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象在古代最初是一个哲学范畴的概念,后来逐步用于对诗歌和其他文学艺术样式的评论及美学研究。《周易》中的“意象”,是利用八卦图像演绎人生福祸的一种暗示与象征,被认为是意向的雏形。而《文心雕龙》中已经明确使用意象的概念,有“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的说法。
文学意象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形象。它指的是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那些蕴含着特殊意念而让读者得之言外的艺术形象。一般的意象,诸如美国诗人艾略特的“荒原”、俄国作家高尔基的“海燕”等,虽然也对物象进行具体描绘,但其所包蕴的丰富内涵却非生活物象所能具有。另外,有的意象,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诸个意象,主要靠互相联系构成的意象群体来表达一定的意念,从而也获得自身的意蕴。特别是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这一意象可以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由于和这一“断肠”的旅途征人或他乡游子相联系,由于“断肠”这一特定情境的规定,其他种种景象都被涂抹上了一种苍凉悲戚的色调,充溢着一股耐人寻味的意蕴。如果没有这一句,作者所罗列的种种形象性语词就不可能获得这种意蕴,不可能成为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还有一些意象,并不在作品中加以直接表现,主要靠其他形象的烘托陪衬而存在,成为一种象外之象。例如汉代乐府民歌《陌上桑》中的主人公罗敷,从多个侧面加以烘托,凸显出那个难以言表的美丽的虚象来。
文学意象是作家的主观意念与外界的客观物象猝然撞击的产物。美国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说:“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艾略特提出诗人表达思想感情不能像哲学家或技巧不高明的诗人那样直接表达和抒发,而要找到一种“客观对应物”,包括物体、情景、事件、掌故等构成的意象体系来表达,这就是通常说的由意生象。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乐游原》正体现了这一过程。“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写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心情不快。“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不愉快的心情找到了“客观对应物”,夕阳、古原都成为一种意象。当然由意生象并不是惟一的模式。由象生意或意象共生也是常见的。例如杜甫的《春望》,就是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景象触发了“感时”、“恨别”的情思,而由这种情思生成了“花溅泪”、“鸟惊心”的意象,最终出现了诗人“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一意与象并生的意象。
一些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意象,往往被不同时代的不同作者一再袭用。诗人正是在此基础上,或袭用旧的意象,或创造新的意象,从而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和理想。当然,旧的意象会由于种种原因而变得陈旧,趋于僵化和丧失生命力,新的意象也会不断诞生。五四以后的新诗中,郭沫若的“凤凰涅槃”、闻一多的“死水”、艾青的“旷野”等,都是具有生命力的新的意象。
所谓“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文学意象由于具有强烈的主观创造性和内涵的不确定性,因而也就给读者感受提供了更大的意会性天地。而意象本身潜在的可能性亦可以通过不同的欣赏者实现为多种现实性。
(作者单位:睢宁高级中学)
文学意象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形象。它指的是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那些蕴含着特殊意念而让读者得之言外的艺术形象。一般的意象,诸如美国诗人艾略特的“荒原”、俄国作家高尔基的“海燕”等,虽然也对物象进行具体描绘,但其所包蕴的丰富内涵却非生活物象所能具有。另外,有的意象,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诸个意象,主要靠互相联系构成的意象群体来表达一定的意念,从而也获得自身的意蕴。特别是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这一意象可以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由于和这一“断肠”的旅途征人或他乡游子相联系,由于“断肠”这一特定情境的规定,其他种种景象都被涂抹上了一种苍凉悲戚的色调,充溢着一股耐人寻味的意蕴。如果没有这一句,作者所罗列的种种形象性语词就不可能获得这种意蕴,不可能成为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还有一些意象,并不在作品中加以直接表现,主要靠其他形象的烘托陪衬而存在,成为一种象外之象。例如汉代乐府民歌《陌上桑》中的主人公罗敷,从多个侧面加以烘托,凸显出那个难以言表的美丽的虚象来。
文学意象是作家的主观意念与外界的客观物象猝然撞击的产物。美国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说:“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艾略特提出诗人表达思想感情不能像哲学家或技巧不高明的诗人那样直接表达和抒发,而要找到一种“客观对应物”,包括物体、情景、事件、掌故等构成的意象体系来表达,这就是通常说的由意生象。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乐游原》正体现了这一过程。“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写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心情不快。“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不愉快的心情找到了“客观对应物”,夕阳、古原都成为一种意象。当然由意生象并不是惟一的模式。由象生意或意象共生也是常见的。例如杜甫的《春望》,就是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景象触发了“感时”、“恨别”的情思,而由这种情思生成了“花溅泪”、“鸟惊心”的意象,最终出现了诗人“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一意与象并生的意象。
一些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意象,往往被不同时代的不同作者一再袭用。诗人正是在此基础上,或袭用旧的意象,或创造新的意象,从而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和理想。当然,旧的意象会由于种种原因而变得陈旧,趋于僵化和丧失生命力,新的意象也会不断诞生。五四以后的新诗中,郭沫若的“凤凰涅槃”、闻一多的“死水”、艾青的“旷野”等,都是具有生命力的新的意象。
所谓“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文学意象由于具有强烈的主观创造性和内涵的不确定性,因而也就给读者感受提供了更大的意会性天地。而意象本身潜在的可能性亦可以通过不同的欣赏者实现为多种现实性。
(作者单位:睢宁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