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对德育教育的作用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unisrun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乃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世代相存的礼仪传统文化形成了我国人民的习俗观念,也规范着国人的举止言行。我校是8条村合并的农村学校,大部分是客家人,农村人特别是客家人是比较根深蒂固的,祖先留下的传统一般不会去更改。基于各个村的风土人情,并关联中华传统文化,我校从“龙的文化、龙的乡村、龙的节日、龙的礼仪”四个领域引领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乡土情怀,感悟龙的精神,体验中华传统文化,提高生活实践能力,增强爱乡、爱国、爱中华的情感。
  关键词:德育;龙的礼仪课程;校本课程;作用
  当代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往往个性、能力很强,但却在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以及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诸多方面有所缺失。据此,我校以做“有担当的人”为办学宗旨,开发研究的《龙乡美行》校本课程,意图以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引领每一个学生走进本地“龙之乡”,并在传承中华“龙文化”中成长为传播蟠龙之魂的灵融之人。形成“礼仪育人、灵融担当”的德育特色。
  一、课程编写意义
  我校以做“有担当的人”为办学宗旨,开发研究的《龙乡美行》校本课程,意图以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引领每一个学生走进本地“龙之乡”,并在传承中华“龙文化”中成长为传播蟠龙之魂的灵融之人。形成“礼仪育人、灵融担当”的德育特色。本课题从实践视域开展龙的礼仪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意在充实本校的校本课程,丰富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经验,其研究思路和相关策略是为了解决一所学校如何以特色项目促学校发展的问题,并为同类学校课程改革提供可借鉴的方法和思路。
  二、课程特色与创新
  具体地说,本课题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理论创新。本课题从校本课程开发视域,依托校本课程开发、多元智能、陶行知教育观等理论,对蟠龙小学名为“龙乡美行”的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研究,形成的是基于一所具体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体系,这种校本化的课程开发理论将运用于实践之中,解决学校的发展问题。第二,实践创新。本课题所研究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基于蟠龙小学育人目标,立足于本校发展实际,从学校所在社区资源出发,并整合与社区资源所关联的中华“龙文化”,进行校本化的课程开发,引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育乡土情怀,感悟龙的精神,体验中华传统文化,提高生活实践能力,增强爱乡、爱国、爱中华的情感,提升综合素养,而教师也将因课程领导力的提升获得专业发展。
  三、课程内涵丰富
  教材包蕴着礼仪之邦深远的民族文化内容,体现了文明社会丰富的文化交融的特征。它主要包括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三大方面的内容,以培育具有文化传承感、礼仪责任感的礼仪小公民。
  例如上个学期开学典礼,我们学校开学的第一课就是学习校本课程——《我们的传统节日——元宵佳节》,首先由合唱兴趣小组的学生表演国语、粤语贺年歌,之后由经典美文诵读小组的同学进行经典美文诵读表演《我爱中华》更是把开学典礼推向了高潮,最后全校师生宣读“龙的传人”誓词,立誓传扬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德慧兼备的人。
  四、教材融入生活
  龙的礼仪课上,教师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礼仪知识。低年级学生在礼仪课堂上通过画画的形式描绘文明礼仪的各种常见场景;通过“你说我做”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礼仪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中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通过“我能动笔写一写”“小小礼仪演说家”“我收获我最棒”等形式真实生动地写出了对礼仪知识的了解、感悟和收获。校本课程来源于生活、融入生活。例如:在学习中年段的龙的礼仪时,我采取了《大象博士招聘助手》、《小猴问路》等小品形式,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在社会上,没有礼貌寸步难行,礼仪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使孩子们由“他律”到“自律”,自觉地把礼貌用语、遵守规范、友善待人、等道德礼仪目标付诸于生活中。
  五、提升课程领导力。
  随着“龙乡美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大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许多优秀的教师都参与其中,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得到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学校也积累较丰富的校本课程研究经验。
  六、提升综合素养
  经过几个学期的不断探索,我校各年部开设的校本课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剪纸类、足球类校本课程更是丰富多彩,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校本课程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新奇体验。礼仪校本課程的开发深化了学校德育,切实促进了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礼仪小天使们活跃在校园的每个角角落落,融和诚信的学习理念在学生的生活中已逐渐形成且日益浓厚。
  参考文献:
  【1】《期待教育与生命的共振》 论文集   主编:曹慕坚.
  【2】校本课程《我们是龙的传人》.主编:曹慕坚
  【3】吴永军 再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及核心理念[J].教育发展研究,2004(3).
  【4】崔允漷,夏雪梅.校本课程开发在中国[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3).
  【5】许洁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J].教育研究,2005(8).
  【6】刘浩.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实现专业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4).
其他文献
一、研究的背景  (一)从教师教育政策层面来讲:在最新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评分细则(试行)中提出了8个标准,包括职业认知、心里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  (二)从教师教育理论层面来说: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  (三)从教师教育实践层面来说:从受教育者角度讲,学会了思维的
期刊
今天的少年儿童就是“一百年梦想”的建设者,推动他们的梦想实现,就是推动中国梦的实现。传统的梦想教育通常是从成年人的视角出发,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的梦想。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学生在寻梦、追梦、圆梦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具体而有效的指导,导致了梦想教育比较“虚空”,不能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为了让梦想教育能够落地生根,逸景第一小学将“梦想教育”和少先队“五小活动”结合起来,尝试让孩子们的梦想在“五小活动”的具
期刊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技术升级改造速度不断加快,工程造价职业教育考试考核方式也进一步完善,且很大程度的满足了生产需求与教学需求。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了职业教育毕业生实践工作环节,以及现行工程造价职业教育考试考核环节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而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旨在为业内人士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工程造价;职业教育考试考核;改进策略;  如今,现有职业教育工程造价课程考试考核方法已无法客
期刊
摘要: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业余小说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被整个世界膜拜,主要作品有三部长篇小说《失踪者》(《美国》)、《城堡》和《审判》,以及短篇小说《变形计》《地洞》《饥饿艺术家》等。余华,中国现代派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有《许三观卖血记》《兄弟》《活着》《第七天》等。余华的作品中体现着西方现代主义的风格,其作品风格与卡夫卡有相似之处亦有不同之处,本文将从孤独、荒诞、反抗
期刊
摘要:自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要掀起 “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以来,创新创业教育逐渐作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加入了各大高校的课程体系。本文拟从探究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入手,思考提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质量的途径。希望对高职院校完善创新创业课程的体系化建设提供一些新的参考点。  关键词:双创,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参考  自201
期刊
摘要: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们国家迫切需要造就一大批精通外语的专门人才,才能使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尤其外贸行业把英语作为通用语言,外贸交往、书信函电、进出口文件,还有银行文件语言,统统以英语作为标准通用语言。因此,学好英语对实现上述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成果导向教育;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设计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期刊
摘要:文学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其自身具备极高的美学和阅读价值,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并获得了大家的认可。阅读经典文本有利于学生习得古人智慧、塑造高尚人格、提升综合素养。除此之外,经典阅读中的文字运用、思想境界、行文脉络也是学生值得研读、学习、模仿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开拓学生眼界、丰富学生情感、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以小学语文课程为例,探究以经典阅读为载体
期刊
摘要: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推广、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普及呼唤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方式,视听说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也是现代技术与理念的最佳结合。通过引入相关心理学、语言学原理,从理论上论证了该模式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又以本校为例,通过对教学实践的跟踪调查,研究了该模式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并针对大学英语视听说试点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改进措施和建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东西方的文化交融越来越深入,英语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加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入,在英语教学中,微课已经逐渐兴起,并且成为一种时尚,这对于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微课应用进行了相关的讨论和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的英语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相关因素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
期刊
摘要:小王子的出走—寻找—回归的过程与传统的奥德修斯式的出走—冒险—回乡的传统叙事结构相符合,本文从小王子漫游的过程出发,探索他在漫游过程中人性本真的寻找与变化,分别从自我的自然本真性、社会本真性、本真性的回归方面探寻。在小王子的游历过程中展现的很多荒诞不经的人生体验也揭露出社会的种种问题,对于这些作者给出的答案就是找回失落已久的本真童心,小王子在游历与回归的过程之中,他自我本真的坚固性也得到了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