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入门级”相机,许多人的第一联想可能还是低端的单反相机,但是随着无反相机的迅速发展,这类使用习惯更贴近之前只用过普通数码相机用户的新机型无疑更符合“入门”的定位。所以,如果您之前没有使用单反相机的经验,并习惯于使用机背液晶屏进行取景,那么选购一台无反相机开始走进摄影之门,可以更快地找到拍摄的感觉。本期推荐的这几台无反相机,定位均偏重“普及”,操控也和自家的数码相机比较相似,成像比大多数数码相机优秀,是理想的入门之选。
无反新兵
佳能EOS M无反相机使用报告
作为影像行业的巨头之一,佳能看见大家在无反领域赚的钵满瓢满,终于按捺不住,在2012年下半年,推出了自己的无反产品——EOS M。它到底是佳能的诚意之作,还是仅仅为了抢占市场匆匆上阵的产品,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
时尚精致的外形设计
作为一款面向家庭用户和入门消费者的产品,外形的好坏其实是影响相机成败的关键因素。EOS M采用了相对保守的设计,外形非常像IXUS系列数码相机,但是作为冠以EOS之名的相机产品,它的外壳采用了金属铝材质,并且内部采用铝镁合金架构,确保了相机在小巧的同时提供了很高的可靠性。
首批上市的机型提供黑、银、红、白四色可以选择,并且这四种颜色的机器的漆面处理是完全不同的,红色和银色是铝化加特殊的镀膜处理,而黑色则是和EOS单反相同的磨砂处理,建议希望购买的读者朋友最好可以在购买之前进行实际体验。
EOS M最大的设计亮点在于其讨巧的背带设计,它的背带采用快拆设计,从安装到拆卸仅需两秒钟,并且提供腕带可以选择(另付费配件),这样在旅行拍摄中,可以在不同的时候换上背带或者腕带,以适应不同场合的拍摄,非常的方便。
独特的操控体验
EOS M虽然拥有类似于IXUS的外形设计,但是内置的却是原汁原味的全新的EOS系统菜单,所以对于佳能的单反用户,操作起来完全没有任何障碍。看似鸡肋的IXUS模式的按键,在配合了104万点像素的3英寸触控屏(与EOS 650D相同)后,使用起来十分的方便。在触控操作体验方面,绝对算的上相机里面的一流,流畅度甚至不输一些智能手机产品。触控屏配合实体菜单的Q键可以完成大部分功能的快速设置。并且可以支持轻触屏幕的拍摄功能。在显示方面,触控屏不但色彩丰富,显示效果也非常出众。
对焦和连拍,想说爱你不容易
EOS M拥有全新的对焦系统Hybird CMOS AF,既混合使用相差检测和反差检测自动对焦,精度确实不错,但是速度方面就真的不行了。虽然可以满足一般的风光小品的拍摄需求,但是和别家的无反一比那速度真是天上地下。有多慢?大家可以拿起手中的佳能单反,切换到实时取景模式进行自动对焦,基本上速度相当。
我们再来看连拍,官方宣称,EOS M可以进行最高4.3张/秒的连拍,这对于无反相机来说算是中规中矩,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4.3张/秒的连拍是建立在单点对焦的前提下,在伺服模式下连拍仅为1.2张/秒。这样的对焦配合上连拍,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庞大的EF镜头群
许多看重这款机器的朋友相信都是拥有很多EF镜头的佳能用户,因为EOS M可以利用卡口适配器在上面安装佳能全部的EF和EF-S镜头,并且支持自动对焦、自动曝光和IS防抖的联动。不过我们前面说了,EOS M的对焦技术确实不太成熟,使用带有STM马达或者USM马达的镜头对焦尚且不快,使用机械马达的镜头简直可以急死人。不过考虑到佳能EF镜头群中有诸如鱼眼、微距、移轴这样的特殊镜头,买了EOS M又有不少EF镜头的读者朋友们,笔者还是推荐大家购入一个卡口适配器。
优秀的EOS场景分析系统和丰富的滤镜模式
作为一款面向消费市场的产品,EOS M并没有传统EOS系统相机那样的模式拨盘,只有拍照、摄像和一个自动场景分析拍摄的模式选择。场景智能自动根据EOS场景分析系统分析所得到的信息,控制包括照片风格、自动对焦、自动亮度优化、自动白平衡和曝光在内的五种参数。在实际使用中,只要是不太复杂的光线环境,基本可以做到所见即所得,“傻瓜”拍摄。
和佳能的低端EOS相机相同,EOS M还搭载了HDR拍摄和创意滤镜拍摄的功能,有7种效果可以选择,既可以在拍摄时直接添加滤镜,也可以对已拍摄的JPEG和RAW文件进行处理。
视频功能全面丰富
在使用中,最令笔者满意的就要算是EOS M的视频系统了,作为EOS MOVIE系统里的一员,EOS M并没有因为体现缩小而配置降低,它不但可以拍摄1080P的视频,还支持外接Mic,再配合上强大的EF卡口适配器,效果绝对不输佳能APS-C级别的单反。
并且EOS M还支持EOS单反系统里不支持的遥控拍摄功能,只要选择佳能的原厂无线遥控器,就可以原厂通过遥控器控制视频的录制和暂停。
值得表扬:
◎ APS-C规格的感光原件,充分保证了照片的画质。
◎ 优秀的触屏操控体验。
◎ 无阉割的EOS MOVIE系统。
◎ 强大的镜头群支持。
有待改善:
◎ 续航能力欠佳,一块电池约拍摄200张。
◎ 对焦以及连拍能力有待提高。
向专业靠拢
小巧随身机尼康1 V2使用报告
初看尼康1 V2,可以说这就是一个小号的单反。虽然是电子取景,却也有一个高高的额头。这样的外形也难怪很多人说这机器一看就专业。但是从实际使用中我却发现,这虽然是一款很好的随身机,但还在向专业靠拢。
小巧随身带 操作有提升
尼康1 V2外形还是很小巧的。不过因为类单反的外形设计,所以尽管体积不大——可以放在手掌中,却很难放进外套兜中,这样的机器还是挂在胸前比较合适。所以在我看来,尼康V2拥有很好的随身性,却并不是口袋机。让笔者比较满意的是,尼康V2的握持感非常好,宽厚的手柄握上去很舒服。手柄处的饰皮软硬适中,而且很防滑。从外观来说,类单反的外形、小巧的机身、舒适的手感这三项让我都有好感。 尼康1 V1按钮几乎都在右手边,而尼康1 V2身上似乎回到了尼康单反的设计,两边按钮更加平衡,这样一来双手操作势必要比一只手快。也许是单反用多了,所以一直对尼康1系列的操作不太适应,而尼康V2的设计则从一定程度上回归到了单反的操作感受。
首先传统的模式转盘回到了肩部,M/A/S/P这样的挡位直接设计在了模式转盘上,同时肩部的波轮也比V1的拨杆好用很多,这样的设计让单反用户上手很快。虽然笔者认为购买V2的主要是之前没用过单反的用户,但是尼康单反的设计可以说千锤百炼,这样的操作布局回归,对于任何用户来说都是一个福音,操作效率一定会提升很多。
画质有进步 连拍如摄像
尼康1 V2像素提升到了1425万,相比尼康1系列其他产品肯定有了更清晰的表现。但是受限于传感器面积,相比其他可换镜头相机仍然需要努力提高画质。笔者一直不愿过多谈论尼康1的画质,因为从之前的产品来看,尼康1更多是定位于普通用户而非专业领域的。这样一来,1英寸CX制式传感器相比机身镜头一体的卡片相机还是有很大画质优势的,毕竟尼康J1和J2售价也就是一个机身镜头一体机的价格。但是尼康V2上市售价高达5000多元,定位上也有了“专业”的影子,因此在画质上面就需要和可换镜头的相机相比了。如此一看,尼康V2还有不少需要提高的空间。
尼康1系统的传感器并不大,这样一来最大的弱点自然就是高感方面。V2相比前作又提升了近50%的像素密度,高感表现却有了一些提高,实为不易。在我使用尼康1 V1的时候,尽量使用ISO 400以下的感光度,而尼康V2在ISO 800时,画面还算比较细腻,而且依旧保持了一定的锐度,让人很欣慰。对于CX画幅的尼康1来说,这是一个进步,也步入了实用级别。但是相比其他可换镜头相机,ISO 800时的彩色噪点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抑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尼康V2可以达到每秒60张的连拍速度,这是一个很强大的概念,这样的连拍速度可以说只要对准焦对准要拍的目标,按下去肯定会抓住最好的瞬间。其实,每秒60张的连拍速度已经超过不少视频的帧率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尼康V2传感器输出能力已经达到了超越4K的摄像能力。仅仅是因为处理能力和缓存问题,让连拍仅能持续很短的时间。早在尼康1诞生之时,我就一直怀疑尼康1是否就是一次4K摄像的尝试,如果尼康1系列真的在为下一代产品不断铺垫,而最终产生了最小巧的具有4K摄像功能的可换镜头相机,那么意义真是非常重大。
反应很敏捷 对焦不拖沓
尼康不愧为做专业单反的专家,在相机响应速度方面做得很到位。每次在街上看到需要抓拍的场景时,我才会打开相机开关,而超快的响应速度很少让我失去瞬间。这样的响应速度同样表现在了操作方面,任何一个按钮按下去可以迅速得到机身的反应,如果操作够熟练的话,整体效率非常高。
尼康1系列的混合对焦保证了其对焦的速度与准确性,这点在尼康1系列的前三款产品上都得到了体现,在尼康1 V2身上也继承了这一点。可以说,尼康1系列现在与未来的机型都不用为对焦担心。
最后的话
尼康V2在我看来是一款不错的随身机,与前作相同的就是异常迅猛的对焦速度和响应速度。不同的是,连拍能力再一次大幅提升。至于画质方面,像素的提高和高感水平的提升让笔者认为V2已经可以应对一些场面了,作为摄影师的备机是可行的。正如标题所说的,在画质方面尼康1 V2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这也让这款机器与专业无关。
小巧机身,操作合理,响应敏捷,这都是V2的优点,而连拍速度更是亮点。希望尼康1系列能够继续提高在画质方面的表现,以达到一款让专业人士满意的产品。不过这款相机目前售价高达5000元左右,相比售价低廉的J2,还是有些偏高,这很可能也会影响到它的普及率。
值得表扬:
◎ 超高连拍速度。
◎ 很好的响应速度和对焦速度。
◎ 小巧机身。
◎ 拥有内置闪关灯
有待改善:
◎ 画质表现一般。
◎ 整体外形不够便携。
◎ 性价比不如尼康J2。
轻便系统走非洲
Panasonic G5使用感受
不久前有机会去了趟非洲,以观光和拍摄野生动物为主。该带去什么器材,临行前很是斟酌了一番。有人劝我,机会难得,必须带上全画幅单反,但我最终还是放弃了,选择了轻便的M4/3系统。最终摄影包里的器材是:松下G5、GX1两台机身、松下100-300mm“大炮”以及14mm 1︰2.5和20mm 1︰1.7两只“饼干镜头”和奥林巴斯的45mm 1︰1.8中焦镜头。两个机身四个镜头,加起来的重量仅相当于一台旗舰级的全画幅单反机身,若真是带上两台全幅机身,三四只镜头,光一只五六百毫米焦距的“大炮”就成为沉重负担了。
优秀的便携性
在我带的这套M4/3系统中,松下G5机身和100-300mm镜头又成为绝对的主力。G5在松下的无反相机系列里已算是大哥级的体型,但仍然可以毫不费事地塞进我的腰包,当然配上100-300mm这只“大炮”,一般我都是把它们放在25升的背包中。跟它们混一起的还有其他的可换镜头、充电器、遥控器以及望远镜、两件衣服、一些食物、防雨罩、杯子、平板电脑、移动电源、移动硬盘……我的意思是,在便携这点上,我对M4/3系统满意的不能再满意了。
无与伦比的操控性
作为2012年秋天才发布的松下最新机身,以及比GX1更高的定位,G5有着明显的优势,令我使用GX1的几率不自觉的减少了很多。首先是类单反的外形设计,足够大的手柄带来了良好的持握感,特别是配以长焦镜头时远比GX1的重心更加均衡。合理的体积和重量控制,又不造成任何负担。
由于同时提供了内置EVF和旋转LCD,在使用独脚架和超长焦拍摄时,我可以眼睛紧贴EVF,手臂与身体形成稳固的三角形,这种传统的取景方式显然有比机背LCD取景更大的合理性和舒适性,也增加了拍摄成功率。并且由于松下别出心裁的设计,这时在眼睛不离开EVF、食指不离开快门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方便地用手指触控的方式最快最直接的选择对焦点,并随时改变对焦框的大小,几乎在这方面的操控上做到了极致。唯一的缺点是鼻子偶尔会误触LCD,悄悄改变对焦点的位置,我想这仍然是对相机设计师的一个很大挑战吧。 在需要超高或者超低角度取景时,旋转LCD提供了最多的角度可供选择,几乎无死角。在热气球上座位固定的限制下,配合旋转LCD和无线快门遥控器,我用独脚架将相机远远的伸出去,反过来拍摄,取得了相当别致的视角。
另外,松下延续并发扬了自己的优良传统,在G5上设置了三个实体Fn按键和两个虚拟触控Fn按键(在液晶屏上),以及一个Q.MENU按键,再加上可自定义功能的前拨杆、后拨轮,基本可以将“操控”这两个字演绎到了极致。在设置好菜单的各项参数之后,平时拍摄无论要调节哪项参数都不用再进入菜单,直接且方便,这跟某厂商外观简洁(也可以说有些太简化)而操控繁复的无反相机设计理念有明显的不同。
丰富的镜头系统
由于种种原因,我这次带的镜头并不是上上之选。原本理想中的镜头配置是:松下7-14mm 1︰4镜头(风光必备)、松下45mm 1:2.8微距(拍拍异国独有的植物)、松下100-300mm 1︰4-5.6(大象、狮子这种野生动物就靠它对付了)和奥林巴斯的12mm 1︰2与松下25mm 1︰1.4(这两只镜头可以拍旅途中的同伴、酒店、参观的村落)。结果虽然只借到一只100-300mm 1︰4-5.6,但已经满足了80%的需要,等效焦距可以达到600mm的防抖“大炮”,换到别家的无反系统里还真找不出来。而且这只头配合松下G5反应还真是不慢,客观的说,已经超出了对它们的原本期望,而且AF对焦安静无声,拍摄视频时很是舒服。唯一弱点是AF的准确性略差,“跑焦”情况时有发生,不知道是机身的问题还是镜头的问题。
中规中矩的画质和AF能力
下定了决心放弃全幅单反,而选择了M4/3系统无反相机,对画质的取舍是有心理准备的。从这次的照片使用用途来说,还是以网上展示为主,因此对画质的要求我就没那么苛刻了。有得有失,有失有得。以机身而论,G5表现还算不错,但是100-300mm 1︰4-5.6这只镜头的成像却总感觉有些偏软。另外Adobe在Photoshop的Camera Raw里始终不提供对M4/3系统镜头的校正数据支持,对我这种既依赖RAW格式又喜欢用Photoshop来解码的摄影师来说很是吃亏。
在AF能力上,G5明显好过上一代的GX1,同样一只镜头换到G5上,能明显感到自动对焦的速度更胜一筹。但即使是G5,在面对低照度的逆光环境,也就是最出片子的清晨和傍晚时,也会发生“拉风箱”的情况,因此而错过的精彩瞬间不免令人惋惜。
另外,还有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当开启电子静音快门设置时,拍摄高速运动的物体,比如跳跃的羚羊,照片会出现诡异的变形,可能是与使用电子快门有关,因此建议用户在拍摄运动物体时尽量避免使用电子快门。
最后希望能够得到改善的是,松下G5的缓存设置有些过小,虽然我用了最快的SD卡,在RAW格式下连拍几张之后还是要进入不短的等待期。或许拍摄野生动物并不是G5的设计初衷,但我想拍摄宠物或者儿童时,也会因此错过很多良机吧。期待更新更高等级的GH3在这一项上能有所突破。
最后的话
总体来说,在不高的价位上,松下G5提供了极好的便携性和操控性,机身性能和画质也可以接受,加上M4/3系统庞大的镜头群支持,是旅游的极佳选择。这次非洲之行的经验,坚定了我下次远行仍然只带松下无反相机的信心。
无反新兵
佳能EOS M无反相机使用报告
作为影像行业的巨头之一,佳能看见大家在无反领域赚的钵满瓢满,终于按捺不住,在2012年下半年,推出了自己的无反产品——EOS M。它到底是佳能的诚意之作,还是仅仅为了抢占市场匆匆上阵的产品,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
时尚精致的外形设计
作为一款面向家庭用户和入门消费者的产品,外形的好坏其实是影响相机成败的关键因素。EOS M采用了相对保守的设计,外形非常像IXUS系列数码相机,但是作为冠以EOS之名的相机产品,它的外壳采用了金属铝材质,并且内部采用铝镁合金架构,确保了相机在小巧的同时提供了很高的可靠性。
首批上市的机型提供黑、银、红、白四色可以选择,并且这四种颜色的机器的漆面处理是完全不同的,红色和银色是铝化加特殊的镀膜处理,而黑色则是和EOS单反相同的磨砂处理,建议希望购买的读者朋友最好可以在购买之前进行实际体验。
EOS M最大的设计亮点在于其讨巧的背带设计,它的背带采用快拆设计,从安装到拆卸仅需两秒钟,并且提供腕带可以选择(另付费配件),这样在旅行拍摄中,可以在不同的时候换上背带或者腕带,以适应不同场合的拍摄,非常的方便。
独特的操控体验
EOS M虽然拥有类似于IXUS的外形设计,但是内置的却是原汁原味的全新的EOS系统菜单,所以对于佳能的单反用户,操作起来完全没有任何障碍。看似鸡肋的IXUS模式的按键,在配合了104万点像素的3英寸触控屏(与EOS 650D相同)后,使用起来十分的方便。在触控操作体验方面,绝对算的上相机里面的一流,流畅度甚至不输一些智能手机产品。触控屏配合实体菜单的Q键可以完成大部分功能的快速设置。并且可以支持轻触屏幕的拍摄功能。在显示方面,触控屏不但色彩丰富,显示效果也非常出众。
对焦和连拍,想说爱你不容易
EOS M拥有全新的对焦系统Hybird CMOS AF,既混合使用相差检测和反差检测自动对焦,精度确实不错,但是速度方面就真的不行了。虽然可以满足一般的风光小品的拍摄需求,但是和别家的无反一比那速度真是天上地下。有多慢?大家可以拿起手中的佳能单反,切换到实时取景模式进行自动对焦,基本上速度相当。
我们再来看连拍,官方宣称,EOS M可以进行最高4.3张/秒的连拍,这对于无反相机来说算是中规中矩,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4.3张/秒的连拍是建立在单点对焦的前提下,在伺服模式下连拍仅为1.2张/秒。这样的对焦配合上连拍,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庞大的EF镜头群
许多看重这款机器的朋友相信都是拥有很多EF镜头的佳能用户,因为EOS M可以利用卡口适配器在上面安装佳能全部的EF和EF-S镜头,并且支持自动对焦、自动曝光和IS防抖的联动。不过我们前面说了,EOS M的对焦技术确实不太成熟,使用带有STM马达或者USM马达的镜头对焦尚且不快,使用机械马达的镜头简直可以急死人。不过考虑到佳能EF镜头群中有诸如鱼眼、微距、移轴这样的特殊镜头,买了EOS M又有不少EF镜头的读者朋友们,笔者还是推荐大家购入一个卡口适配器。
优秀的EOS场景分析系统和丰富的滤镜模式
作为一款面向消费市场的产品,EOS M并没有传统EOS系统相机那样的模式拨盘,只有拍照、摄像和一个自动场景分析拍摄的模式选择。场景智能自动根据EOS场景分析系统分析所得到的信息,控制包括照片风格、自动对焦、自动亮度优化、自动白平衡和曝光在内的五种参数。在实际使用中,只要是不太复杂的光线环境,基本可以做到所见即所得,“傻瓜”拍摄。
和佳能的低端EOS相机相同,EOS M还搭载了HDR拍摄和创意滤镜拍摄的功能,有7种效果可以选择,既可以在拍摄时直接添加滤镜,也可以对已拍摄的JPEG和RAW文件进行处理。
视频功能全面丰富
在使用中,最令笔者满意的就要算是EOS M的视频系统了,作为EOS MOVIE系统里的一员,EOS M并没有因为体现缩小而配置降低,它不但可以拍摄1080P的视频,还支持外接Mic,再配合上强大的EF卡口适配器,效果绝对不输佳能APS-C级别的单反。
并且EOS M还支持EOS单反系统里不支持的遥控拍摄功能,只要选择佳能的原厂无线遥控器,就可以原厂通过遥控器控制视频的录制和暂停。
值得表扬:
◎ APS-C规格的感光原件,充分保证了照片的画质。
◎ 优秀的触屏操控体验。
◎ 无阉割的EOS MOVIE系统。
◎ 强大的镜头群支持。
有待改善:
◎ 续航能力欠佳,一块电池约拍摄200张。
◎ 对焦以及连拍能力有待提高。
向专业靠拢
小巧随身机尼康1 V2使用报告
初看尼康1 V2,可以说这就是一个小号的单反。虽然是电子取景,却也有一个高高的额头。这样的外形也难怪很多人说这机器一看就专业。但是从实际使用中我却发现,这虽然是一款很好的随身机,但还在向专业靠拢。
小巧随身带 操作有提升
尼康1 V2外形还是很小巧的。不过因为类单反的外形设计,所以尽管体积不大——可以放在手掌中,却很难放进外套兜中,这样的机器还是挂在胸前比较合适。所以在我看来,尼康V2拥有很好的随身性,却并不是口袋机。让笔者比较满意的是,尼康V2的握持感非常好,宽厚的手柄握上去很舒服。手柄处的饰皮软硬适中,而且很防滑。从外观来说,类单反的外形、小巧的机身、舒适的手感这三项让我都有好感。 尼康1 V1按钮几乎都在右手边,而尼康1 V2身上似乎回到了尼康单反的设计,两边按钮更加平衡,这样一来双手操作势必要比一只手快。也许是单反用多了,所以一直对尼康1系列的操作不太适应,而尼康V2的设计则从一定程度上回归到了单反的操作感受。
首先传统的模式转盘回到了肩部,M/A/S/P这样的挡位直接设计在了模式转盘上,同时肩部的波轮也比V1的拨杆好用很多,这样的设计让单反用户上手很快。虽然笔者认为购买V2的主要是之前没用过单反的用户,但是尼康单反的设计可以说千锤百炼,这样的操作布局回归,对于任何用户来说都是一个福音,操作效率一定会提升很多。
画质有进步 连拍如摄像
尼康1 V2像素提升到了1425万,相比尼康1系列其他产品肯定有了更清晰的表现。但是受限于传感器面积,相比其他可换镜头相机仍然需要努力提高画质。笔者一直不愿过多谈论尼康1的画质,因为从之前的产品来看,尼康1更多是定位于普通用户而非专业领域的。这样一来,1英寸CX制式传感器相比机身镜头一体的卡片相机还是有很大画质优势的,毕竟尼康J1和J2售价也就是一个机身镜头一体机的价格。但是尼康V2上市售价高达5000多元,定位上也有了“专业”的影子,因此在画质上面就需要和可换镜头的相机相比了。如此一看,尼康V2还有不少需要提高的空间。
尼康1系统的传感器并不大,这样一来最大的弱点自然就是高感方面。V2相比前作又提升了近50%的像素密度,高感表现却有了一些提高,实为不易。在我使用尼康1 V1的时候,尽量使用ISO 400以下的感光度,而尼康V2在ISO 800时,画面还算比较细腻,而且依旧保持了一定的锐度,让人很欣慰。对于CX画幅的尼康1来说,这是一个进步,也步入了实用级别。但是相比其他可换镜头相机,ISO 800时的彩色噪点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抑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尼康V2可以达到每秒60张的连拍速度,这是一个很强大的概念,这样的连拍速度可以说只要对准焦对准要拍的目标,按下去肯定会抓住最好的瞬间。其实,每秒60张的连拍速度已经超过不少视频的帧率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尼康V2传感器输出能力已经达到了超越4K的摄像能力。仅仅是因为处理能力和缓存问题,让连拍仅能持续很短的时间。早在尼康1诞生之时,我就一直怀疑尼康1是否就是一次4K摄像的尝试,如果尼康1系列真的在为下一代产品不断铺垫,而最终产生了最小巧的具有4K摄像功能的可换镜头相机,那么意义真是非常重大。
反应很敏捷 对焦不拖沓
尼康不愧为做专业单反的专家,在相机响应速度方面做得很到位。每次在街上看到需要抓拍的场景时,我才会打开相机开关,而超快的响应速度很少让我失去瞬间。这样的响应速度同样表现在了操作方面,任何一个按钮按下去可以迅速得到机身的反应,如果操作够熟练的话,整体效率非常高。
尼康1系列的混合对焦保证了其对焦的速度与准确性,这点在尼康1系列的前三款产品上都得到了体现,在尼康1 V2身上也继承了这一点。可以说,尼康1系列现在与未来的机型都不用为对焦担心。
最后的话
尼康V2在我看来是一款不错的随身机,与前作相同的就是异常迅猛的对焦速度和响应速度。不同的是,连拍能力再一次大幅提升。至于画质方面,像素的提高和高感水平的提升让笔者认为V2已经可以应对一些场面了,作为摄影师的备机是可行的。正如标题所说的,在画质方面尼康1 V2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这也让这款机器与专业无关。
小巧机身,操作合理,响应敏捷,这都是V2的优点,而连拍速度更是亮点。希望尼康1系列能够继续提高在画质方面的表现,以达到一款让专业人士满意的产品。不过这款相机目前售价高达5000元左右,相比售价低廉的J2,还是有些偏高,这很可能也会影响到它的普及率。
值得表扬:
◎ 超高连拍速度。
◎ 很好的响应速度和对焦速度。
◎ 小巧机身。
◎ 拥有内置闪关灯
有待改善:
◎ 画质表现一般。
◎ 整体外形不够便携。
◎ 性价比不如尼康J2。
轻便系统走非洲
Panasonic G5使用感受
不久前有机会去了趟非洲,以观光和拍摄野生动物为主。该带去什么器材,临行前很是斟酌了一番。有人劝我,机会难得,必须带上全画幅单反,但我最终还是放弃了,选择了轻便的M4/3系统。最终摄影包里的器材是:松下G5、GX1两台机身、松下100-300mm“大炮”以及14mm 1︰2.5和20mm 1︰1.7两只“饼干镜头”和奥林巴斯的45mm 1︰1.8中焦镜头。两个机身四个镜头,加起来的重量仅相当于一台旗舰级的全画幅单反机身,若真是带上两台全幅机身,三四只镜头,光一只五六百毫米焦距的“大炮”就成为沉重负担了。
优秀的便携性
在我带的这套M4/3系统中,松下G5机身和100-300mm镜头又成为绝对的主力。G5在松下的无反相机系列里已算是大哥级的体型,但仍然可以毫不费事地塞进我的腰包,当然配上100-300mm这只“大炮”,一般我都是把它们放在25升的背包中。跟它们混一起的还有其他的可换镜头、充电器、遥控器以及望远镜、两件衣服、一些食物、防雨罩、杯子、平板电脑、移动电源、移动硬盘……我的意思是,在便携这点上,我对M4/3系统满意的不能再满意了。
无与伦比的操控性
作为2012年秋天才发布的松下最新机身,以及比GX1更高的定位,G5有着明显的优势,令我使用GX1的几率不自觉的减少了很多。首先是类单反的外形设计,足够大的手柄带来了良好的持握感,特别是配以长焦镜头时远比GX1的重心更加均衡。合理的体积和重量控制,又不造成任何负担。
由于同时提供了内置EVF和旋转LCD,在使用独脚架和超长焦拍摄时,我可以眼睛紧贴EVF,手臂与身体形成稳固的三角形,这种传统的取景方式显然有比机背LCD取景更大的合理性和舒适性,也增加了拍摄成功率。并且由于松下别出心裁的设计,这时在眼睛不离开EVF、食指不离开快门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方便地用手指触控的方式最快最直接的选择对焦点,并随时改变对焦框的大小,几乎在这方面的操控上做到了极致。唯一的缺点是鼻子偶尔会误触LCD,悄悄改变对焦点的位置,我想这仍然是对相机设计师的一个很大挑战吧。 在需要超高或者超低角度取景时,旋转LCD提供了最多的角度可供选择,几乎无死角。在热气球上座位固定的限制下,配合旋转LCD和无线快门遥控器,我用独脚架将相机远远的伸出去,反过来拍摄,取得了相当别致的视角。
另外,松下延续并发扬了自己的优良传统,在G5上设置了三个实体Fn按键和两个虚拟触控Fn按键(在液晶屏上),以及一个Q.MENU按键,再加上可自定义功能的前拨杆、后拨轮,基本可以将“操控”这两个字演绎到了极致。在设置好菜单的各项参数之后,平时拍摄无论要调节哪项参数都不用再进入菜单,直接且方便,这跟某厂商外观简洁(也可以说有些太简化)而操控繁复的无反相机设计理念有明显的不同。
丰富的镜头系统
由于种种原因,我这次带的镜头并不是上上之选。原本理想中的镜头配置是:松下7-14mm 1︰4镜头(风光必备)、松下45mm 1:2.8微距(拍拍异国独有的植物)、松下100-300mm 1︰4-5.6(大象、狮子这种野生动物就靠它对付了)和奥林巴斯的12mm 1︰2与松下25mm 1︰1.4(这两只镜头可以拍旅途中的同伴、酒店、参观的村落)。结果虽然只借到一只100-300mm 1︰4-5.6,但已经满足了80%的需要,等效焦距可以达到600mm的防抖“大炮”,换到别家的无反系统里还真找不出来。而且这只头配合松下G5反应还真是不慢,客观的说,已经超出了对它们的原本期望,而且AF对焦安静无声,拍摄视频时很是舒服。唯一弱点是AF的准确性略差,“跑焦”情况时有发生,不知道是机身的问题还是镜头的问题。
中规中矩的画质和AF能力
下定了决心放弃全幅单反,而选择了M4/3系统无反相机,对画质的取舍是有心理准备的。从这次的照片使用用途来说,还是以网上展示为主,因此对画质的要求我就没那么苛刻了。有得有失,有失有得。以机身而论,G5表现还算不错,但是100-300mm 1︰4-5.6这只镜头的成像却总感觉有些偏软。另外Adobe在Photoshop的Camera Raw里始终不提供对M4/3系统镜头的校正数据支持,对我这种既依赖RAW格式又喜欢用Photoshop来解码的摄影师来说很是吃亏。
在AF能力上,G5明显好过上一代的GX1,同样一只镜头换到G5上,能明显感到自动对焦的速度更胜一筹。但即使是G5,在面对低照度的逆光环境,也就是最出片子的清晨和傍晚时,也会发生“拉风箱”的情况,因此而错过的精彩瞬间不免令人惋惜。
另外,还有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当开启电子静音快门设置时,拍摄高速运动的物体,比如跳跃的羚羊,照片会出现诡异的变形,可能是与使用电子快门有关,因此建议用户在拍摄运动物体时尽量避免使用电子快门。
最后希望能够得到改善的是,松下G5的缓存设置有些过小,虽然我用了最快的SD卡,在RAW格式下连拍几张之后还是要进入不短的等待期。或许拍摄野生动物并不是G5的设计初衷,但我想拍摄宠物或者儿童时,也会因此错过很多良机吧。期待更新更高等级的GH3在这一项上能有所突破。
最后的话
总体来说,在不高的价位上,松下G5提供了极好的便携性和操控性,机身性能和画质也可以接受,加上M4/3系统庞大的镜头群支持,是旅游的极佳选择。这次非洲之行的经验,坚定了我下次远行仍然只带松下无反相机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