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为大清抬轿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fon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首都华盛顿车站张灯结彩,黄龙旗和星条旗迎风飘扬。来访的李鸿章在喧天的鼓乐声中,下了专列,与美国的迎宾人员握手致意。
  这是1896年9月2日,李鸿章访美的第五天。此前,他已经访问了纽约、费城,并在纽约与美国总统克里夫兰(Stephen Grover Cleveland)举行了会谈。
  这位七十三岁的老人已经不良于行,在历时半年多的欧美之行中,每到一地,都要用他自己携带的轿子代步,而主人们为了表示尊重,也往往派出军人或警察,充当李鸿章的轿夫。当李鸿章到一些政要的私人豪宅中访问时,如果要上楼,也都由主人家的仆役们抬上楼去。这些洋轿夫们显然将这当作了一项光荣而有趣的任务。李鸿章到达美国后,这项任务便由美国的军人及警察们担任。美国给予了李鸿章极高的礼遇,在他从英国越洋抵达纽约时,美国派出了多达200名骑兵的仪仗队进行护卫和先导,纽约警方则调动了300名警察维持秩序。
  可就在华盛顿,李鸿章遭遇了尴尬:车站警察拒绝抬轿。华盛顿车站的警长严禁手下警察执行这一特殊任务,即使陪同李鸿章访问的美国武官好话说尽,那警长就是不松口。美国武官无奈,只好到站外找了四名负责外围警戒任务的警察,但那固执的警长跑过来,将这些外围的警察赶出了车站。
  气氛相当尴尬,李鸿章立等良久,便想自己慢慢走出车站来。车站的管理人员看不下去了,赶紧张罗着找了四名铁路工人,才将李鸿章的轿子抬到了等候在站外的马车边。
  那位居然敢怠慢国宾的警长,原来是爱尔兰的后裔,此举是为了报复李鸿章对美国爱尔兰人的抨击。
  就在前一天,李鸿章在纽约接受了各报的联合采访,猛烈抨击美国的排华政策。他认为“排华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而这一排华法案正是“由于受到爱尔兰裔移民欲独霸加州劳工市场的影响,因为中国人是他们很强的竞争对手,所以他们想排除华人”。李鸿章告诉美国媒体:“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家都承认,竞争促使全世界的市场迸发活力,而竞争既适用于商品也适用于劳动力。……请让我问问,你们把廉价的华人劳工逐出美国究竟能获得什么呢?廉价劳工意味着更便宜的商品,顾客以低廉价格就能买到高级的商品。”
  李鸿章将矛头指向了爱尔兰人,此举在美国爱尔兰裔社区引发了巨大的愤怒,这位警长正好借题发挥。
  爱尔兰裔警长不愿意为李鸿章抬轿子,美国政要、媒体及普通民众,却热烈地为这位在美国享有盛名的中国政治家大抬轿子。李鸿章在美国访问时受到的礼遇,丝毫不亚于此前的俄、德、荷、比、法、英六国,而美国总统克里夫兰,为了表示对李鸿章的尊重,还专程赶到了纽约迎接,这在李鸿章的出访全程中,是绝无仅有的特殊礼遇。
  美国大众媒体在对李鸿章进行大量报道的同时,也颇具美国特色地将李鸿章作为集体狂欢和娱乐的对象。李鸿章的卡通形象,一改往日中国人的猥琐,而显得可爱、亲切和生动。各报还纷纷利用李鸿章大做广告,显然其形象已经相当正面。《哈泼斯》杂志(Harpers)刊登大幅李鸿章肖像,并以李自叙的口吻,为美国一家保健品公司JOHANN HOFF推销麦乳精;《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上一则展销中国陶瓷工艺品的广告,振振有辞地说销售者本人曾担任李鸿章的副官;《纽约新闻报》(New York Journal)则将根本不懂英文的李鸿章,包装成该报的忠实读者,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刊登了题为“李鸿章从不错过周日新闻报”的自我广告。
  媒体甚至也将李鸿章作为嘲讽美国国内政治的工具。《纽约新闻报》刊发了一幅政治漫画:画面主角是李鸿章与麦金利总统的竞选经理、著名实业家兼竞选操纵者汉纳(Mark A.Hanna),李鸿章趴在汉纳的耳朵边悄悄问:谁给你捐献的竞选资金?你拿什么回报他们呢?你怎么让总统对你言听计从呢?总统当选后还会听你的吗?……对美国竞选政治极尽嘲讽。
  从日后的记载看,李鸿章访问美国,与访问其它国家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更为放松、自然。与其它六国相比,李鸿章在美国的访问似乎并没有特定的政治或经济目标,更像是一次纯粹的友谊之行。一个不得不端着架势的天朝钦差,到了自由的美国后,还原成了一个有趣的人,政治身段相当柔软,他不仅直率地批评美国政府,甚至也直率地批评中国本身,其中,最为著名的段子就是:“中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中国的编辑们不爱将真相告诉读者,他们不像你们的报纸讲真话,只讲真话。中国的编辑们在讲真话时十分吝啬,他们只讲部分的真实,而且他们也没有你们报纸这么大的发行量。一份伟大的报纸必是文明精神的一种体现,而我们的报纸还承担不起这份重任。”
  李鸿章的放松,不只是因为美国的自由气氛。在大清国眼中,美国还是“最为公平顺善”、“好排难解纷”的唯一强国。奉行孤立主义的美国,在列强觊觎中国主权甚至领土的时候,将自己的胃口严格地控制在了商业领域,并时常能为中国“仗义执言”,大抬轿子,深得大清国朝野的好评。
  在甲午战争前,美国国内的干预主义势力不断膨胀,但在夏威夷政变中,美国却第一次尝到了湿手抓了干粉团的苦味,在国务卿葛礼山(W.Q.Gresham)的主导下,重回孤立主义的道路。甲午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中日两国唯一能接受的“调停人”(Good Office),美国的领事馆成为中日两国侨民在对方国家上的庇护者。而随后上海间谍门事件的爆发,则引发了美国国内有关东亚政策的大辩论。当时,两名被中国追捕的日本间谍,得到了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的庇护,中国政府提出了强烈的引渡要求。为此,主张干预的美国驻华外交官与主张不干预的美国国务院发生激烈争论,在国务院的死命令下,驻沪领事馆不得不将日本间谍移交给中国。随后,中国处决了这两名间谍。此事在美国国内引发激烈的政争,国会内的扩张主义议员们,甚至计划提出对总统的弹劾,政潮澎湃汹涌。
  李鸿章的访美,正是美国政坛因上海间谍门事件引发的风波平息后不久,美国那跟在狮子后面拣骨头吃的“豺狼外交”(Jackal Diplomacy),即将成为绝响,炮舰政策正在迅速成为主流,李鸿章有幸赶上了美国孤立主义的最后一班轿子。
  李鸿章访美后两年(1898年),美国和西班牙在古巴、波多黎哥和菲律宾爆发了激烈的战争,史称美西战争。这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成为美国走向扩张主义的第一仗。从此,美国在环太平洋地区、尤其是东亚开始推行积极的扩张战略,要让太平洋成为美国的“内海”,让“美国的法律、美国的秩序、美国的文明和美国的国旗,在迄今为止是血腥而黑暗的土地上树立起来……”(共和党议员阿尔伯特•贝弗里奇)。在攻占菲律宾后,中国就成了美国的“邻居”,美国就可以像对待墨西哥那样对待中国了。提出海权论的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认为:谁控制了中国, 谁就掌握了未来。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则指出:“我们未来的历史将更多地取决于我们在面临中国的太平洋上的地位, 而不是取决于我们在面临欧洲的大西洋上的地位。”
  “豺狼”终于不甘心只拣剩骨头吃,而变成了“狮子”。但美国这头狮子,似乎相当地温良恭俭让,终李鸿章一身,终大清国一朝,乃至以后的很多年里,美国都被很多中国人当作可以信赖的朋友和可以效仿的典范,以及一位在关键时刻能为中国抬轿子的洋哥们。
  7年之后,另一位中国政治家袁世凯告诉《纽约时报》:“我一直期待着访问美国。在所有未访问过的国家里,最吸引我的就是美国。……美国比任何一个西方国家更接近我们的体制。”……
  (文/国家历史特约专栏作者 雪儿[澳大利亚])
其他文献
工业革命前的尼德兰,依靠福利能够给自己的产业大军提供基本的保障,维持他们做人的尊严。他们留给现代世界的另一个经验是:福利未必全靠政府,各种社会组织、行会都应该参与到福利事业中。    现代世界证明,经济萧条往往刺激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现代美国社会的各种福利政策,基本都是大萧条之中“新政”的产物。中国应对金融危机,政府也在养老金、教育、最低工资等政策上下功夫。不过,兴办福利未必一定全靠政府。在历史上
期刊
在那个西方一统天下的时代,处于弱势的文明古国,主动走出去,让西方人了解、理解自己的文化,对民族和国家有好处,文化的偏见,说到底,只能靠文化的交流才能被消弭。      托陈凯歌电影的福,似乎已经淡出中国人记忆的梅兰芳,又回来了。一时间,报上关于梅兰芳和孟晓冬的旧闻多了起来,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也有打听梅兰芳的了,当然,即便如此,对他们来说,梅兰芳不过是一点带有猎奇味道的陈芝麻烂谷子而已,当年的
期刊
美国四星上将乔治巴顿有句名言:一个士兵最好的归宿,是在最后一仗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但他本人却不是死在对德战场,而是在二战硝烟散去后的1945年12月21日,死在德国海德堡医院;肇因则是此前12月9日,星期天,他在德国曼海姆所遭遇的一场车祸。      若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将领的知名度,美国四星上将乔治巴顿肯定名列前茅。这大半要拜1970年的美国影片《巴顿将军》之赐。这部史诗式传记片荣获奥斯卡
期刊
以县立高等小学为主,学生们开了“反日大会”。后来成为作家的诸城人陶钝一直记得当时的场景:“三年级的同学王伯年,跳上台去,撕下自己白褂子的一块衣襟,咬破指头写出了‘宁死不当亡国奴’七个字。”会后,学生们游行全城,动员商人罢市。    1919年5月中旬,“五四”运动爆发的消息传到山东诸城,迅速在这个小城掀起波澜。    以县立高等小学为主,学生们开了“反日大会”。后来成为作家的诸城人陶钝一直记得当时
期刊
接管上海这个远东最大的资本主义堡垒后,如何将官僚资本、帝国主义资本和民族工商业分门别类进行接收、监押和收服,为战后重建服务,并改造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所需求的经济体,是新政权面临的一大关键问题。  文/国家历史特约 苏琦  当中共的干部们来到上海这个他们阔别多年的远东最大的资本主义堡垒时,面对的是官僚资本、帝国主义资本和民族工商业这三个共生综合体。如何对他们分门别类进行接收、监押和收服,以兑现自己对
期刊
如果说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的话,那么大总统徐世昌则有意地点燃了这跟引线。一旦日本在华权益得到承认,就意味着段祺瑞实现独裁指日可待,那么徐世昌一切“偃武修文”、和平统一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总统之位也难保。      1919年5月4日中午,总统徐世昌正在中南海的总统府内为刚刚回国的驻日公使章宗祥接风洗尘,国务总理钱能训、币制局总裁陆宗舆、交通总长曹汝霖也都作陪。酒宴上大家杯觥交错,
期刊
时代把陈景润从一个正直的人变成了一个政治的人。但他以百折不挠的毅力铸起的精神丰碑,又让他成为一代人心灵的参照。    1978年新年伊始,随着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横空出世,“陈景润”三个字一时间红遍了大江南北。一位仰慕陈景润大名的四川农村青年从广播中收听到了他的事迹后给他写了一封信,由于发音问题,收件人被写成了“陈井运”,且没有收信地址。几经辗转,这封信居然交到陈景润的手中,其影响之大可
期刊
2009年1月22日,作家梁羽生在悉尼去世。在他身后,由他开创的新式武侠小说也渐渐随时代的变化,慢慢淡出人们的聚焦处。新式武侠的时代,远去了。    在华人世界里,悉尼确也是一个卧虎藏龙之地。例如新式武侠小说开山鼻祖梁羽生,从1987年9月起,就一直隐居在这里。    说是悉尼“隐居”,但多年来,生公(我们对他的尊称)每周必到城中,经常参加文友茶聚,每次必谈笑风生,滔滔不绝,时事政治、社会人生,都
期刊
被解放65年后,昔日纳粹的集中营成为了东欧最具人气的观光点——但也是最为脆弱的。每一位到访奥斯威辛的访客都会对这里保存的受害者的头发印象深刻:近两吨、一人多高,码放在玻璃幕墙后,或黑或棕、或红或金、或灰或白皙。  去年秋天,当我返回故地,这些头发却已失去了光泽,看上去更像随意码放的羊毛。仿佛只有偶尔浮现的几条发辫诉说着这里曾经的一切——这里,是第三帝国大屠杀最大的一处见证地。65年前,至少有110
期刊
1919年时的中国警察,刚刚进入现代语境不过十几年,半土半洋;而1919年时的学生,血气方刚,既有西洋学说一二十年的熏染,更兼承袭古时中国书生担当道义的传统。这一场“秀才遇到兵”的争斗,“秀才们”并不都那么斯文,而“兵”也并非完全无理。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赵家楼二号曹汝霖住宅前当差的警察们觉得这份差事好难做。眼看着数千名学生手持旗子和石头汹涌而来,他们几十个警察如何抵挡得住?临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