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改血统的自荐

来源 :幸福·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_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要是有人站出来,毛遂自荐,说他可以担任长江流域某县长,或处长,可能会引起一片哗然,说这人太张扬,直指名与利,云云。大家太习惯守株待兔。殊不知,在古代的长江流域就有了自荐做官的先例,并在历史的长河中颇有影响力。
  春秋战国之际,就发生了毛遂自荐的经典案例。还有“饭牛叩角”的典故,也是用来表述古人向君主和帝王委婉自荐的。东晋时,有个叫王猛的人以卖畚箕为生,隐居在华阴山中。有一天,江南大将桓温率军北伐,来到此地。王猛知道其行程,暗自兴奋,并下山拜见桓温。他大智若愚,一边纵论天下大事,一边伸手捉身上的虱子,如入无人之境,看上去全没把桓温放在眼里。其实,他内心太在乎桓温了。王猛就是想用这种与众不同的表现引起桓温的兴趣。想想,桓温混迹官场多年,还是第一次遇到这么对他不敬的人,不一般啊!于是,他约王猛南下,与他一起统帅军队。这就是古人说的“扪虱而谈”的典故。
  不过,他们自荐的驱动力就是为了改变血统。这也无可厚非。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史,“礼尚谦让”、“君子不争”被视为一种超群的品质,与“当仁不让”构成相对的两极。大家宁可用“暗战”的方式火拼,但从不放在脸上暴露。至于用自荐的方式设计并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的确是凤毛麟角。
  孟浩然是唐代大诗人,他有一首诗叫《望洞庭湖张丞相》,曰:“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现在,洞庭湖畔还刻着这几句诗。唐代官场讲究血统,兑换一个现今的流行词语,就是社会背景。文人不安分,写了几句诗,就孤芳自赏,自以为足以治天下了。但血统不正宗,只好向“内线”达官贵人求助。李商隐就是令狐鞠帮了一把。但不是每个诗人都有这种关系,于是就有了“干谒诗”,也就是自荐信。孟浩然这首诗就是一封“自荐信”。他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在描述浩荡的湖水中寄托着自己的苦恼:当隐士并非他的本意,他很向往“出仕做官”。
  最應该推崇的是东汉时期王充的自荐。
  王充狂妄至极,他也有资格狂妄,因为王充十五六岁时就从会稽上虞(今属浙江)赴到东汉政治、文化中心,在洛阳太学拜著名史学家、古文经学家班彪为师,勤勉攻读。东汉的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更是东汉时期的最高学府。王充在这里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之后,他怀揣着最高学府的文凭,梦想做官。东汉已给许多人营造了学而优则仕的文化背景,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人读书!王充也以为,越读书学问就越高,在官场上就越能如鱼得水,政治上越是进步快。他有点天真,还不知道官场水有多深。一出校门,现实就击碎了他的梦想。当时,豪族门阀渗透并把持了东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大权,官场多为豪强子弟。王充满怀政治理想,又有名师班彪的举荐,但出身不好,降生在一个百姓家庭,在京城到处求职,却没人录用他,到处碰壁,碰得鼻青脸肿。王充心灰意懒,告别了京城,回到了家乡。终于,最高学府的文凭产生了效应,王充在县衙里谋了一个小差事。
  当然,心气很高的王充不会甘心。在县衙,他开始有“术”,想靠近长官,建立关系网,想有朝一日长官能提携自己,给自己铺设一条金光大道,使自己一步步走向更高的权力。但是,他学问高,遭受妒忌,又有性格缺陷,摆一副大学问家的架子,与人格格不入。于是,长官讨厌他、权贵打压他,同僚排挤他。于是,他微弱的政治生存空间也被剥夺了,王充被辞退了。
  王充毕竟在京城见过大世面,皇帝亲巡洛阳太学时,他有幸近距离地目睹过皇上的尊容。这样的待遇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一想到当时的情景,王充心潮澎湃,决定自荐。于是,有了精心策划而洋洋洒洒的20万余言的自荐书,名曰《论衡》。
  王充太有才了!他的“自荐信”博大精深,一般人很难读得懂的。最先发现《论衡》真正价值的是一个叫蔡邕的人。公元189年,蔡邕来到浙江,看到《论衡》一书,捧起来一读,就爱不释手了。后来,皇上知道了《论衡》与王充,立即下诏,盛请王充入京做官。遗憾的是,其时的王充已身患有病,他便以此为由他推辞了。
  王充一生渴望做官,但真正机会降临了,他却放弃了。古时,也有生命不息,当官不止的楷模,王充也完全可以抱病为官,过一下官瘾。然则,他把皇帝的征召都不当一回事,也许看淡了,没有官欲了。不管怎样,王充也算是牛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当然,这迟到的征召不能证明王充是职场上的成功者,他真正的成功在于他的《论衡》。
  历史也应该承认这一点,就是王充含笑于九泉了。
其他文献
在餐馆用餐,店家端上油焖鞭笋一盘。座中有一客人,尝之后称,这鞭笋产自黄泥中,他言之凿凿。叫来店主对证,老板听了此客的说法,连说正确,这些鞭笋确实产自店主老家的竹林里,那一大片竹林地就是黄泥地。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此客说,鞭笋之类的泥中珍味,有什么样的生长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口味。鞭笋要有最好口味,最好生长在砾石黄泥中,有砾石,鞭笋需要“挣扎”着生长,根茎粗实而有劲道,肉质细腻而扎实。若又有黄
期刊
说到妇女之友,必须要提一个人,他就是唐代诗人罗隐。  作为一个雄性动物,据说他已经丑出银河系,曾把粉丝吓退;作为一个高考生,他也很悲催,连续考了10多年,年年落榜。但他是一位披着愤青外衣的真相帝。  罗隐喜欢刷知乎泡豆瓣,没事儿给历史类公号写写文,写文的时候,特别喜欢为女人打抱不平。比如,他曾经为西施疯狂打call。西施是越国美女,据说美得跨越了物种。在小溪边洗衣服时,鱼儿见到她居然忘记游泳,沉到
期刊
李卫在户部工作时,负责钱粮收缴工作。当时有一位亲王分管户部,要求每收钱粮一千两就加收平余十两。所谓“平余”即是各地在征收赋税中以加派、加征的份额解送给户部的,亦称“余平”“随平”。李卫觉得催缴难度极大,在多次劝谏该亲王建议取消平余无效后,他索性弄了一个大柜子,在上面写上“某王盈余”几个字眼,放在户部大厅,把该亲王弄得非常难堪,使其不得不停止加收。李卫因此而声名鹊起。  雍正曾对臣下高其倬谈及李卫,
期刊
狗年春节,天气预报有雨而无雨,反而阳光灿烂,趁着春光正早,逃离那些恼人的繁文缛节,我约着朋友,去乡间踏春去了。  刘家桥  第一站去刘家桥。这些年,刘家桥暴得名声,我却还没有去过。朋友倒是去过的,但现在也乐意陪我并当个向导。  在路上,朋友告诉我,刘家桥古民居始建于明崇祯3年(即1630年),乃汉高祖刘邦同父异母小弟彭城王主刘交后裔刘元牙所建。刘家桥四处民居建筑总面积350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7
期刊
爱的枝头,开了两朵花,一朵花结果了,人们称它为婚姻;另一朵,却凋零在岁月的风中,人们称它为爱情。  人潮涌动的街头,不经意间,就看见了她,她也看见了他。一愣之后,就是微笑。他笑容温暖,她优雅如初。他很绅士地指了指街边的咖啡厅,发出了邀请。还有什么需要顾虑呢?无非一个经年的好友,一段静好的流年。  30岁,或许不能算老,但是对有的事情而言,早已是尘埃落定的年华了。  微笑,携手,落座,倾诉,聆听……
期刊
马竹,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武汉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湖北广播电视台专业编剧。1985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从事影视编剧、文学创作和艺术研究。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文论、影视剧本等作品近六百万字。主要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荷花赋》《芦苇花》《父亲不哭》《南水北往》等,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北京文学》等刊物转载,入选多种出版物。影视代表作有《山那边
期刊
长江边的黄州城里有一座东坡赤壁,从古至今,气势磅礴,如大江东去,永远翻腾着北宋历史上无法割舍的一个片断。  《史记·货殖列传》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司马迁并没有言中身后的苏东坡。苏东坡因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端,又以诗为载体讽刺新法下狱,被贬湖北黄州。正值北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正月初一日,苏东坡凄苦地告别了汴京,向黄州走去。沿途,却有武侠打扮的隐人陈造、陈
期刊
少林寺原本是翻译佛经的清修之地,自从传说中达摩一苇渡江来到少林寺后,这里的僧众除了每日禅修,还研习武术。住持寺庙的高僧还邀请天下武功高手来到少林寺为僧众传授武艺。从那时起,少林寺的优良传统不仅仅只是传习佛经,还加上了自成一体的少林武学,并逐渐形成了一支保护寺院不受外界侵扰的僧兵队伍。  在隋朝时期,少林寺僧兵从来没有引起过当权者的重视,在朝廷眼中,他们只是少许懂得舞枪弄棒的僧人,而且仅仅局限在寺院
期刊
有一阵子,我想着长大要当个铁匠,没事就去看铁匠打铁。铁匠问,想学打铁啊。我一个劲地点头。  那时我想打一把剑,那时候迷李白,宁做草间人,腰下挎龙泉,也迷金庸,觉得长剑在手是件妙事,遇到恶棍欺负良家女子,剑光一闪,万事大吉,那女子梨花带雨说一句,小女子无以为报,只有以身相许。嘿!  只是我到底没有学打铁,自然也没有宝剑。那个心情好像一直在,后来写一个武侠小说,有一个少年,声震江湖,遇敌只使三剑,三剑
期刊
滩师,引水领航之人。  赣江上游十八滩水道,便有滩师为南来北往的舟船引航。他们终年累月同险滩恶水打交道,生存的依靠,就是水上这些星罗棋布、暗藏杀机的滩头。  凭记载,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舟行至赣江十八滩的第一个滩头黄公滩,船撞礁石,险些送了性命,诗人感叹不已,赋诗一首:“十八滩头十八名,一为恐惶更缥神。人生俗子为名利,谁敢踩舟在此行。”因此诗之后,江上人将此黄公滩改为恐惶滩。水上船家流传民谣有:“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