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看微信有句话颇为震撼——“人类,自以为在拯救地球,殊不知,正是地球在拯救人类。为了保护自己,所以,请爱护地球。”看问题的角度变了,却道出了被人忽视已久的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面对变化、遇到逆境、碰到困难,习惯于找一些旁的理由,对于“我”自己,却总是视而不见。归根到底,还是心态的问题。因时而动、因势而变,当“2015”遇上了“经济新常态”,作为基层党建工作者来说,不保持“心常态”怎么可以。
自2014年习主席在河南调研到今年两会,“经济新常态”就成为媒体的“刷屏热词”之一。简言之,经济新常态是指在经济危机后,在中国在面临三期叠加的局面下,所寻求的经济发展速度由高速换挡为中高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产业消费需求成为主体、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的新形势和新变化。这是宏观。放在微观,比如拿我们企业来说,机遇是“一路一带”的提出、挑战是整体经济仍处恢复期、优势是我们拥有的完整产业链、劣势是技术优势有待加强,我们怎么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放大优势、修正劣势?学习了张新董事长4月10日在党组织负责人培训班结课仪式上的讲话后,我对新常态下如何保持心常态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是要主动。面对机遇,要勇于把握。积极主动地去开拓和创新。新常态是在新政治、经济环境下新的探索。自今年公司两会明确了2015年六大目标任务以来,高纯铝制品公司对六个亿的销售收入指标、六千万的利润指标进行了再分解、再落实。但我们的目标、措施,能否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关键看党员领导干部。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也许这句话并不正确,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领导干部对于一个团队所起到的带头作用。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态势,它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对宏观经济有全新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章立制、与时俱进。首先是要加强领导干部学习能力。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制造2025”、“一路一带”等热词的出现,为我们制造业企业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光有学历、经历还不够,还要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意识。不能总是局限在自己的岗位上和自己的圈子里,要勇于走出去,和先进企业去对标学习,去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人才和团队。随时掌握行业动态,做到思想上不掉队;其次是要完善党建工作体系。在我们建设500亿高新技术产业集团的道路上,方向是第一位的、手段和方法是第二位的。新常态下党建工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更有助于推进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我们的党建工作要始终以“服务”为第一要义,以“客户称不称心、员工安不安心、股东放不放心”为工作标准,把企业的发展规律和宏观环境的政治、经济、文化规律相结合,长远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提高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
二是要行动。面对新环境、新变化,我们急不得、慢不得、等不得、靠不得,要冷静分析、理智判断、认真落实。两会之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企业发展,尤其是小微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比如电网让利,降低企业用电价钱。虽然这只是分厘之间,但对于企业来说,这就是百万千万的利润空间。党员领导干部要善于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进一步转变工作理念,做到“在其位、谋其政”。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分公司开展以来,我们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员工恳谈会,同时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巡视点检等活动。要求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俯下身子解民意、了民情,不仅要随时掌握生产信息,更要时时了解设备、工艺状况,结合本职工作为生产管理献言献策。不能简单的指派任务、下达命令,而要随时掌握工作动态、时时调整工作方法。遇有问题、不怕问题,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推进,一个困难、一个困难地破解,一件实事、一件实事地落实,踏石有印、抓铁留痕地去干、去闯。
三是要转动。转变工作作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党建工作承担着员工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如何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双丰收,其中核心就是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认同度。在企业文化宣贯过程中,要转变“搞活动即是企业文化、有慰问就是关心关爱”的老思想。而是要与时俱进,认真倾听基层的意见和建议,深入了解员工对于生产、生活的要求,以是否能够服务于经营生产来开展党建工作。比如通过创建党员示范岗来突出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开展三大主题劳动竞赛来调动起员工为抢抓市场、提质降耗、降本增效献言献策,通过开展青年突击队、青年文明号来助推团员青年投身三化建设,让党建工作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四是要拉动。传统营销手段有两种——推动式和拉动式,推动式以产品为导向,强调有产品即有市场,而拉动式以市场为导向,强调通过市场需求来拉动产品生产。“党抓市场”就要求党建工作要围绕市场来开展好各项工作——研发是否能够预见市场、设备是否能够保障市场、品管是否能够维护市场。而人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在经济整体增速放缓的时刻,党建工作要积极营造“全员参与创造”的良好氛围。变“你要做什么”为“我能协助你做什么”,变“你要怎么做”为“你打算怎么做”,积极调动起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套用吴微副书记、孙健董事长经常谈及的一句话“四千名众和员工,如果有4000个问题,靠领导干部1人解决是不现实的,而是要发动4000名每人解决1个问题,只有这样,众和才会更好。”
我们面对变化、遇到逆境、碰到困难,习惯于找一些旁的理由,对于“我”自己,却总是视而不见。归根到底,还是心态的问题。因时而动、因势而变,当“2015”遇上了“经济新常态”,作为基层党建工作者来说,不保持“心常态”怎么可以。
自2014年习主席在河南调研到今年两会,“经济新常态”就成为媒体的“刷屏热词”之一。简言之,经济新常态是指在经济危机后,在中国在面临三期叠加的局面下,所寻求的经济发展速度由高速换挡为中高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产业消费需求成为主体、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的新形势和新变化。这是宏观。放在微观,比如拿我们企业来说,机遇是“一路一带”的提出、挑战是整体经济仍处恢复期、优势是我们拥有的完整产业链、劣势是技术优势有待加强,我们怎么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放大优势、修正劣势?学习了张新董事长4月10日在党组织负责人培训班结课仪式上的讲话后,我对新常态下如何保持心常态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是要主动。面对机遇,要勇于把握。积极主动地去开拓和创新。新常态是在新政治、经济环境下新的探索。自今年公司两会明确了2015年六大目标任务以来,高纯铝制品公司对六个亿的销售收入指标、六千万的利润指标进行了再分解、再落实。但我们的目标、措施,能否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关键看党员领导干部。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也许这句话并不正确,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领导干部对于一个团队所起到的带头作用。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态势,它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对宏观经济有全新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章立制、与时俱进。首先是要加强领导干部学习能力。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制造2025”、“一路一带”等热词的出现,为我们制造业企业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光有学历、经历还不够,还要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意识。不能总是局限在自己的岗位上和自己的圈子里,要勇于走出去,和先进企业去对标学习,去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人才和团队。随时掌握行业动态,做到思想上不掉队;其次是要完善党建工作体系。在我们建设500亿高新技术产业集团的道路上,方向是第一位的、手段和方法是第二位的。新常态下党建工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更有助于推进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我们的党建工作要始终以“服务”为第一要义,以“客户称不称心、员工安不安心、股东放不放心”为工作标准,把企业的发展规律和宏观环境的政治、经济、文化规律相结合,长远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提高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
二是要行动。面对新环境、新变化,我们急不得、慢不得、等不得、靠不得,要冷静分析、理智判断、认真落实。两会之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企业发展,尤其是小微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比如电网让利,降低企业用电价钱。虽然这只是分厘之间,但对于企业来说,这就是百万千万的利润空间。党员领导干部要善于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进一步转变工作理念,做到“在其位、谋其政”。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分公司开展以来,我们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员工恳谈会,同时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巡视点检等活动。要求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俯下身子解民意、了民情,不仅要随时掌握生产信息,更要时时了解设备、工艺状况,结合本职工作为生产管理献言献策。不能简单的指派任务、下达命令,而要随时掌握工作动态、时时调整工作方法。遇有问题、不怕问题,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推进,一个困难、一个困难地破解,一件实事、一件实事地落实,踏石有印、抓铁留痕地去干、去闯。
三是要转动。转变工作作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党建工作承担着员工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如何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双丰收,其中核心就是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认同度。在企业文化宣贯过程中,要转变“搞活动即是企业文化、有慰问就是关心关爱”的老思想。而是要与时俱进,认真倾听基层的意见和建议,深入了解员工对于生产、生活的要求,以是否能够服务于经营生产来开展党建工作。比如通过创建党员示范岗来突出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开展三大主题劳动竞赛来调动起员工为抢抓市场、提质降耗、降本增效献言献策,通过开展青年突击队、青年文明号来助推团员青年投身三化建设,让党建工作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四是要拉动。传统营销手段有两种——推动式和拉动式,推动式以产品为导向,强调有产品即有市场,而拉动式以市场为导向,强调通过市场需求来拉动产品生产。“党抓市场”就要求党建工作要围绕市场来开展好各项工作——研发是否能够预见市场、设备是否能够保障市场、品管是否能够维护市场。而人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在经济整体增速放缓的时刻,党建工作要积极营造“全员参与创造”的良好氛围。变“你要做什么”为“我能协助你做什么”,变“你要怎么做”为“你打算怎么做”,积极调动起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套用吴微副书记、孙健董事长经常谈及的一句话“四千名众和员工,如果有4000个问题,靠领导干部1人解决是不现实的,而是要发动4000名每人解决1个问题,只有这样,众和才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