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问折花人归处

来源 :传奇故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56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時。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女子眼波流转,朱唇轻启。一曲《金缕衣》使得镇海节度使李锜闻香而来,花重金将她买下,却很快就将那个在他看来清丽却有些寡淡的女子抛之脑后。
  那日不过寻常家宴,听着陈词滥调,酒足饭饱的李锜昏昏欲睡,恍见袅袅暗香中一袭素色水袖蓦然绽放。定睛一看,那女子云鬓轻绾、眉若远山,望向他的目光含着七分期待和三分怯懦,亭亭玉立如一朵不胜娇羞的莲。
  没等他缓过神来,女子开始伴着款款丝竹低吟浅唱。很多年后李锜依旧记得第一次听《金缕衣》时的惊艳与震撼。没有过多华丽辞藻,只是用朴实无华的言语道出人生真理。沉浸在女子的盈盈眼波里,他以为那是深闺女子羞于道出的“怜取眼前人”,却不知她在背后如何反复思忖、冷静布局。
  出身微寒,多年混迹市井,杜秋娘不是醉心花前月下的木头美人,她清楚主人的荣宠对于一个家养舞姬意味着什么,所谓借词遣怀,是她脱颖而出的最好时机,必须一击即中。看到李锜眼中愈加浓厚的兴味,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绽放于她的唇边。杜秋娘以美貌为经,才情作纬,编织了一张无边情网,让那个在官场浮沉半世的男子不知不觉沉溺,却还以为自己是魅力无边的多情猎手。
  若命运不再推波助澜,或许杜秋娘会终老于李锜府中。凭她的才貌和头脑,在深宅争宠中想必也能护自己周全,可若果真如此,世上便少了一段耐人回味的红粉传奇。
  元和二年,李锜反唐失败被诛,杜秋娘作为罪臣家眷入宫为奴。身旁女眷哭声震天,乱作一团,只有杜秋娘苍白着小脸,闭目养神。她很快便以素日积攒的丰厚细软,换得做回舞姬的机会。
  无视其他宫女的非议和刁难,杜秋娘整日辛苦练舞,平静的面容让人猜不透。很快,她为之辛苦备战的机会再次到来,这一次她面对的是当朝天子李纯。
  自小生在皇宫,各式美女争奇斗艳,单凭美貌自然难以引起帝王的注意,然而杜秋娘一曲唱罢,《金缕衣》深刻的艺术感染力却如一支刺破浓雾的利箭,正中君心。
  彼时少年天子初登大位,满腔雄心壮志,只差好风借力,自己寥寥心事竟被一介女流轻易道破。天子自九龙宝座上站起,一步步朝殿下女子走去,轻托起她的面庞,那双清冽美目闪耀着与低微身份不相符的睿智与风华,若潺潺清流,浸润了少年天子棱角分明的心。
  杜秋娘一跃成为帝王妃。当年委身于年事已高的李锜是生存所迫,经年相处对其有感恩之心却并非真爱。意气风发的少年天子踩着一地日光向她伸出手来,那一刻,天地万物除了他皆失去颜色,杜秋娘终遇见了让她倾心的男子。
  他们两情相悦,杜秋娘一时专房盛宠,风光无两。春暖花开时,两人徜徉于山巅水涯;秋月皎洁处,泛舟高歌于太液池中;午后闲暇时,调教鹦鹉念宫诗;冷雨凄清的夜晚,灯下对弈直至深夜。
  若杜秋娘只是无爱不欢的寻常女子,早就沉浸在帝王宠幸中不知归途。然而,清醒如她,一早便明白色衰爱弛的道理,更何况自古帝王爱江山更甚于美人。杜秋娘清楚,想要圣眷不衰,只有爱其所爱,忧其所忧。凭借自身的温柔和智慧,杜秋娘不但成为帝王日理万机后的栖息港湾,还不着痕迹地成为他探讨国事时的红粉知己。
  得一妙人,不但似温香软玉,还能红袖添香,李纯自然对杜秋娘倍加看重,时常在治国之策上听取枕边人的看法,并亲自为她取了小字—“仲阳”。“仲阳”意为“秋日”,字面意义极为开阔,李纯分明是从杜秋娘不露锋芒的表象下,看到她的冷静与果敢,才会赐予她如此气象万千之名。帝王坐拥佳丽三千,一时的恩宠并不稀奇,难得的是彼此懂得。
  鲜花着锦的岁月如水流过,灾难不期而至。元和十五年新春刚过,唐宪宗李纯猝然驾崩。这一次,任杜秋娘再坚强,也难免肝肠寸断。李纯是她的爱,也是她的天,如今天塌了,她却不能倒下,他留下的江山还需要她来守护。进宫十二年,年过三十的杜秋娘在宫廷颇有威望,远播的才德让朝中重臣也相当信服。太子李恒继位,是为唐穆宗,不但在朝政上经常垂询杜秋娘,还任命她为皇子李凑的傅姆。
  当时宦官乱党当道,杜秋娘联合长大成人的李凑清除阉党,然而皇家大势已去,无力回天。好在杜秋娘计划缜密,没有留下过多把柄,举事失败后,杜秋娘被贬为庶民,放归故乡。
  年少追梦,几许闲愁,一指流沙,时光转眼瘦。很多年后,远道而来的诗人途经金陵,几经辗转上门拜谒,隐世许久的杜秋娘于杜牧面前唱起那支几度改变她命运的《金缕衣》。
  当年离家时,杜秋娘还是心高气傲的女子,她曾向眼前这一方山水发誓,今生势必紧紧攥住每一个时机,活得荡气回肠,方才不虚此生。再归来,虽然年华不再,却也落得安然平静。在那些早已逝去的韶光里,这个长袖善舞的女子从未辜负自己。
  这一生,她苦心攀折,得到过富贵盛名,也遇见过真爱知己,她需要有人替她铭记一切,无论后人如何评说。望着杜牧不得志的落魄模样,杜秋娘清楚,他不过是想借她的故事抒发苦闷,可那又怎样呢?看着诗人默然动容,杜秋娘知道,最后这枝名为“身后名”的花朵已尽握手中,她施施然转身,自历史深处彻底隐去,待到山花插满头,莫问折花人归处……
其他文献
我喜欢银临的声音。《泸沽寻梦》甫一开嗓,便清透悠扬,若晴光朗照时长风穿过廊下,拂响声声清铃,静旷时空如有回响。  她唱“拂绿袖上新荷”这一句时,我正欲将杯中残茶倾进案上花盆。那一株瘦竹,因少见阳光终年浅绿盈盈。双笙的天籁清嗓让我闻声动容,索性丢了手中茶杯,转而去寻屏幕上的歌词。  此时,窗外春雨霏霏,屋内笼了轻寒,只有歌声微温,入了耳际心海。展眼望去,远处的杨柳梢泛着似有若无的暗红与浅绿,桃枝暗黑
期刊
说来惭愧,直到小学三年级我才意识到,《通州方物志》封面上秀美温静的蓝底白花布,我家中亦有,不过没有那般鲜亮:一块是厨房内间的门帘,另一块是奶奶的床單。岁月烟尘荡涤后的旧蓝,像初秋晚空的暗淡色彩。  古书上记载:“种蓝成毗,五月刈,曰头蓝,六七月再刈,曰二蓝。甓一池汲水浸之,入石灰搅千下,戽去水即成靛……染之谓蓝印花布。”  奶奶在清爽的夏夜回忆,她十八岁出嫁时并不穿红绸衫褂,而是穿着用蓝印花布裁制
期刊
朝阳初露,寂静的绵蔓河雾气未消。眼前是一望无边的寒枪铁骑,对面是成安君势在必得的骄矜面孔,而背后流声轻缓的河水,却是噬人性命的无底深渊。这一战是场疯狂的豪赌,胜则名动天下,败则一无所有。  这日井陉的厮杀声惊破九霄,日落方息。余晖中的韩信,白袍染血,身后是同样筋疲力尽的汉军将士。残甲断剑,尸横遍野,一片惨烈之状。可他最终竟以三万人马制敌二十万,背水一战,旋而告捷。  这场如有神助的战役,远不足以代
期刊
涟漪湿了车幔,也湿了她的心。  春三月,蔷薇旖旎开放。桥外应是芳甸吧,她嗅着檀窗外的花香,幽幽地想。也是,繁花千树,她偏偏恋那素净的白梅。慵懒的光漏过轩窗,在她深邃如水的眼波中撒下点点碎金,苍白的脸庞随之焕发了一点光彩。她随意地绾了头发,插上一支粗糙的木簪,头上无半点珠翠,看来不像官家夫人,倒似江南采莲的女子,素手纤纤,掬起一捧素净的倒影。  日将西斜,车马渐快,窗外的场景也渐渐熟悉起来,那该是开
期刊
总觉得旧时女子镜前梳头、粉面凝妆都是极美的,举手投足间蕴涵着柔美的情致,纯真清扬,风雅尽现。  待她青丝绾正,清浅笑意缓缓盛开在眼角眉梢。打开妆奁,纤纤素手拈起一支式样古朴的步摇,簪在发上,月白流苏袅袅垂落发间,散发着若隐若现的清香,缥缈似那山岚上的薄烟。  拭过手的绸帕渍着清凉浅淡的水痕,倏然滑过手心,随风飘落。花谢花飞,明暗丝线勾勒的花瓣恍若沾了露珠,悠悠清欢悠悠落,萦绕着韵味深长的美感,嫣红
期刊
那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等人的“庆历新政”,被贬为滁州太守,写下著名的《醉翁亭记》,主要讲述他带着一帮人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喝多了酒就趴在石头上发呆。  当时欧阳修还未到四十岁。他生来体弱多病,青年时代便有了白发,这些年奔波流离,不知不觉中竟已满头霜雪、满面沧桑了,揽镜心惊遂自称“醉翁”,是写实也是自嘲。  到滁州安定下来后,他便令下属在官衙四周种满花木。庄严的官府衙门被他弄得花团锦簇、蜂来蝶往,
期刊
一曲《桃花扇》,唱尽秦淮河的桨声灯影,数过点点滴滴的南明旧事。字里行间,是才子佳人的爱恨,是千古兴亡的嗟叹。婉转戏腔演绎着千回百转的故事,顾盼之间春秋流转。写下它的书生名唤孔尚任,以数十年光景,换得一部惊艳世人的传奇。  听闻那场饮恨而终的情事时,孔尚任还是潜心书卷的少年。儒学经典里不曾记载过风花雪月,他所知的深情过往来自舅翁秦光仪的讲述。那时日暮西窗边,有清茶半盏,氤氲雾气里响起游子重返故土的絮
期刊
想象自己是花仙子,  拈下玉搔头就能点开满庭夏花。  借得桃红染媚眼,  用輕罗小扇扑一尾湿漉漉的风。  花影轻吻雨过天青色的春衫,  花信和你的锦书一样守时。  花叶把幽深庭院沏成一盏清浅的茶,  我是沉湎其中的恋家人儿。
期刊
很多风筝在来信中表白汉服,却又娇羞道:『这么拉风的服饰,人家怎么好意思穿出去……』其实只要get到了汉服日常化的穿搭技巧,同袍妹子逛街、游园等毫无压力!正是貌美如花的年纪,此时不拉风更待何时?  宋裤类似阔腿裤,搭配吊带+披肩或透明T恤都倍儿清爽~宋裤有飘逸感,适合搭配森系棉麻或欧美雪纺类短款上衣,瞬间秀出大长腿!  襦裙也是百搭款,若想突出裙头绣花可选择内束的素净衬衣,如果花饰重点在裙摆,只要色
期刊
这夜无月,只有几颗星子挂在天上,晃晃悠悠的,好像只要一阵风刮过,就能掉下来落入怀中。千金公主抬头看了一眼,便安安静静地坐回原处,等着那外出探听消息却久久未归的侍女。  等待的时间漫长得像一条看不到尽头的河流。或许是等不到了,她茫然地想,内心却趋于平静。贵为突厥王后的她,容颜依旧美丽,心却好似老了,总有人凶狠地从她心上踏过,留下国仇家恨不知与谁说。她顺着时间长河追本溯源,想寻那些诛心的凶手,却在最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