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m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深感深茫,渐有越教越难教,越教越不会教之感。诚然,作为语文老师,平时教学非常辛苦,教材钻得不可谓不深入,不透彻,课文分析得不可谓不具体,不译尽,巩固训练得不可谓不全面、不扎实。但学生就是经不住考,其中原因确实令人困惑不解,现笔者根据自己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来谈一些体会。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首先要正确理解语文教学最根本最核心的任務是什么,即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其次,应该研究如何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正确理解语言文字就是能听懂他人说话意思,看懂别人所写的文章。我想,这种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便能入门,绝非老师苦口婆心讲解而获得,它需要不断积累,最终才能“厚积而薄发”。鉴于此,我认为语文教学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讲解法,应变为学生的多谈感想和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即复“讲”为“谈”,以谈为主,让学生自身通过对文学的反复咀嚼,感悟而领略到表达的要意及立意的方法,在学生思绪堵塞之时,教师要点拨,启迪学生拓宽思路,使理解引向深入。教学中,教师必须发扬教学民立思杰,着力营造宽松、和谐、进取向上的学习氛围,要允许学生七嘴八舌,允许学生争辩议论,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允许学生怀疑教材,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主动活泼,才能不断提高理解分析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在教学中,学生的“读”绝不能仅停留在教材中,“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应通过这个例子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激励学生“品读”其他同类型的文章,只有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我想,教师加强学生“读”的迁移一定能丰富学生文化底蕴,开启学生思路,当然,学生的应用语言能力也将会水到渠成。因此,语文老师首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多元化教育观”,绝不能将几课时花在单一的文章分析上,应跳出教材,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去教语文,完全可能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得更多的信息:其次,在教学中,绝不能摆权威,以自己说了算数,整堂课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学的辛苦腻烦,思维得不到拓展,兴趣得不到培养,从而对语文学习产生畏惧感。我想,如果学生怕学语文,怕上语文课,这将是我们语文教师最大的悲哀。语文教学应给学生非常充分的“读”的时间,给学生充分感悟的时间,老师应着力创设激励学生把文章“读好”,敢于陈述自己想法的氛围。“激励法”应贯串教学始终,以使每个学生思维处于亢奋状态。再次,教师要善于对整册教材进行分析,要敢于删减“欠佳”的文章,要敢于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使其切合学生实际,以腾出时间让学生到图书馆去,让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生活和社会。要想长此以往,学生必将能做到“依卷而自然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
   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体现为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即“读”和“写”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是最高要求和目标。为什么一些高中生甚至是高学历的人,“读”“写”的却那么差呢?我想,这和传统的语文教学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有极大的关系。再看看目前的语文学习,学生怕“读”,厌“写”,“读”时吞吞吐吐,面红耳赤,无话可说,“写”进词不达意,内容空洞,无病呻吟。其症结何在?这恐怕是语文教学给学生“读”得太少,“写”得更少的缘故吧!“读”“写”要求不高,训练又少,指导又不得力,加之有些“说”“写”脱离学生实际,“读”“写”能力怎能提高?因此,现今语文教学应高度重视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语文老师应结合年级“读”“写”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培养学生“读”“写”能力计划,采取扎实可靠的举措,指导学生“读”“写”,稳步提高“读”“写”质量。我认为“读”“写”的指导训练,有效途径是:选准“读”“写”切入点,“读”“写”内容符合学生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读”可“写”着力创设“读”“写”情境,激活“读”“写”氛围,使学生想“读”要“写”。“读”“写”训练平时要有机渗透教学之中,常抓不懈,使学生能“读”会“写”,构建“读”“写”激励机制,激发“读”“写”欲望,爱“读”乐“写”。
   此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说和写结合起来,就能够把在“读”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写”的训练的强性认识上,读是前提和基础,写是巩固和发展,写又反作用于读,促使读的水平的提高。读和写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其他文献
信息不仅是知识的来源,更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所以当下如何挖掘信息最大应用潜能,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领域是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信息技术教学不同于板书教学,它能成功地将教学课堂转移到课前、课后,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将来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和运用熟练度做良好铺垫。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  现在很多信息课教学教师都忽视了学生的
期刊
对语文教学,我有过姿态不一的理解。   曾经,我们只把创意当语文。课堂就是奔着不一样的感觉去的,怎么新奇怎么教,怎么有趣怎么来。教学说明文《看云识天气》,让几个学生站上讲台,衣襟上贴着云彩的图案,笑脸盈盈地说着“我是一朵云”。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变成辩论会,“菲利普夫妇的行为是十恶不赦的,还是情有可原的”,唇枪舌剑中,学生越发清晰地认识到,是金钱至上的社会观念导致菲利普成为淡漠亲情的自私小
期刊
不知,易安居士一句潜藏着淡淡忧伤的“绿肥红瘦”,是否撩拨了海棠的心弦?寥寥四字,却将园中海棠被骤雨摧残后叶多花少、绿浓红残的情状描摹得如此通透,直将腐朽化了神奇。   这便是诗人的语言。   她一定知晓海棠不堪一夜风雨的蹂损而残红狼藉,又不忍亲见此景象,于是忐忑着问卷帘之人,一位细腻敏感、简单纯粹的女子跃然于眼前。这般惜花爱花的心事,可有人知否?不禁想到那位红楼惜花人,宁可多费些精力将花埋入花
期刊
时间在不经意间悄然运转,而我们中国大地,则在这运转不息中灿然生华:从在翱翔宇宙的“墨子”,到穿梭深海的“蛟龙”;从堪称世界巅峰的珠港澳大桥,到驰骋原野的“复兴号”;从时髦前沿的支付方式,到方便快捷的共享单车;从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到四通八达的物流通讯……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彰显着大国的风范。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中国能有今日这般辉煌灿烂,离不开勇立潮头、攻坚克难的高科技英雄。为何称他们为英雄?
期刊
眼界有限,然而人的心界无限。譬如自国门打开,国人眼界大开,西学而东渐。民国以后,社会风俗也渐趋文明,磕头改成了作揖,男子头上那油亮的大辫子,今天也只能在鲁夫子的杂文中见个大概。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后,蓝灰色的海洋变成了如今五彩缤纷的时装,一座座楼宇“欲与天公试比高”,时代的变化不难看出。   不得不承认,眼界宽了,确实有了些进步。但这几十年的发展,让我愈发疑惑,这是中国吗?是,她仍是我们的母亲,
期刊
一盏台灯,一本心爱的书,便能陪我度過一个美妙神奇的夜晚,读书最有滋味。   读书的滋味很美,一篇清新飘逸的美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悟起来意境深远,评起来击掌叫绝,忆起来回味无穷,真是美不胜收。这种美感决不亚于欣赏一幅名画,聆听一首名曲,品尝一道佳肴,享受一场酣梦。书中的字句完美地组合在一起,散发着油墨的清香,字里行间流露出炫目的光华,实在令人爱不释手。总想再多读一遍,再多看一眼,直至熟读成诵,倒背
期刊
别师妹  欲问归来日,其期不可知。  朝听折柳曲,暮涨蜀山池。  影像难堪忆,音书幸未迷。  奈何长苦闷,清泪满青衣。  与君长袂处,青草亦萋萋。  将语长亭畔,却折杨柳枝。  言归唯恨晚,相送已忧迟。  拭去相思泪,君输妾两滴。  丁酉九月初六黃昏思师妹  红豆何人采,相思总为君。  日出啼新鸟,日落是黄昏。  雁信随风至,鱼书逐水沉。  思人应睹物,睹物便思人。
期刊
春风化雨,夏月蝉歌,秋知落叶,冬去春来。世界看似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但芸芸众生自有其精彩而独特的幕戏上演。活出多样,活得精彩,便可绽放。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机械地重复着一天的生活,只是一天天成果的简单加法,人们容易在不经意间缩短了自己人生的长度,褪去了生活应有的激情与色彩。反观那些把每一天活成花样的人们,笑看人间世态,乐从起起伏伏
期刊
作为语文老师,要努力创设适宜的情景,让学生在情境氛围中学习,这样更容易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由情入境,引发自身的情感共鸣,激起思维的层层浪花,提升质的飞越。面对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先进的教学设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及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借助各种手段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情境的创设。课堂不应是沉默的,而是师生畅谈的自由天地,我希望在这样的天地中过得轻松,毕竟“一花独放不是春”
期刊
经过校长的介绍,我才认识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并认真地阅读了,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谈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讲述了现代先进教育思想:有如何正确对待、教育学生的;也有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该如何去做的。有生动的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很多都是教育教学中的实例。   读了这本书我收获很大,书中提到《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对我的感触很深。苏霍姆林斯基说:“评分宁可少一些,但是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