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前农业社会,人口流动少,
请别人吃一顿,
就可以期望对方下次回请。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流动加大,
今天你请张三吃一顿,
还不知道这辈子能否再见到他,更不须说期望回请了。
于是,人们很自然地采用AA制,
这就是所谓局限条件下的
利益最大化选择。
京城有些媒体圈名人吃饭喜欢呼朋唤友,埋单时也众生百态。
某次一个朋友请某名人吃饭,预定是3人,到饭店后,那名人频打电话,最后埋单时有食客40人,付账的那位朋友叫苦不迭;
还有人酷爱埋单,埋单之后还顾盼自雄,让食客们一点内疚的感觉都没有;
更有甚者,在一个月间历尽大小筵席近百,竟然没有付过一次账单。
现在,中国人请客吃饭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客的规模、花费都要经过精心算计,AA制聚会日趋流行。文化学者解释说这是“西风东渐”的表现,西方强势文化侵入中国,人们越来越接受西方人的生活和交往方式。
经济学者并不认可这个解释。北京大学一位经济学教授认为,农业社会人口流动少,请别人吃一顿,就可以期望对方下次回请。改革开放,社会流动加大,今天你请张三吃一顿,还不知道这辈子能否再见到他,更不须说期望回请了。于是,人们很自然地采用AA制,这就是所谓“局限条件下的利益最大化选择”——和文化学者的解释比起来,经济学者的解释显得不轻灵、不“深刻”,但没准世界的真相就是这样。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斯蒂格勒认为这句话是经济学的核心。
对于不了解经济学的人来说,这句话越发勾勒出经济学者自私、算计的面目:别人请客,经济学者一定会瞪着怀疑的大眼,猜测别人的真实意图,更不要指望这些吝啬鬼请别人吃免费的午餐了。更和大众的常识相违背的是:人们经常得到免费的东西。吃过别人的没有回请不用说了,走在街上,还有商家把免费试用品往怀里塞呢。
其实经济学者并不比其他人更吝啬,只是人们误解了这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重点在于“天下”,也就是说,天下的午餐,总要有人付费。朋友请你吃饭,你没付费,但你朋友付费了;商家送你赠品,你没付费,但商家付费了……
这就是吃饭吃出来的经济学核心?没错。
很多经济学者用这句话,特别对欧洲高福利国家提供的政府福利进行批评。高福利国家的政府号称有责任提供免费的这个、免费的那个,但是,政府自己并不生产什么,那么,谁在为政府提供的这些“免费”的东西付费呢?很显然,除非政府能从上帝那里掏腰包,否则所有的“政府责任”就只能由纳税人掏腰包。也就是说,政府从来没有提供任何“免费”的东西。从每个人头上收税,再花到纳税人头上,这就是福利制度的真相。
经济学家乔治·施蒂格利茨说:“所谓的政府福利制度,其实就是税收制度。”
电视台有一期节目,讲的是德国的公费医疗体系。德国人一方面游行要求政府加大医疗投入,一方面抱怨税负重。他们是把这两者分开来抱怨的,不明白想要政府加大投入,钱从何来。政客们出于政治目的,一方面答应减税,一方面答应加大政府投入,显然,他们永远都做不到。
经济学者要进一步追问,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简单来说是激励体制缺乏,效率低下。北京市公交车票大降价,乘坐公交车的人瞬间变得多起来,但是,乘客并没有得到“免费午餐”,因为北京市财政每年得补贴公交系统49个亿,这笔钱还是来自纳税人。
每一次对免费午餐的期待,不但不可能带来免费午餐,还让经济失去活力。法国等欧洲国家问题百出,经济停滞。尽管经济学者也反复强调“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人们对免费午餐热望不减。
有一个笑话说:
某人在街上看到一则广告:“只需10美元,即可漂流10公里,尽览两岸优美风光,并提供免费午餐。”这人赶紧交钱报名。侍者把他领到一间黑屋子,从背后一棒把他打晕,扔到河里。这人醒来后,发现自己漂浮在河面上,周围漂满了人。他对身边的一个人说:“老兄,这就是他们所谓的漂流呀!你认为他们会真的提供免费午餐吗?”那人回答:“我不确定。不过我去年参加的时候,他们没有提供。”
请别人吃一顿,
就可以期望对方下次回请。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流动加大,
今天你请张三吃一顿,
还不知道这辈子能否再见到他,更不须说期望回请了。
于是,人们很自然地采用AA制,
这就是所谓局限条件下的
利益最大化选择。
京城有些媒体圈名人吃饭喜欢呼朋唤友,埋单时也众生百态。
某次一个朋友请某名人吃饭,预定是3人,到饭店后,那名人频打电话,最后埋单时有食客40人,付账的那位朋友叫苦不迭;
还有人酷爱埋单,埋单之后还顾盼自雄,让食客们一点内疚的感觉都没有;
更有甚者,在一个月间历尽大小筵席近百,竟然没有付过一次账单。
现在,中国人请客吃饭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客的规模、花费都要经过精心算计,AA制聚会日趋流行。文化学者解释说这是“西风东渐”的表现,西方强势文化侵入中国,人们越来越接受西方人的生活和交往方式。
经济学者并不认可这个解释。北京大学一位经济学教授认为,农业社会人口流动少,请别人吃一顿,就可以期望对方下次回请。改革开放,社会流动加大,今天你请张三吃一顿,还不知道这辈子能否再见到他,更不须说期望回请了。于是,人们很自然地采用AA制,这就是所谓“局限条件下的利益最大化选择”——和文化学者的解释比起来,经济学者的解释显得不轻灵、不“深刻”,但没准世界的真相就是这样。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斯蒂格勒认为这句话是经济学的核心。
对于不了解经济学的人来说,这句话越发勾勒出经济学者自私、算计的面目:别人请客,经济学者一定会瞪着怀疑的大眼,猜测别人的真实意图,更不要指望这些吝啬鬼请别人吃免费的午餐了。更和大众的常识相违背的是:人们经常得到免费的东西。吃过别人的没有回请不用说了,走在街上,还有商家把免费试用品往怀里塞呢。
其实经济学者并不比其他人更吝啬,只是人们误解了这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重点在于“天下”,也就是说,天下的午餐,总要有人付费。朋友请你吃饭,你没付费,但你朋友付费了;商家送你赠品,你没付费,但商家付费了……
这就是吃饭吃出来的经济学核心?没错。
很多经济学者用这句话,特别对欧洲高福利国家提供的政府福利进行批评。高福利国家的政府号称有责任提供免费的这个、免费的那个,但是,政府自己并不生产什么,那么,谁在为政府提供的这些“免费”的东西付费呢?很显然,除非政府能从上帝那里掏腰包,否则所有的“政府责任”就只能由纳税人掏腰包。也就是说,政府从来没有提供任何“免费”的东西。从每个人头上收税,再花到纳税人头上,这就是福利制度的真相。
经济学家乔治·施蒂格利茨说:“所谓的政府福利制度,其实就是税收制度。”
电视台有一期节目,讲的是德国的公费医疗体系。德国人一方面游行要求政府加大医疗投入,一方面抱怨税负重。他们是把这两者分开来抱怨的,不明白想要政府加大投入,钱从何来。政客们出于政治目的,一方面答应减税,一方面答应加大政府投入,显然,他们永远都做不到。
经济学者要进一步追问,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简单来说是激励体制缺乏,效率低下。北京市公交车票大降价,乘坐公交车的人瞬间变得多起来,但是,乘客并没有得到“免费午餐”,因为北京市财政每年得补贴公交系统49个亿,这笔钱还是来自纳税人。
每一次对免费午餐的期待,不但不可能带来免费午餐,还让经济失去活力。法国等欧洲国家问题百出,经济停滞。尽管经济学者也反复强调“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人们对免费午餐热望不减。
有一个笑话说:
某人在街上看到一则广告:“只需10美元,即可漂流10公里,尽览两岸优美风光,并提供免费午餐。”这人赶紧交钱报名。侍者把他领到一间黑屋子,从背后一棒把他打晕,扔到河里。这人醒来后,发现自己漂浮在河面上,周围漂满了人。他对身边的一个人说:“老兄,这就是他们所谓的漂流呀!你认为他们会真的提供免费午餐吗?”那人回答:“我不确定。不过我去年参加的时候,他们没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