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们向柳青学习什么基石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guang_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
  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曾六次号召:“要学柳青。 ”
  新时代,我们向柳青学习什么?无疑有人会说,学习他为了创作而深入生活。其实,这只是一些没有深入研究、考证、了解柳青的人的肤浅认识。
  新时代,我们不仅要学习他留下的文学瑰宝,还要学习他为创作而深入生活的崇高品质,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他以德敬业、矢志不渝的坚守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而献身的人格风骨精神。
  一、融入百姓、关心群众疾苦、一心为民的公仆精神
  柳青讲:就先塑造自己。怎“要想塑造英雄人物,样塑造自己呢?在生活中间塑造自己,在实际斗争中间塑造自己。 ”
  柳青真是个“奇怪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国青年报》文艺部主任的柳青,住在团中央大院内的一栋小洋楼里,享受着优雅舒适的生活。但是这位生性倔强的陕北汉子,为践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完成毛主席的嘱托,扛起创业者的艰辛大旗,引领农民寻找一条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他放弃了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毅然决然地告别了首都北京,到贫瘠荒凉的大西北 ——陕西省长安县皇甫村安家落了户,住在皇甫村神禾原畔一座废弃多年的破旧寺院 ——中宫寺。
  1953年 4月 26日,柳青到皇甫村后,人们很快发现他这个年仅 36岁的国家九级干部、著名作家,不但人很“怪”,而且有时“傻”得出奇。不到一个月,他竟君子豹变,脱下了中山装,换上了当地农夫的对襟衫;脱下了背带裤,换上了当地农民的大裆裤;脱掉了牛皮鞋,换上了皇甫村人的粗布鞋;剃掉了文明大分头,留上了大光头,简直变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标准的陕西农夫稼娃。
  皇甫村的人常常看见头戴瓜皮帽、身穿对襟衫、又瘦又矮的柳青,他像一个铆足了劲的陀螺,总是步履匆匆,奔忙在皇甫村的原上原下、田间地头、街巷民舍、集市会场。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的这首《墨竹图题诗》,恰好是柳青情系百姓心、关心人民疾苦的真实写照。
  皇甫村这一带原下大部分是水地,人称“十里蛤蟆滩”,历来有一种怪病叫“克丁病”,农民称“瓜瓜娃病”。皇甫村的一、二队,每队有八十多户人家,二十多个人就有这种怪病。得了这种病的人,呆傻得什么活儿都干不了,只能坐在自家的门墩上,一会儿看着天傻笑,一会儿看着人乱叫。看到这个情况后的柳青,就请来了陕西省地方病研究所专家分析调研。专家认为,这是浅井水缺碘所导致,需要改吃含碘的深井水。于是,柳青便和村主任王家斌、董炳汉商量,由他掏钱,为群众打一眼大口深井。
  在打井的那些日子里,柳青总是叫上他的“老相好”郭明理老汉一块儿去看打井的进度。一天夜里,水泵出了故障,井壁随时都有塌方的危险,柳青拄着拐杖,黑灯瞎火地急忙找来技术员处理,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在柳青的精心关照下,董炳汉带领群众终于在村北打成了一眼 14米深的大口井。出水时,柳青捧起一掬水,喝到嘴里,“好水,长长出了一口气说:好甜的水啊! ”这好甜的水,可不是一般的水,它不但解决了皇甫村二百九十多亩旱地的浇水问题,而且从根本上挖去了皇甫村一、二队人长久以来的病根。乡亲们再也不怕生个瓜瓜娃了,小伙子再也不愁找不到媳妇了,老人再也不怕断子绝孙啊!
  在皇甫村,柳青就是一个人见人爱的 “闲事队长”。郭明理老汉曾半开玩笑地问他:“柳书记,我看你就不像个当大官的样子,连社员鸡毛蒜皮的事都管,你到底分工都管些啥事? ”柳青笑了笑风趣地说:“只要是群众需要的事,我都管。 ”
  是的,柳青说的是大实话。他既没有威风八面的高台说教,也没有盛气凌人的命令指画。他就喜欢在屁股下面垫一双鞋坐着,嘴里叼着旱烟袋,同皇甫村的人,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家长里短地谝着,听着他们的心声,感知着他们点点滴滴的忧愁和喜悦,引领着他们泥里水里干着……
  一次,王曲区委书记孟维刚到柳青家汇报工作 说,王家斌的互助组因庄稼长势好,丰收在望,有人就喊着要退组。柳青听后心里十分着急,恨不得立即飞奔到蛤蟆滩。当时正逢滈河涨水,身患肺结核病的柳青,哮喘病又犯得厉害,上气不接下气,不停地咳嗽。孟维刚再三劝阻,柳青就是不听。他说:
  “这是关乎互助组存亡的大事,我咋能安心在家里待着写作呢? ”最后,孟维刚拗不过柳青,只好把体重只有 85斤的他背过河去。柳青苦口婆心地用新旧社会做对比,使董炳汉迷途知返,作了深刻检查。组员高怀荣心悦诚服地说:“柳书记真像个算卦的,一下子说到咱骨头里去了,谁还想退组! ”
  1956年的一天,柳青提着一盒从北京买回来的烤鸭来到他的“老相好”郭明理家,一边推门,一边兴冲冲地对郭明理老汉说道:我在北京见到周总理“老叔,了。 ”
  “高兴你的啥呢?这回你把事给惹大咧! ”
  “啥,我惹啥麻达事了? ”柳青惊愕地反问郭明理。
  “你外出办事买回的日本稻种,可能上了日本鬼子的当了,秧苗长得枝叶细黄、萎缩的样子,好像没吃饭的娃,饿得东倒西歪的。有的秧苗还长出了稻穗。庄稼人常说,稻子出穗早,秆子长不高,收成好不了。 ”
  郭明理郑重其事地对柳青说道:不知哪个
  “你看,货给你编的这段顺口溜,听了真把人能气死! ”
  “啥,顺口溜? ”
  “日本粳稻,把人失倒,产量不高,还没稻草。 ”郭明理顺口说道。
  “这是谁编的? ”
  “你先嫑问我谁编的,你再看看我这刚从办公室外墙上揭下来的这段顺口溜。 ”郭明理说着,递给柳青一张纸。
  “柳书记,心虽好,自掏腰包买回日本稻,个子矮,吐穗早,真格把人能整倒。 ”
  柳青看着这讽言冷语的顺口溜,脸上烧得火辣辣的。不管资料上如何介绍这种日本稻种有多好,但在现实中确实谁也没有见过它生长的优势。恐慌不安的柳青,心里像倒了五味瓶似的难受、担忧。虽然他批评过村干部改换品种需先试验,少种些,不要一下子都种上,可生米已做成熟饭,干部们心劲儿高,一心想多打粮食也不是什么坏事,他也就没再多说什么。如果试种真的失败了,自己的名誉损失倒是个小事,一千多名社员吃饭可是大事呀!他越想越觉得后怕,越想感觉压力越大,拿顺口溜的手不停地颤抖着。这顺口溜不是等于在自己脸上狠狠地打了一个响亮的耳光吗?   郭明理看着心悬半空的柳青,说道:“柳书记,你嫑急,以后的事咱现在不说,咱现在先考虑,娃得了啥病,咱怎样治? ”
  郭明理的话,给柳青提了个醒。“老叔,咱们一块儿到县上去找技术员。 ”柳青说着就上前拉着郭明理的手,急匆匆地直奔县城。
  从县上请来了农技员王德林、曹彦信,和村干部、务农能手们一起商量研究。大家从资料上、理论上都认为日本稻种没有问题,但谁也没有种过,毕竟是引进来的新品种嘛。柳青想起王家斌从眉县引进的云阳红水稻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心里一亮,就对大家风趣地说:嫌咱
  “可能是咱从远方请来的客人闹情绪,们对它没有好好地招待。这样吧,咱给它弄点好吃的。 ”于是,柳青和县供销社联系,买回一车尿素,让技术员指导农民分别撒在各块秧田里。
  他安排技术员分队包干,进行严格的科学管理。经过增施尿素后,加上锄草、疏苗,秧苗很快变得绿油油的了。到开花结穗时,对花粉过敏的柳青,本来每年都要到外地去躲病,但在那一年他不敢在这时离开皇甫村半步,破例没有到外地去躲病。他每天都要和妻子马葳一起叫上郭明理老汉,在皇甫村的稻田来回跑上十多里,常常拿着治气喘的喷雾器,一边给嘴里喷药,一边下到稻田里,察看水稻的长势,或者和农民交谈。虽然日本水稻个子不高,甚至比云阳红籼稻还矮半尺多,但柳青从资料上查到,这正是这个品种高产的特点,看着沉甸甸的稻穗,丰收在望的情景,柳青那颗高悬的心才踏实了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秋收时,日本水稻果然亩产超过了当地水稻四五百斤,有十多亩超过千斤,最多的一亩打了一千三百多斤。
  看着喜获丰收的水稻,曾编顺口溜挖苦过柳青的人,重新编了一段顺口溜:就是好,“柳书记,出钱买回日本稻。产量高,质量好,人人肚子能吃饱。他是干部好榜样,皇甫人民忘不了。 ”
  柳青就是这样生活在农民中,他把自己的生命和农民的命运血肉般的凝结在一起;他融入百姓,始终把群众的观点、群众的路线、群众的需求、群众的疾 苦、群众的向往和共产党人的宗旨,深深植根于自己的思想之中,牢牢担负在自己的肩膀上,具体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上;他把为老百姓谋福祉作为己任,引领干部群众寻找出路。
  他自掏腰包 3000元帮助社员引进日本水稻良种;他捐款修建罗家湾大桥、扩建皇甫小学;他积极支持社里办油磨坊、豆腐坊;他组织农民进山割竹子;他给互助组联系承包工程;他捐款 5000元为村民拉电;他亲自和王曲医院联系,让群众先看病,后由社里结账;他给村里办合作医疗室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他为了全县牲畜传染病的预防,在饲养室的土炕上和饲养员郭治荣睡了六个晚上,调研后写出《耕畜饲养管理三字经》,避免了牲畜大量死亡,促进了牲畜的大发展;他建议在原上建生产点,方便了群众农业生产……
  柳青在皇甫村 14年,他为农民办的善事好事,干部群众能说一河滩。但他从不以恩人自居,从不要求别人报答他。皇甫村的人咋能不赞颂他,深切地怀念他呢?
  二、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甘于奉献的创业精神
  柳青讲: 《创业史》私有观“是宣传人们和私有制、念彻底决裂的,是用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美德,创社会主义大业的,我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引领党员、干部群众这样做的。 ”
  1963年,日本作家木顺下其来西安想见柳青,省委领导让柳青到机场去迎接,因为没有像样的外衣就没去,反倒是木顺下其自己坐车到了皇甫村。后来,一个印尼作家代表团来陕,也要见柳青,却同样是因为没像样的衣裳,他依旧没有去迎接。妻子马葳埋怨他说:“你看人家谁和你一样?穿着补丁撂补丁的衣裳,哪像个当干部的架势! ”他说:“咱不学人家的样子,咱在农村,穿得太好咋在路上走呢?群众会躲着你! ”
  柳青不仅在穿着上不讲究,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样不搞任何特殊化,从来不给组织添麻烦。家具坏了,他亲自修理;他甚至会锔碗,修理开裂的碗盆;用了多年的手杖裂了,他拿一根铁丝绑上,继续拄着;头上的瓜皮帽戴了十多年,帽顶和帽边儿都磨破了也没有换新的;他喝茶用的小茶碗儿,还是解放初买的;屋子里的小闹钟,是 1951年出国时带回来的。朋友们多次劝他买块手表,使用起来方便,他却指着小闹钟诙谐地说:“它还没有尽完义务呢。 ”他使用的哮喘喷雾器,是 20世纪 50年代的产品,别人劝他重买一个新的,他为了省钱,一直用到病逝。
  一次,柳青到北京开会,临走时马葳再三嘱咐他,到北京无论贵贱都要买一条皮裤,说他成天在村里跑,泥里水里蹚来蹚去,尤其是搞统购统销工作的那段日子里,雪下得一尺多厚,每天裤子都湿到小腿。她不是嫌自己天天要在火炉上给柳青烤裤子麻烦,而是心疼丈夫瘦弱多病的身体。
  会议结束后,柳青进了皮货店,看了几条皮裤。东西真好,手一放上,有着从未感觉过的柔软,也很暖和,自己也真需要,但再看一百多元的价钱,他就下不了手。他想,有这一百多元钱,还能给村里办些实事呢。农民那么苦,自己怎么能穿到身上?他放下皮裤走了。快到街口,他又返了回去。他想想自己身体的确不行,要是再生个大病,既无法坚持工作,更谈不上写作,就是想为社会做些事情,也没有能力。他想痛下决心去买,但是进了店又犹豫了。柳青明知自己腿脚上有着毛病,见不得湿冷,只好下定决心买一双便宜的护腿又护膝的长靴。当他进了鞋店,看看那价钱,就彻底放弃了花钱的念头,下决心什么都不买了!想着回家后,顶多是妻子马葳多唠叨几句。
  柳青就是这样一个在个人生活上极其“吝啬”的“怪人”。在北京、在上海、在陕西等地,他曾经多次因穿着简朴,被单位门卫拦在门外,甚至出现了被人跟踪,被賓馆服务员往出赶的误会。但在集体的事情上却又大方得出奇,大方得让人瞠目结舌。他认为:钱要花在刀刃上,花在正向上、大事上。
  1960年,《创业史》出版后,柳青找到当时王曲区委书记孟维刚,说:“我想为集体办一件创业的大事情。 ”孟维刚问他:“什么事? ”柳青说出他长久埋在心里的一句话:我“农业机械化是农村发展的根本出路,准备用《创业史》的稿费给咱王曲办一个农业机械厂,帮助群众集体创业。 ”   皇甫公社党委书记冯继贤来到柳青家里汇报工作,看见柳青一家生活困窘的样子,就对柳青说:“你这人叫我咋说你咧,你给陕北老家修桥捐了一万元,却让我和别人帮你借粮票?听人说,为皇甫村通电,你还向中国青年出版社预借了一部分稿费?你自掏腰包 3000元,给社员买日本稻种?你生活这么紧张,
其他文献
当我读五年级的时候,班上每个学生都嚷嚷着要父母给自己买一辆自行车,我也想要。  几个月后,父亲从广东打来了电话。那时手机还未普及,是用村口百货店的公用电话接的,我毫不犹豫地向父亲表达了想买一辆自行车的愿望,理由是再过几个月的小升初考试,必须要自己骑自行车去。一提到考试,父亲马上答应了,他说过几天会去邮电所寄两百块钱回来,让大伯带我去买。于是我就等啊等,等到了五月,大伯还没动静。奶奶看出了我的小情绪
“不移本心”这句话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只不过,对于学术研究者而言,这门必修课显得尤为重要。  人在社会中生活,会受到多方约束,有道德层面的,有法律层面的,也有情理层面的。而对于做学问,这些束缚就弱了许多。这时,不移本心就更加重要了,只有不移本心,方能学问大成。  无论是在牛棚中还是在高堂上,季羡林都不曾忘记自己的初衷。哪怕是抄在小纸条上一句一句译,也无法止住他编译《罗摩衍那》的脚步。从某种程度上讲,
没有去过巴厘岛,很想去。  我让飞陪我一起去,飞是我的亲戚,也是我的闺蜜。她皮肤很白,爱笑。飞是一个当过兵的女人,气质优雅,举手投足间都带着一种风韵。她笑起来的样子最为动人,两片薄薄的嘴唇在笑,长长的眼睛在笑,腮上两个陷得深深的酒窝也在笑。她婀娜多姿的身段,曼妙的身材,洁白如玉的肌肤,隐隐散发出成熟女人的韵味。  巴厘岛是印度尼西亚著名的旅游区,是爪哇以东小巽他群岛中的一个岛屿,面积约5560多平
若问我唐诗宋词元曲最爱哪种,我会以邂逅它时那一见钟情的痴狂来回答:“宋词。”  长短句浑然天成的旋律美吸引我闖入宋词的花园:这里见“采桑子”,那里看“一剪梅”;或赏“蝶恋花”,或淘“浣溪沙”;倦了醉卧纱帐宣“如梦令”,酒醒竹杖芒鞋“踏莎行”。颇似顽童于烂漫花海嬉戏,一路拾得些模样好的收入囊中。曾窺见那独倚凭栏的孤单背影,也曾瞥见深闺怨女的红妆残泪,但只浅浅悟出些许沧桑凄美,还未完全懂得词人心底的那
7月3日多云  今天,北京时间12时30分左右,我与同行的郑相豪老师、储静及她的先生一行四人,沿着喀纳斯湖畔的台阶小路向湖边走去,路两旁的西伯利亚红松以及叫不出名的各种野花无不吸引着初来乍到的我们,储静频频举起手机,对着那些正在绽放的和含苞待放的鲜花拍照,我也取出随身带去的IPAD,对着那些不知名的花儿及我认识的中草药拍照,一边走一边拍,就这样我们来到了喀纳斯湖边。  那湖里的水倒映着蓝天,显得是
独行厦门,偶遇到了夏雨之夜。  白天還日光粼粼,进了夜,小雨竟悄悄来了,敲着窗棂,像跟我有个约似的不拘束。你知道,不是所有充满想象的念想都能被视线触碰,如今夜这般醉人的雨,淋在这海水味道轻轻飘扬的城市,仅仅想着,都让人的心跟着静了,也净了。环海路旁客栈的床终究是有些潮湿,那因被子未晾晒而颓进去的一片褶皱,像极了这窗外天空凹进去的一块深色,我定睛望去,那是乌云,却似隔着的一层薄纱,星星在那后面若隐若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一个夏秋之交的上午,我正在农田里插水稻秧。  有人喊我的名字,抬眼望时,就见一个身着绿色制服、推着绿色自行车的人来到我家的田头,问明我的身份后,从绿色的邮包里拿出一封信:“你的中专录取通知书到了,恭喜你啊!”我立刻飞奔到田埂边,双脚将泥水踹得四处飞溅。我被本地的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录取了!  读师范之后,我就开始爱上了文学。学校有图书馆,我就去借了许多中外名著阅读,有时也到阅览室看
一、有伯乐,焉有千里马?  相马之祖应推伯乐,韩愈有句名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从秦穆公识伯乐之说,到《战国策》汗明见春申君谈伯乐相马,遑遑然数千年已过,孰见伯乐乎?千里马乎?中国可能有伯乐之相士,确无伯乐所言之千里马也。  流传最广、最具传奇色彩的是“的卢”马之相。  辛弃疾留下千古名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卢马,中国名马榜上有名。《相马经》: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能力都有了长足发展,近年来的高考作文也加大了对考生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高考议论类作文沾上思辨味,染上思辨色彩呢?纵观2016年高考各地涌现出来的拔尖之作,其操作路径主要有如下六条:  一.一分为二,对立统一  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着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既统一又对立,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转化。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辩
1  没有一张照片,那时候我不到十周岁,在生与死之间,与他擦肩而过。  如果有档案多好。这些年,每个人都被记录在册,我的父亲也活在我所填的表格内,在那些格子里喘息,但很可惜,没有他的档案,流民在那些年是没有档案的,尤其下层流民。档案,准确说,官方档案,很规整的,现在,每个人都活在自己档案的格子里,我的档案也一样,那里面标记着我出生在哪里,曾经在哪里读书,工作在哪里。几乎一生里重要的大事,都被记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