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抓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_co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以往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这样做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岂不知,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落后的不太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往的做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为灵活学;苦学为乐学。近几年来,我一直着重于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经过反复实践,现以初见成效。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课文“雨”时,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解句子,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三、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讲授、再讲授,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制电动课件等。这样以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总之,阅读训练的方法还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
  (作者联通:564206贵州省凤冈县花坪镇鱼跳完小)
其他文献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完善的人”,它要促进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但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只强调了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很少提到情感陶冶的目标。一言以蔽之,如今的中学语文教学出现了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纯粹的应试训练。这样的语文课堂又怎会
期刊
随着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是从事哪种学科的教学工作,今天置身于这个“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也同样能够感受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我们确实感到一个无形的信息之网向我们扑面而来,所以我们就是要成为这信息之网的撒网人,不能让陈旧的观念束缚我们的思想。     一、转变思想,寻求学科教学新途径    俗话说:“要想给
期刊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祖国的未来在召唤着创新型人才。但是对于像我们这样的老、少、边、穷的山区农村小学,学生只要能按传统的解法完成数学作业就是挺不错的了,要他们具有创新能力的确很难。但是时代的需要,我们老师就要尽到自己的责任,所以我就在自己的教学中有意的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年多的教学实践表明:创新精神是需要激发的,创新能力是要靠培养的,山区农村小学生也是有创新精神的。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坚持从学生
期刊
课堂教学是教师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主要活动,学生能否真正掌握老师所讲的内容,能否真正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特别是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想象能力上,知识的授予应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和灵活多样的技巧。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有“讲得精、练得宽、教得活”的教学风格。在教学中,乐在实践探索,重在分析总结,旨在能力培养。给学生的应该是问号而不是句号,每
期刊
【摘要】阿富汗国家复杂的民族构成,使得各民族对于本民族的忠诚远远超过对民族国家的忠诚。本文通过对民族与国族概念的分析,进一步分析阿富汗人民族观和国族观相违背的原因。  【关键词】阿富汗人 民族观 国族观    一、阿富汗国家的民族状况    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位于亚洲的中西部,面积652300平方公里,是一个有着2300多万居民的山地国家。阿富汗民族众多,国外有些学者认为分属于50个民族,国内有的
期刊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由此,新课标对探究做了更高的要求,要让学生亲自通过实验去发现规律,这样学生对物理结论、概念、规律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究呢?    一、提出问题    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开始,是教学的最好开端。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动脑主动地去发现并提出问题。特别是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要因势利导,并大加赞赏和
期刊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明确指出:“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这就是要求学生把作文写真实,也就是要求小学生的作文要从真实起步。作为小学生作文的引路人语文老师,就应当牢牢树立这样一个观点: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感受的作文才是好作文。在教学中,要着力指导学生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落实“作文就是作人”的神圣使命。    一、抓好阅读,引导学生懂得“真实”    阅读可以使学生学习作者观察
期刊
低年级语文学习的基本功有很多种,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应当是说话训练。在集中识字教学的同时,进行说话训练,能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使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明显提高,同时也对学生的其他方面语文知识进行了训练,可谓一举多得,事半功倍。我在训练低年级学生说话方面是这样做的:    一、从说完整话开始,加强句子训练    要想使学生说话完整,首先要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完整的话。在拼音教学的时候
期刊
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即首席执行官。我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概念,全是因为一直以来,班主任给人的印象就是起早摸黑、事必躬亲、苦口婆心,终日琐事缠身、疲惫不堪的“班妈”,究其原因是“班妈”忽视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体意识,把原本属于他们自己的事情全权代劳了,剥夺了学生亲历并磨练的机会。如何摆脱这种被动的局面,我认为班主任首先应改变观念,转换自己的角色,淡化“管理者”的意
期刊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渗透德育的关键是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德育观念,强调做人的根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意学生理想信念和思维方式的教育,更多地致力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潜在品质,激励并促进他们在情感、道德价值、判断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做人教育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核心问题是教育学生在从事体育与健康课学习过程中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