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我衣冠似白雪,回首故人已长绝

来源 :传奇故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98706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朝阳初露,寂静的绵蔓河雾气未消。眼前是一望无边的寒枪铁骑,对面是成安君势在必得的骄矜面孔,而背后流声轻缓的河水,却是噬人性命的无底深渊。这一战是场疯狂的豪赌,胜则名动天下,败则一无所有。
  这日井陉的厮杀声惊破九霄,日落方息。余晖中的韩信,白袍染血,身后是同样筋疲力尽的汉军将士。残甲断剑,尸横遍野,一片惨烈之状。可他最终竟以三万人马制敌二十万,背水一战,旋而告捷。
  这场如有神助的战役,远不足以代表韩信短暂而传奇的一生。龙困泥潭二十余载,当那胯下之辱的始作俑者于市井间恣意妄为时,怕是从未想过,这个宁愿蒙受奇耻大辱也不拔剑伤人的少年,数年后会成为逆转天下的良将。
  韩信的父母早亡,他小小年纪便居无定所,从军前一直活在兄嫂的冷眼和同乡的讥笑中。那段流离的岁月里,他从不离手的两件东西是兵书和宝剑。他经常一个人在树下,一坐就是一下午,专注地看蚂蚁打架。小小昆虫为食相斗,在他眼里却成了武力与智慧的角逐—也许一个将才本该如此,目光所及,皆是沙场。
  当秦朝因为暴政而衰落时,他从军了,后来辗转到项羽军中成为执戟郎。然而他的处境并没有好转,彼时项羽年少轻狂,一路伐秦正是春风得意、威名大展的时候,对这个小小执戟郎的话,自然是一个字都不屑于听。之后项羽入主咸阳,一把火将三百里阿房宫焚为灰烬。楚军骄傲地奔走炫耀他们的霸王如何威武,而韩信于一片焦土中伫立良久,曾经奢华无双的宫室付诸一炬,满地荒凉让人心里发空。此时,谁能主江山,他已了然于心。
  良禽择木而栖,他凭一己之力重新觅得明主。他的惊世韬略深得萧何赏识,从无名小卒成为汉营三军统帅,不过一夕之间。登上拜将坛被汉王亲授宝剑的他不过二十五岁,面对台下满腹质疑甚至公然挑衅的老将,他不过三言两语便让百万汉军心服口服。他与生俱来的大将之风,翻遍前朝后世,竟鲜有人能与之相较。
  数年后,楚汉之争缓缓开场,韩信正式统率三军,南征北战,为汉王开疆扩土,出陈仓,定三秦,灭赵吞齐,战无不胜,一步步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逼至絕境。那时的他如鱼得水,调兵遣将神鬼莫测,是战场上让各路诸侯闻风丧胆的存在。
  战场上的神话,置身朝堂时又当如何呢?
  汉王刘邦的忌惮是何时开始的,外人无从得知。也许是那句不知天高地厚的“大王将兵不过十万,臣多多益善耳”,也许是汉王彭城失势后他为保全兵马迟迟不发兵支援,或是收复齐地后为安顿民心而上书讨要的假齐王封号……
  为人臣子,最忌光芒过盛。也许如此旷世奇才只适合活在战场上,再坦荡的忠心也抵不过鸟尽弓藏的残忍咒语。
  楚汉之争长达四年,自立山头的机会他从来不缺。目中无人的项羽在他的猛攻之下损兵折将,也开始惧怕这个当初自己从未正眼看过的执戟郎中,甚至不惜主动示好,一心想将他重新收归己用。韩信帐下的谋士蒯通也曾劝其拥兵自立,“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楚汉分羹,天下归属却只系于他一身。凭他的雄才大略和精兵良将,与楚汉鼎足而立,甚至一统天下都绝非难事,可他不愿。
  睿智如他,并非没有称王称霸的野心,也并非想不到自己在战事终了后的结局,只是在他心里,义比天重。当年河边漂母一饭之恩,他尚且牢记于心,以千金相报。汉王的知遇之恩于他而言,更值得宁死不负。
  于是他拒绝了,拒绝了睥睨天下的王座,拒绝了千军万马的兵权,拒绝了以更耀眼的姿态名垂青史的机会。
  等到楚汉战争结束时,大楚连同一代枭雄项羽于乌江畔轰然倒下,而汉室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明争暗斗。曾经那般紧密团结的汉王子弟,终于在接连不断的争名夺利中分崩离析。
  贬黜,削权,韩信在战时得到的一切,都在汉王日渐加深的猜疑中一一失去。没有人在意他为开创汉朝建下的累累功勋,而他自始至终平静地接受,等待着最后的夺命杀招。
  汉高祖十年,巨鹿郡守陈豨谋反不成,满门被灭。吕后与丞相萧何命令列侯进京朝贺,城中却早已布下天罗地网。韩信心知肚明,一旦进城便不可回天。
  不重要了,落得如何结局、后世如何评说,都不重要了。闭上眼,离乡从戎近十年,毕生愿望和使命都已圆满。说到底,自己不过是汉王的一把良弓,在飞鸟打尽后便成了危险的利器,再也留不得。
  长乐宫钟室里的血迹尚未凝干,勾结陈豨谋反的骂名却已成定论。他左右不了史官的笔,正如他左右不了皇帝的刀。
  终究会有些遗憾吧,卓绝如斯的军事天才,一旦失去利用价值便只能以最惨痛、最屈辱的方式死去。当年汉王登坛拜将时的信任和期许,还有信誓旦旦许下的“三不杀”承诺,连同战场上所有辉煌与骄傲,都被封存于青史难以触及的角落。英年早逝也好,战功显赫也罢,此去经年,不过换来后世几句无关痛痒的唏嘘而已。千年之后,唯有井陉古道的风声,将当年旧事送至今人耳侧。
  这一生,终究是流星过眼,昙花一现。
其他文献
鸢尾歪着脑袋冲我道:“我们再瞒他一阵子吧。”  我十分想摇头,但无奈我的真身是镇守江府大门的石狮,有一千斤那么重,根本无法动弹。我只能劝道:“我们已瞒了他三年,他总有一天要面对一切。”  鸢尾却不肯,涨红了脸跟我吵架,我石头身子天不怕地不怕,却怕这个小丫头的胡搅蛮缠。她急了便冲我道:“人间都说一诺千金,你有千斤那么重,得对我信守承诺!”  她一个鸢尾花,又怎会知道千斤的石头与千金差多远。  我在二
期刊
编辑部古典女神夏芊西最近与文艺女神林徽因惺惺相惜,还以她的诗给众位编草出了副上联:“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结果看着那些下联,发现大家都很放飞自我……  一楼:是他,是他,就是他,少年英雄小哪吒。  二楼:有颜,有钱,有时间,你是台湾五月天。  三楼:这个,那个,二两饭,谢谢阿姨给点汤。  四楼:左手,右手,慢动作,你有没有爱上我。  五楼:是念,是舍,是离愁,吾乃大四毕业狗。  六
期刊
那年,23岁的蓝妮韶华正好,一袭旗袍闪耀了大上海的夜空,举手投足间有古典美人的优雅风流,又有现代女性的绰约风姿,一颦一笑都牵动着世人目光。  这样的蓝妮眉梢眼底却镌刻着单薄的苍凉,彼时的她刚结束第一段婚姻,说是婚姻,莫若说是牢笼。  五年前,她为负担父亲昂贵的医药费辍学回家,而后以李家每月付给蓝家一百元补贴为条件,仓促地披上婚纱,嫁给了豪门少爷李定国。  鲜艳的红妆模糊了少女稚嫩的面容,直到此时她
期刊
顺治七年春,王夫之偶然遇见踏青归来的郑氏,那女子一袭红衣,容色更胜榴花,令他一见倾心。因发妻离世而潦草荒芜的人生篇章陡然有了重续的可能,他娶她为妻,结百年之好,从此那个颜如舜华的女子来到他身边,用柔情万丈抚平他心中的伤痕千重,借青丝一束挽住他的流离颠簸,将一生情长缓缓铺就。  那时大明王朝已经覆灭,身为故国遗民的王夫之犹念前朝,并未像其他人一般一脚踏入新王朝的太平气象中,而是一直致力于反清复明的斗
期刊
熏风拂过京城一间古朴的宅院,那是乾隆年间的一个春日,京城廊营宅里一声婴儿啼哭划破院里的宁静。  这个新生命被父母取名为长生,她注定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闺秀。陈长生的祖父陈兆仑任顺天府尹,对有才德的女子颇为推崇。及至陈长生这代,对女子的教育也更加重视,并无一般人家重男轻女的论调。尚年幼的她在母亲与阿姊陈端生的教导下读遍书籍。书中那一阕阕诗词化为一幅幅浩然长卷,轻轻一抖,唐宋元明清的风流儒雅便全数向她涌
期刊
这是一首悲伤的情歌。我将它反复读罢,有丝丝酸楚滞于口中,欲语凝噎。  北地最后一片红蕊,不知在哪天夜里随风飘散了。风霜雕琢着眉骨,他踮起脚尖,极目南望,却望不见归途,徒留无以复加的绝望。离家这十年,如幽梦写满离乱。此时已不复年少,才明白世间有太多无能为力。年少时那份沉甸甸的相思意,在他离家之后,悲欢枯朽,再不相干。  这是两汉时期的作品,我们早已不知作者名姓。他或许是一位将军,踩着梧桐落叶,收起白
期刊
春庭空寂,许恒立在庭中的梨树下,身旁落花斑驳,玉容寂寞。前几日这一树梨花方开得像雪一样清雅动人,一场春雨过后便只剩下稀稀落落的残瓣,风一吹便簌簌飘落,显得如此萧索和落寞。许恒想,为何梨花偏偏在最美的时节猝然香消玉殒?  不觉天已黑了。许恒恍然抬头,天上已经隐隐露出朦胧的月色,他黯然地转身回屋。  房中寂静无人,他倚着梨木桌,在黑暗中坐下。这木桌是妻子若雪的妆台,桌上的銅镜反射着照入雕窗的月华,泛起
期刊
途经不夜的广场,被老奶奶矫若游龙的舞姿感染,居然有百分之九十的细胞闪现出斗舞的冲动,剩下那百分之十都贡献给脑洞了:如果风筝们集体穿上汉服舞动《倾尽天下》,是不是能一路跳到纽约时代广场?来吧,看恋编怎么把广场舞曲拐上古风路线~  你是我天边最美的云彩  让我用心把你留下来  悠悠地唱着最炫的民族风  让爱卷走所有的尘埃  我在仰望 月亮之上  有多少梦想在自由地飞翔  昨天遗忘 风干了忧伤  我要和
期刊
我喜欢银临的声音。《泸沽寻梦》甫一开嗓,便清透悠扬,若晴光朗照时长风穿过廊下,拂响声声清铃,静旷时空如有回响。  她唱“拂绿袖上新荷”这一句时,我正欲将杯中残茶倾进案上花盆。那一株瘦竹,因少见阳光终年浅绿盈盈。双笙的天籁清嗓让我闻声动容,索性丢了手中茶杯,转而去寻屏幕上的歌词。  此时,窗外春雨霏霏,屋内笼了轻寒,只有歌声微温,入了耳际心海。展眼望去,远处的杨柳梢泛着似有若无的暗红与浅绿,桃枝暗黑
期刊
说来惭愧,直到小学三年级我才意识到,《通州方物志》封面上秀美温静的蓝底白花布,我家中亦有,不过没有那般鲜亮:一块是厨房内间的门帘,另一块是奶奶的床單。岁月烟尘荡涤后的旧蓝,像初秋晚空的暗淡色彩。  古书上记载:“种蓝成毗,五月刈,曰头蓝,六七月再刈,曰二蓝。甓一池汲水浸之,入石灰搅千下,戽去水即成靛……染之谓蓝印花布。”  奶奶在清爽的夏夜回忆,她十八岁出嫁时并不穿红绸衫褂,而是穿着用蓝印花布裁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