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广东民办高校品牌建设路径研究

来源 :大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y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办高校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方面,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貢献是有目共睹的。广东民办高校的品牌建设、办学定位,不仅对自身的发展空间有直接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关系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需求。对品牌建设进行综合分析,要有的放矢,针对需求谋划品牌建设,借助相关有利政策加快推进品牌建设的步伐。本文将重点阐述民办高校品牌建设的必要性,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高校发展的影响,探讨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民办高校的品牌发展路径。
  关键词:粤港澳;民办高校;品牌建设;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4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2-0020-02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至关重要。作为向区域输送高端技能服务型人才的民办高校,应沿着为本区域建设需求服务的方向打造自身品牌。广东民办高校在探索品牌建设发展路径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单纯地让自身走上不同以往的发展之路,而应考虑到这一举措会影响全国各地的民办高校,让它们也围绕本地经济建设打造符合区域发展的品牌。
  一、民办高校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民办高校要塑造自身的符号和形象,以自身的特色优势弥补缺陷不足,通过加强品牌建设来满足社会公众的教育需求,使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实力不断得到强化,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
  (一)品牌建设是适应教育环境的需要
  在不断加快普及化教育进程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进入了白热化的竞争时代,民办高校面临巨大的挑战,最关键的是生源问题。作为学生,选择办学质量和条件好的公立学校无可厚非,但这也使民办高校出现了生源危机,加之民办高校受办学结构的限制,公众对民办高校的认知还存在一些偏见,使得高校吸引生源的能力不足,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多方面都处于劣势状态。公办高校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在短时间内相继增加了许多二级和独立的院校,此类院校在母校的支持下,无论是公众美誉度方面,还是师资力量与办学质量水平方面均有较强的优势,无疑对民办高校的发展形成冲击。其次,民办高校的毕业生还面临就业的压力。许多用人单位对民办学校学生存在排斥行为,不愿意接收民办学校的学生,民办高校普遍招生困难,办学规模相应地难以扩大[1]。因此,要想改变现状,只有创建独有的教育服务产品,将自身办学优势凸显出来,在发展品牌化的道路上逐步获得社会认可。
  (二)品牌建设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品牌对于民办高校而言,不仅是其固有的无形资产,而且意味着能够为学习主体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期望越来越大,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学校的品牌建设成为立足市场的关键手段,是教育资源重组的动力。在社会办学中,一些成功的民办高校都是以品牌塑造领先市场,它们把对品牌的开发与学校的生存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实施特色品牌战略,树立学校的品牌形象,体现自身办学特色。制定各种配套措施并切实加以落实,以扩大品牌效应,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借助创建的教育品牌,促使教育者对自身发展方向的认知更加明确,使学校的综合实力得到增强。
  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高校发展的影响
  由于粤港澳三地的教育体系不同,三者协同创新发展能够使大湾区的高校教育更具特色。广东的高等教育努力为大湾区建设提供专业型的复合人才,助推广东经济再次腾飞。
  (一)拉动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呈现的是经济区域化的形态,其经济建设对全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起着推动作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加快了大湾区的基础建设,大量企业相继落成并开始建设发展,势必需要大量人才,这种庞大的需求量正是民办高校扩大办学规模所需要的,同步促使民办教育有了发展的方向,以“工学结合”的范式向企业输送复合型技能人才。粤港澳大湾区的个性化发展策略要求学校的“双创”教育必须是普及性教育,而非专门为选择创业的学习主体量身打造,这种错位发展的策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更加个性化。加之目前大湾区建设人才缺口比较大,这两个因素都为民办教育提供了发展方向,所以民办高校要抓住契机,将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范式作为学校教育品牌发展的路径,促进民办高校健康成长。
  (二)实现目的性差异化发展
  由于民办高校的办学水平参差不齐,不同区域的民办高校教育质量也不尽相同,各区域的民办高校依据本区域的实际状况,在充分考虑市场竞争、教育品牌这些基本要素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办学要求,要求不仅要有竞争方向、针对性、教育品牌规划路径,而且在不同的层面也要有具体的规划要求。从理论上讲,数量庞大的民办高校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的每一部分都担负着自身的功能和责任,民办高校根据自身专业方向确定办学的目的,专业方向不同办学目的也就有所不同。民办高校之间相应地存在差异性,而为了达到与大湾区建设的个性化需求相一致的目的,在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要不断弱化其差异性。其次,民办高校要放眼于教育品牌建设,而非将功利性作为指导办学的方针[2]。民办学校之间要强强联手,相互合作,协同发展,重点要加强品牌间的合作。
  三、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民办高校品牌发展路径
  (一)适应发展需求
  民办高校教育品牌始终围绕市场来确定,市场需求一直是其发展路径的引航。伴随着大湾区建设的快速推进,除了高层次人才需求量大幅提高以外,对中、低层次的人才需求量也更大。在此状况下,民办高校在创建各自的教育品牌时,应突出区位优势和发展的重点,必须要与自身实际相融合,恪守以学习主体为中心,以围绕学习主体的后续发展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主导进行品牌的定位和塑造,给自身的教育服务产品准确定位,以此作为吸引市场的招牌,同步制定特色品牌战略,促进品牌不断增值。民办高校在探索品牌路径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自身专业特点,融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确定吸引市场的招牌。只有适应发展需求,以服务社会的主导思想来办学,才能在经济浪潮中站住脚。   (二)进行错位竞争
  民办高校整体得到发展,更好地促进每一个个体的持续发展,正是“万花齐放春满园”的写照。民办高校品牌战略的实现需要进行宏观的整体战略布局,如果只是某一所民办高校单打独斗,“一枝独秀不是春”,难以实现自身品牌战略目标,所以要对整个高校集体品牌战略进行规划统筹布局[3]。在市场中做到错位竞争,高校相互之间要加强协作,突出自身的鲜明个性,品牌才能得到持久发展。其次,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上要注意适当规避公办高校的传统优势,利用新技术、新知识并融合大湾区建设的实际需求,培养专门的人才。在教学层次上注重高素质劳动力的培养,将主要精力和教学重点放在高职生的培养上。在品牌培育上着力打造“学生品牌”,这是民办高校在后续发展中的品牌竞争之路。高校理应是多元化的发展,所造就教育服务产品才能够容纳各种社会因素的竞争。
  (三)实现科学管理
  民办高校要想立足市场,必须加强内部管理,以狠抓服务精神为核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把握好投入与产出,把教育与经济两者密切融合,共同促进、联动发展。在实施科学管理时应围绕学习主题、日常教学工作制定高效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以加强行政管理的效能。同时,还要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行政管理的高效率是品牌塑造得以形成最重要的工作,应将其作为重点来抓。民办高校办学的宗旨本身就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对学习主体实施科学的管理是必要的,也是题中之义,制定科学完善的学习主体培养机制,促进其全面发展,对学习主体采取科学的内部管理是日常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其次,民办高校要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范式,为学习主体创造实习的条件、实践的机会。通过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及时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处理解决,教师也能更好地完善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4]。再次,规范管理体制,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将经营权适度分离。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有助于师生民主监督功能的发挥。明确权与责,保证校长的执行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就是竞争力,教师就是学校的人才。作为民办高校,要创新人事管理方式,通过采取引进人才培养机制、绩效管理的方式,构建激励人才机制等措施,确保人才进得来、待得住,不断发展壮大师资队伍,推动学校健康发展。
  四、结语
  尽管做好品牌建设尤为重要,但做好品牌传播宣传工作更为关键,是推动民办高校不断向前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充分發挥品牌效应,才能够提高学校的影响力、知名度,推动学校的教育事业向前发展,通过塑造良好的学校品牌,吸引到更多的生源[5]。如何形成品牌,促使品牌的价值不断增值,这些问题是民办高校决策者需要思考和摸索的课题。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勇于探索,民办高校才能真正建成品牌,逐步发展成为国际化学校。
  参考文献:
  [1]李彦峰,范成博.民办高校大学生品牌社团建设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3):152-154.
  [2]张春苗.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培育机制研究[J].品牌研究,2020(03):73-75.
  [3]刘真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广东民办高校国贸专业发展路径研究[J].对外经贸,2020(08):140-143.
  [4]杨惠燕.新时代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03):250-251.
  [5]张立新,孙世玲,李京福.民办高校品牌建设的几点思考[J].时代教育,2018(12):5.
  (荐稿人:申文青,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副教授)(责任编辑:胡甜甜)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以抖音平台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网络生活中的重要构成之一,也成为信息传输、网络娱乐、网络社交的重要渠道。作为成长于网络环境的一代,大学生群体对抖音短视频的接触频度相对较高,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包括观看者与生产者。由于抖音短视频平台中集散和多元的内容较多,其对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双重影响。本研究以抖音短视频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创新为主题,对抖音短视频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在如今新媒体环境影响之下,追寻个性和自我发展的大学生群体,是新媒体技术使用中最活跃的群体,其思想所受到的冲击自然也越来越多。因此,这样的情形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新的途径、方法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对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影响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途径和策略等层面,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法。
摘要:学科评估活动发展至今已有十余年,评估范围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第四轮评估结果与国家一流学科立项“挂钩”,对高校学科规划产生了巨大影响。对“第四代评估”理论加以检视,可以发现,现行学科评估制度存在行政色彩浓厚、奉行“事实权威”、对客观定量工具过分依赖、评估透明度不高等问题。借鉴第四代评估理论,构建评估利益相关者和谐的合作关系,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考量结果,把握成本與收益间的平衡,加大评估放权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链的更新调整,退役士兵提升学历与技能的需求不断增长。高职院校的学历继续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偿手段之一,成为退役士兵提高学历的重要途径。在引导退役士兵科学看待学历继续教育的同时,高职院校只有结合市场需求与退役士兵这一特殊群体的自身特点合理布局专业、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促进传统教学模式换代升级,加强质量监控,才能寻求到出路,最终实现退役士兵学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