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语文对话教学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na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对话式教学打破教学各要素的封闭与对立状态,倡导新的知识观、课程观、师生观,要求建构开放的、充满生命力的对话式教学体系。对话教学是指教师与学生以及作为“文本”的教材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通过两者之间的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教学 对话教学
  
  在传统语文教育中,教师大多采用的是“独白式”的教学。教育中“独白”仅把教育理解成工具,而没有把教育理解为生活,这在我们注重“生活世界”的本初意义的今天,显然是一个不小的迷误。“独白式”教育方式培养出的人才往往缺少自我感受,加工信息和主动创造的能力,通常是“接受型”的。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审美感觉被教师的“专制”、“强迫”压制了。随着新课程语文标准的建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也就成了语文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对话理念的引入,给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由于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教师的教学理念未及时跟上等原因,产生了对对话教学的误读,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偏差。因此,在对话教学中要把握好各方面的关系。
  
  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教材是教学工作的凭借。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把教材当成“圣经”,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完教科书,教师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学完了教科书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教参的依赖性强,很少有对文本的深入把握和个性化的解读。罗曼·罗兰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有。教师没有自己的独特体验,无法将自己的体验与学生分享,所谓的观点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教师的缺席,也易于导致学生对文本的浅读、误读。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学生对话的资格,进了课堂才能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决窍,就翻来覆去地诵读、默记。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要注意把握两点。第一,思考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课文课程标准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第二,把握文本的言语形式,文本的内涵和意蕴主要通过言语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应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新课标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获得独待的感受和体验。”然而眼下不少对话课中,老师对学生感知文本不够重视,学生对课文还没有什么感觉就已经开始对话了。因而在阅读教学的初读和精读都要进行生本阅读。在阅读对话的过程中,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保持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调动学生全部的知识积累、人文经验、思想观念、审美意识、形式整体性的参与。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未开发的都在帽子底下。”教师应将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相互的交流探讨中去发现知识、丰富体验,充分体会对话的乐趣。
  
  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在对话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之外,还要利用教学调控手段巧妙的介入、热情地参与,把对话不断引向深入,在倦怠时给予激励,在困惑时给予点拨,在偏差时给予纠正,在精彩处给予赞赏,使学生感到顺利地表达自己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是一件让自己的内心多么舒展的事。教师应是一个高明的“导游”,引导“游客”不断发现精彩;教师又是一个睿智的“首席”,把对话一步步地引入佳境,推向高潮。在对话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处在自由状态,进入更加广阔的领域。正如弗雷尔所说:“通过对话,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不复存在,一个新的名词产生了,即作为老师的学生和作为学生的老师。”教师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的过程被教;学生不仅仅被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过程在教。教师和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共同构建,课堂中对话完全有机地融合为师生“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在这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话语霸权得以弱化和限制,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保证和提升,对话的信心才能得以增强,热情才得以激发,也才能够真正从内心接受对话。另外要注意避免“表演式”的对话,在一些公开课中教师和学生都在忙于“演”,而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观点掩盖起来。缺乏真实做基础的对话是不能达到“立人”效果的。“一个学生有一个问题,但是,这是满足教师所布置的特殊要求的问题。他的问题变成了发现教师喜欢什么,在课堂问答和考试以及外表行为方面什么东西可以使教师感到满意的问题。”像这种讨好教师的提问和回答是导致对话歪曲的重要原因。另一种情况则是学生不敢、不愿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教师有时也会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学生和教师真实意图的缺席,从教学传播的角度看,势必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四、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传统语文教学很少涉及学生与学生的横向联系,使学生在相互对话、相互影响过程中所产生的教育因素被完全忽视和浪费掉了,这是语文教学长期呈现出静态局面的一个原因所在。“对话式”语文教学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互交流。例如,课堂中“讨论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教师可以按照“小组”形式,让学生根据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在相互交流中得以提高。学生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性格爱好、美学修养各不相同,会使阅读和讨论中带上学生强烈的主观色彩,正是这些差异构成了课堂合唱的“多声部”,使语文课堂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动态局面。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取长补短。一般每小组由4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例如组长,记录员,发言者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五、学生自我的对话
  
  语文学习是不断思考、反省、探索、寻覓着的过程,而这一切的进行都离不开自我对话。自我对话的实质就是学生与内心深处另一个自己的对话,从而发现真实的自己,发现自己的局限,偏见,愚昧,丑陋,冷漠,恐惧,发现自己的热情,勇气,创造力,想象力和独特个性。教师应利用日记、周记、作文等形式经常引导学生在创造中不断同自己对话,在加强写作能力的同时,也实现自我潜能的激发、生命的唤醒与人格的塑造。与此同时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
  如果在对话教学中理清了各环节,那么对话的意义就能被极大的充盈着,拓展着,延伸着,升华着。真正对话的实现必能造就最美的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巴赫金.白春仁,晓河,等,译.文本、对话与人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33.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
  [3]王玮.实现“对话教学”的四种形式[J].人民教育,2004.1516.
  [4]季伟.是什么阻碍了教育的对话[J].江西教育,2005.
  (作者单位:浙江黄岩城关中学)
其他文献
没有梦想,何必远方。"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于是人们都少了一颗流浪的心。可不去流浪又怎能领略到日月山河,花开花落。南国春暖花开,北国万里雪飘,异域
摘 要:文章分析了“船舶救生设备”的教学现状,提出了信息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并介绍了信息化课堂教学在船舶救生设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船舶救生设备;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  一、“船舶救生设备”课程的重要性  《船舶设备与系统》课程是船舶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本书重点介绍了舵设备、锚设备、系泊设备、拖曳设备、救生设备、起货设备、关闭设备,以及舱底水系统、压载系统、日用水系统、消防系统、通
本文用CCD摄像系统对正方形周边固支层合板中心受集中力作用时的挠度分布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瑞利李滋法,将挠度表示成满足边界条件的多项式表达式,利用最小势能原理近似计算了
[摘要] 素质教育是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素质教育。本文是根据笔者在实际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经验来谈谈如何切实抓好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素质教育。希望能对大家提供些参考。  [关键词] 初中 思想品德教育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知识、身体素质、劳动技能各方面素质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即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
针对公共微机室的微机系统易遭病毒感染和个别上机者乱删系统文件、乱改系统设置等情况,对微机的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性进行探讨,分析了各种措施的利弊,提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闲了,想出去透透气,望望天不见太阳,还微微有些凉风拂过,真是让人提不起精神的天气!这话可不是无凭无据,你看,连雨都懒得掉下几滴,有气无力地落入地上的水洼的也少得可怜。眯着眼看
摘 要:针对目前粮库温度监测系统布线复杂、维护困难等问题,介绍了一种以单片机MSP430f2274为控制核心的低功耗粮库无线温度监测系统,阐述了其工作原理,设计了软硬件系统。系统微处理器采用MSP430f2274,由无线射频芯片CC2500来接发数据,并同时运用CC2500内部集成的温度传感器来进行温度采集,不仅节省了成本,更大大提高了可靠性。  关键词:MSP430f2274;CC2500;粮库
[摘要]不论是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还是孔子的“仁学”,哲学的目光始终聚焦在“人应该怎样活着”和“人与世界”的伦理学思考。本文的观点来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以及中国重要哲学、美学观点的启发,试图梳理“本源”这一根本前提产生的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审美基本理念,即重视“对立”。  [关键词]人 本源 对立    从苏格拉底开始,西方哲学家大多信仰知识可以把握绝对永恒的本源和真理,这是他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创造能力的探索顾玉平(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设备管理办公室201418)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中等职校的师资。一个合格的化学教师,不但要掌握化学专业的
本文着重介绍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基础实验室两年来评估的概况、经验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展望实验室深化改革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