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总把没意思挂在嘴边

来源 :幸福·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6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见到表弟,他整个人发胖了不少。我笑着调侃他:看来你最近日子过得不错,心宽体胖。表弟也笑了,就是吃得多,动得少呗。
  表弟已经在银行工作了大半年,我问起他工作怎样,他心不在焉地说,就那样。
  我一愣,那样是哪样?他说,就是按部就班。
  我点点头,那也不错。
  表弟问我,这有什么不錯?
  我解释说,年轻人能够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衣食无忧,就是不错。
  表弟撇撇嘴:可我总觉得没劲,这日子没意思。
  我能够理解他的想法,现在的年轻一代,已经和我们当时完全不同了。
  曾经的80后,毕业后能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租得起房子,吃得饱饭,工作有前景,就是其他人羡慕的对象。而现在的年轻人,更看重自我价值的体现。
  现在的年轻人找工作,考虑的不光是薪资、前途,还有这份工作是否有意思,是否能给他更多机会,是否能让他觉得有趣。
  生活没意思,这句话好像我最近经常听到。
  有时是一些年长的人,他们有的已经成功,有的还在浑浑噩噩,上有老下有小,谈起话来老成,滴水不漏。稍微多说一些,就说生活没意思,无非是一天天得过且过。
  有时是一些年轻人,他们有的长期做一份工作,有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都有各种压力和负担。稍有不满,就说这日子真没劲,还不如去穷游。
  面对生活,我们好像越来越多地给予了它一些负面评价,并且将内心的负能量变作一堵墙,阻隔了与外界的联系。
  表弟对我说,上班时动力不足,感觉浑身不舒服,明明没有做多少工作,却依然感觉很累。回到家筋疲力尽,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
  有人约吃饭,借口工作忙拒绝;有人约聚会,推托不去。只要提到工作,就是烦透了;只要提到生活,就是没意思;只要提到梦想,就是沉默,甚至是批判。
  表弟问我:我这样是不是不对?
  我点点头说,可能真的出现了一点问题。在心理学上,这是慢性心理疲劳的一种,是自我的发展停滞状态。
  表弟坦言,他设想过无数的生活状态,有的光鲜亮丽,有的刺激有趣,有的跌宕起伏,但最后,却走上一条最平庸的路。
  我对他说,既来之,则安之。一个人不是在更好的环境下才能成为更好的人,而是如何能够在现有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做好分内的事。
  人们总是对很多事情抱有幻想,期待自己的生活犹如影视剧丰富多彩,最好是有一种猜得中开头猜不到结尾的人生在等待着自己,每天充满刺激和新鲜感。
  可长大后发现,生活和期待落差巨大,并没有那么精彩。虽然每天都在做着不同的事,但大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很少有一件事可以让自己特别有成就感。
  丧失了成就感,实现不了自我价值,于是很多年轻人将自己的生活作出“没意思”这样的概括。
  很多人越是长大,越是活得焦虑。这一点体现在他们将本应关注自我的眼睛,放在了别人的身上。很多人看着别人成功的故事,不断地进行对比和羡慕,只剩下一声叹息。
  总是在纠结中活着,担心未来,担心自己不能实现理想,每一步都走得跌跌撞撞,这样的日子,换作谁都没办法快乐地继续。
  生活的无趣不是说它没意思,毕竟生活不是过山车,不会永远都刺激,更不会天天都大起大落让你感受价值。
  它更像是一条缓和的抛物线,有时在顶点,有时在谷底,有时需要我们攀爬,有时需要我们俯冲。而这个过程,却是漫长的,它会漫长到让你以为日子是一成不变的,漫长到你以为自己的人生可以一眼就看到尽头。
  你心里有梦想,却在怀疑梦想;你内心有期望,却觉得它一文不值;你看着别人的成功,认定那是运气;你觉得任何的努力,最终都丧失了意义。曾经意气风发的你,在现实生活中败下阵来,成为一个浑身负能量的人。
  别总想着在生活中寻找刺激,或许我们更应该在平淡的日子里,成为有趣的人。你还那么年轻,别总把没意思挂在嘴边。
  摘自《夜读》
其他文献
爱的枝头,开了两朵花,一朵花结果了,人们称它为婚姻;另一朵,却凋零在岁月的风中,人们称它为爱情。  人潮涌动的街头,不经意间,就看见了她,她也看见了他。一愣之后,就是微笑。他笑容温暖,她优雅如初。他很绅士地指了指街边的咖啡厅,发出了邀请。还有什么需要顾虑呢?无非一个经年的好友,一段静好的流年。  30岁,或许不能算老,但是对有的事情而言,早已是尘埃落定的年华了。  微笑,携手,落座,倾诉,聆听……
期刊
马竹,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武汉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湖北广播电视台专业编剧。1985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从事影视编剧、文学创作和艺术研究。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文论、影视剧本等作品近六百万字。主要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荷花赋》《芦苇花》《父亲不哭》《南水北往》等,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北京文学》等刊物转载,入选多种出版物。影视代表作有《山那边
期刊
长江边的黄州城里有一座东坡赤壁,从古至今,气势磅礴,如大江东去,永远翻腾着北宋历史上无法割舍的一个片断。  《史记·货殖列传》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司马迁并没有言中身后的苏东坡。苏东坡因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端,又以诗为载体讽刺新法下狱,被贬湖北黄州。正值北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正月初一日,苏东坡凄苦地告别了汴京,向黄州走去。沿途,却有武侠打扮的隐人陈造、陈
期刊
少林寺原本是翻译佛经的清修之地,自从传说中达摩一苇渡江来到少林寺后,这里的僧众除了每日禅修,还研习武术。住持寺庙的高僧还邀请天下武功高手来到少林寺为僧众传授武艺。从那时起,少林寺的优良传统不仅仅只是传习佛经,还加上了自成一体的少林武学,并逐渐形成了一支保护寺院不受外界侵扰的僧兵队伍。  在隋朝时期,少林寺僧兵从来没有引起过当权者的重视,在朝廷眼中,他们只是少许懂得舞枪弄棒的僧人,而且仅仅局限在寺院
期刊
有一阵子,我想着长大要当个铁匠,没事就去看铁匠打铁。铁匠问,想学打铁啊。我一个劲地点头。  那时我想打一把剑,那时候迷李白,宁做草间人,腰下挎龙泉,也迷金庸,觉得长剑在手是件妙事,遇到恶棍欺负良家女子,剑光一闪,万事大吉,那女子梨花带雨说一句,小女子无以为报,只有以身相许。嘿!  只是我到底没有学打铁,自然也没有宝剑。那个心情好像一直在,后来写一个武侠小说,有一个少年,声震江湖,遇敌只使三剑,三剑
期刊
滩师,引水领航之人。  赣江上游十八滩水道,便有滩师为南来北往的舟船引航。他们终年累月同险滩恶水打交道,生存的依靠,就是水上这些星罗棋布、暗藏杀机的滩头。  凭记载,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舟行至赣江十八滩的第一个滩头黄公滩,船撞礁石,险些送了性命,诗人感叹不已,赋诗一首:“十八滩头十八名,一为恐惶更缥神。人生俗子为名利,谁敢踩舟在此行。”因此诗之后,江上人将此黄公滩改为恐惶滩。水上船家流传民谣有:“赣
期刊
现在,要是有人站出来,毛遂自荐,说他可以担任长江流域某县长,或处长,可能会引起一片哗然,说这人太张扬,直指名与利,云云。大家太习惯守株待兔。殊不知,在古代的长江流域就有了自荐做官的先例,并在历史的长河中颇有影响力。  春秋战国之际,就发生了毛遂自荐的经典案例。还有“饭牛叩角”的典故,也是用来表述古人向君主和帝王委婉自荐的。东晋时,有个叫王猛的人以卖畚箕为生,隐居在华阴山中。有一天,江南大将桓温率军
期刊
我曾对钱穆不以为然,尤其是他身上那种老派的不现实。  这种不以为然也许能追溯到上小学时,在杨绛的散文中,我第一次读到了钱穆,他看起来是个一肚子典故的固执老头,贫困,自尊心强。  与杨绛同车上北京的他,始终不愿吃一口她给的饼干。为维系困窘中的尊严,宁愿趁人不注意时去站台上胡乱买些食物。一个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商品经济浪潮中成长起来的小孩,怎么能理解钱穆这种书呆子气的自尊心呢?  再听闻钱穆,就是上
期刊
自从母亲来到我家,陡然添了许多忙碌。  好朋友问起近况,我说忙。朋友问忙什么,我嬉笑着反问:俩孩子在家,你说忙不忙?  朋友立马会意:你说的是你妈啊。可不是嘛,人老了就像孩子。  嘴里说她像个孩子,心里也时时提醒自己,像“花骨朵”群里的丢丢学习,把妈当闺女一样养。可是,行动上总是缺了太多的耐心与包容。  母亲行动不便,每到夜晚,就在她屋里备个尿桶。早上给她倒尿桶的时候,总发现有尿液流在地板上。于是
期刊
我在斯美塔那歌剧院的门口见到了小沃尔尼。他蹦跳着朝我跑过来,他扯我的衣角,可是我很抑制地没有抱抱他。他美丽高贵的妈妈洛维塔在后面微笑地朝我走来,我骄傲地微笑,然后转身走进剧场。  我刚到捷克深造音乐的时候住的学生公寓正好对着洛维塔的家,她的长笛演奏曾在蜚声国际的“布拉格之春”音乐节上获奖。我慕名而去找了她很多次,最后她答应让我跟着她学习三个月。  我是感激她的,她不要我一分钱的培训费,这对于当时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