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诗铸:我的水木清华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ryC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1951年来清华的,1955年留校。到现在,我在清华待了60年。
  刚进清华那会,清华还很小,路中间是詹天佑修的那条铁路,现在挪了位置。那时候刚解放,我19岁,一腔热血是对国家欣欣向荣的期待。刚进大学那会,班里组织了两件事,我记得很清楚。一件,是去看圆明园,那是民族的耻辱;一件,是去爬八达岭长城,那是民族的骄傲。
  清华的老师,早些时候都是清华自己培养的,在这里上七八年学,然后继续留校搞教学搞科研。说实话,我在清华读书的四年,也没学到多少东西,整天搞运动。但是,清华的精神是一代一代传承的。刚留校那会,钱伟长是我们系里的老师,我负责行政,每个月给他送工资。他就一直和我说,要掌握牢固理论,不要随随便便就动手。这些口传心教,一点点的影响我。
  清华成立国学院,梁启超就提倡“著书立说”,我理解的是学问要研究扎实,成体系,这是清华早就有的传统。
  这些年,我认为清华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一个精神:自强不息。
  刚毕业那会,我到了机械系。我的领导就批评我搞科研太慢了,他当时说的话,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他说,“搞科研,你应该像电影里一样,在前面冲锋……”说完,接着把我拉到保密室去看美国一个侦察机,他们的轴承转得很快,是因为有一种特殊材料。让我去搞那个特殊材料。当时,什么条件也没有,硬是搞出来了。后来,让我搞离心机,就给我一张草图,也是什么也没有,我们十几个人,十个月就搞出来了。克服一切困难,搞科研。
  但在专注科研的这条路上,因为历史原因,清华走了一些弯路。
  50年代,学苏联。苏联的教育体系里,有两个特点。一个高校理工分家;一个是高校不搞科研只搞教学。我们心里都觉得这样不科学,私底下,心里都不赞成。能怎么办呢?那些年,清华的理科被分到了北大,清华的校长就开始大量的设置新专业。包括,工程力学,工程物理学,工程化学……等等。在各个理科学科前面加上了工程。这样,看上去是工科了,实际上还是理科的内容。那时候,清华还以教学的名义建立了科研实验室。看上去是搞教学,实际上还是搞科研。
  从反右开始,到后来的“大跃进”,再到庐山会议,每次,清华都被抓走一批人,都是一些坚持科学精神的老师。我有好几个同学,都被抓了。当时,我也思想不通。但是又不能对着干。所以,我是白天搞科研,晚上写检查。那时候,我是双重人格,整个心态很别扭。“大跃进”那会,搞超声波和大炼钢铁,我都没参与,我觉得是违背科学的。我被批判为“骄傲自大,自己觉得比党还聪明”。 还给我扣了三个帽子。
  清华的另外一个宝贵的精神,是行于先。
  我们住的那个家属院,是北大、清华两个高校老师一起住的,刚入住那会,没有通水,下水道也有问题,北大的老师就写报告,向上面反映情况,也写大字报到处贴。我进去入住的时候,一看,哪里不行,自己动手赶紧修,修完了接着装修,然后很快就入住了。清华的老师一般都是我这样的,自己动手干。
  我现在搞的这个实验室,好几个亿的项目,没有花清华一分钱。都是自己给自己找科研项目,写报告向国家申请经费,或者自己到企业做调查。学校也一般不会给我们提具体的要求。我甚至觉得,清华的校长很好当,各个老师都自己要求自己,有了想法,接着就行动了,没那么操心。路上遇见顾秉林,我们聊天,他也不知道我在干什么。我们都是自己在要求自己。清华的老师就是这样。你看,在清华,大家讨论一个话题,接着两三天就有人去做出来了。动手能力强。
  清华最宝贵的,并且对我影响最深的也就是这两个精神,这是好几代人传承下来的。
  (中国周刊记者张友红采访整理)
其他文献
北京告别重工业生产的年代后,周边化工厂炼钢厂零部件电器件等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就走到了末路。大批的下岗工人和各种废而不弃的厂房,则成为新时代的弃儿。不过也有幸运得跟古罗马斗兽场一样的地方,比如798工厂。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还是世纪年之前,798厂区里就有了一家艺术画廊,在那里可以随意走动看一些稀奇古怪的艺术作品,还可以坐下来喝一杯咖啡,虽然不怎么好喝,但可以与艺术家谈天论地。那时的798,荒凉
期刊
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以前,强调文化艺术为工农兵服务,在城镇、农村和工厂广泛开展“扫盲”运动,各种文化夜校和识字班遍布城乡,在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还涌现出一批先进模范人物,叫“文化播种人”。  在这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报纸的功能除了传递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声音,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担任新文化的宣传员,当扫除文盲和普及大众文化知识的排头兵。因此,要把报纸办成工
期刊
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学校,从清华学校到成立大学部,继而成为国立清华大学,清华迎来了一百周年纪念。  这一百年,清华走出了14位“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600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在1949年之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中,有59位出自清华。在清华迎来一百周年之际,不仅要回顾这些辉煌的成就,更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是清华?  诸多研究者喜欢把原因归结于清华传统,但是何为清华传统,却历来众说纷纭。可以
期刊
1927年,毕业于清华的著名教育学家邱椿在《清华年刊》上发表文章《清华教育政策的进步》,写出母校当时“最令人注意的”变化:“课堂内师生谈话,都用国语了。从前清华学校,最不注重中文,现在居然设立国学研究院了。”  “这真是清华的再生!”邱椿感叹道。  设立国学研究院,清华并非先行者。早在1921年与1923年,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已经成立了各自的国学研究所。  清华却是顺应潮流者。彼时,新文化运动刚刚
期刊
三山聚义打青州后,鲁智深上了梁山,成了梁山步军十头领之首。  鲁智深上梁山时,此前他所结交的朋友兄弟中,杨志、武松、李忠、周通一同入伙,而林冲早已在梁山落草,只有一个人尚未到来。他就是远在华州华阴县少华山落草的史进。自从与鲁智深在瓦罐寺一别之后,我们再也没有听说过他的消息。他的境况如何呢?  其实,鲁智深把史进“无一日不在心上”地挂念。上了梁山后,便向宋江请求,去少华山取他及朱武、陈达、杨春四个同
期刊
1952年的最后一天,阔别母校15年的蒋南翔,以校长的身份回到了清华大学。自梅贻琦1948年12月离开之后,清华总算有了新校长。  蒋南翔是清华大学校史上第一个共产党校长,任期近14年,人们习惯称他治下的清华大学为“新清华”,以区别他与前任梅贻琦及之前历任领导下的“旧清华”。    从学生到校长  39岁的蒋南翔从团中央调出,来到清华大学,这是中央人民政府的委派,也是他的主动选择。当时,除了清华大
期刊
午后的阳光从窗户里进来,墙上挂着的一张张照片有温度起来。  赵纯均站起身来,解释着一张张照片上的“历史事件”。这些和他的合影里,有哈佛商学院、麻省理工等知名商学院的院长,也有知名的企业领袖,更有清华经管学院第一任院长朱镕基。  谁能料到今天在气派的伟伦楼、舜德楼里占据了整个“地盘”的清华经济管理学院,最早也面临着缺钱少人才的窘境呢。谁又能想到,参与建设和见证清华经管学院的老院长赵纯均起初是电机系的
期刊
抗日战争时期,张奚若是西南联大的政治学系主任,中间曾一度被国民党聘为参政员。在一次国民参政会上,他当着蒋介石的面骂国民党腐败、独裁。蒋长时间按铃欲阻其发言,“欢迎提意见,但别太刻薄!”他不但不予理会,说完之后还搞了个愤然离场,拂袖而去。后来,参政会再开会,国民党政府给他寄路费和通知,他回电报拒绝,上面写“无政可参,路费退回”。  1957年,共产党要求党外人士帮助整风,毛主席向他征询意见,他用“好
期刊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历时两年半,宣告成功。随着张学良在东北改旗易帜,蒋介石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同年,国民党宣布,根据孙中山革命理论的三步骤——军政、训政、宪政,中国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进入“训政”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主。在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下,一段被史家称为“黄金十年”的发展时期开始了。  民国风雨初定,可清华大学却发生了一场风波。    罗氏新政  1928年9月18日,清华新任校长罗家
期刊
“交城的山,交城的水,交城出了华政委……”想当年,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让人们记住了交城;多少年后,因为华国锋陵墓的修建,交城再一次被人们瞩目。    人说山西好风光,省会太原给我留下的印象却是破旧。沿街看到雾蒙蒙的街道,人们大都穿着暗色系的衣服,两边的建筑像是蒙上了一层灰,油腻腻的挥之不去。  相比之下,交城要显得轻盈明怏许多。街道宽阔、平整,路上的车辆和行人也不像太原那般拥挤,错落有致的楼房都有
期刊