆仙大地,“春节”是从初一过到初五,初五还要“做大岁”。“这也是莆仙过年习俗和其他地方不同之处,起因说来实在令人百感交集。”张先生给记者讲起了传说历史故事。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春节前,倭寇攻下兴化城(现莆田城内),大肆烧杀掳掠,仅城内就有3万多人被杀。待民族英雄戚继光率军收复兴化城时,已是次年的大年初一了。在山上避难的乡亲们返家后,收拾残破家园,悼念故去亲人;初二这天便成了莆仙人忌讳悲伤的日子,延续下来就形成了初二不串门的习俗。到初四,家人又聚在一起,重过除夕,初五重过初一,庆贺重生团圆,形成特有的“做大岁”习俗。
  推举“福首”纳大福
  “福首”是元宵活动中每个村社根据年龄辈份或抽签、或轮流选定的已婚男性,人数根据每个村社俗定,少的三四人,多的十几人。福首身穿长袍、头戴礼帽,负责是年向社神烧香、祭祀、收藏社神袍服、祭器等,出游时手捧社炉随神座绕境巡游并与沿途信众换香布福,他们是闹元宵的带头人。来年当“福首”的村民要在家门口迎接并完成“福首炉”等交接仪式,用心供上一年的香火,等来年元宵再用。是年的“福首人家”都会在家门口搭彩门、挂红灯、摆宴桌等,以表达“福首人家”的体面。已婚男子以做“福首”为吉利和荣耀,亲朋戚友均会送礼祝贺,福首也要大摆宴席酬客,可见气氛浓厚,喜乐融融。
  农历正月十四,莆田市城厢区筱塘社区居委会上社的居民就举行了庆元宵活动,将上社英贤的“妈”(当地所供奉的神灵的称谓)抬出宫庙,巡街祝福上社的近300户居民。
  上社老人黄福庆今年正好60岁,按筱塘居委会上社的族谱由上往下排序,黄福庆正好是今年元宵巡街的福首。而每年,上社都只有4个福首,每个福首都要做头,广集福气。
  农历正月十四21点,黄家已经是大红灯笼高高挂,斋菜茶果、糕点拼盘依序摆开。整个家门口都已经用竹条撑起一个新的门,门两边缀满翠绿的松柏枝条。红色幕布四垂,大门两边拉横幅,上书“欢庆元宵”四个大字。按照风俗,香案上只能摆十道茶果酒水,而子孙送来的红担子则是越多越吉利。黄福庆今年收到了自己家人和亲家40多担庆礼,里面分别装有素面、糕点、橘子等食物。
  到了21点30分,“妈”终于来到了黄福庆家门口,二胡队已经在黄福庆家里弹奏起来,腰鼓队也干劲十足地舞起来。腰鼓队演员都是平时的街坊邻居,她们身穿红衣红裤,头戴红帽,时而交叠,时而穿插,节奏渐变,十分喜庆。
  与此同时,黄福庆携带自己的亲属十余人在香案前,对着“妈”行三跪九叩首大礼,希望能得“妈”的保佑,全家平安,事事顺利。之后,是上社四大福首一起向“妈”行跪拜礼。礼毕后,鞭炮与烟火齐鸣。据悉,每个福首最多只能当三年。第一年在巡游队伍中举红旗,第二年抱香炉,第三年只要在巡游队伍中跟着走就行了。黄福庆今年是第二年做福首,他的儿子代他在巡游队伍中抱着香炉巡了一天。
  万人空巷游龙灯
  元宵闹花灯在全国各地都有,但莆仙大地上的游龙灯却独具特色,俗称“圈灯”、“龙灯”。
  从正月初六开始,莆仙大地不同族群、不同村落轮流游灯,祈求平安,一直到正月廿九尾夜灯结束。特别是枫亭的踩街游灯最为壮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每晚7时许,游灯队伍出发,村民们举着庙旗、宫灯,抬着妈祖等神灵,沿街缓缓行进。长长的游灯队伍中,有车鼓队、军乐队、踩高跷队、十音八乐和五花八门的彩车,用萝卜做成的菜头灯和许多蝴蝶、蜈蚣、蜻蜓状的花灯更是争奇斗艳。远远望去,灯火相连,络绎不绝,恍若一条条游动的长龙。长龙所到之处,烟花爆竹响彻云霄。
  枫亭踩街游龙灯习俗源于唐宋。枫亭是宋朝名臣蔡襄、蔡京、蔡卡的故里。据地方志载:“(北宋)宣和末,蔡攸(蔡京长子)以灯事色乐游枫亭,置当航于(枫)江上,使教坊子弟妆成故事以俏酒。”如今的枫亭踩街游灯习俗正是对其的传承和发展,并从官宦走向百姓,成为全民娱乐的一个重要年俗。
  元宵节不仅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和希望的一种寄托,同时也体现了人们迎祥纳福喜庆节日的欢乐心情。在莆仙看元宵,不仅可以邻略到新奇和惊喜,更能感受到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的博大和淳朴的民情。
其他文献
西班牙马德里西北100公里处的小镇圣巴多罗梅(Luminarias)在年度节庆的圣安东尼日(Saint Antony)进行庆祝,参加庆典的人士骑马冲过火焰。根据当地传统,此举对动物有净化、涤罪的意义。圣安东尼为动物的守护神。
期刊
印度尼西亚中爪哇,惹瓦佩宁(Rawa Pening)湖。夕阳的金辉洒在湖面上,渔夫将渔网抛向空中,定格,一幅美图就此诞生。
期刊
福州自古以来就是发展海外贸易的先驱,已和世界217个国家地区开展贸易往来,拥有300多万海外华侨、80多万的福州台胞等优势侨台资源,建成7200多亿元的工业产值、多个千亿产业集群的工业基础,完备了国际海港、国际空港等立体式交通枢纽建设。作为“海丝”的发祥地、战略枢纽,福州既有潜力又有优势,目前正力争将自身打造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城市。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契机  福建是东南沿海距
期刊
漳州山海田兼备,九龙江、漳江滋润着漳州平原,亚热带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使漳州被誉为“扁担插到地上也会开花”的沃土。漳州弯曲绵长的海岸线,可建上百个万吨以上的深水泊位。这里的闽南文化、关帝文化以及保生大帝信仰等在台湾影响深远,歌仔戏、皮影、木偶戏在台湾也流传至今。  漳州地处“闽南金三角”,核心城区为芗城区、龙文区、圆山新城,次中心城区有漳州台商投资区、漳州开发区,是福建的“田园都市,生态之城
期刊
听,那随风飘荡在沙漠中的叮铛声,一队商人正骑着骆驼行走在沙漠中。那留在沙漠里的一个个脚印随着他们的远去也逐渐被抹去了痕迹。西去的驼队与东来的僧团在丝绸之路上共同传播着欧亚的艺术与文明。华美的罗绮腐烂入尘土,但那般若的智慧却已深入人心。  公元前1世纪以前上古时期  早在远古时期,虽然人类面对着难以想象的天然艰险的挑战,但是欧亚大陆东西之间并非像许多人想象中那样的隔绝。在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
期刊
这是“光明之城”,这是马可·波罗笔下红花簇拥的刺桐港,这是随着大唐盛世而兴起、随着中国财富中心南移而臻于鼎盛的东方第一大港——福建泉州。要了解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无疑是一扇大门。  也许,今天你站在九日山祈风摩崖石刻前,已无法想象当年万商云集、万国来朝的壮观景象。但是,不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中的古船、瓷器和碑刻会为你展示历史的见证,热情好客又对自己城市文化充满自豪的泉州人也会为你述说。当然,
期刊
英国摄影师Iain Crawford善于在动感中捕捉静态美的瞬间,往往寻找在混乱的图形对称,同时仍然保持主体的个性和情感。用这种摄影手法表现女性的美,很有冲击力和感染力。Iain说:“我爱漆和模特之间的融合,由此产生的形状如一件定制时装的华丽”。  本刊投稿邮箱:ly909@foxmail.com
期刊
陈晓星 1968年生于福州,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福建省美协会员,烟山画院画师。主作工笔花鸟及山水画。作品立足传统,力求创新,多次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展览并获奖,被苏州美术馆、厦门美术馆、南京徐悲鸿研究会、吴冠中艺术馆、新华书画社等机构或企业收藏。  艺术家园:www.8775fjao.com  联系电话:13706968101  ■ 艺术经历  ● 2000年 民族魂国土情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 2
期刊
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夜,福建龙岩连城县姑田乡村,大龙翔游,看客云集。200多节、千米长的大龙,蜿蜒于乡间村野,穿行于大街小巷,腾挪起伏,活灵活现;一路上男女老少趋之若鹜,前后左右相随,游龙队伍浩浩荡荡达数里之长,热闹非常;所到之处,家家门前燃松明、点香烛、摆果茶、放爆竹,迎接“龙游大地,喜到人间”。  游大龙的来历  姑田镇游龙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下堡村之邓屋。据考证邓屋八世祖邓应,明代人,出任潮州
期刊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麦宁迪湖。“当眼前出现这一幕的时候,我完全无法描述出那种阴森恐怖的感觉,”摄影师说道,“我在一个风暴之后追踪了数百公里,希望能拍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而这一幕让我震撼。略显乳白色的绿色水体实际上是闪电击向水面时产生的自然现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