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的宗旨是“以生为本”[1],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收获到知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整体性教学策略逐渐被应用到初中数学的教学中,为初中数学课程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整体性策略;教学改革
前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2],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尺”,教师在教学中所采取的方法与手段都是根据学生来制定的。然而,在传统的教学当中,大多数的教师往往更加关注于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很少会制定符合后进生知识水平的教学方案,使得两极分化越来越大。当前,新课标明确提出“面向每一个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与锻炼的机会,”由此可知,全体学生的共同学习与进步,已成为当今教学的根本目标。对此,为使整体性教学策略更好的应用于初中数学之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一、强调目标的整体性
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也是教师对其教学结果进行检验的重要标准,同时,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能仅顺应课程标准的要求,还需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做到“有的放矢”,设计出能够促进学生学识进步和情感培养的教学目标。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既要对所教知识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还要了解班上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以及接受新事物的水平,从而制定出符合全体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不仅要那些成绩好、领悟力强的学生有所收获,还要兼顾到那些基础薄弱、接受能力差的同学,使其能够不断的进步。除此之外,这种方式还能使后进生感觉到被重视,有助于建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的兴趣,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例如,当学到“立体几何—正方体与长方体”这一课时,教师便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不同的认识能力制定出不同的目标,这些目标可以分成以下几种:“利用正方体与长方体相关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利用正方体与长方体相关公式解决一些复杂疑难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延伸、提高综合运用能力”等,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找到合适自己的目标,采取切合实际的学习策略,达到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设置整体性的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不仅与学生的智力水平有关,更主要的取决于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3]。在新课改的倡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经逐渐成为教师的首要教学任务,因此很多教师纷纷响应课程改革的潮流,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模式,争取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认真备课,采用多样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中学生学习意识较差,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导致在学习中常常呈现被动状态。而且数学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前后关联很大,如果学生在一个地方落下,那么对之后的学习都会产生很大的障碍。因此,教学在教师中务必做到提高每一位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性,转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根据所有学生的不同特点,创设不同的问题教学形式,进行有效的创新,从而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知识并培养学习能力。
例如,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更好的完成教学,首先,教师在分组时要进行合理的设计,使每一个小组的成员即有成绩好,基础深厚的学生,也有成绩较差,不爱学习的学生;即有活泼好动,带动气氛的学生,也有沉默寡言,不爱发表自己看法的学生。其次,教师在小组开始讨论前,要先说好规则,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发言,参与其中,且当小组中有同学遇到不懂的地方时,其他同学要及时的提供帮助,共同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以增加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参与性,同时,还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带动那些后进生。而且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对其情感的教育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创造积极的教学情境,以情教学
1.注重对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心理波动较大的时期,思想情绪极易受到外界环境与周围人际关系的影响。实验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作用下,学生学习的效率是一般情况下的5倍。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当想尽办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尤其是对于那些后进生,帮助这些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建立信心,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轻松克服困难。同时,这样一来,还能有助于建立师生间的和谐关系,帮助教师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与学生成为朋友,从而制定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率。
2.营造学习情境
由于中学生思想心智不成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在上课时极易出现分心走神的情况。而且,数学课程的学习是环环相扣的,落下任何一处内容都会对今后的学习增设一定的障碍,增加一定的难度。对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遵循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尽可能创设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刚开始上课时,很多学生难以进入学习状态,针对这一情况,教师便可以采用“问题式”来为课堂开篇。例如,当学到《立体几何》这一部分时,教师便可以向学生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建筑应用到了立体几何的知识”“如果想知道教室的体积,应该先知道哪些要素,并如何正确的计算”等问题,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一些几何模型,在上课时方便学习和研究,从而加深印象,强化记忆。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在教学前首先应当意识到,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教授的内容不僅仅局限于书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的能力。且对于初中生来说,思想波动较大、情绪起伏不稳定,更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制定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特点的教学方案,实现更好的教学。
结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初中数学教师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在教学时平等对待学生,并对后进生同样给予相应的重视。注重将多种教学形式搬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然而,当前我国还并没有实现将整体性策略与教学完美的融合,仍存在着一定的顾此失彼的现象。对此,就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思想,优化教学目标,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敏.新课标下整体性教学理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管窥[J].成才之路.2012:23
[2]刘利民.统筹兼顾才能“真进步”—浅析整体性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81
[3]吴存红.整体性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考试周刊..2014:87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海市东塍中学317005)
关键词:初中数学;整体性策略;教学改革
前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2],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尺”,教师在教学中所采取的方法与手段都是根据学生来制定的。然而,在传统的教学当中,大多数的教师往往更加关注于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很少会制定符合后进生知识水平的教学方案,使得两极分化越来越大。当前,新课标明确提出“面向每一个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与锻炼的机会,”由此可知,全体学生的共同学习与进步,已成为当今教学的根本目标。对此,为使整体性教学策略更好的应用于初中数学之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一、强调目标的整体性
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也是教师对其教学结果进行检验的重要标准,同时,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能仅顺应课程标准的要求,还需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做到“有的放矢”,设计出能够促进学生学识进步和情感培养的教学目标。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既要对所教知识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还要了解班上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以及接受新事物的水平,从而制定出符合全体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不仅要那些成绩好、领悟力强的学生有所收获,还要兼顾到那些基础薄弱、接受能力差的同学,使其能够不断的进步。除此之外,这种方式还能使后进生感觉到被重视,有助于建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的兴趣,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例如,当学到“立体几何—正方体与长方体”这一课时,教师便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不同的认识能力制定出不同的目标,这些目标可以分成以下几种:“利用正方体与长方体相关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利用正方体与长方体相关公式解决一些复杂疑难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延伸、提高综合运用能力”等,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找到合适自己的目标,采取切合实际的学习策略,达到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设置整体性的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不仅与学生的智力水平有关,更主要的取决于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3]。在新课改的倡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经逐渐成为教师的首要教学任务,因此很多教师纷纷响应课程改革的潮流,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模式,争取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认真备课,采用多样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中学生学习意识较差,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导致在学习中常常呈现被动状态。而且数学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前后关联很大,如果学生在一个地方落下,那么对之后的学习都会产生很大的障碍。因此,教学在教师中务必做到提高每一位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性,转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根据所有学生的不同特点,创设不同的问题教学形式,进行有效的创新,从而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知识并培养学习能力。
例如,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更好的完成教学,首先,教师在分组时要进行合理的设计,使每一个小组的成员即有成绩好,基础深厚的学生,也有成绩较差,不爱学习的学生;即有活泼好动,带动气氛的学生,也有沉默寡言,不爱发表自己看法的学生。其次,教师在小组开始讨论前,要先说好规则,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发言,参与其中,且当小组中有同学遇到不懂的地方时,其他同学要及时的提供帮助,共同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以增加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参与性,同时,还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带动那些后进生。而且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对其情感的教育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创造积极的教学情境,以情教学
1.注重对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心理波动较大的时期,思想情绪极易受到外界环境与周围人际关系的影响。实验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作用下,学生学习的效率是一般情况下的5倍。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当想尽办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尤其是对于那些后进生,帮助这些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建立信心,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轻松克服困难。同时,这样一来,还能有助于建立师生间的和谐关系,帮助教师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与学生成为朋友,从而制定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率。
2.营造学习情境
由于中学生思想心智不成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在上课时极易出现分心走神的情况。而且,数学课程的学习是环环相扣的,落下任何一处内容都会对今后的学习增设一定的障碍,增加一定的难度。对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遵循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尽可能创设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刚开始上课时,很多学生难以进入学习状态,针对这一情况,教师便可以采用“问题式”来为课堂开篇。例如,当学到《立体几何》这一部分时,教师便可以向学生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建筑应用到了立体几何的知识”“如果想知道教室的体积,应该先知道哪些要素,并如何正确的计算”等问题,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一些几何模型,在上课时方便学习和研究,从而加深印象,强化记忆。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在教学前首先应当意识到,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教授的内容不僅仅局限于书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的能力。且对于初中生来说,思想波动较大、情绪起伏不稳定,更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制定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特点的教学方案,实现更好的教学。
结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初中数学教师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在教学时平等对待学生,并对后进生同样给予相应的重视。注重将多种教学形式搬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然而,当前我国还并没有实现将整体性策略与教学完美的融合,仍存在着一定的顾此失彼的现象。对此,就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思想,优化教学目标,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敏.新课标下整体性教学理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管窥[J].成才之路.2012:23
[2]刘利民.统筹兼顾才能“真进步”—浅析整体性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81
[3]吴存红.整体性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考试周刊..2014:87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海市东塍中学317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