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及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所执教的理科班,学生的语文基础不是很好,因此,教学重点是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只有学生自主走进教材,才能做到“情感体验”四个字,教师才能做到“用教材教”,而不仅仅是“教教材。”
一、引导学生的情感进入课堂
在这一点上,我首先在诗歌教学一块做了实践。诗歌教学是一大难点,在教学中,我总有这样的困惑:讲得少,怕学生还是雾里看花不明其味;但是讲得多了,讲得细了,又觉诗词的韵味就被破坏了。每逢考试,诗歌鉴赏是学生的一个难点,也就是说,一首诗歌作品交到学生手里,很难看懂,更别提体验诗味了。
在《必修四》宋词单元,我先让学生阅读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文章,选择了梁衡先生的几篇文章,如《读柳永》《把栏杆拍遍》《乱世美神》,让学生熟悉柳永、辛弃疾、李清照。以《李清照词两首》的教学为例,我把《乱世美神》这篇文章减缩了下,投影给学生看,一些细节由我口述。学生果然兴趣大增,尤其是听到李清照在与丈夫逃亡时所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时,全班齐背;听到傲骨如李清照,再困难也不找亲戚秦桧时,肃然起敬;听到柔弱如李清照,乱世中仍拼命守护文史古籍,自己却免不了陷入无法跨越的孤寂时,心生同情。这时,我看到连平常上课耷拉脑袋的同学也伸长脖子聚精会神地听讲。我就是用这种办法把学生引进课堂的。
二、带领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的身世
光听诗歌背景故事肯定不够,我不失时机地把词人每个阶段的代表作展示给学生看。第一阶段,无忧无虑的少女时期。我选择了《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点绛唇》(蹴罢秋千),其中第一首是学生学过的,学生一看熟悉,加上对词人有进一步的了解,兴趣高涨,不知不觉中初步体会到了词人作品的魅力。第二阶段,幸福的少妇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教材中选了《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为了避免重复,我还选了以前入选了教材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重点让学生知道,这一时期作品中出现的愁,只是相思“闲愁”。为了让未涉爱情的学生能更好理解这种闲愁,我还选了《减字木兰花》及《金石录后序》中一段词人对这个时期生活的回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词人婚姻的幸福美满。学生马上能明白:与夫君一起生活越美满,分开便越是愁苦。第三阶段,流亡南方的晚景时期。词人后期的作品,我只选一首《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这亦是学生学过的,我再点拨了一下其中对于愁的经典描写。
做完这些准备工作,学生的感情已经完全进入到了课本,当进入赏析阶段时,学生表现十分积极,讨论词中的意象很踊跃,而且讨论后的展示非常精彩。
三、指导学生把生活体验带入课堂
进入到《必修五》的学习,选入第三单元的《说“木叶”》这篇文艺随笔,我认为这是让学生学会探究语文的好时机。如《说“木叶”》这篇课文,要让学生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征,学生只有理解了文章中对“树”与“木”区别的分析,才能理解好主旨。因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先抛开课本,结合自己在生活中对“树”与“木”的联想,看看二者的区别。学生很快能反应到“树”与“叶”的一致性,而“木”与“叶”的排斥性。在此基础上,我再点拨出“语言的暗示性存在于物与物之间的关联性以及物与情之间的统一性”,学生便很能理解了。再接着讲“木叶”以及“落木”的特征也就很自然了。讲完理论,再回到课本引用的诗句,让学生好好体会各个意象所传达出的不同意味。最后,我选择了一个同样是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做出探究的题目做为拓展——“青”与“绿”。这两种颜色生活中常见,学生很容易理解两种颜色的不同。当然,学生的反应不会完全照着我的教学设计走,我还需要适当引导,如有的学生认为绿比青更深沉,这和我的教学设计不一致,我用“青丝”一词引导学生,让他们能更具体地了解到青是更深沉的颜色。
四、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积极自主探究
在《咬文嚼字》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究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我在课堂上找了一些有趣的例子进行补充。如“酒好喝”三个字,有六种排序法,而词序的不同,能产生六种不同的意思,每一种都可让学生好好体会。另外,内容上我侧重走出“套板反应”,提倡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进而创新。引导时,我选择了华罗庚对卢纶《塞下曲》进行质疑的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质疑的可贵,只有质疑,才有可能创新。
只有学生能自主体会、自主探究,进而又能推陈创新才是语文课堂的成功。学校的一位教师说:“教材是样板,学生只有学好了教材,才能运用所学。”教师只有在教材的教学中积极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自主能动性,才能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湘东中学)
责任编辑:刘 林
一、引导学生的情感进入课堂
在这一点上,我首先在诗歌教学一块做了实践。诗歌教学是一大难点,在教学中,我总有这样的困惑:讲得少,怕学生还是雾里看花不明其味;但是讲得多了,讲得细了,又觉诗词的韵味就被破坏了。每逢考试,诗歌鉴赏是学生的一个难点,也就是说,一首诗歌作品交到学生手里,很难看懂,更别提体验诗味了。
在《必修四》宋词单元,我先让学生阅读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文章,选择了梁衡先生的几篇文章,如《读柳永》《把栏杆拍遍》《乱世美神》,让学生熟悉柳永、辛弃疾、李清照。以《李清照词两首》的教学为例,我把《乱世美神》这篇文章减缩了下,投影给学生看,一些细节由我口述。学生果然兴趣大增,尤其是听到李清照在与丈夫逃亡时所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时,全班齐背;听到傲骨如李清照,再困难也不找亲戚秦桧时,肃然起敬;听到柔弱如李清照,乱世中仍拼命守护文史古籍,自己却免不了陷入无法跨越的孤寂时,心生同情。这时,我看到连平常上课耷拉脑袋的同学也伸长脖子聚精会神地听讲。我就是用这种办法把学生引进课堂的。
二、带领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的身世
光听诗歌背景故事肯定不够,我不失时机地把词人每个阶段的代表作展示给学生看。第一阶段,无忧无虑的少女时期。我选择了《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点绛唇》(蹴罢秋千),其中第一首是学生学过的,学生一看熟悉,加上对词人有进一步的了解,兴趣高涨,不知不觉中初步体会到了词人作品的魅力。第二阶段,幸福的少妇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教材中选了《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为了避免重复,我还选了以前入选了教材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重点让学生知道,这一时期作品中出现的愁,只是相思“闲愁”。为了让未涉爱情的学生能更好理解这种闲愁,我还选了《减字木兰花》及《金石录后序》中一段词人对这个时期生活的回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词人婚姻的幸福美满。学生马上能明白:与夫君一起生活越美满,分开便越是愁苦。第三阶段,流亡南方的晚景时期。词人后期的作品,我只选一首《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这亦是学生学过的,我再点拨了一下其中对于愁的经典描写。
做完这些准备工作,学生的感情已经完全进入到了课本,当进入赏析阶段时,学生表现十分积极,讨论词中的意象很踊跃,而且讨论后的展示非常精彩。
三、指导学生把生活体验带入课堂
进入到《必修五》的学习,选入第三单元的《说“木叶”》这篇文艺随笔,我认为这是让学生学会探究语文的好时机。如《说“木叶”》这篇课文,要让学生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征,学生只有理解了文章中对“树”与“木”区别的分析,才能理解好主旨。因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先抛开课本,结合自己在生活中对“树”与“木”的联想,看看二者的区别。学生很快能反应到“树”与“叶”的一致性,而“木”与“叶”的排斥性。在此基础上,我再点拨出“语言的暗示性存在于物与物之间的关联性以及物与情之间的统一性”,学生便很能理解了。再接着讲“木叶”以及“落木”的特征也就很自然了。讲完理论,再回到课本引用的诗句,让学生好好体会各个意象所传达出的不同意味。最后,我选择了一个同样是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做出探究的题目做为拓展——“青”与“绿”。这两种颜色生活中常见,学生很容易理解两种颜色的不同。当然,学生的反应不会完全照着我的教学设计走,我还需要适当引导,如有的学生认为绿比青更深沉,这和我的教学设计不一致,我用“青丝”一词引导学生,让他们能更具体地了解到青是更深沉的颜色。
四、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积极自主探究
在《咬文嚼字》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究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我在课堂上找了一些有趣的例子进行补充。如“酒好喝”三个字,有六种排序法,而词序的不同,能产生六种不同的意思,每一种都可让学生好好体会。另外,内容上我侧重走出“套板反应”,提倡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进而创新。引导时,我选择了华罗庚对卢纶《塞下曲》进行质疑的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质疑的可贵,只有质疑,才有可能创新。
只有学生能自主体会、自主探究,进而又能推陈创新才是语文课堂的成功。学校的一位教师说:“教材是样板,学生只有学好了教材,才能运用所学。”教师只有在教材的教学中积极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自主能动性,才能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湘东中学)
责任编辑:刘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