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与语言特色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_u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际的文化作品创作中,文化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比如许多科幻、幻想等作品的创作都来源于生活,和现阶段的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会受到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但是不同的文化作品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特点,文化差异性较大。但是就我们中国人而言,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赏析时,这种文化的差异性会体现得更加显著。所以要重视英美文学作品的文化象征体验,以便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情感和文化内涵。比如,在对作品《老人与海》进行赏析时,要重视其所体现的象征意义和语言特色。这个故事中所描绘的主人公和命运斗争的故事,在各种角色淋漓尽致的表现下,将其所表达的意义深入地体现出来,整个文章不仅语言生动活泼,而且学习价值显著。
  一、《老人與海》所象征的意义
  所谓的象征,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想象和图像来对其蕴含的意义进行体现,对不可体现的含义进行暗示,让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阅读者的情感共鸣,让文学作品将自己的价值体现出来,让文学作品淋漓尽致地体现自己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海明威作为一名闻名世界的现实主义作家,其在对作品体现方面,所运用的象征手法能够将作品蕴含的物象表达出来,实现读者对意象和情感的激发。
  在作品《老人与海》中,作者为了将意象体现出来,运用了独特的体现手法,修辞手段在各个段落中都有体现。作品中的人物圣地亚哥主要体现的是生命英雄,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虽然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艰难险阻,但是只要不放弃,积极地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人生中的挑战,就有改变的可能。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都不能轻易地放弃,而应选择勇敢地面对,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从不同的角度去感悟生命的力量。在本作品的学习中,我们能感悟到主人公和大鲨鱼之间的较量,总体斗争中,主人公都是十分勇敢的,树立了自己的英雄形象,将自己的感情进行了丰富的演绎。因为,大海附近的渔民主要就是通过捕鱼维持自己的生计,虽然老人在大海上坚持84天划船钓鱼,但是他一无所获。即使这样,老人也没有丧失生活的自信心,依然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在《老人与海》中,有一个十分经典的表达,其主要表明:眼睛就是一个人心灵的表达,眼睛可以比喻为蓝色的大海,如果大海中漂浮一艘破烂的船,我们能够显著地体会出其中的差异,整个差异就是对人物情感和性格特点的表达,其所象征的意义就是人物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为了自己的目标实现而积极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态度。虽然84天都没有钓到鱼,但是他始终相信在第85日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钓到想要的鱼。其中不难看出,钓鱼就是一个意象,钓鱼象征着作者人生理想的实现,这充分表明他为实现人生理想而不断奋斗的信念。在这篇文章中,十分形象的描写就是老人与大马林鱼之间的较量,通过画面,我们可以得到深刻的启发,无论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何种困难,只要逆流而上,就能实现困难的解决,即使自己的能力有限,也不要轻易放弃勇敢奋斗的勇气。在一定程度上,老人和大马林鱼的较量,不仅是体力方面的对比,也体现了精神的斗争。
  因为将人类和鲨鱼进行相比,力量悬殊是比较大的,毕竟人类的力量十分有限,拼死和鲨鱼对抗也难以有很好的结果,但是文中老人并没有因为力量的悬殊而放弃,而是勇敢地面对,利用各种手段,和鲨鱼进行斗争。虽然他没有什么有效的工具,但是他可以将自己捕鱼的工具利用其中,同时还需要克服饥饿问题。毕竟就主人公而言,老天对他是十分不公的,他的一生困难重重,但还是没有将他打倒,反而让他越挫越勇,不会轻易向恶势力低头。
  作品中海里的鲨鱼代表的是破坏性力量,也代表各种掠夺和灾难,这其实体现的就是人的一生中所要面对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所以,作者海明威通过对鲨鱼的描绘显示出:对于受到鲨鱼袭击的大马林鱼,老人觉得仿佛自己被袭击,他认为既然要跟鲨鱼做斗争,那么就一定要斗到死。这其实体现出来的就是和困难殊死搏斗的勇气,也在一定程度上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来。
  二、《老人与海》的语言风格
  (一)简单明了的语言特色
  在这个故事中,对于语言的描写形象生动,运用了多个不同的单音节和双音节词,因为语言会在一定程度上将情感和思想内容体现出来,但是具体的体现效果与语言有着直接的联系。作者海明威认为,如果人们经常反复地见到某一事物,那么就会使这种事物变得平淡化,人们就无法体会到这种事物的敏锐知觉。因此在对作品进行体现的时候,所利用的语言最好不要太过繁杂,毕竟繁杂的语言不利于人们理解。简单的语言才可以淋漓尽致地将文章的价值和所表达的情感体现出来,展现作品的巨大魅力。作品《老人与海》描述中,通过进行各种语言特点的利用,实现创作的价值提升,这个过程中虽然作者也利用了一些口语,但是整体的句式结构较为简单,整体利用起来比较简单。比如在描绘主人公和马林鱼的斗争时:“马林鱼纵身一跳,全方位展现在海面上,就好像示威,在阳光下鱼的上颚呈现剑状,闪闪发亮,就像对老人示威,想要从精神层面上将敌人打垮。在老渔夫正想要称赞的时候,大马林鱼马上又跳到海中,将它的尾巴摆来摆去,立即逃走。”所利用的语言风格十分简单,其中原文的词语基本控制在一百一十个左右,但是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所涉及的单、双音节词汇数量并不多,这就会使这个语句的表达更加简单有趣。另外,作品《老人与海》的语言特点中,更加注重虚实结合,从而让整个作品变得更加有穿透力和节奏感,真正地体现出了人鱼之间斗争的紧张感。
  (二)简单化的语法结构
  1.常用小词
  该作品在对语法结构的体现方面,经常会用到一些小词,因为词属于音义结合范围,利用的时候具有一定独立性,许多内容的表达都是通过措辞和词汇量获得的。比如文中用到的词汇有:“so”“good”等,尤其是在文章开头的表达中,“and”使用的数量超过七次,这样简单化的语言利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将语句体现的意义表达出来。
  2.常用多义词
  通常一个词语会有多种意义,将其利用在不同语境中,就会有不同的意思,而且每个词语在语法中体现的词性具有一定差异。在《老人与海》作品中,对于多义词的利用篇幅较大,对于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多数使用的都是名词,名词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修饰,从而让整个作品看起来丰富有趣。
  3.主要省略的结构
  在作品的语法表达中,要加强对省略句的利用,从而生动地将语言的风格体现出来。《老人与海》作品中多数的语法表达都是言简意赅,比如:“Not as long as he keeps them up.”这句话的开头为“Not”,该词语的利用直接将老人的心理感受体现出来,没有任何的拖沓,这也充分地体现出了主人公与大马林鱼间的斗争是必然的。这样可以充分说明,文章对于语言的表达所利用的结构是十分丰富的,不仅可以避免语言使用的口语化,加强作者对作品的理解,还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置身其中的氛围,激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三)含蓄
  正因为该作品的语言较为简单明了,所以在小说特点的体现方面变得更加含蓄。即使作者没有对故事情境进行任何解释和评论,也能够将问题的故事情节体现得更加完善。比如:文章表达中,老人在早上温情脉脉地将小男孩从睡梦中喊醒,并用无声的语言让小男孩感受到温情。语句中“温情”一词的利用,将老人对小孩的情感体现出来,这种情感的体现和老人的硬汉形象完全不符合,但是老人优雅的一面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大众眼前。同时,整个表达中,还加强了作者对含蓄写作手法的利用。首先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将鱼类和人物的斗争描写出来。另外,文中利用的比喻手法较多,能够让读者将个人的思考体现出来。比如:“But his left hand always been a traitor and would not do what he called on it to do and he did not trust it.”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作者想使用“traitor”进行暗喻,表达老人对自己不能灵活使用左手的愤懑。虽然老人和鲨鱼搏斗后失败了,但不表示老人是失败的,他虽然没有武器,但是从未放弃反抗。
  综上所述,在作品《老人与海》中,十分形象地体现了英美文学作品的象征意义与语言特色。在作品中,通过海明威对不同象征手法的利用与语言特色的个性化表达,塑造了十分生动有趣的艺术形象。《老人与海》作品中,体现的是圣地亚哥、大海、鲨鱼等不同的象征意义。作者在有限的文字利用中,实现对无限发展思想的表达,引发读者不断思考,而且作品的语言风格简练,让读者通过一粒小小的沙子看到了全世界。
其他文献
一、引言  疾病的产生与发展是自然界的生存与毁灭永恒的话题,人类对它的认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疾病是人类永不可逃避的问题,它牵动着人类的喜怒哀乐以及悲欢离合,人们在治愈与不可治愈之间会呈现出复杂的情感变化以及社会关系变化。而从文学的角度看,作家们似乎很喜欢以此为引叙述故事,它是社会风貌的载体,能够让读者重回那个时代,是激荡人类情感的重要途径。在20世紀80年代,人们开始对疾病叙事进行研究。随着人
再拐过一片皂荚林  就可以逮住那朵云了  雪,已连日未来  田野里竟有了几分春色  远处停泊的收割機  仍在回味曾被交付的使命  眼前的青青麦苗  分割出一垄,又一垄的蓝天  驼背的老农,留下  捡拾柴禾的身影  悠闲得像布满残荷的池塘  他们自成风景,也不会注意到  那枚逐渐下沉的橘色太阳  正在拯救我
藍天衬着白云,  庄稼在成长,  梨桃结成了初果,  田畴随风翻起稻浪  漫山遍野草绿花红,  花间蝶舞蜂拥,  放牧人哼着小曲,  一幅成长的鲜活景象。  初夏,编织着绿色风景,  仿佛重回昔日的年轻时光。
摘 要:近年来,人类在探索外部世界的同时,也加强了对人类本身的研究,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是如何形成的?认知语言学是如何与汉语研究相结合的?与此类似的问题在《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一书中都可以寻找相关答案。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特点;局限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3--01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
作者简介:王超凡(2000-),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研究方向:针灸推拿。  爱凭寸念吟秋雨,又到来时。又到来时,为客潇湘杨柳稀。  羌笛未負芭蕉叶,烟雨蒙兮。烟雨蒙兮,似把新花付旧枝。  白萍香  懒送重阳归雁,久闻钟鼓声悠。不及秋叶木兰舟,却染霜风沾袖。  曾见婴宁痴笑,那堪爱恨情仇。黄花落尽几人犹,一夜雨疏风骤。
进入耄耋之年的母亲  打父亲走后,老屋背后  巴掌大的一块地  被母亲用篱笆圈 起来,如同  套在母亲手腕上的玉镯子  从此,母亲守着菜园子  菜園子陪伴着母亲  母亲有好吃好喝的送给了园 子  园子也把好看好听的赠与了母亲  母亲老年时,与菜园子  成了 一对红颜知已
给我一段光阴  只要一個这样的黄昏  给我一段光阴  就这样一个黄昏  让我安静地望着你  沿着我家门前的小路  走过一片金色的田野  给我一段光阴  远方是巍峨的群山  眼前是一条闪闪发光的河流  我们肩并着肩走进黄昏  给我一段光阴  就这样一个黄昏  我们坐在河边  笑看红尘
我是蓼河边放飞的一只纸鸢  斜着飞过异乡的季节  流浪的影子写着思念的诗句  总想远行,却一次次放下背好的行囊  枯藤老树,小桥流水  瘦弱的影子拖在夕阳西下的黄昏里  一匹饮着西风的老马  目光呆滯地望向未知的远方  我不敢回头  害怕看见伫立在河岸上的母亲  以及在风里老去的父亲  眼眶里滑落的泪水  把我淹没在异乡的尘埃里  衣裳在风中飘曳  我抚摸着母亲连夜为我打的补丁  眼眶里晶莹的泪水
慕名来看大龙湫,云雾苍茫天水流。  誰赞岩浆如野马?万钧桎梏不能囚。  红旗河展望  引藏入疆开大江,黄沙漠北造粮仓。  穿山铁甲啃顽石,飞壑钢龙奔巨荒。  雪域高原滋乳汁,楼兰古落着新装。  秦皇汉武思无力,华夏今朝基建狂。
倾慕你多年了 今日有幸见到你  你果然“淡妆浓抹总相宜”  你真有西子的容貌与腰身  多想和你长相守 诵诵苏堤读读西泠  正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不是“山色空蒙雨亦奇”  好想撑把油纸伞行走雨中  像许仙遇见白素贞  我的心在时空中穿越  深深地进入了梦境  苏小小在哪儿 阮郁在哪儿  你们同心在“西泠松柏下”  有青驄马和油壁车的爱情  我有很多探求的疑问  西湖呀西湖 你忽闪着明亮的眼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