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业的两篇集外文

来源 :中国典籍与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sq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又号鹿樵生,江南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清初文学家.不仅以诗歌著名一代,而且擅词曲,工书画,并有传奇和杂剧行世.吴氏的专集,最早为清顺治十七年(1660)刻的十卷本,后有《梅村集》四十卷,由他的学生顾湄编定,刻于清康熙九年(1670),收进《四库全书》.清末宣统年间,董康在北京购得一部《梅村家藏稿》抄本,共六十卷,其中有朱笔校注,称'先大夫'云云,显然是吴伟业之子的手笔.
其他文献
翻开《汉书》扬雄的传记,再看扬雄的文集,扬雄特异的形象从烟尘仆仆的史卷里由模糊渐至清晰。他理应是清瘦的,单薄的身躯常年蜷缩在书堆里,呈露着岁月古旧的色调,仿佛还能闻到那里
楚简帛是历史留给中国人的一份文化遗传。这份文化遗传既是极其珍贵的,又是极为沉重的。 自20世纪30年代《楚帛书》问世以来,出土的楚简帛已有二十余批①。估计总字数将超过八万。
《前线》杂志2000年第3期所载《文化的挽救与振兴》一文,对编纂《全元文》颇有贬毁,以为挽救“该死”的古籍是“文化的反动”。这里,涉及到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理论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
2000年第5期《读书》刊载了刘禾先生的文章《欧洲路灯光影以外的世界》,文中谈到,清政府曾将外国人称为“夷人”。英国人最初对“夷”字的翻译有stranger(陌生人)、foreigner(外国人)等译法,而到了1830年,传教士
从建武十二年刘秀灭公孙述,削平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到和帝永元初约六十年间,为东汉一朝承平时期。当时活跃在文坛上的主要人物,是以班固、崔驷、傅毅等为代表的一批作家。本文拟结
《水浒传》繁本的百回本与百二十回本之间的差别,不仅在于后者插增了梁山泊好汉攻打田虎、王庆的故事,还在于后者“移置”了“阎婆事”.“阎婆事”系指“水浒”故事中宋江娶
保存于《南宋馆阁录》中的南宋秘书省“校雠式”,是今天可以见到的最早的一份古代国家藏书机构有关书籍校点的工作细则。近年,随着学术界对宋代馆阁典籍收藏整理工作重视程度的
稼轩词不仅因其抒发壮怀和寄托感慨之气势凌云不主故常而受到词家的重视,而且因其使用语汇之丰富多彩而为历来读者所喜见。加拿大学者叶嘉莹教授曾认为,辛词在语言方面是“既能
《聊斋志异》是文言小说,所用的语言是不很艰深的小说文言,加上多种白话注译,文字一般不难理解。特别是朱其恺先生主编的“新注”本和邱盛威先生主编的“对照注译析”本(下称“对
“试帖”在唐代或指明经科考之法,或指进士诗赋试卷.宋代以后,特别是到清朝,通常把科举考试中进士所试律诗称作“试帖”、“试律”或“试帖诗”,而唐代的应试诗便相应被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